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跟古巴和解 40年前的教訓奧巴馬吸取了嗎?(圖)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鳥兒不早起 發表於 2014-12-19 1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75年5月,卡斯特羅在一次訪美的新聞發布會上抽起了雪茄。 CFP 資料圖

  昨天,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將開啟與古巴關係正常化的談判,並用中美、美越關係正常化來向公眾解釋與古巴改善關係的正當性。但是,翻一翻歷史就發現,曾經實現中美、美越關係大突破的基辛格,在尼克松—福特政府也嘗試與古巴關係正常化。但卻在短暫的接觸后又重新陷入對抗。這是為什麼?奧巴馬能從這段歷史中吸取什麼教訓?

  尼克松政府重新考慮與古巴關係

  1959年,古巴在菲德爾·卡斯特羅的領導下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並很快成為蘇聯的盟友。這被美國視為對其在西半球領導地位的挑戰,同時也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1961年,中央情報局策劃了旨在顛覆古巴政權的「豬灣事件」。次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峙14天,差點再次將世界拖入戰爭。對美國而言,這個過去默默無聞的彈丸小國如今是如鯁在喉。為了打擊古巴,1964年開始,美國對古巴進行全面經濟制裁。依據作為美洲國家之間集體安全機制的「里約條約」規定,美洲國家組織成員(1962年古巴被驅逐出這一組織)自動對古巴實施經濟禁運措施。

  但是,在政治上,古巴並非是西半球中不受歡迎的人。挺過了「豬灣事件」以及導彈危機,卡斯特羅被看作膽敢從美國之鷹身上拔毛的英雄。由於同屬第三世界國家,古巴在許多國際問題上的立場與許多拉丁美洲國家非常接近,卡斯特羅也當仁不讓地成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當時,巴拿馬、墨西哥、阿根廷、秘魯等國家對古巴都持較為友好的態度。另一方面,從70年代開始,西半球範圍內的大部分國家都對強制性的貿易禁令感到不滿,要求從戰車上解脫出來。根據美洲國家組織章程的規定,取消集體經濟制裁需要會員國三分之二多數通過。1974年,在哥斯大黎加和墨西哥的領導下,這一提案離達成要求僅僅兩票之差。美國旨在鞏固西半球特殊關係的「新對話」機制,幾乎成為各國就制裁古巴的問題集體向美國施壓的平台,阿根廷甚至提出要邀請卡斯特羅參加這一對話機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政府判斷,一味堅持孤立古巴的政策將消耗寶貴的外交資源,並破壞重整拉美後院的戰略規劃,因而開始考慮重新評估與古巴的關係。1974年1月,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國務卿基辛格表示,「之所以反對古巴的政策,是擔心它試圖出口革命,顛覆西半球現有政府。如果古巴的國際行為能夠更加克制,我們的態度是可以改變的。」

  美國與古巴第一次改善關係的嘗試就此開始。

  秘密信使

  和很多長期中斷接觸的國家一樣,尼克松政府雖然願意與古巴對話,卻不得其門而入。

  雖然古巴在聯合國派有代表,但美國對相關情況完全不了解,不敢貿然直接傳遞信息,只能尋找中間人。雖然並不乏自告奮勇者,但尼克松政府的挑選標準是,既要信得過,又要與自己關係疏遠。之所以有后一條標準,是因為美國不願意古巴利用自己的求和姿態謀取政治資源—萬一接觸信息泄露出去,政府就宣稱此事與我無關,撇得一乾二淨。

  1974年6月,這樣一位中間人出現了。弗蘭克·曼凱維奇(Frank Mankiewicz)曾經擔任肯尼迪政府的新聞發言人,持極度自由主義的立場,對尼克松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待尼克松上台後,立刻把他貼上「肯尼迪幫」 的標籤,掃地出門。此時,作為自由撰稿人,曼凱維奇為寫作一本書而要採訪卡斯特羅。他向基辛格表示,願意為政府充當中間人,將信息傳遞給古巴最高領導人。

  基辛格對這一安排感到滿意:他信任曼凱維奇的個人品格,既能夠傳遞信息,政治距離又足夠安全,不會把尼克松政府拖入無法挽回的局面中。尼克松批准了如下表態:美國願意以秘密會談的方式尋求改善雙方關係的基礎,並願意首先行動表示善意,但是,任何實質性進展都將取決於古巴方面對互惠原則的嚴格遵循。

