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讀到一篇報道《在那遙遠的地方》

[複製鏈接]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一位堅強而矍鑠的老人過著簡單而快樂的生活,在黃沙漫漫的戈壁灘、他用心底流淌出的歌聲抵禦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難——27年的牢獄之災。
  《在那遙遠的地方》、《達坂城的姑娘》、《半個月亮爬上來》——上百首膾炙人口的民歌,都是他在極端的生命狀態下挖掘整理創作的,每一首歌都打上了他生命的印跡。
  他就是西部歌王——王洛賓。
  三毛心中最柔軟的地方被打動了。
  彷彿冥冥中一下子悟到了前生。
  三毛放下報紙,立即收拾行囊,他要去尋找王洛賓。
  歷經波折,三毛才在新疆烏魯木齊軍區干休所找到年逾七旬的王洛賓。
  出現在王洛賓面前的三毛,長發披肩,一身黑紅格子毛呢外套,亮晶晶的大眼睛。
  王洛賓的身上沒有任何人生災難留下的痕迹,他是那麼熱情仗義、幽默豪爽。
  王洛賓把三毛介紹給自己新疆的好朋友。並讓三毛走馬天山,領略大漠南北的異域風情。
  三毛的心中泛起了陣陣漣漪,這是荷西離開三毛之後,三毛第一次動心。
她為王洛賓的人生和藝術才華傾倒,包含著敬仰,愛慕,同情……三毛自己也說不清究竟是什麼感情,覺得自己的心和這位老人連在了一起,精神息息相通。
  三毛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王洛賓,但她的心卻留在了大漠戈壁。
  身在台灣的三毛時時刻刻惦念著遠在天邊的王洛賓。那時的電話通訊還沒有現在發達,每個月她都給王洛賓寫三封信。(如今三毛寫給王洛賓的書信都保存在王洛賓最寵愛的小兒子王海成手裡)
  一輩子敏感而多情的王洛賓,自然會感知到三毛的那份熾熱的情感。但面對這份情感王洛賓卻猶豫了。
  那一年,三毛47歲,王洛賓77歲,他們之間有30歲的年齡鴻溝。
  那時候還沒有梁錦松和伏明霞的忘年戀,更沒有楊振寧的82戀28的以身作則。
  王洛賓寫信委婉地回應三毛:
  「蕭伯納有一柄破舊的陽傘,但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做拐杖用」。王洛賓自嘲而誠懇地說:「我就像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
  王洛賓故意延緩了回信的節奏。
  但三毛卻一往情深,他在信中責怪王洛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五個月後,三毛來到北京,為電影《滾滾紅塵》的劇本做最後的修改,一忙完編劇的工作。三毛便帶著一隻沉甸甸的皮箱,盛滿她長期居住所需的衣物,飛往烏魯木齊,隨君直到夜郎西。
  在三毛在心中認定,王洛賓那裡有他的精神歸宿。
  三毛打開自己的皮箱,取出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這是她在尼泊爾旅行時特意訂做的。三毛知道那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一位俊俏的藏家女孩卓瑪,曾經在年輕的王洛賓身上輕輕地打了一鞭。一鞭鍾情,創作出世代名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今天,三毛穿起藏式衣裙,陪伴年近八旬的王洛賓老人,喚醒那久遠的記憶——藝術家的心,永遠年輕。
  但接下來的故事,卻並不像小說里情節那樣「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三毛愛獨處,王洛賓愛熱鬧。
  三毛喜歡離群索居,王洛賓常常賓客盈門。
  三毛感情外露敢做敢為,王洛賓的內心卻在掙扎和猶豫:他不像楊振寧那麼洒脫,隨手就接過上帝賞賜的最後的禮物,並甘之如飴。
  半個月後,三毛拖著她的大皮箱,失落地離開了烏魯木齊、離開了大陸,離開了王洛賓。
  三毛在荷西之後的唯一次心動,就這樣無疾而終。
  三毛離開王洛賓后的第121天,1991年的1月5日在台北自縊身亡。
  噩耗傳來,王洛賓極度震驚,他一瓶接一瓶地喝烈度白酒,他希望在酒精中麻醉自己。
  大悲大痛之中,王洛賓寫下了他晚年最後一首情歌:
  《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你曾在橄欖樹下等待再等待
  我卻在遙遠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場迷藏的夢
  且莫對我責怪
  為把遺憾贖回來
  我也去等待
  每當月圓時
  對著那橄欖樹獨自膜拜
  你永遠不再來
  我永遠在等待
  等待等待
  等待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愛!
  可惜三毛已經永遠聽不到這歌聲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