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人心中最愛的是什麼 [列印本頁]

作者: mindfulness    時間: 2014-2-1 11:20
標題: 人心中最愛的是什麼
人心中最愛的是什麼

在佛陀時代,該國的國王,結識了佛陀,他學了內觀,並且成為一個很好的修行者,當一個家庭的成員變成了一個內觀的禪修者的時候,慢慢地,其他的成員也會被吸引而成為禪修者,他全家人都是內觀的禪修者,他的太太,皇后,也是一個很優秀的禪修者,他們兩人會在皇宮的禪房內共修。
有一天,坐了一個小時之後,國王問皇后:「瑪麗卡,告訴我,在這個世上,你最愛誰?」
她答道:「妙極了,我在坐的時候也有相同的問題,而我發覺,我不愛任何人,我愛我自己,」
國王笑笑,他說:「相同的問題出現在我的心中,我檢視我自己,而我發覺我只愛我自己,我不愛任何人」。
若無內觀,情況就會完全地不一樣,因為皇后對國王說,我只愛自己不愛你,這是什麼樣的皇后啊,腦袋瓜要被摘掉的,但國王及皇后雙雙都是內觀的禪修者,他們快快樂樂地去到了佛陀處,「世尊,在禪坐的時候,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佛陀說:「善哉善哉善哉」。
這是走出痛苦的第一步,當一個人開始發現這個問題癥結所在,就可以走出問題,解決問題,否則一輩子都活在想象中「我愛我兒,我愛我妻,我愛我夫,我愛這,我愛那」。
其實人誰也不愛,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慾望、希望、夢想。我愛這個人是因為我期待他/她能實現我的理想,一但他/她的行為與態度與我所要的背道而馳,所有的愛就消失不見,所以我不是愛別人,而是愛自己,只要能認清這點,就很容易去除私念,就能夠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性,所以這是內觀者第一個重要的體會。

選自: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作者: 開心樹    時間: 2014-2-7 16:12
現在目前才是最實在的,離開現在目前,不論講什麼都不切實際!


作者: mindfulness    時間: 2014-2-8 11:15
是的,人只能活在當下,無法活在過去與未來,對於過去與未來只能想想罷了,但這想也是發生在當下。
作者: 開心樹    時間: 2014-2-13 15:55
人們不斷地佔有、攀比、競爭,無非是想過上令人羨慕的幸福生活,但有得必有失。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14 01:09
人只愛自已,那就是一般的動物,甚至都不如,這個佛教也就完了。可見這一對夫妻是,走火入魔了。第一階段就有如此的風險,這個信仰靠得住嗎?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4 04:22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4-2-13 16:00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3 12:09
人只愛自已,那就是一般的動物,甚至都不如,這個佛教也就完了。可見這一對夫妻是,走火入魔了。第一階段就 ...


伶兄你似乎誤會了文章的意念,這個內觀的愛是愛觀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非別人的優
點或缺點,因為後者必然會產生是非人我。也並非指一種自私的愛

這與聖經里說:當你被人打了左臉,那就獻上你的右臉,完全是兩回事。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14 07:03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4 04:22
伶兄你似乎誤會了文章的意念,這個內觀的愛是愛觀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非別人的優
點或缺點,因為後者必 ...

如果是在道德觀下談這愛,那愛我不認為樓主錯,你也說得對。但是信仰常常超出道德觀,而說成是真理。故而一到了拉屎,撒尿就張口結舌。莊子和惠子談道無所不在時,舉了一個例子,說道也在大糞中。他沒說理由,惠子也沒想通。莊子就利害在此處。他是跳出道德談道的。佛祖經四門悟生老病死悟出來的是人的欲這就到了道德上去了。很對不起本人佛教不清楚,只是看小人書來的,不到之處請行個方便。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4 07:25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4-2-13 19:14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3 18:03
如果是在道德觀下談這愛,那愛我不認為樓主錯,你也說得對。但是信仰常常超出道德觀,而說成是真理。故而 ...