  8月底,曼凱維奇為基辛格帶回了一盒來自卡斯特羅的雪茄,以及一條口信:古巴已經做好準備,打算探索緩解緊張關係的辦法。基辛格對這一表態倍感困惑,因為它雖然態度積極,但是沒有包含任何實質性的具體建議。

  此時,受到水門事件影響,白宮易主。取代尼克松上台的福特要面對的複雜國內國際環境使他無暇顧及與古巴緩和關係的外交活動。而卡斯特羅方面也沒有做出進一步的表示。美國與古巴的接觸暫時被擱置起來。

  第一次接觸:僵局

  1975年1月,古巴方面主動出擊,通過曼凱維奇要求安排兩國高級別官員之間的會面。古巴派出了高級官員拉蒙·桑切斯·帕羅迪(Ramon Sanchez-Parodi)和駐聯合國使團的第一書記內斯托爾·加西亞(Nestor Garcia),美國方面則派出了深得基辛格信任的勞倫斯·伊格爾伯格(Lawrence Eagleburger)。

  會面在1月11日拉瓜迪亞機場一個很熱鬧的咖啡廳中進行—雖然伊格爾伯格希望找個安靜的餐廳,卻遲遲等不到位子。伊格爾伯格交給古巴方面一份 「會談要點」。會談要點不是正式照會,但是又通過書面形式來保證信息的準確性。美國方面提出,雖然兩國之間存在巨大的意識形態差異,但是在具體問題上存在合作的可能性。鑒於這是第一次會議,雙方可以提出供討論的議題及其排序。

  但是古巴方面的反應讓美國大感失望。兩位代表提出,他們只是來「聽聽意見,並向哈瓦那的領導人彙報」的,並沒有需要擺到桌面上的具體問題。但希望向美國方面表明一點:卡斯特羅不會授權進行談判,除非美國首先取消禁運。

  對於美國來說,這一條件無法接受。在政府看來,禁運是自己手中最大的談判籌碼,如果一開始就放棄,之後便完全沒有操作空間。伊格爾伯格當場拒絕了古巴代表的要求。美古之間的第一次直接會談便形成了典型的外交僵局。

  第二次接觸:還是僵局

  但是,此時美國國會內部卻出現了希望改善關係的要求。

  眾議員愛德華·肯尼迪(Edward Kennedy)強調貿易禁運是一個錯誤,呼籲美國正常化與古巴的關係。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眾議員約翰·斯帕克曼(John Sparkman)將美國孤立古巴的嘗試打上「失敗」的烙印,並敦促政府研究如何改變政策。眾議員賈維茨(Jacob Javits)和克萊本·佩爾(Claiborne Pell)在對外關係委員會中提出敦促福特總統改善與古巴關係的決議。

  卡斯特羅顯然觀察到這一跡象,開始回應國會中支持改善對古巴關係的力量。1975年5月,眾議員喬治·麥戈文(George McGovern)和電視人物芭芭拉·沃爾特斯(Barbara Walters)受邀前往古巴。古巴利用這一場合表示,它將返還200萬美元贖金,那是先前美國支付給3名劫持南方航空公司飛機前往哈瓦那的綁匪的。這也給了卡斯特羅一個機會,通過美國電視重申他取消禁運的要求。

  7月9日,美古雙方再次於紐約會面。基辛格精心安排了宴會,並要負責會談的伊格爾伯格和助理國務卿威廉·羅傑斯(William D. Rogers)表現得「殷勤一些」,要傳遞出美國正向新方向前進的信號。

  在會談中,美國重申了改善關係的願望,並開出了七條具體條件,包括:釋放古巴關押的八名美國國民;允許大約800名美國公民持有雙重國籍;允許家庭成員探訪,建議每周允許100人次往來;限制古巴與蘇聯的軍事聯繫;古巴克制推動波多黎各獨立的行動;不在西半球內進行干涉,特別是結束在世界範圍內轉運蘇聯武器和訓練游擊隊,尤其應該在西半球內結束上述活動;採取行動解決美國公民對被古巴徵收的財產的要求。美國提出,在古巴部分滿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將放鬆甚至取消經濟制裁措施。

