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六朝古都金陵-----------美麗的南京好文

[複製鏈接]

970

主題

1283

帖子

226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讀過不少介紹南京的文章,這篇《南京城事》感覺獨特優美。摘錄下來,與大家共分享。

南京是一座承載了過多歷史的城市,十朝古都給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讓南京在同質化的城市之間顯得卓爾不群,雖然它會偶爾馬失前蹄稍顯狼狽,但骨子裡一直保持著處變不驚的優雅。

《金陵十三釵》的熱映,將沉寂多時的南京又推入風口浪尖。然而,公眾關注的不是現在的南京,而是他們臆想的金陵:大明的王朝舊事,民國的韻事風情,秦淮河畔的名妓,夫子廟趕考的秀才,《紅樓夢》中優雅的仕女……

人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於是總有很多忠誠的信徒被歷史的十字架壓得亦步亦趨,進而迷失在歷史的光暈中。南京是一座承載了過多歷史的城市,每一朝的風波就如同每一夏在太平洋上生成的強熱帶風暴,會不定期地給這座城市帶來強風和強降雨。而它,卻如盛裝舞步中訓練有素的純種阿拉伯馬,雖然會偶爾馬失前蹄稍顯狼狽,但大部分時間能保持處變不驚的優雅。

槳聲燈影秦淮情

秦淮河是南京的「血管」,它為南京輸送養料和氧氣,但是也給南京帶來病毒和細菌。
人說,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而南京則是水做的城池。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的「水性」是孕育佳麗和帝王的基因。長江在城北奔騰而過,玄武湖隱藏在城市的最中心——長江和玄武湖是南京水文化中最陽性的一面,這種陽剛是南京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影像,但是如果要真正地理解南京,就得游莫愁湖、白鷺洲、秦淮河,那裡將呈現南京最柔軟的景象,那才是真正的南京。

如今,夫子廟內,文人雅士依舊飲酒賦詩,秦淮河上龍舟畫舫依舊自在游弋。然而,今天的南京畢竟不是昔日的金陵。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多了幾分詩情與酒興,卻比俞平伯和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少了幾分韻味與優雅。

逛夫子廟、游秦淮河需在晚間。華燈初上之時之於夫子廟,好比二八年華之於女子。這時,是她最好的光景,也是靠近她最好的時機。巨大的牌坊就如同時空穿梭機,踏進牌坊一小步,時代改變就有一大步——摩天大樓立馬被取而代之以灰磚青瓦馬頭牆,速度之快好比遊戲《帝國時代》中從中世紀到現代的成功升級,只不過這升級是逆向的。

順著古秦淮牌坊往裡走,在夜色中一路相伴的,是微風中飄搖的酒幌子和閃爍的燈籠。越往前走,心越恍惚,幾百米的老街,每一步下去就是一年,當走到秦淮河邊,對著江南貢院和唐伯虎的雕像時,就完全身在明朝了。

江南貢院是整個夜秦淮的中心,在明清之時,江南貢院是整個江南地區科舉考試會試的地方。而江南貢院前面,則是那有名的「秦淮人家」酒樓——「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白天才出考場,晚上便進酒館,是那些趕考的學子們的真實寫照。無論科舉高中,還是榜上無名,喝酒都有充分的理由。金榜題名者,在秦淮河畔的畫舫中大宴賓客;考場失意者,在秦淮河畔的小酒館中月下獨飲。
唐伯虎、董其昌、吳敬梓、曹雪芹等歷史名人,有的在此魚躍龍門,有的在此心灰意冷。畫舫酒樓上曾經到處是他們的身影,以至於如今的夫子廟前特地鑄造了他們的銅像。但是吸引遊人注意的,不是這些文人雅士的銅像,卻是河邊畫有金陵十二釵肖像的十二隻大燈籠,還有河邊照壁上秦淮八艷的八幅雕像——文人墨客自古以來就不是秦淮河的主角,秦淮河一向是女人們的舞台,無論是金陵十二釵還是秦淮八艷,都已經不再是女子代名,而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金陵十二釵,出自《紅樓夢》,她們大多出自南京本地,是南京人認為的大家閨秀的楷模,代表的是對女子最傳統的審美傾向;秦淮八艷,出自野史筆記,她們多是南京的外來者,是風塵女子的最高成就者,她們更多的是作為花邊新聞,豐富了達官貴人的履歷。

