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雜阿含經》13/14如實覺察五陰

[複製鏈接]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4-29 21: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2-4-29 21:20 編輯

                                                                                《雜阿含經》13/14如實覺察五陰(白化文)



那段時間,佛陀住在給孤獨長者供養的精舍中。

有一天,世尊對各位比丘說道:「如果眾生對於色(現象界有形、質可感知之物)不起貪愛、抗拒等習性反應,就不會在色中沉迷染著;但因眾生常常對色會有貪愛、抗拒等習性反應,所以會在色中沉迷染著。受想行識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世尊接著說:「如果眾生對於色的這種『染著、貪愛』,不會造成對自身的『過患』,那麼人們本不需要對色起『厭離心』,因為對於色的『貪愛、染著』,確實會使自身產生種種『過患』,所以人們應當對自己於色所產生的『愛著』保持警覺、遠離。受想行識也是同樣的道理。

若眾生根本無法從色中『出離』,人們就自然不需要探討出離的問題;但是事實是:人們完全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出離對於色的『貪愛、染著』,我們為了避免種種由此產生的過患,就應該學習、並練習出離對色的『貪愛、染著』。受想行識是同樣的道理。」



………………………………………………………………………………………………………

那個時候,佛住在給孤獨長者供養的精舍中。

   一天,世尊對諸比丘說:「我往昔為了了解對於色蘊的感受,而進行各種修行,當我於色隨順覺知、如實覺察時,對於色蘊的感受就會以智慧如實照見,對於受想行識諸蘊,我也是這樣以清楚了解之為目的,而修行、體證的;

同樣,我對於貪著色蘊所產生的過患,往昔我也曾經為了徹底了解它,而精進修行過,當我對於因『色貪』而產生的過患如實感知、隨順覺察時,對於這種過患,我就以智慧如實照見,對於貪愛染著『受、想、行、識』諸蘊所產生的過患,我也是如此修行的;

往昔,我為了對於此二者的出離如實了解,也進行過同樣的修行,當我隨順覺察色蘊的時候,則可以『智慧』對色的『出離』如實照見。同樣當我對『受、想、行、識』諸蘊如實隨順覺察時,則對於此四蘊的出離也可以智慧如實觀察、照見。



大家請聽好:我、如來,如果於此五受陰(即: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的『感覺』和由此帶來的『過患』、以及對於感覺和過患的『出離』不能夠如實知覺、體證、並分辨的話,那麼,我於人眾、諸天之中將不會得到解脫,只會永住顛倒夢想之中,也不能自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正因為我於此五受陰能夠如實的覺知、體證:感覺是感覺、由此產生的過患是過患,對於二者的出離是出離,因此,我於人眾、諸天之間才可以自得解脫、出離、永不住顛倒夢想,而自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諸比丘聽佛這樣說了之後,都歡喜奉行。

幾點說明:

一、  所謂凡夫理解的世間,在聖人的看法中,就是我們執著五受陰、六入處、四界分別所虛構而成的「顛倒夢想的夢幻世界」,因此每個人的世間都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對於五陰、六入、四界的執著、分別、迎拒各不相同。為了說明修行的不同契入點,世尊分別從五陰、六入、四界這三個方面做了很多的開示,以適應不同根性的人。五陰是其中一部分。

二、  如果希望到達「五蘊皆空」,就要先了解這五蘊是什麼?是怎樣運作的?以及會使我們產生什麼感覺?由此帶來哪些過患?對於此二者的出離又是什麼樣的光景?我們都要如實了解、覺知、覺察,才能一步步的從五蘊的枷鎖中解脫出來。如果我們對於此五蘊不能如實覺知、看破,又怎能放下呢?就好比: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在哪裡,空有先進的洲際導彈又有什麼用處呢?

三、   首先要覺知的是五蘊的感覺,要圓滿明了的覺察、並隨順觀察它。(色:有形、質可感知之物;受想行識:名、心理過程)

其次,要覺知對於五蘊貪愛染著的過患,包括三種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以及三種受的共相,即:無常。無常即是無我、既是行苦(不可控制、主宰之苦)

因對五蘊味、患的清楚覺知,而產生的對於五蘊煩惱的斷、離、伏,也會自然而然的清楚覺知,也就是出離。

四、這需要聞、思、修三個必不可少的過程。聞,既是通過對於經文的理解,學習五蘊無常、苦(行苦)、空(無自性)、無我的知識,認識五蘊的本質;

思,既是在正確聽聞、了解知識的基礎上,對於自身所緣境界,通過微細的作意思維,如法的如實了解、分辯之。也就是說:在活的生活思維中,把書上所說的五蘊各種情況分別認識清楚;

修,就是在正確了解知識、如實體驗、分辨自身所緣的基礎上,對於五蘊所產生的煩惱、過患能夠如實的觀察,併產生一種思維、擇法的力量,對於所生煩惱,能夠隨時覺察、舍離,乃至達到隨觀隨滅。