這與道德拉不上關係,可能你對於佛教的內觀未了解清楚,再舉個例子,聖經舊約說:
=要恨你們的父母,兄弟,和鄰居,但基督教牧師卻教人愛你們的父母,兄弟,和鄰
居,這就產生人我,是非,矛盾,佛教的內觀是一種修行,而並非一種私慾,是心路的過程,也並非是甚麼道德底線,所
以"愛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比喻,說不上甚麼高不可攀的道,也就是是以上的客觀結果。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15 01:56
我說過,人不能無欲。求生就是一種欲,但欲有好和壞,這就是道德的產生。內觀是觀什麼呢?是欲?欲是人必有的,除非是死人,故而所觀的是欲正當與非,那就是道德。能觀到無欲嗎?無欲就是死了,還觀什麼呢?內觀是修行,就是修正自已的行為,這能離開道德嗎?內觀就是審察自已,審察自已什麼?行為或思想正否。我這樣里解對嗎?再要高深,咱就玩不動了。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5 05:06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4 12:56
我說過,人不能無欲。求生就是一種欲,但欲有好和壞,這就是道德的產生。內觀是觀什麼呢?是欲?欲是人必有 ...

理論與實踐往往是不一致的,這個相信你也同意,在道德來談這個理論,從佛教的觀點去省察,它是來自人之本性,在相來看有好有壞,但是無論是好或壞,在行動上都是發自自己的內心,對嗎?那如何控制住你的內心,止觀只是其中一個方法,內觀的大前題是止,止甚麼?那就是止你的妄想,如何止,方法有很多不同,這裡不一一列出,這樓主的話題是內觀,那觀甚麼? 就是觀那當下,
相信拎兄你會知道甚麼叫「量」?在印度哲學裡有四種量,那就是,聖言量,譬如量,現量,和比量,現量就是當下,。玄裝法師把它帶回中國,可惜的是他的弟子窺基把前兩個刪去,只翻譯後兩個。
你可以從~法相學~那裡參考到何為現量
作者: arznith    時間: 2014-2-15 13:10
大D的學識,真不亞於澄凡,,,厲害!

但估計不清的問題,你真的沒搞清的功力,呵呵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5 21:51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5 00:10
大D的學識,真不亞於澄凡,,,厲害!

但估計不清的問題,你真的沒搞清的功力,呵呵 ...

知道老兄你對「量」很有研究心得,小弟也只是班門弄斧而已!日後還要多多指教!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16 00:40
那如何控制住你的內心?
本來一切是從內心出來的,現在又出來一個控制內心的,這是什麼?舉個例想吃是內心發出的,不想吃也是內心發出的,想吃,吃不到就不吃還是內心發出,現吃,吃不到,還一定要吃,這也是內心,控制內心的也是內心,就是常說的內心鬥爭。你那佛教說的控制內心的是什麼?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6 03:12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4-2-15 14:42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5 11:40
那如何控制住你的內心?
本來一切是從內心出來的,現在又出來一個控制內心的,這是什麼?舉個例想吃是內心發 ...


沒錯,本來一切是從內心出來的,但是一般人的心都是散亂的,想想昨天吃了大龍蝦,
美味無窮,今天早上看到一個美女,下午被老闆責備了,心有不憤,就好像猴子摘
桃一樣,如何把這心定下來,那就需要「止」的功夫。念佛就是其中一方法..

佛陀在未成道之前就是去了墳場里住下來煉這「止」的功夫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16 07:04
止是不是內心發出的?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16 07:07
內心發出讓心停下來,這是不是邏輯有問題?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6 07:36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5 18:07
內心發出讓心停下來,這是不是邏輯有問題?

「止」不是心停下來,而是集中一個目標,例如:念佛,觀呼吸的氣息。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6 07:43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4-2-15 19:16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5 18:04
止是不是內心發出的?


不是百分百由內心,通常是採取五根中其中一根所產生的意識,但不會是意根,因為
它緣取的是概念,那就不是「止」了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16 12:16
感到很複雜。
作者: arznith    時間: 2014-2-16 13:19
本帖最後由 arznith 於 2014-2-16 13:27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07:43
不是百分百由內心,通常是採取五根中其中一根所產生的意識,但不會是意根,因為
它緣取的是概念,那就不 ...


嗯,老兄這論述高明,贊.