烏衣巷的李香君紀念館,是秦淮八艷中唯一尚存的綉坊。兩層高的綉樓和江南貢院隔秦淮河相望。明崇禎十二年,名動四方的復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到南京參加鄉試,還沒來得及走進江南貢院就先上了綉坊的樓梯。於是和李香君開始了《桃花扇》的曠世傳奇;同樣是在秦淮河的綉樓里,明末四才子之一的冒辟疆專程從如皋趕來,只為見識董小宛綉蘇綉、唱崑曲;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連三次為《馬湘蘭畫蘭長卷》題詩,對馬湘蘭的愛慕溢於言表……

同樣是秦淮河女人,在杜牧的《泊秦淮》中她們還是貶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但是到明清之交,經過秦淮八艷的演義,她們已進入民族氣節的層面。到張藝謀的電影《金陵十三釵》時,更是以「妓女救國」的狀態出現在世人面前。

家國大事,本來是男人們應該承擔的責任,但是在南京,這份責任更多的則是由女人們代勞。商女唱後庭花,不是不知亡國恨,是因為聽者眾;秦淮八艷堅持民族氣節,做著反清復明的事情,只因為士大夫們都已經被招安;而金陵十三釵們「救國」,是因為本應該扛槍上戰場的男人們已經跑光了……

各式各樣的遊船,在明暗相間的波光中遊走,宛如巨型的螢火蟲飛舞在夜空。學著俞平伯和朱自清,孤舟輕棹把玩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后,拋開雅皮士的派頭,隨便走上岸邊的一家酒樓,坐定,品酒賞景。酒樓中聽不到歌女賣唱,河岸邊也見不到旌旗飄揚的綉坊。如今的秦淮河畔,繁華依舊,但因秦淮河女人的缺席而稍顯落寞。但是轉念一想,秦淮河女人登台之時,皆在南京蕭條的前夜,於是釋懷。
酒興詩情明朝事

雖然南京城大部分地方處於江南,但是比它更南的城市卻不承認它屬於南方,因為它不夠精緻。而比它更北的城市也不認同它的粗獷,因此南京也不屬於北方。雖說是十朝古都,但是每一個王朝都英雄氣短不成氣候,唯一例外的是明朝。巨富沈萬三為對明王朝表忠心而出資修建了南京的一半城牆。城牆建起,沈萬三被判謀反,巍峨的中華門城樓見證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格言;而朱棣拖家帶口北遷,只留秦淮河水繞石城。明朝逃過了短命王朝的劫數,而南京卻只有做薄命紅顏的份兒,守著全世界最高最完整的城牆發發類似「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的幽怨。

在南京,無論是徒步、騎車、坐車,在靠近城牆時,總是會下意識地放慢腳步。觸摸著青磚發一下呆,猜想一下一百年前曾在此發獃的會是誰,一百年後誰又會在此徘徊。如今的城牆上早已沒有了守軍,然而城牆的每一個角落都有人在靜靜守候:清晨的中華門城樓前,晨練的人在太陽升起之前就早早地聚齊了。在新雨後的城牆下漫步是件愜意的事,不過,要提防那些綠了牆面的爬山虎,它們隨時都會用葉片滯留的水滴借風勢在人們頭上形成二次降水,不過,被露水打濕也未嘗不是件好事。雨停時,在中華門城樓中避雨的人們相繼走出城門,沿著綿延的城牆漸行漸遠,或者靜靜地靠著高大的城牆坐下,讓溫暖的陽光烘乾頭上的水滴。運氣好的話,還會看到那雨後的彩虹,從城牆上升起,在秦淮河中落下,而從彩虹中穿過的,是車水馬龍。

當然,城牆邊最亮麗的風景還是那些悠閑的南京人。秦淮河分為內秦淮和外秦淮,內秦淮沉澱著六朝金粉,一直是南京的煙花之地;而外秦淮則是南京城的護城河。號稱「世界最完整的城牆」的南京明城牆就是依外秦淮河而建。

