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現在用過的EE的教科書中,最好的或者說最適合用來準備prelim的是一本公式最少的,甚至可以說從頭到尾其中沒有一個寫出來讓人套著用的公式。所有的結果都是用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推出來的,適用於某些場景,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在其他場景時也能使用類似的方法推出其他的結果。並且尤為重要的是作者在以飽含熱情的態度向學生們介紹這個學科的有趣之處,帶領學生從各個角度觀察得出直覺上的解釋,有時直覺與事實產生了差異就更成為一個好的題材。這樣的結果是學習的高效和引發了對學科的興趣。美國人的信條是:If no fun,why do it? 學生自覺地在學習中找到快樂,否則他就會去換另外一個自己喜歡的學科。
有兩個analog問題,一個digital,而在前者方面我的背景較弱,於是下了好大功夫準備。看書,做題。最後考場上發現準備的東西一點沒用上。一個問題問我在設計中如果需要隔離直流和交流該怎麼辦,如果要把電流轉化成電壓來測量怎麼辦,我愁眉苦臉地開始想那些曾經見到過的複雜的漂亮的電路,結果老師說no no no,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答案,最後分別用一個電感和一個電阻解決了問題。另一個問題引導我將一個真空管器件類比成MOS管,導出一些參數然後問我:"和 MOS管的參數相比它們是比較大還是比較小?"這個問題對於一般稍微做過一些設計的人都簡直不能再簡單了,但是如果只關心怎麼樣運用那些充滿Gm, Ro等等符號的公式進行複雜運算的話,這個問題絕對是答不出來的。這次考試並不代表所有的prelim都這麼簡單,但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大教授們非常重視學生對該學科是不是有一個實際的概念,而不是只知道算題。
再舉幾個例子,有個母親和我是老鄉的新加坡師兄在他的prelim中碰到的問題是:什麼是傅立葉變換。他馬上往黑板上寫積分公式,教授說no, give me an intuitional explanation,他左解釋右解釋最後還是在這個上頭被fail掉了。當他第二次考的時候,教授微笑地看著他,說,現在你知道什麼是傅立葉變換了吧?呵呵,這是這位師兄見人就講的故事。
謝謝那些在我考prelim期間給了我許多關心和鼓勵的兄弟姐妹們,很遺憾雖然題目並不難,但是我最後還是被fail掉了。教授們給了我一個比及格線稍微低一點的分數,然後告訴我"Will benefitfrom TA experience; Has a potential to do well; Should practise interaction and try to explain her thoughts to others." 總之就是說雖然你什麼都知道,但是很遺憾你說不出來,我們不能讓一個沒嘴的葫蘆去念博士, blah blah blah…… 感謝我的導師和組裡眾多師兄師姐們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和幫助。畢竟這一年來的專業課學習是被肯定的,但是就象大多數中國學生那樣,我還是忽視了對自己表達能力的訓練。這裡面包括快速整理自己的思路,以規範形式表達出來,與別人交流溝通,和英語口語能力。這是我在美國第一個失敗的教訓,但對於我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並且指出了我關鍵的不足之處。希望後來的同學們有所借鑒。我會於明年夏天再次take prelim,相信到時候我就能以十足的把握走上考場了。
中國教育這種單純強調競爭的觀念首先是吃掉了學生在學習中可能獲得的樂趣,抑制了他們對自身發展方向的思考。比方說隨便搞一個調查去問畢業了的中國本科生,學術上你到底對什麼有興趣,估計98%的情況下會是一雙迷茫的眼睛在瞪著你。而這種結果美國人看來是不可想象的。我曾經在第一學期做project 作得快要發瘋的時候對旁邊的美國小本科生大發牢騷,結果是他瞪著迷茫的眼睛看著我說,You dont like it? Why take it? 當時我就愣了一下,想告訴他這是學位要求,想了想還是沒說,因為說了也沒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