  但是,古巴方面的回答依然是強硬的。古巴代表重申,在美國依然對古巴進行經濟制裁的條件下,任何談判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古巴和美國不能以對等的身份彼此交往,因而無法進行談判」。其次,美國開出的條件,古巴根本無法滿足,除了少許家庭成員往來方面的安排。古巴不承認雙重國籍、也不可能放棄支持民族獨立的原則。而在美國威脅持續存在的前提下,古巴與蘇聯的關係、與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關係都不可能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總之,沒什麼可談的。

  第二次的會談僵局也阻斷了更高級別會談的可能性。而美國本來計劃,如果這次古巴方面表現積極,當年9月將由基辛格與前來紐約召開聯合國大會的古巴外交部長進行會談。

  波多黎各與安哥拉:改善關係努力的失敗

  從尼克松到福特,美國與古巴改善關係的嘗試並不順利,兩次接觸都無疾而終。而此後,古巴支持波多黎各獨立並出兵安哥拉,徹底終結了這次緩和關係的嘗試。

  波多黎各曾經是美國殖民地,加上處於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墨西哥灣交匯處,戰略位置重要,美國一直與之保持緊密聯繫。1952年波多黎各頒布憲法,成立共和國,並確認與美國建立自由聯邦關係。但是,古巴一直積極支持波多黎各內部的獨立派別。1975年8月,古巴不顧美國在第二次會談上的警告,堅持將推動波多黎各獨立寫入聯合國殖民地問題委員會特別會議的議程。卡斯特羅還就此問題以「私人」名義召集國際會議,會期定在9月於古巴召開。這一舉動招致了美國極大的憤怒。基辛格指示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將支持古巴提案的國家記錄在案,以便秋後算賬;福特更是提出,如果古巴一意孤行,「就忘掉改善雙邊關係這回事吧!」

  與此同時,在遙遠的非洲,處於獨立前夜的安哥拉正陷於三大派別爭取主導權的殘酷內戰。當時,信奉馬克思主義的派別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MPLA)雖然勢力最弱,但是佔據了首都羅安達及其附近地區。一旦宣布獨立,這對爭取外國政府的承認是一個優勢所在。古巴一直支持MPLA的運動,長期為其提供軍事訓練。

  客觀來說,美國在安哥拉並無重要的戰略利益,但是,由於蘇聯開始介入,並通過剛果的布拉柴維爾港運送武器和裝備,美國才開始感到警覺。福特政府擔心,如果放任蘇聯與古巴在間隔如此遙遠的情況下投射軍事力量,無疑是在向整個非洲表明:美國已經放棄了這塊地區。而這會在中東等美國具有重要戰略利益的地區帶來連鎖反應。1975年11月,古巴不顧美國的反覆警告,堅持對安哥拉派出800人的作戰部隊,使得美國徹底放棄了與古巴改善關係的努力,轉而開始通過中央情報局開展秘密行動,以扎伊爾為基地,對抗古巴與蘇聯的力量。

  第一次接觸失敗的原因

  基辛格顯然將中美關係正常化的經驗移植到了處理與古巴關係的問題上。撇開意識形態分歧,通過實際問題上「積累性的進步」最終走向關係正常化正是中美的破冰模式。但是,兩方面的原因令這一嘗試難以取得成功。

  首先,美國並沒有真正重視改善與古巴的關係。美國在棋局上對弈的是超級大國蘇聯,而古巴本身實力太小,不足以改變世界均勢的整體格局。一開始,基辛格就在局勢評估中對福特說道,「古巴不能為我們做什麼」,可以「慢慢來」。對於卡斯特羅歸還贖金的善意舉動以及要求取消制裁的要求,美國並沒有像自己說的那樣投桃報李,作出實質性的回報。兩次接觸都形成僵局,美國是有責任的。

  其次,古巴所處的安全環境與中美破冰時完全不一樣,古巴缺乏改善與美關係的動機。冷戰古巴身處美國後院,卻秉持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在面臨美國威脅時,它的安全只可能通過求助於蘇聯支持而得到鞏固。但是,美國方面不要說保障古巴的安全,連取消、減輕經濟制裁這一敵對性舉措也做不到。在這種情況下,的確像古巴代表所言,「沒什麼好談的」。高舉反美大旗,而不是緩和關係才符合古巴利益。

  以史為鑒,奧巴馬政府要真正緩和與古巴的關係,必須以尊重對方的政治制度與核心安全利益為基礎,而不是改頭換面地再搞一次「豬灣行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5: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