記得以前吵架時敝人說過:佛陀只說了一半,還有一半在老子的道德經里.老兄目前已經到門口了,大可甩袖登堂.

我與我相,我心我性,昔我今我,一我萬我,是空攝如生.(非空,不可以攝有無,不可以攝如如,更無法攝空如)

(另:空者控---大漏篩子,此佛陀不敢提無漏故.三思)




作者: arznith    時間: 2014-2-16 13:32
本帖最後由 arznith 於 2014-2-16 13:34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12:16
感到很複雜。


嗯,是很複雜,窮無極而不得其解,此狂妄故,此自不足故,此不自知故.

老實說,老兄基本是這論壇里第一聰明的,但與萬千星宿之海一比,就如同一塵,,,(換郭沫若再生來此,敝人一樣如此說了.)
作者: arznith    時間: 2014-2-16 13:39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07:43
不是百分百由內心,通常是採取五根中其中一根所產生的意識,但不會是意根,因為
它緣取的是概念,那就不 ...

再:止不排斥緣取.

意根這東西,不好說,老兄覺得一棵樹,是枝葉是根呢,還是泥中"根"是根,甚至是外界的光,外界的雨水是根?

樹是什麼?
作者: renee209    時間: 2014-2-16 14:20
本帖最後由 renee209 於 2014-2-16 14:32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00:40
那如何控制住你的內心?
本來一切是從內心出來的,現在又出來一個控制內心的,這是什麼?舉個例想吃是內心發 ...


止,是作自己的主人,不為外境所動。有吃,無吃,龍蝦,美女都是外境。有吃無吃,自己都如如不動,就是不被外境所左右,就是作自己的主人。
作者: renee209    時間: 2014-2-16 14:24
愛自己,才想到要離苦得樂。
自己做到了離苦得樂,也就是證得了,才能告訴還在苦海里的眾生如何離苦得樂,這也是佛陀的道路。

家園裡討論的寬容,慈愛等,給根結蒂,其目的還是自己內心的安寧。

所謂,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
作者: renee209    時間: 2014-2-16 14:27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07:07
內心發出讓心停下來,這是不是邏輯有問題?

有善根啊!
作者: renee209    時間: 2014-2-16 14:31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07:07
內心發出讓心停下來,這是不是邏輯有問題?

·
@大D,這是否涉及到「見分,相分,自證分。。。「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6 20:59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6 01:31
·
@大D,這是否涉及到「見分,相分,自證分。。。「

離見證分還差很遠呢?觀世音的耳根圓通要解六結才可證得,相分只可以說是明晰了,
見分是在眼根轉向時才成立,在禪修中,它有一方法叫「遍地」,禪修中的見分是沒有彼所緣的。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6 21:04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6 00:39
再:止不排斥緣取.

意根這東西,不好說,老兄覺得一棵樹,是枝葉是根呢,還是泥中"根"是根,甚至是外界的光,外 ...

應該怎樣說呢?不能排斥,只是讓它來無影,去無蹤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6 21:39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6 00:19
嗯,老兄這論述高明,贊.

記得以前吵架時敝人說過:佛陀只說了一半,還有一半在老子的道德經里.老兄目前已經 ...

所以佛陀提到佛性只是用恆河水來作譬如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6 22:34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6 01:31
·
@大D,這是否涉及到「見分,相分,自證分。。。「

師兄你所提的是在修慧,與禪修之間會有不同,所以說阿羅漢可以證得禪定,但禪修
者未必可以證得阿羅漢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17 00:28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6 13:19
嗯,老兄這論述高明,贊.

記得以前吵架時敝人說過:佛陀只說了一半,還有一半在老子的道德經里.老兄目前已經 ...

他舉的例和他說的對不上,他說昨天,今早,下午不同環境內心自有不同反映,他說是心定不下來。其意是食美味要味如臘,見美女要如見爸,老闆罵要如拉家常。也就是心不動沒反映。如何做到,就提出了止,其內含之一是念佛,這念佛就能把人的自然反映給念掉?這好像是欺人之談。如這樣,不斷地念,就有肚不餓,睜眼不見?那省糧食了,還化什麼緣?是不是欺人?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7 00:43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11:28
他舉的例和他說的對不上,他說昨天,今早,下午不同環境內心自有不同反映,他說是心定不下來。其意是食美 ...

