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舌尖上的張愛玲:吃是一種生活藝術(圖)
[列印本頁]
作者:
吃貨一號
時間:
2014-4-26 16:56
標題:
舌尖上的張愛玲:吃是一種生活藝術(圖)
舌尖上的中國2再次引髮網友對美食的討論,其實,關於吃的文化很早以前張愛玲就描述過了。「報刊上談吃的文字很多,也從來不嫌多。中國人好吃,我覺得是值得驕傲的,因為是一種最基本的生活藝術。」這段話出自張愛玲的散文《談吃與畫餅充饑》。
對於吃,張愛玲甚為考究,小說里或輕描淡寫、或濃墨重筆地講述咖啡館、西餐館、中菜館,散文里也專有一篇《談吃與畫餅充饑》。除此之外,張愛玲還會寫食譜、做菜,拿手菜就有鍋巴蝦仁。小說《色,戒》中,便提到了來喜飯店、九如飯店、凱司令咖啡館……李安的一部電影《色|戒》,倒也硬生出一門舌尖上的「張氏美學」來。
台灣「張愛玲宴」獨具匠心
導演李安拍《色|戒》,台灣某餐廳就適時推出「張愛玲宴」,為張迷們設計出一道道屬於張愛玲的上海風味餐,從「傾城之戀」、「色戒」、「不了情」,到「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桂花蒸」、「茉莉香片」等豐盛佳肴共計10道,每桌10人份,售價約合人民幣3200元/席。「傾城之戀」:生菜葉+臭豆腐
生菜葉與臭豆腐,前者好比是從英國留學回港的貴公子范柳原,後者則似舊時代離婚後的少婦白流蘇,兩種食材毫無交集,如同那原本不相干的兩人,但是,臭豆腐渣一旦被裹上生菜葉,腐舊的味道就被沖淡了,甚至兩者慢慢融合起來,好比是范柳原救贖了白流蘇。「紅玫瑰與白玫瑰」:麵餅+火腿
白玫瑰,如凈白的麵餅,寡淡無味;紅玫瑰,似蜜釀的火腿,濃烈膩味。兩者互融,各顯其味,口感俱佳,達到平衡,最好不過。只是,這愛情不比食物,紅玫瑰和白玫瑰終究難以1:1。「色,戒」:檸檬+蘆薈
甜點通常是最後一道,是壓軸,以檸檬蘆薈的組合來飾演王佳芝和老易頗有意味。檸檬似佳芝酸澀又清新;蘆薈也許過於滑嫩,入口稍不留心,便可能噎著,好比是面善心惡的老易。
上海南京西路尋老味道
「張愛玲宴」自是吃不到了,有興緻的張迷,或許可藉此在家中小式手藝,自己張羅一席「張宴」來;而小說《色,戒》文末提及的來喜飯店、九如飯店,如今也已經遍尋不著。走在南京西路上,沿著張愛玲的足跡前行,「有胃口」者到是可以前去與張愛玲有關的餐館,品食此種「張愛玲宴」。梅龍鎮酒家:懷舊模樣+傳統菜式
淳子說:「上海本幫菜菜系形成、成熟是在1930年代左右。之前(1920年代)都只是大排檔,待到1930年代才演變成弄堂里的飯店,如梅龍鎮酒家。」張愛玲在寫《色,戒》的時候,住在梅龍鎮酒家所處的重華新村,因此,照理她也應光顧過梅龍鎮酒家,然而「在國外,張愛玲想念起上海諸多的食品,不見提起梅龍鎮,大約是不對胃口」。
如今梅龍鎮酒家還是在老地方,干燒明蝦、富貴魚鑲面等仍是招牌名菜。比起其他老飯店,梅龍鎮酒家的服務算是數一數二的好,老練的中年服務員,不會似「木頭人」般一直怵著,常常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點菜也會考慮到客人的口味和食量,很盡心。餐館里,總能見到西方人的面孔,他們應該也是想來尋遍老上海味道。凱司令西餐館:新派模樣+傳統菜式
凱司令咖啡館在《色,戒》等張愛玲作品中也曾屢被「提點」,但現在這家臨近石門路口的凱司令,搬了家,還換了裝,已是容光煥發。落地玻璃、金屬盔甲,若裡面裝的是服飾,倒像是另一家Zara。透過二樓窗戶可以看著熙熙攘攘的南京路和往來的行人,是不折不扣的「景觀房」。「凱司令」的拳頭產品之一是栗子蛋糕,入口香滑,甜而不膩,回味無窮,就著香濃的清咖、紅茶,不免讓人感覺纏綿。只是不知這凱司令的栗子蛋糕,有沒有起士林的好吃。同昌咖啡館:懷舊模樣+新興菜式
現在的凱司令咖啡館已非昔日的火車座了,但這家潛伏於南京西路地下的同昌咖啡館,要說年代興許不比梅龍鎮、凱司令,如今的模樣卻是當年張愛玲筆下餐館的翻版。順著晦暗的樓道,緩步而下,彷彿與世隔絕,任憑外面的陽光如何奮力前進,終是探不到底,只得借燈光尋路。咖啡館像是由防空洞改建而成,略有濕氣,發出淡淡的霉味,恰是這氣息更像與張愛玲有關。老式的玻璃罩壁燈,散出昏黃的燈光,照在圓拱形的牆上,光暈一圈一圈,若說似虹,更像是辟出一條時空隧道。雖有懷舊氣味氤氳,菜式是有點新派的,多是現代人常吃的那些蓋澆飯,據說這裡的麵條比較出名,想必是為了方便周圍白領用餐,還提供外賣,但若單叫這裡的外賣,實在是有些可惜了。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