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電影的另類存在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舟行天下 發表於 2013-7-24 20: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王小帥

今天說到軟實力,說起電影,我發現不那麼硬氣。中國電影怎麼著了?在座的應該心裡非常清楚。和一個同事去星巴克喝咖啡,我說:「星巴克的咖啡不見得是最好喝的咖啡,但是生意很好。」他說:「現在星巴克咖啡已經無關咖啡什麼事了。」是啊,喝咖啡無關咖啡的事。那大家談的中國電影現在是不是也無關電影什麼事了?

我念一個單子,從2003年到2013年的中國電影票房,我把2003年比較好的和比較差的票房列出來,2003年的國內票房總額是11億,那時可能連一個大公司的年營業額都不到,其中國產電影總票房佔51%,前兩名是《手機》4500萬,《天地英雄》4100萬;一個相對比較文藝片類型的《綠茶》400萬,《紫蝴蝶》200萬,《玉觀音》500萬。2004年總票房15億,國產票房佔55%,票房前三是《十面埋伏》1.54億,《功夫》1.5億,《天下無賊》1.1億;文藝片《可可西里》是500萬。2005年國內電影總票房是20億,國產票房佔60%,前兩名是《無極》1.5億,《神話》9100萬;文藝片《青紅》380萬。還有賈樟柯的《世界》,還有《紅顏》。2006年國內電影總票房26億,國產票房佔55%,前兩名是《滿城盡帶黃金甲》2.42億、《夜宴》1.25億;文藝片《馬背上的法庭》劉傑的,是6萬,但他只能在moma放,沒有上院線。2007年總票房33億,國產電影票房收入佔54.13%,前兩名是《集結號》和《投名狀》,2.4個億到1.99億。文藝片有《蘋果》,950萬,不錯了。還有《太陽照常升起》,姜文的。

從2003年到2007年四年的時間,票房上升三倍。2008年國內電影總票房 43.4億,到2012年已經是170.73億。上升兩倍多。去年票房的前兩名是《泰冏》12.4億,《12生肖》8.5億。《我11》的票房是550萬。熒幕數翻了幾番。

從這個數字對比大家可以看出來,從2003年到2012年九年的時間,票房總成績快速提升了三四番,使電影整個行業有了電影工業的模樣,可謂可喜。但今天談到文化軟實力,就不得不做另外一番思考了。

我們可以注意到,前面在票房上高歌猛進的勿容置疑是俗稱的商業大片,而高歌猛進的背後無疑是熒幕數的擴張帶來的。這也說明在以前沒有足夠的熒幕和空間的情況下,怎麼做都是有限的。大家可以把05年熒幕在6000塊時和現在的15300多塊的總票房加以對比。照此喜人的局面還應該有空間,到五六萬塊銀幕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可是,這些全部服務於了商業大片。同時,偏向藝術或說文藝味道的影片的票房這麼多年來還是原地踏步。

雖然很多人說市場經濟嘛,這是公平的。但大家不要忘了,電影本身的多元化存在也是現實,至少目前是。那麼在不否認電影同時也是一種藝術存在的前提下,如何思考作為這一部分的電影的生存狀態就是一個問題了。我並不否認藝術電影的小眾性,但小眾也是觀眾,正因為它的小眾性,在一個不加區分的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場環境下,這樣的電影顯然是不可能生存的。因為所謂藝術電影或叫作者電影,其本身創作時作者對電影語言和美學的探索加上表達上的自我優先,先天就造成它的受眾面無法和主流受眾相提並論。那麼,以市場規律推論,似乎它理應消失, 但從今天的文化和軟實力角度看,似乎又不是那麼簡單了。所以說到電影和軟實力,自然就會想到電影作為文化或者是藝術的特質。而這時,單純的票房數字顯然就無法完全說明問題了。

舉一個法國的例子,可以說法國是在市場經濟下理性地處理了這個問題的最佳榜樣。因為法國本身對電影的熱愛以及對電影的文化和藝術屬性的自覺認知,他們在全國五千多的總銀幕數中劃出兩千多塊,差不多一半的空間給了藝術電影。他們就叫它藝術影院,凡是專門的藝術影院,國家不光稅收上有支持,甚至每年給予補貼,前提是你不能上商業大片特別是美國大片。當然,這在我們很多唯市場論者看來不屑一顧,但,無奈的是,這確實是希望電影作為文化和藝術不致消亡的無奈之舉。也正如法國文化部長所說,「我們不應該把文化作為與別的商品等同的東西看待,把文化放入市場肯定需要一定的文化例外。我們需要創造特定的環境,甚至要幫助非商業的、文化氣質和藝術氣質比較高的電影,達到進入市場的公平度。」在法國做完《我11》之後,才真正了解他們。電影進入法國市場之後,只要簽了合同,就由發行商制定拷貝數,然後進入藝術院線,剩下就看你的電影本身了。但至少你有了和其他商業大片不同的空間,同時也有了特定喜歡藝術影片的觀眾。大家蘿蔔白菜,各取其好。