這是因為可能你連最基本佛法中的五蘊中的「想蘊」你也不懂,那我的上下午比喻在
你眼中就如過眼雲煙

佛法是絕對不會欺騙人的!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17 06:49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7 00:43
這是因為可能你連最基本佛法中的五蘊中的「想蘊」你也不懂,那我的上下午比喻在
你眼中就如過眼雲煙

我不說了嗎,對佛只是看過小人書的,也就是門外漢。那你就從最基本的說,就像學幾何,先從點,線,面開i始。概念是一步步來的,是有個規定的。佛講就度人,把人從這岸度到另一岸,另一岸是極樂世界。我看西遊記,迦蘭羅漢在那裡不快樂,幾部真經就要孫捂空出高價。可見羅漢也是見錢眼開的。怎麼極樂之地不快樂?天天見到佛祖,都解決不了,這是不是說像我這樣就不度了?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7 07:13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17:49
我不說了嗎,對佛只是看過小人書的,也就是門外漢。那你就從最基本的說,就像學幾何,先從點,線,面開i ...

學佛最基本的就是由五蘊開始,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因為生命是由這五蘊
組成,我們學佛就是要超越這五蘊,佛度人是從四聖諦開始(苦,集,滅,道)因為
人世間是由苦開始。所以你說阿羅漢見線眼開,他開的是慧眼,錢對於阿羅漢來說只
是一疊紙張而已,因為阿羅漢已經除去了貪念。
作者: renee209    時間: 2014-2-17 07:19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7 00:28
他舉的例和他說的對不上,他說昨天,今早,下午不同環境內心自有不同反映,他說是心定不下來。其意是食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你做不到,不等於別人做不到。
作者: renee209    時間: 2014-2-17 07:23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22:34
師兄你所提的是在修慧,與禪修之間會有不同,所以說阿羅漢可以證得禪定,但禪修
者未必可以證得阿羅漢 ...

六祖壇經: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作者: renee209    時間: 2014-2-17 07:27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20:59
離見證分還差很遠呢?觀世音的耳根圓通要解六結才可證得,相分只可以說是明晰了,
見分是在眼根轉向時才 ...

那是!

因為不清童鞋沒看清自己的心。看清楚了自己的心,也就能分清楚見分,相分,自證分。。。
所以,歸根結蒂,是在同一個問題上,只不過,是達到沒達到的問題。
作者: renee209    時間: 2014-2-17 07:42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6 13:39
再:止不排斥緣取.

意根這東西,不好說,老兄覺得一棵樹,是枝葉是根呢,還是泥中"根"是根,甚至是外界的光,外 ...

再:止不排斥緣取.

正解!
作者: renee209    時間: 2014-2-17 07:45
renee209 發表於 2014-2-17 07:23
六祖壇經: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

此是六祖對於坐禪,和禪定的定義。

大定不分內外,在於行住坐卧之間。
作者: renee209    時間: 2014-2-17 07:47
因為大多數人沒有定力,所以才從打坐,內觀開始。
作者: renee209    時間: 2014-2-17 08:11
大定不分內外:我的意思是說,沒有入定出定之分。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18 02:16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7 07:13
學佛最基本的就是由五蘊開始,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因為生命是由這五蘊
組成,我們學佛就是要超 ...

這就好,就好像中國人的五行說。想就是能思,行是能動,識是能分。另二個,色,受·弄不清,有思,行,識就含受,色了。我們且不管這些,問題是超越生命幹什麼?當生命不在了,也就沒了超越。所以應改說生命不止是五蘊。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8 19:39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7 13:16
這就好,就好像中國人的五行說。想就是能思,行是能動,識是能分。另二個,色,受·弄不清,有思,行,識 ...

開始有點頭緒了!超越五蘊亦即是超越了生死,但生命是仍然存在於一個意義上,好比你吃了個雞蛋,你可以說那雞蛋消失了,但是它的本性沒有消失,它化作了你的能量。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8 20:59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7 13:16
這就好,就好像中國人的五行說。想就是能思,行是能動,識是能分。另二個,色,受·弄不清,有思,行,識 ...

