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域外觀察:消除誤解,開啟美中關係新「回暖期」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4-7-23 12:0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美關係的緊張狀態是兩國之間的誤解和誤判造成的

  目前,中美關係不在狀態。甚至有人說,中美關係正在惡化,尤其是南海、東海緊張局勢升級,以及美國起訴五位中國軍官等事件之後。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的建立,就是為了促進兩國的建設性關係。

  我和我在布魯金斯學會的同事們一樣,都很珍惜此次與中國國內交流的機會。我要說的中心觀點就是,如果中美之間爆發衝突或戰爭,歸根結底是由於誤解和誤判,而不是由於利益的衝突、意識形態的差異,或是國際局勢的演變。

  如果國家與國家之間存在誤解,外交政策就會有所偏差。我認為中國國家領導人對於新型大國關係的定位——要合作,不要對抗,拋棄零和思維——是真誠的、富有建設性的。美國領導人的想法也一樣。拉里·薩默斯出任奧巴馬經濟顧問的時候曾說,美中兩國未來共同繁榮,或者雙雙失敗的情形都是可以想象的;一方繁榮,另一方失敗的情形卻很難想象。我認為不少美國人會同意他的觀點。

  造成目前緊張關係的還有以下幾個因素:第一,由於信息通信技術的革新,兩國間的威脅論被放大。我可以舉幾個例子,當然這些都是需要改變的方面。最近一項調查表明,87%的美國人民認為在軍事上,中國是美國的一大威脅。相應地,絕大多數中國人也認為美國會是中國崛起的頭號威脅。第二,兩國的政治利益團體多元化。第三,中美關係一方面受到國內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因素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國際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此外,決策上的矛盾和不一致同樣加深了兩國的誤解。比如,中國領導層常常表示,中國的重心始終放在國內事務上,但與此同時,中國在非洲、南美、亞洲地區的國際事務上參與漸多;中國領導人常說,會延續鄧小平的外交政策,韜光養晦,但最近又提出,中國應該奮發作為;中國領導人常說中國並不想把美國趕出亞洲地區,但現在又說亞洲事務應由亞洲國家來決定。而美國領導人恰恰擔心亞洲會「去美國化」。

  美國對中國外交政策的看法與中國自己的看法差距越來越大。在美國和很多其他國家看來,中國愈發強勢甚至黷武,這損害了中國的國際形象。與此相反,中國國內卻認為國家在東海、南海問題上處於守勢,而造成緊張局勢的原因則是美國試圖遏制中國。中國民眾認為,習近平領導下的外交政策是一大成功,中國在中美俄關係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冷戰時期,美俄關係比中美關係、中俄關係都要好;如今,中美關係和中俄關係卻比美俄關係好。因此,中國就有了更大的影響力。

  中國與歐洲國家有著多重經濟紐帶。中國在非洲和南美地區的影響力空前強大。中國認為美國力所不及,在全球一些地方的影響力正在減弱。但美國卻並不十分擔心中俄關係緊密、步調一致。因為在美國,大多數人認為中國遲早會更加重視美國,與美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

  許多中國學者和媒體認為,美國不能接受中國崛起,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但是據我觀察,很多美國人已經認為中國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了。無論他們接不接受,這是事實。不過美國人並不指責中國,他們主要責怪美國政府沒有盡到職責。中國人總認為美國遏制中國,但是我在美國很少聽過如此論調或陰謀。比如在美國起訴五位中國軍官的事件上,我在美國接觸的人中從沒聽過有人說這是正確的決定,所有人都覺得這個決定糟透了。再比如,中國擔心體制西化,政治和平革新,但是在美國,沒有人認為中國應該全盤採用西方模式或者美國模式。還有,中國認為美國總是指責中國的人權和民主,但是美國對中國的人權和民主提出批評往往是善意的,因為惡意的種族主義者會認為中國不配擁有人權和民主。現在美國的做法,恰恰是出於對中國的尊重。

  如何避免誤解?更加重視國內政治、社會、經濟因素。中國的孔子學院最近受到一些美國教授的批評,我並不是其中的一員,但一定程度上這說明中國沒有很好地理解美國社會和美國制度。我們應該鼓勵多領域交流。

  此外,我還認為中國談論核心利益很多,但談論核心價值不夠。如果中國想要與外界進行更高層次的交流,這一點是需要改變的。就像美國有美國夢,中國也有中國夢,但我們都要記住,一個國家的美夢,不應該是另一個國家的噩夢。

  中美兩國關係所處的國際環境處於動蕩之中。兩國目前遇到的難題或者說威脅是跨國界的,比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核擴散、經濟危機、種族和宗教問題、難民問題等。在如此背景下,美中關係十分重要。以上問題並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法,但是只要中美兩國能夠朝著共同的目標合作,就能更好地控制問題。而如果國家目標不一致,要控制問題就困難多了。

