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政府實亡於甲午戰爭

[複製鏈接]

1633

主題

5156

帖子

688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8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沒有放屁 發表於 2012-9-17 07: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09-16 00:52:51)     信力建

我們一般都認為清政府是亡於1911年武昌起義的槍聲,而事實上,武昌起義只是幾個下級軍官發動的一次小型軍變,頂多也就算壓垮駱駝的那最後一根稻草。真正給滿清政府帶來致命傷害的,卻是十多年前那場名為「甲午」的對外戰爭。

爆發於1894年的甲午戰爭是晚清年間發生清政府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因其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所以稱「甲午戰爭」)。其簡單經過是:1894年7月25日,日艦襲擊清政府船艦,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8月1日,清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此次戰爭歷時9個月,分為陸戰和海戰兩個戰場,日軍攻下朝鮮的平壤,在黃海海戰中大敗北洋水師,之後又攻下旅順、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值得指出的是:當時清政府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製造的產量都比清朝低得多。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清朝相當外,其它都低於清朝,說明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清朝一樣並不強盛。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一二十年裡,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清朝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清朝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清政府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清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清朝還略佔優勢。

大敗之後,清政府不得不與日方簽訂《馬關條約》,其主要內容是:(一)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二)清政府向日本割讓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三)清政府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加上贖回遼東半島的3000萬兩共2.3億兩)。以及新開通商口岸,增加內河航線等共11款。此次戰敗及簽訂的《馬關條約》,對滿清政府打擊是致命的。

這首先表現在巨額戰爭賠款直接導致了滿清政府在經濟上的破產。2億3千萬兩的白銀,相當於全國3年的財政收入,清政府根本無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強貸款,不但利息很高,還要以海關、稅收、財政的管理權作抵押。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得國內非理性的反抗意識日益矛尖銳。1894年的夏秋之交,山東、安徽交界一帶農民即以「滅洋」為口號開始抗爭。其後,暴亂髮展到山東、直隸交界一帶,更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這些爭鬥此起彼伏,最後匯合成了具有全國規模的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到1898年10月24日,趙三多、閻書勤等在山東冠縣梨園屯發動暴動,正式打出了黃色而鑲以黑邊的旗幟,上標「扶清滅洋」四字。這次暴動,可以視為義和團運動的起點。從此,「扶消滅洋」便成了義和團運動的主要口號,並最終引發將清政府送入地獄的庚子事件。


以黑邊的旗幟,上標「扶清滅洋」四字。這次暴動,可以視為義和團運動的起點。從此,「扶消滅洋」便成了義和團運動的主要口號,並最終引發將清政府送入地獄的庚子事件。

其次,大面積割讓國土直接導致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清朝的狂潮。戰後的幾年裡,列強紛紛在清朝劃分勢力範圍。長城以北屬俄,長江流域十省屬英,山東屬德,雲南、兩廣屬法,福建屬日。而美國這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則打著「利益均沾」的旗號,以支持日本為主要手段,謀求在清朝的更大權益。戰後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成為日本侵略清朝的跳板,清朝東北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台灣被日本割占,使數百萬同胞離開祖國的懷抱,飽受欺凌50多年。與此同時,虎視眈眈的列強乘機掀起了瓜分清朝的狂潮。1897年,德國強租膠州灣。整個神州呈現出一幅觸目驚心的圖景。列強的蠶食鯨吞,使清朝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國將不國,何以圖存?這個問題,還從來沒有如此嚴重地擺在清人民面前。豆剖瓜分的危險,使得清政府的統治合法性遭到挑戰,並最終引發革命。

再次是鼓舞了國內反清勢力必勝的信心。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以孫中山為首的反清勢力大為振奮。1894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大聲疾呼「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併發出了「振興中華」的吶喊。他在會員誓詞里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綱領性口號。《馬關條約》簽訂后,孫中山深悉清朝統治業已腐朽透頂,不可復振,便開始積極準備武裝起義。戊戌變法和庚子事件后,清政府的反動腐敗更加暴露無遺,成為人民革命的眾矢之的。於是,革命成為時代的主流。資產階級革命派不僅揚棄了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而且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注入了嶄新的內容。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把列強入侵和封建統治階級聯繫起來,主張反對列強侵略必須同推翻清政府的鬥爭結合起來。這種認識使得滿清政府跟列強侵略綁在了一輛戰車上。其二,認為只有採取革命的手段才能拯救民族的危亡,這也使得滿清政府失去了改革的最後一線機會。其三,提出了反對封建專制和建立民主共和的思想。

最後,甲午戰爭還導致留日運動高漲,為滿清政府培養出大量掘墓人。國內知識界意識到原先的「蕞爾小國」的日本,在現代化道路上已經遠遠走在了原本是它文化母國的中華前面,於是,承認風水輪流轉,趕緊派人象日本學習——藉此,晚清中國留日學生就成為老大帝國一景。從1896年起,大量中國學生湧入日本學習,僅1906年就有大約8,600人。這樣大的數字,是到當時為止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留學運動。有趣的是,大部分留日學生的目的不是學習日本文化,而是學習西洋文化。或者叫,學習日本人學習西洋文化的方法,當然也包括從日本轉手得到的,已經打上濃厚的日本色彩的西方知識。這些留學生集中了中國的有志之士和少年才俊,赴日本尋找科學救國、教育救國、文學救國、軍事救國……,乃至改良和革命的方略。他們中有章太炎、陳天華、鄒容、黃興、蔡鍔、宋教仁、汪精衛、蔣介石、陳獨秀、李大釗、周恩來、魯迅、周作人、郭沫若、郁達夫、李叔同、胡風、周揚、田漢、夏衍、歐陽予倩,……。辛亥革命的先驅,國民黨的絕大部分元老,共產黨創始人「南陳北李」,三分之一的中共一大代表(李達、李漢俊、周佛海、董必武),都曾東渡日本留學。日本書籍的翻譯也隨之進入高潮,這其中許多是包含革命內容的所謂「天火」。這些人和思想的大量湧現,使得清政府的滅亡成為時間上的事。本來,從1860年,鎮壓太平天國后,清政府朝在與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打交道的過程中,不但認為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可以調解和妥協,「借洋助剿」,鎮壓國內的反抗,而且還可以採用一些資本主義生產技術,以達到維護自己統治的目的。這樣從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就開始了所謂洋務運動,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在諸如外事交涉、訂條約、派遣留學生、購買洋槍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練軍隊(北洋,福建,南洋艦隊)、學習外洋科學、使用機器、開礦辦廠等,都大有可觀,被稱之為「同光興盛」。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直接摧毀了清王朝的洋務運動和「同光興盛」,隨著敗戰敗和而來的新一輪侵華高潮勢不可擋地激起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庚子事件和辛亥革命,經過這幾次民眾運動的打擊,腐朽的清政府再也支撐不下去了,1912年清帝正式退位,中華民國宣告誕生。儘管沒有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面貌,但中國卻前進了一大步。而追究最初的根源,我們竟會驚奇的發現,這一切正是源於甲午戰爭失敗——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晚清思想界巨子梁啟超才有這樣的判斷:「滿清非亡於庚子辛亥,始亡於甲午」!

今天,中國正處於千年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如何做好自己的事,避免因戰爭而導致自己的現代化事業受阻,的確值得人們三思——畢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我句句真話. 決不放屁. 版上如有臭味. 我沒有放屁. 不是我放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0: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