在我們今天大喊文化大發展的時候,這樣的思考是不是該有些呢?當然,我們國家自己有自己對文化和藝術的理解和認知。保護什麼?發展什麼?基本上和我舉的法國的例子不在一個頻道里,我在這裡也就是說說感想而已。

所以回過頭說,在市場擴大以後,我們是否可以不僅僅看到票房的增長,如果需要象今天主題所探討的文化影響力,就必然需要開通多元化存在的空間。而大家知道,到今天為止,在15000多塊熒幕中,幾乎沒有一塊屬於此類。當然北京的百老彙算是一個悲壯而孤獨的另類,我也知道他們為了堅持下去,同時也不放過首輪大片。所以如果想完全靠市場自身來開拓我所說的多元空間是不現實的,特別是連自由進口國外優秀藝術影片都不行的今天。

最近還說到中國電影要走出去,要擴大文化影響力。而關於走出去的問題,一說也很尷尬了。

首先我們要拿什麼走出去,或者說什麼樣的東西才能走出去?這裡馬上又碰到價值觀問題,又是一個無從下手的問題。這裡我們就不說了。我只想舉舉一些例子。從90年代初開始——那個時候是電影的計劃經濟時代,還不是2003年市場經濟開放的時代——所謂的中國獨立電影、地下電影其實已經先行一步走了出去,還有一些第五代導演的早期作品亦是如此。這些早期不在純粹商業範疇里的電影通過電影節,通過市場買賣,走出去了。《霸王別姬》《紅高粱》《小武》《回家過年》《蘇州河》還有我的一些影片等等不勝枚舉。這些電影通過電影節然後被電視台、電影市場收購,已經在做默默的文化輸出。但就像剛才我所說的,碰到價值觀的衝突,這些明明在走出去的優秀影片在國內的命運是眾所周知的。

秦暉先生在《共同的底線》里說得非常好,自由優先於文化。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播、溝通、融合,甚至與其他文化的對抗,都不能違背每一個人的自由選擇和自由權利,不能把文化綁架在一個龐大的、專制的制度之下強制輸出。剛才奧賽博物館館長說的也很好,凡是強制的一定會失敗,只有在自由的、自願地接受一種文化的滋養時,文化才會真正地給你影響。

所以文化交流,是自由意志首先置於文化之前。不管是輸出方還是接受方。因此,中國電影未來要更多地走出去的話,我們恐怕首先要摒除的是主觀上的自以為是,更多地思考電影作為文化和藝術本身的魅力和更加普世的價值觀。政府也好、從業者也好,一步一步的通過自身努力去做一些藝術價值更高的作品,在使其能夠大量在本土湧現並被接受之後,自然其中的優秀者會被更多不同文化的人接受。同理,走進來的影片也應是這樣,可惜現實情況遠非如此。

在中國電影泛娛樂化的今天,已經有更多的人來討論今天我們這個主題,這是個好現象。但是我也知道,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依然不會改變和不能觸及的時候,很多這樣的討論都會成為隔靴搔癢。

我再念一份名單,在給中國電影市場帶來輝煌的票房、稅收、管理費之外的電影導演名單:韓傑、宋方、王競、張猛、劉伽蔭、應亮、杜海濱、劉傑、彭韜、王笠人、萬馬才旦等等,他們將大量的優秀電影,在主流注意力之外,已經在國外很多電影節上做放映、做展映。這些電影形成了文化交流中的暗流,可惜這樣的導演卻恰恰沒有被媒體和大眾所關注,或關注不夠。我們的主流現在是單純娛樂的、同質化的時代,人們恰恰忽略了這些能夠面對現實的、有著商業之外勇氣的導演,而正是這樣的電影正默默地做著文化走出去的事情。我呼籲媒體,還有主管部門,更多關注到這些人。

我認為電影不是洪水猛獸,相反它是體現我們軟實力真正的、最重要的東西,因為人人都愛電影,電影也因它的豐富多彩滋養著我們的生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6: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