  美國和中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軍事強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能源消耗最大。兩國如果攜手合作,將更有能力讓世界更美好。當前,美中兩國關係存在問題,但是整體來看,兩國在許多領域的聯繫空前深厚。比如,美中在教育、經濟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政治對話也頗為頻繁。這樣就全球議題進行制度化的雙邊磋商、戰略與經濟對話等等是有益的。

  但美中關係處於大環境之中,地緣政治因素讓兩國關係受到挑戰。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亞洲的海上爭端。兩國在海上爭端中的動態和言辭,影響了一方對另一方戰略和動機的判斷。如果一方認為另一方的戰略和動機不友好,誤解和誤判的可能性就會加大。這一點需要兩國儘力改變。海上爭端的緊張局勢會影響到美中兩國在其他國際事務上的合作,比如反核、反恐等問題,事情就更難解決,後果也就更為嚴重了。

  再比如,氣候變化問題十分重要,但政治角力無處不在——美中兩國總要看看對方是否真的將節能減排落到實處;世界其他國家又要看看美國和中國——兩個溫室氣體排放量相加超過全球排放量40%的國家,是不是都率先在節能減排上作出了貢獻。所以,兩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必須合作。美中關係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性質,可以代表美中關係在一系列問題上的性質——美中合作十分重要,兩國至少要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

  現在的問題在於,兩國該做什麼?當前美中關係似乎在走下坡路,這是兩國都不願意看到的。我認為,美中應該總結兩國關係正常化以來的經驗。三十多年來,兩國關係也曾面對挑戰。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兩國領導人應該做好解決問題的準備,穩定局勢,建立增進兩國關係的基礎。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兩國政府內應該建立可靠、互信的溝通渠道。兩國政府應各有一位專門指派的高層領導,在兩國關係上負責溝通聯絡,明確兩國關係的未來圖景,讓一方對另一方未來可能採取的措施有所準備,加強互信,感受到對方對增進兩國關係的誠意,並了解其原因。

  我個人希望,兩國領導人在2014年11月APEC峰會期間的單獨會面之後,能夠就建立兩國應有的、廣泛的建設性關係發表聲明,為兩國關係制定基於互信的積極框架。這種互信需要建立在廣泛對話的基礎之上,兩國領導人才能更有信心推進美中關係。(眼下的)問題就在於,美中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高層溝通渠道,兩國需要再接再厲,儘快解決這個問題。

  (理解)美中之間的經濟關係主要(需把握)三點。第一點,美國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兩國現在都在進行重要的經濟轉型,應該強調的是,雙方的轉型具有互補性。當前美中兩國所進行的經濟轉型對兩國關係產生了一種有益的經濟均衡。從美國方面看,在全球經濟危機之前,美國的消費急劇上升,而這些消費大量是由借貸刺激產生的。現在看來,這些由借貸產生的消費都是不可持續的,家庭依靠借貸消費、政府也靠借貸消費,這些都是全球經濟危機產生的誘因。所以美國的經濟轉型,旨在刺激家庭更多儲蓄,使政府償付更多的債務,通過這些使美國經濟復甦。中國經濟轉型基本上是美國經濟的一面鏡子(剛好相反)。以往中國經濟發展依賴出口,近年來中國經濟大量依賴投資,中國現在的問題在於產能過剩,所以我們看到許多中國工廠在「鋪大餅」。中國家庭的消費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業,地方政府也在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債務急劇增加,經濟的發展依賴於投資,同時消費嚴重不足。目前中國的挑戰就在於要一方面保持這種投資,同時也要促使家庭消費的增加,正如美國政府之前所做的。

  第二點,隨著兩國經濟的轉型,美中兩國產生的交叉投資,即中國對美國的投資以及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就變得相對更重要。隨著世界貿易協定的履行,兩國之間出口重要性在增強,但這並不代表兩國之間的投資額會一直增加。不過,加強兩國之間的投資將夯實經濟發展基礎。為什麼投資會增加呢?對中國而言,中國的公司正在逐漸的全球化,他們的實力很強,但現在,中國國內的很多領域都出現了過度投資,所以很多中國公司在國內缺乏機遇,自然要尋求全球化、在世界範圍內尋找投資機會。在過去的一些年份里,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持續增加,在香港的投資就是一個例子。對於中國企業來說,首選的投資地點就是美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企業投資了美國的很多行業,一些美國地方政府也在吸引中國企業投資,其中有很多高水平的交易,如工行收購了美國一家銀行,雖然所有的這些交易都要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允許之下進行,但投資美國對中國企業仍然有很大的誘惑。然而在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看美國對中國的投資,會發現這一局面沒有什麼深入的進展。雖然中國的計劃經濟改革緩解了美國對中國投資的緊張局面,尤其是在一些競爭性的部門,但仍有一些行業部門是禁止外資進入的,特別是在服務性行業,如金融服務業、物流業、電子通訊業、礦業以及一些農業領域等。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看到多少美國企業對中國有更進一步的投資。美國現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資出口國,世界投資總量的20%來自於美國,當前美國正在啟動一項50000億的海外投資計劃,但令人驚奇的是,中國所佔的比例只有1%。所以中國還有很多封閉的行業,應鼓勵大量資金從美國投向中國,這既對中國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生產效率有益,同時也有益於美國企業。總體而言,中國對美國的投資在逐步增加,而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卻在下降,這種不平衡的投資關係表明,中國當前還沒有充分把握住發展的機遇。

