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佛跟阿羅漢有什麼區別?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列印本頁]
作者:
SPZ
時間:
2014-10-9 01:49
標題:
佛跟阿羅漢有什麼區別?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本帖最後由 SPZ 於 2014-10-9 11:14 編輯
由 正銘老師開示:佛跟阿羅漢有什麼區別?
學佛釋疑(三)影音連結
http://www.enlighten.org.tw/dharma/11/25
作者:
開心樹
時間:
2014-10-9 09:45
三學有其次第,必先持戒而後有定,若能入定自然開慧。
作者:
SPZ
時間:
2014-10-14 02:38
今天我們要來探討一個題目:有人問到佛跟阿羅漢有什麽區別?
為什麽會有人有這個問題出來?因為少部分的學術界人士,他們認為阿羅漢就是佛,這樣對嗎?很明顯這是不對的。那為什麽會有這個誤解呢?因為在《阿含經》裡面,佛有提到說「祂也是阿羅漢」,所以學術界有些人士才會誤認為阿羅漢就是佛,這是把數學的包含誤認為等號的結果。
我們先來看:阿羅漢到底有哪些定義?阿羅漢如果直接翻譯就叫作應供,又稱為殺賊,或稱為無生,一般民間有時也會把阿羅漢簡稱為羅漢。如果以聲聞的修行果位來講,是從初果丶二果丶三果丶四果;當他證得四果,也就是在聲聞人的最高果位時,他就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依照 佛所教導的四聖諦丶八正道,他在蘊丶處丶界裡面去作觀行;他去觀一切法苦丶空丶無我丶無常,漸漸地丶慢慢地去斷盡三界貪愛;從斷我見斷掉我見煩惱,再來斷掉我執煩惱,所以在這一生舍壽的時候,他願意將自己丶自我把他滅盡;所以當自我滅盡以後,他就不在三界中出生,所以就脫離生死輪迴的苦,就直接入無餘涅盤,這樣的一位聖者,我們就稱他叫作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是經過須陀洹丶斯陀含和阿那含,來成就阿羅漢。須陀洹我們一般稱他為初果,斯陀含就是二果,阿那含就是三果,最後成就阿羅漢,就是我們俗稱的四果。所以阿羅漢很簡單的一個定義是說:他能解脫於三界的束縛,所以阿羅漢又稱呼為應供;恰巧佛的十種稱號當中也有一種叫作應供;阿羅漢也叫應供,佛也叫應供,所以有些人就誤認為,佛就等同於阿羅漢,阿羅漢就等同於佛,所以會有這樣一個誤解。我們等一下會進一步說明,為什麽這個把數學的包含誤認為等號的邏輯是不對的。
應供的意思其實就是阿羅漢,在梵文裡面,他真正的意思就稱為阿羅漢。因為阿羅漢具有出三界的證量,也就是說,因為阿羅漢可以出離三界,所以他可以成為眾生的福田,供養阿羅漢就可以修福。阿羅漢的另外一個名稱叫作殺賊,這個賊其實就是煩惱,因為煩惱會使眾生有損惱,阿羅漢能夠斷除煩惱的現行,所以他就稱為殺賊;但這個部分可能要特別跟大家說明一下,阿羅漢所謂的殺賊,這個賊只是煩惱的現行,煩惱的一些習氣或一些隨眠,阿羅漢是不需要殺的,更不用說他能夠把它殺完全。另外阿羅漢又稱為無生,無生是說不會再出生下一世的五蘊身,可以跳出三界六道輪迴,所以又稱為無生。阿羅漢是從聲聞而得,聲聞的極果叫作阿羅漢,聲聞為什麽稱為聲聞呢?是因為他是聽聞佛的音聲說法而證,所以稱為聲聞;所以阿羅漢不是自參而修得的,阿羅漢一定是從佛的音聲說法而證得;只要證得阿羅漢的聖者,他自己會知道,所以他會知道:「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阿羅漢可以自證自知,就是他自己證得阿羅漢以後,他知道他來世不會再受後有,所以也不再三界輪迴。約略來講阿羅漢分為兩大類,也就是慧解脫的阿羅漢跟俱解脫的阿羅漢。慧解脫的阿羅漢是指:雖然沒有完全具足證得四禪八定,但他可以用智慧解脫於三界的阿羅漢。不過,慧解脫阿羅漢至少也要有初禪的定力,因為在三果的果位時,就已具足了初禪的定力了。至於俱解脫阿羅漢是說:他慧解脫跟四禪八定都具足,他隨時可坐脫立亡,也就是說他隨時可以離開三界,因為他有四禪八定的定力,所以俱解脫的阿羅漢,他必須要同時擁有四禪八定跟解脫的智慧。所以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來,阿羅漢他不是因為定力而成就阿羅漢,是因為智慧。所以,慧解脫的阿羅漢跟俱解脫的阿羅漢的聖人,主要的差別是在於他有沒有證得四禪八定;但不管是慧解脫還是俱解脫,他都自證自知:「生死已斷,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已經斷除三界愛的一位聖者。
作者:
發菩提心
時間:
2014-10-19 10:26
六祖壇經講戒定慧三無學沒次第,是燈和光的關係,不是先戒后定,先定后慧,而是有戒就有定慧,有定就有戒慧,有慧就有戒定,三位一體。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作者:
開心樹
時間:
2014-10-20 16:54
深層地以竅訣而修慈悲心,最終會對所有眾生,哪怕是最大的怨敵,也能提供長時間利益。到了那時,幫助眾生的力度將完全不同。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