生命的最終意義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結論,佛教說~涅盤,基督教說永生,印度教說梵我合一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19 21:46
覺得奇怪樓主怎麼不發表一些你個人的見地?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20 02:52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9 21:46
覺得奇怪樓主怎麼不發表一些你個人的見地?

他大概太高了,下面的看不太清楚。也就沒法說了。也可能是不肖說。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20 02:56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8 20:59
生命的最終意義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結論,佛教說~涅盤,基督教說永生,印度教說梵我合一 ...

還有二蘊你沒解釋。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20 03:27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9 13:56
還有二蘊你沒解釋。

色蘊:--色蘊是包括名法和色法,宇宙四大--地,水,火,風,等有形物質為色法,
無形物質為名法,比如:聲音,未經證實的「靈魂」等,再細緻分析下去,分為二
十八種完成色和未完成色.為防止混淆,不便列出。

受蘊:--是六根接觸外境所產生的苦,樂,,與不苦不樂,包括精神,感情,心理,
生理等複習的問題。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22 05:54
越弄越複雜,你這裡的色和通常人說的色完全不一樣,那色空就是有形物質應視為空,腦袋瓜想女人那不是色而是法了。難怪要有一個阿彌陀佛。沒有文化就念二聲就成佛們第子。看來入佛們像我們搞數學的就玩不起來了,我們喜歡公理體系。先把基本的列出來,再邏輯推理,你這兒連個基本的都沒完沒了。怎不學學中國人?五行學就是金木水火土為最基本再加上相生相剋的關係就轉起來了。如果一個金再分黃金,白金,烏金。。。弄個二十八個金。學的人就跑了。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22 09:42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4-2-21 20:49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21 16:54
越弄越複雜,你這裡的色和通常人說的色完全不一樣,那色空就是有形物質應視為空,腦袋瓜想女人那不是色而是 ...


原來老兄你的心目中的色是五欲中,財,色,名,食,睡那個「色」,!那愛做就
去做吧,莫須要辯論了,空不了的!
作者: arznith    時間: 2014-2-22 16:56
本帖最後由 arznith 於 2014-2-22 18:27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20 03:27
色蘊:--色蘊是包括名法和色法,宇宙四大--地,水,火,風,等有形物質為色法,
無形物質為名法,比如: ...


慈樂調就世間心,心攝如如唯孵新.

佛魔牽鼻鞭股別,色蘊無窮受道深.

解難不需舍利子,漏下何篩復可乘?

無量光壽證剎那,天地蒼生一劫經?



慈者,大體同悲,喜者,萬千心愿.敝人狂妄了,,,

(這很狂妄,一曲紅羊蒼生痛,此劫到此不由人)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22 22:13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4-2-22 10:27 編輯
arznith 發表於 2014-2-22 03:56
慈樂調就世間心,心攝如如唯孵新.

佛魔牽鼻鞭股別,色蘊無窮受道深.


所以佛陀一句話很貼切:----"不度無緣人",說起上來有點自私,但更深一層,反過來,度不了的話,可能會增加對方的煩惱.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24 01:36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22 09:42
原來老兄你的心目中的色是五欲中,財,色,名,食,睡那個「色」,!那愛做就
去做吧,莫須要辯論了,空不 ...

我不是辯,我是不懂,所以問你,你把有形物質稱為色,是你把中文弄錯了還是梵文錯了?總得有個說法吧,孔老二說:食,色性也,他那個色可不是指有形物質。都在講色,可有是指的不一樣。你說這可以嗎?中國人的色字是有規定的,難不成到你這兒重新學中文?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24 02:34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23 12:36
我不是辯,我是不懂,所以問你,你把有形物質稱為色,是你把中文弄錯了還是梵文錯了?總得有個說法吧,孔 ...

