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吃什麼補什麼完全是忽悠
[列印本頁]
作者:
SHOWERDI
時間:
2014-11-13 14:30
標題:
吃什麼補什麼完全是忽悠
在各種保健品和「神奇食品」的營銷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宣傳:「XX是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具有什麼什麼重要功能,缺乏它將導致癥狀一二三四……某某食品中含有豐富的XX,所以能夠有效防治癥狀一二三四……」。如果再列出某科學家因為發現XX成分的生理功能而獲得諾貝爾獎,就顯得更加「高大上」。
這種充滿了科學術語的宣傳對於許多消費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然而,這種論證的邏輯完全是忽悠。
首先,人體需要某種物質、某種物質對人體很重要、缺乏某種物質將會導致某些癥狀,跟人體需要補充這種物質完全是兩回事。人體的生理活動由各種各樣的生化反應組成,它們的進行需要各種酶的參與,以及各種小分子物質作為傳遞信號的使者。它們對於人體健康當然會重要,因為缺乏了它們將會導致某些生理活動無法進行,也就可能出現各種癥狀。但是,很多物質需要人體自己合成,而人體也會自己調控它們的合成。通過食物來補充,經過消化吸收,完全不具有生理活性,也就毫無意義。各種酶——時髦的名字是「酵素」,莫不如此。
其次,缺乏了某物質會導致癥狀,跟補充它能防治該癥狀也是兩回事。一般而言,人體的多數癥狀都有不止一種誘因。缺乏某營養成分會導致它,但只要攝入達到「充足量」,再額外補充也沒有額外的 「防治效果」。各種維生素、礦物質都是如此,如果身體缺乏,補充它自然會「有效」。但如果不缺,額外補充也就沒有價值——甚至,補充過多,反倒可能會帶來風險。所有的這些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會有「充足攝入量」和「最大攝入量」兩個指標。前者是從各種途徑應該攝入的量,而後者是各種途徑加起來不要超過的量。
第三,即使對於那些需要從食物中攝入的營養成分,人體需要的也是「攝入總量」而不是「濃度」。總量由食物的食用量乘以其中這種成分的濃度來決定——即便是它在一種食物中的含量很高,但如果食用量小,那麼總量還是有限。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螺旋藻。螺旋藻中的蛋白質品質還不錯,濃度也不低,但是作為保健品的螺旋藻,一般每天的食用量不過幾克,提供的蛋白質就更少了——相比於人體一天需要的幾十克蛋白質,螺旋藻中的那點完全可以忽略。再比如「富硒茶」,茶葉中的硒含量的確不低,但是考慮到每天所用的茶葉、以及茶葉中硒的溶出率,它所能貢獻的硒相對於人體需求也只能用「聊勝於無」來形容。實際上,各種以「XX營養成分高」而炒作出來的神奇保健品,基本上都是類似的情況。
此外,還有一些來成分不是人體所必需的,但是營銷中經常宣稱「科學研究顯示具有某某作用」。大多數的這些研究都只是一些細胞試驗或者動物試驗。細胞試驗可以提供一些研究的方向,但是跟在體內的狀況可能完全不同。而且,它也無法得出「吃多少才有效」的結論。動物試驗比細胞試驗的參考價值更高一些,但距離人也還遙遠。更重要的是,這些試驗往往只是為了探索作用機理,要應用到人的身上,「尚需進一步在人體中的試驗」。然而,這種研究發表之後,過了多年也沒有「然後」——「尚需」得太久,往往並非沒有人去做,而是人體試驗的結果不盡如人意,資助者不願意發表,也就只好一直「尚需」下去了。或者有的試驗發現「有效」需要的量實在太大,完全沒有現實性。比如葡萄酒中的白藜蘆醇,細胞試驗結果不錯,但要對人有效,得把葡萄酒喝到把自己撐死。很多「植物化學成分」的功效,大抵就是這種情況。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