在朱元璋建都南京之前,他的死敵陳友諒曾經率領戰艦逆秦淮而上。明城牆下是交戰最酣處。徐達、常遇春等明朝開國大將,正是在城樓下喝完壯行酒後登上戰艦,投入到你死我活的戰鬥中。也是在明城牆外,朱元璋把烈酒綁上征遼東大將馮勝的坐騎,以烈酒御遼東之寒;也是在明城牆外,朱元璋擺酒設宴迎大將藍玉征北元凱旋。然而,當擊敗競爭對手陳友諒,解除北方威脅后,朱元璋開始把目光投向一起打江山的兄弟,當年出征時獲贈烈酒禦寒的馮勝,最終卻被同一個人賜毒酒見了閻王;開國元勛中唯一得善終者徐達,則主動辭官,交出兵權,宅在內秦淮河畔的瞻園中,飲各地名酒為樂,聽秦淮歌妓為娛,享聲色犬馬之歡。

正是明朝統治者對文人的寬容,對聲色犬馬的鼓勵,讓明朝成為中國繼宋代之後第二個文人社會。而歷史,都是文人書寫。文人懷念明朝時的自由,就像沒落的南京市民懷念昔日「帝都」的輝煌。文人墨客用文字表達他們的情緒,平民百姓則把情愫融入生活中。每個周末,只要不下雨,總會有一波接一波的人背著帳篷到玄武湖靠城牆的一邊佔位,邊枕著城牆聽著波濤聲看一輪新月掛在紫金山上,邊聊著《明朝那些事兒》里的章節,邊喝著啤酒,多麼愜意的事情。

藕斷絲連民國風

南京是最沒有排外情緒的城市,因為那場屠城的災難讓所有南京人都變成了「外來」。但南京人的懷舊卻是深入骨髓的,因為南京昨日的聲勢地位在今天的南京人看來已可望不可即。無法重現以前的輝煌,那麼就保存過去的記憶吧,小心呵護著每一處古迹。面對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老祖宗遺迹,南京人處之泰然,司空見慣,懶得掛在嘴邊念叨個沒完,但卻唯獨對民國建築青眼有加。
中山陵和總統府自不必說,那是民國建築集大成者,是所有有民國情結的人心中的「麥加」。

同樣是故都,當秋風漸寒,北平國槐落蕊滿地時,郁達夫寫下了《故都的秋》,充滿蕭瑟和惆悵;但是南京似乎卻很享受這故都的身份:中山陵、總統府、民國使館區,只要有民國建築的地方,就有洶湧的人流;沒有民國建築的地方,民國情結就融進血脈之中。

當春風吹面時,就到了南京城梧桐絮紛飛的季節,同時也到了南京民國風情最濃郁的時期:1928年,為迎接孫中山奉安大典,負責陵園大道和中山路大道綠化設計的傅煥光,在沿途種了兩萬多棵梧桐樹,南京自此成了梧桐之城,梧桐也成為了南京人心中民國風的活化石。梧桐絮會讓人皮膚過敏,它更會讓南京人神經緊繃:2011年,南京地鐵三號線開工之時,要砍去梧桐樹,這讓全體南京人群情激憤,一場由南京人自發組織的微博接力,最終引起廣泛觀注。

梧桐樹不是民國情懷的單一案例,南京民國情結體現得最徹底的地方,是1912風尚街區。

1912之於南京,就像三里屯之於北京、新天地之於上海。三里屯是京味兒,新天地是海派,而1912則是民國風。南京1912,取意於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到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國民政府在南京,只是金陵春夢一場,但是南京人似乎永遠都沉醉在夢中不願醒來。用一個偉大的時刻來作為酒吧的代名,用17棟民國風格的建築在並沒有總統的總統府邊造出「城市客廳」,有些許黑色幽默的意味。在文化的旗號下完完全全地沉醉,以民國的名義痛痛快快地時尚。就像志摩詩中說的:「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我是在夢中,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典故不要提起,痛苦的記憶暫時忘記。在1912,且歌且笑,在風中釋放出最high的一面。

當城市一成不變的冷漠面孔讓人們忘卻四季變遷時,身在金陵是幸運的。十朝古都給這座城市留下的烙印,讓南京在同質化的城市之間顯得卓爾不群。身在金陵是幸運的,秦淮河、明城牆、總統府的存在,讓南京顯得特別人文范兒;而在主城區,玄武湖、紫金山和城市無縫對接,時時刻刻都可觸摸到自然,無須刻意,只要待在這城中,自然自己會來敲門。

不辭常作金陵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7: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