那是因為你的注意力在於字眼方面,我在四十八樓已經解釋了「色蘊是包括名法和色
法」無形的是名法,例如,聲音,光線,言語,由於它沒有了個「色」字,所以在
你的簡單哲學邏輯里就出現了凡是」色「都是有形的物質,孔子的食色性也的色是」
名色「,亦即是老兄你心目中的男女間的事,那稱做」性根色「

如果老兄你還未明白的話你就看看佛陀的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
色,名色緣六入, 這」名色「就是將進入母胎的無形物體。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24 09:14
色蘊是包括名法和色法」無形的是名法,例如,聲音,光線,言語,由於它沒有了個「色」字,所以在
你的簡單哲學邏輯里就出現了凡是」色「都是有形的物質,孔子的食色性也的色是」
名色「,亦即是老兄你心目中的男女間的事,那稱做」性根色「

聲音,光線,言語是無形的嗎?不是我簡單是你還處在原始人的狀態。那是波,水是名法還是色法?我認為一個名詞的出現總要給他一個定義,比如有形物質,無形物質,你要說清楚。色蘊那就是物質了。對嗎?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24 10:33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4-2-23 21:55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23 20:14
色蘊是包括名法和色法」無形的是名法,例如,聲音,光線,言語,由於它沒有了個「色」字,所以在
你的簡單 ...


台上有個花瓶,你說它是花瓶嗎?那麼A君說它是一件陶瓷而已,B君說:它不是陶瓷,
而是泥土而已,C君說它不是泥土,它是由多種原子組成的,你想做A或B或C?

如果你不懂物質的最終道理,我借一本「金剛經」給你看看,佛法就是要教導我們回到最原始的時刻___佛性


就此請請!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25 11:40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24 10:33
台上有個花瓶,你說它是花瓶嗎?那麼A君說它是一件陶瓷而已,B君說:它不是陶瓷,
而是泥土而已,C君說它 ...

A是對的,B是錯的,C是由假設而來,你的例子就這種東西?你是用這個來說物質的最終的道理的?何謂最原始的時刻?你怎麼越說問題越多。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25 20:07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24 22:40
A是對的,B是錯的,C是由假設而來,你的例子就這種東西?你是用這個來說物質的最終的道理的?何謂最原始 ...

:物質最終道理,在佛法上叫~諸法實相,金剛經把它的精髓一一融化,諸法實相是沒有對與錯的,是由你自己去領悟,佛經不同聖經,聖經你可以去詮釋某某聖人所講的說話,但佛經是須要你個人去領悟,所以你回答的A,B,C只是一個表面的世間法。
何為原始?那就是你的本性,亦是你的道德的規範者!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26 03:18
何為原始?那就是你的本性,亦是你的道德的規範者
我是從道德開始的,你不同意,現在你說何為原始,即人只本性,道德的規範者。怎麼又回到道德上了?看來我與佛無緣。你也無需度我。來此,是想證實如願接納不同意見的就會比較熱鬧。不然就是門前冷冷清清。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2-26 04:37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25 14:18
何為原始?那就是你的本性,亦是你的道德的規範者
我是從道德開始的,你不同意,現在你說何為原始,即人只 ...

老兄你帶我遊了一轉花園,可惜它不是~大觀園,樓主的話題是在內觀之中應該是以愛自己為修行的正道,所以我否定了你提出道德的思維,因為我認為兩者之間是沒有關係,可能在這概念之中,由樓主來答覆你更適合。
作者: 拎不清    時間: 2014-2-26 23:57
感謝老兄指點迷津,樓也快到60層了,打擾了。總算接觸些佛教的皮毛,不虛此行。謝謝。
作者: mindfulness    時間: 2014-4-7 21:45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9 21:46
覺得奇怪樓主怎麼不發表一些你個人的見地?

很抱歉,賢友!

我只想把南傳佛教/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推薦給大家,並不想捲入爭論中。

願我們大家都能早日證悟涅槃,超越身心,斷除生死輪迴之苦!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4-4-8 00:34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4-7 08:45
很抱歉,賢友!

我只想把南傳佛教/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推薦給大家,並不想捲入爭論中。

佛法上有一詞稱為「妙觀察之」若然雙方都達到此境界,可說是功德無量,那就沒有爭辯的存在了。
阿彌陀佛,也願來此菩提樹下各人能能早日證悟涅槃,超越身心,斷除生死輪迴之苦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