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佛眼觀醫:少林寺醫學的根基——佛教醫學(下) [列印本頁]

作者: 悟道    時間: 2014-4-6 12:31
標題: 佛眼觀醫:少林寺醫學的根基——佛教醫學(下)
        1.淡化佛教中的醫藥內容
       佛教經典中有不少醫藥的內容,比如《大藏經》中就包含佛教醫經的譯文,包括《療女省婆因緣經》、《溫室洗浴眾僧經》、《龍樹菩薩藥方》、《人身四百四病經》、《婆羅門諸仙藥方》、《天竺經眼論》、《婆羅門藥方》等。安世高、竺法護、佛困澄、義凈等早期大譯經家均兼通醫藥,義凈等在譯經時還對地、水、火、風為病加以闡發。
佛教名醫會婆的萬物皆葯思想對孫思邀、李時珍等醫藥學家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得藥物種數不斷增加;同時崇拜藥王和醫王的思想,對民俗民風的影響更是十分廣泛和持久。
絲路上新出現的醫藥內容,如《會婆醫方論》,從《千金翼方》保存下來的資料看,用藥既有天竺和西域所產,也有內地藥材,』表現在藥物使用上的結合。有趣的是在吐魯番出土的《五臟論》醫學卷子,有署名為《張仲景五臟論》者,內中談及印度古代名醫省婆,署名《婆五臟論》者,內中主要內容為陰陽五行,表明了兩種醫學體系交流與競爭。
      僧醫臨床治病對象上至帝后,下至眾生。有從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來的僧醫佛圖澄為趙王太子治好其他御醫束手無策之病。二十六史醫藥學家傳記中沙門洪蘊傳、法堅傳、僧智緣傳等均為當時著名的僧醫,甚至為御醫,另有道家陶弘景晚年受五大戒,販依佛門。"藥王"孫思邀稱他"道合古今,學禪數術……,深入不二(不二法門),則今之維摩詰耳"。孫思進所著《千金翼方》是最早提到《大蔵經》的醫籍,從"四大"醫理、醫德,到"萬物皆葯"的思想
均予吸收,多處引用《省婆醫方論》,有的可能是孫思邀本人發揮』如該書卷二十二所引"養婆大士治人五臟六腦內萬病及補益長年不老方",從方名到組成(紫石英、白獲零、麥門冬、防風、巧葯)均為純中醫藥,只是冠以書婆之名,於主治中誇大其辭("萬病皆愈"),塗上"須持五戒十善,行慈悲心,救護一切"的佛教色彩,也可能是僧人為了傳教的需要而杜撰,但被孫思邀兼收並蓄。再有正史傳記雖未載其與佛門關係,但從《高僧傳》、《居士傳》內得證所信乃佛,前者如晉時高僧佛圖澄、於法開,後者如胡洽(《百病方》)、王肯堂(《證治準繩》)。故僧醫當是以拂事為主,兼行醫道,而醫僧則是以醫為主,信仰佛教而已。無名氏僧醫,治好頑疾亦見於史書,如《宋書•符瑞志》記錄一沙門用黃散治癒皇帝經年不愈的手創的案例,此種黃散日後皇帝征伐受傷累用見效。
據不完全統計,與佛教有緣的有名氏醫者有30餘人,無名氏更多,把二十六史傳記和歷代高僧傳中提到的僧醫或醫僧全部整理出來,估計有百餘人之多,其臨床經驗必有可取之處。天王補心丹源於舊舊少門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補心丸以及西域香葯的大量引進並形成活血化疲、芳香開窩一類治則就是明證。
       2.寺院醫學盛行
       寺院醫學(monasticmedicine)隨著佛教的昌盛而興起,亦隨佛教的衰落而近於消失。南齊蕭子良等曾設六疾館(佛教醫院的雛形),北齊天竺僧人那連提黎耶曾設房遷所,把隔離麻風病人的措施介紹到中國。釋智岩於公元643年在南京辦佛教醫院。武則天執政時期大興佛教,撥款辦病院,此種做法大約持續了100多年。唐鶴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大病初癒,既復興佛教,又加強佛教醫院僧醫的培養和管理。浙江蕭山竹林寺建於南齊,該寺女科筆始宋代,清初流傳於民間,《竹林寺女科》遠近聞名。寺院種葯、t葯、施藥的傳統還經金具和尚傳到日本,唐伯提守即有施經院。僧人乞藥用於製藥治病,有倫敦博物館圖書館蔵敦煌卷子為證。"名山僧佔盡",設在荒郊野嶺的寺院,條件自不如城鎮優越,但自采草藥和武僧跌打損傷葯的創用是其特點,五台山、娥媚山、九華山、普陀山、嵩山等處就留下不少方葯有待挖掘整理。此外,敦煌石窟的醫藥卷子和部分壁畫上的動植物可能與醫藥有關,龍門石窟的藥方洞刻有初唐方劑100餘首,內蒙遼代古塔的天宮中發現有距今1000多年的藥材,均提供了寶貴的佛教醫藥實物證據。即使到了西醫藥和中醫藥保健體系大普及的今天,少數寺院仍堅持辦義診所,少數僧人仍皇持行醫,如福州開元寺的堤潤法師,在用草藥治療疑難病症方面,海內外皆有盛名。值得注意的是,佛香在寺院的廣泛使用,除心理氣氛的營造作用外,焚香過程中釋放出的化學物質多有環境消毒作用,香湯沐浴和塗香皮膚更有直接吸收的效果,其防病保健作用不言而喻。蘇拭詩《佛日山榮長老方丈五絕》云:"日射迴廊午枕明,水沉(即沉香)銷盡碧煙橫。」正是寺院生活的真實寫照。