  第三點,我要表明的是對中國發展前景的樂觀。中國正在逐步解除對一些行業的投資限制,逐漸地開放一些服務性行業,從中可以看到一些資金正在流向這些行業。美國基本上是很開放的,中國也可能開放更多的行業,當然這也要制度化地去實現。雙方通過協商構建雙邊貿易,這就需要雙方加大開放力度,雖然不能很快實現,但在未來的20年裡,中國和美國之間會構建一種更深層次合作的制度基礎,正如TPP協議那樣。總之可以說,美國經濟的發展是無法排除中國的,中國當前正在從事的地區經濟發展計劃也需要美國的參與。

  無論中國未來20年的發展是什麼樣子,通過雙邊投資條約,確實可以為雙方合作奠定基礎。美中兩國致力於經濟轉型的改革,本質上就是美中關係的一個新的回暖期。美中之間的合作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潛力,尤其是通過相互投資,為兩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必須強調的是,美中兩國的經濟轉型,通過相互開放投資,會設定新的全球經濟秩序。

  我想把現在的這些重要事件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中去討論。距蘇聯解體或冷戰結束已有約二十五年了。與其它地區相比,東亞地區經歷的根本性變化似乎更少些。無論是中國、日本,還是朝鮮、韓國、俄羅斯,都在以多樣化的方式運用他們以前可能缺少的力量。這並不一定是壞事,各方使用他們的能力,也許會加強而不是破壞和平。

  目前,伊拉克以及中東、中歐,都在發生衝突。與這些事件相比,中國與其它國家的海上爭端至少到現在還沒有造成流血衝突和戰爭。

  美國重返亞太的政策,其初衷本是在加大對亞太地區重視的同時,保證各方享受到更多的繁榮與安全,保證維持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地區秩序。然而,這一初衷現在看來需要重新審視,因為現在亞太地區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的互動規模是前所未有的,並且有些國家也對現有規則感到不滿。這些都使亞太地區的長期前景打上了問號。

  目前美中關係與以前不同的是,中國有了區域性的兵力投送能力,並且也正在這樣做。中國現在有了全球性的利益,是一個全球範圍內的行動者,以及一個全球性的軍事大國。中美之間的力量差距已經縮小了。中國領導人宣稱其戰略是和平發展,或稱和平崛起,其中暗含的意思是中國在當前的國際體制中是有其利益的。而在以前,世界體制基本是由美國創立、維持,並被美國所利用的。所以現在的問題是,中國還會堅持和平崛起么?中國還在全球機制和規則中佔領導地位么?美國的軍事地位是否受到了挑戰?

  中國在南海的行為引起了一些國家的焦慮。在東海,中國將日本的行動解讀為改變現狀,並且採取了部署戰艦等一系列措施。另外,中國也在加強軍力,並準備在西太平洋用軍事力量來解決糾紛。有一些跡象表明中國正在現有制度之上進行改變:首先是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有關的談判,這一點體現出中國試圖改變美國所建立的跨太平洋體系;其次是中國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宣布將為其貢獻上千億資金;三是亞信峰會以及上合組織;四是中國官員對以美元為首的國際貿易和貨幣體系的批評;五是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

  在以上這些行為中,並沒有多少是值得憂慮的。我並不是要批評這些行為,反而認為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是一種全球趨勢。首先,我並不認為北京的這些行為是對美國的根本威脅,既不是對美國利益的威脅,也不是對國際體系的威脅。其次,中國用強制力去解決糾紛,是與地區和全球趨勢不符的。如果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盟友成了中國遏制行為的受害者,美國不會袖手旁觀。再次,美國會確保亞太地區現有的體制運轉良好,以便適應和容納中國的發展。第四,中國做的事並不全對美國構成問題。比如,改變現有國際貨幣體系,這也是世界的需要,而並非與某個特定國家的利益相關,世界貿易中的阻礙也應該被取消。此外,在伊核、朝核、俄烏關係等問題上,中美兩國都不可能單獨解決,必須共同應對。

  總而言之,美國不應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中國也不應加大與美國的對抗。如果能達到這一要求,對兩國都有好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1: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