       寺院醫學對本草方書的影響表現在吸收外來藥物因地制宜地配製良方。《名醫別錄》首載沉香、薫陸香(乳香)、雞舌香、董香、詹糖香、帆香、蘇合(香)、紫真植木等,表明其著作年代不會早於東漢末年,陶弘景認為這些香很少入葯,主要是供合好香用,而合香又主要是供進香者用。《唐本草》首載的安息香、龍腦香、蘇方木、胡椒等至少在晉代佛閣澄時已引進,只是未見本草收錄而已;新增的何梨勒、紙梨勒和庵摩勒,佛醫奉為"三果",見於經典,在兩漢時已流傳於西域,已故當代名醫凌一挨曾指導藥廠開發三勒裝口服液,主要原料就是"三果"。《圖經本草》轉述張仲景面煩何子治氣滴,可能屬實。《傳信方》記載劉禹錫之子患赤白婉久治不愈,服何子湯甚效,而何子甘草湯正是廣州法性寺的常用方。至今蔵葯中三果仍為極常用藥物。李時珍《本草綱目》引據書目中就有《金剛經》、《金光明經》、《圓覺經》、《法華經》等,並記述20餘種外來藥物的梵名,從而推測辛時珍還査閱過《翻梵語》之類工具書,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的來源之一是釋氏書和《五台山志》等佛教地方志類文獻,娥媚山僧采普賢線以為上藥,福州開元寺造優質建曲、靈隱寺僧治外捧的事迹賴以保存。特別是據《五台山志》發現寺僧采旱金蓮作茶待客,現已開發成治上呼吸道感染的金蓮花片。康熙大帝親自從五台山移栽金蓮花於避暑山莊,有詩句"曾觀貝葉志金蓮",透露此帝信佛,且竭力尋找佛經中中土不產之聖花的代用品。世宗更謂:"虛空獨有金蓮號,圖譜考莫從我來。」得意之情溢於言表。前代確實將此種植物與佛教聯繫起來。此例可證佛教在傳播過程中與當時當地實際相結合促進了新草藥的開發利用。

作者: 取經歸來    時間: 2014-4-9 23:25
萬物皆有緣
作者: 取經歸來    時間: 2014-6-16 17:10
少林文化的一禪一武,一動一靜,對統一身心和諧是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少林寺主張通過禪武修鍊達到身心和諧,而人的身心和諧,也就是健康的根本。
作者: 一念萬年    時間: 2014-6-17 08:28
運用針灸、推拿治療頸肩腰腿痛等相關疾病,運用傳統運動療法康復訓練,運用中藥進行傷后調補,擅長時間養生、運動養生、本草養生。
作者: 不可說    時間: 2014-6-17 08:38
衷心地感謝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少林文化事業發展的仁人志士,並希望大家繼續關注、支持少林文化事業,共同開創少林文化事業新局面
作者: 取經歸來    時間: 2014-6-18 12:03
少林寺的養生是在參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作者: 不可說    時間: 2014-6-18 15:01
多角度講述日常小疾小病的防治與身體的養護,娓娓道來,法簡意深,一用就靈。
作者: 一念萬年    時間: 2014-6-19 10:58
少林寺的養生是在參禪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作者: 取經歸來    時間: 2014-6-19 16:25
衷心地感謝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少林文化事業發展的仁人志士,並希望大家繼續關注、支持少林文化事業,共同開創少林文化事業新局面
作者: 一念萬年    時間: 2014-6-20 10:28
運用針灸、推拿治療頸肩腰腿痛等相關疾病,運用傳統運動療法康復訓練,運用中藥進行傷后調補,擅長時間養生、運動養生、本草養生。
作者: 唐僧騎馬    時間: 2014-6-20 15:53
運用針灸、推拿治療頸肩腰腿痛等相關疾病,運用傳統運動療法康復訓練,運用中藥進行傷后調補,擅長時間養生、運動養生、本草養生
作者: 親親我我    時間: 2014-6-20 16:00
少林文化的一禪一武,一動一靜,對統一身心和諧是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少林寺主張通過禪武修鍊達到身心和諧,而人的身心和諧,也就是健康的根本。
作者: missMH370    時間: 2014-6-25 16:51
中醫所面對的「對象」與國學所面對的「世界」,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自然、社會、生命領域的,不斷變化著的現象及其過程。
作者: 親親我我    時間: 2014-7-22 11:54
多角度講述日常小疾小病的防治與身體的養護,娓娓道來,法簡意深,一用就靈。
作者: fox2014    時間: 2014-7-28 08:54
龍門石窟的藥方洞刻有初唐方劑100餘首
作者: mmddkk456    時間: 2014-8-4 08:43
調理經絡、養生為本,遵循千年古醫學術之精髓,內調外養、扶正祛邪,激活人體免疫系統,均達到保健、養生、防愈未病
作者: hello2014006    時間: 2014-8-7 08:49
天地只是一氣,自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唯這一個呼吸,呼是陽,吸是陰
作者: 擎天柱2014    時間: 2014-8-8 08:25
春天養生,夏天養長,秋天養收,冬天養藏
作者: 爸爸去哪了    時間: 2014-8-8 15:47
持五戒十善,行慈悲心,救護一切
作者: cat3    時間: 2014-8-11 07:48
支持樓主弘揚中醫文化。
作者: fox2014    時間: 2014-8-18 08:37
《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的依據:中醫學五大核心理論——陰陽五行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形神學說、天人學說都源於此書。
作者: 唐僧騎馬    時間: 2014-8-22 16:58
傳統的中醫藥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燦的明珠,雖曾一度遭遇來自民間和官方的冷落乃至貶損,但終因其自身具有的西醫藥所不能代替的優越性而巍然留存。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