五、  這是阿含解脫道的一個初始階段,但是卻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意思,因為無論你看了多少部經書,如果不能實際的聞思修的話,那都僅是知識而已,而實際的聞思修也並非枯燥的簡單課誦,而是在熟記以後,於活生生的生活中去體證、去觀察、思維、反觀、照見。因為佛法本身就是活生生的,並非枯禪久坐所能得。

六、  解脫的其中一個關鍵契入點,就是「如實覺知」和「平等正觀」,是一種有實踐性的活潑生動的行為。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沙發
zjd713 發表於 2012-5-1 02: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2-5-1 08:57 編輯

老子曰:"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五位百法亦是如此。以有為法悟入無為境需要一個過程。用對治的方法,通過聞思修、戒定慧,慢慢去除後天有漏智慧中的不善法,只保存其中的善法部分,隨即由此悟入無漏慧,也就是般若,離境明心,明心生智慧就是般若。再以般若觀照萬物,這個過程實際上還是在有為法範疇之內。有為之法既是生滅之法,包括般若本身亦是有為法。無為準確地來說是沒有法的,只存在一個境界,所以得道者無法描述,冷暖自知。所謂「有故、無故、及有故」的中道思想,中道不是一般理解的世俗「左中右」的「中」,而是有為的「有」(有故)、無為的「無」(無故),無為起用有為,空中才能生妙有,相互來看(及有故)。


實修方面休止觀,我的理解也是如此,實際上也契合道家「觀其妙、觀其徼」的看法。所謂止觀雙運,止、萬法歸一修止(有),觀,觀察其體性為空,慢慢地在有、無間取得一個平衡點,由此進入定境,以無分別心體會萬物之根本。之所以很多修法都和呼吸有關,在於呼吸是人之根本,由此入手可以慢慢體會到實際上呼吸也是假合而成並不存在,由此悟到「無我」的道理,繼而慢慢能自內去掉「我相」。再進一步觀察萬物,才能明了內無我相,外無人相,中間無物相,做到「三輪體空」,心因為無所住而得到常住,心因為空而遍布法界不可思量,這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密教的觀上師,觀這個觀那個原理應該都是差不多的,不是觀這個相,否則貼個照片在腦門上算了,而是觀其體性,也就是空性,簡單點說就是觀這個東西的依存關係,由此慢慢解悟這個東西本身的空性。什麼對你最重要你就觀這個,什麼對你最具糾結,你就觀這個,這個對你最重要的東西徹底空掉后,其他的也就容易多了,不過一般人來說,「自己」最重要,所以才要觀呼吸、觀白骨什麼的。


呵呵~~明白了這些原理后,應該會知道,就算數息法一樣可以成就阿羅漢,但是傻乎乎地數數是沒有用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3
zhenru 發表於 2012-5-2 12:47 | 只看該作者
[正因為我於此五受陰能夠如實的覺知、體證:感覺是感覺、由此產生的過患是過患,對於二者的出離是出離,因此,我於人眾、諸天之間才可以自得解脫、出離、永不住顛倒夢想,而自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那請問;為什麼眼識界是無常?眼識是依何而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4
zjd713 發表於 2012-5-2 16:13 | 只看該作者
zhenru 發表於 2012-5-1 20:47
[正因為我於此五受陰能夠如實的覺知、體證:感覺是感覺、由此產生的過患是過患,對於二者的出離是出離,因 ...

眼識需要九緣具足才能生識。


據《成唯識論》卷二至卷五載,九緣為:
一、明緣,謂眼因明而見,無明則不能發於眼識,故明為眼識之緣。

二、空緣,謂眼以空而能見,耳以空而能聞,無空則不能發眼、耳之識,故空為眼識與耳識之緣。

三、根緣,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謂五識依五根而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覺,若無五根,則五識無所依,故五根為五識之緣。

四、境緣,境指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謂眼等五根雖具見、聞、嗅、嘗、覺等五識,若無色等五種塵境為對象,則五識無由生起。

五、作意緣,作意為心所有法,有覺察之義。謂如眼初對色時,便能覺察,引領趣境,使第六識即起分別善惡之念;耳、鼻、舌、身識亦然。

六、根本依緣,即第八阿賴耶識,第八識為諸識之根本,眼等六識依第八識相分而得生,第八識相分托眼等六識而得起,故根本依為六識及第八識之緣。

七、染凈依緣,染凈依即第七末那識,一切染凈諸法皆依此識而轉。指眼、耳等六識,於色、聲等六塵境上,起諸煩惱惑業,則轉此煩惱染法歸於第八識而成有漏,若六識修諸道品白凈之業,則轉此道品凈法歸於第八識而成無漏,故稱為染凈依。但此第七識亦依第八識而能轉,第八識依第七識而隨緣,更互為依,遞相倚托,故染凈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

八、分別依緣,分別即第六識,此識能分別善惡、有漏無漏、色心諸法;以眼等五根雖能取境,然皆依第六識而始有分別。是知五根境之好惡,由分別而生;第七識之染凈,由分別而知;第八識之相分,由分別而顯,故分別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

九、種子緣,種子,即眼等八種識之種子。謂眼識依眼根種子而能見色,耳識依耳根種子而能聞聲,鼻識依鼻根種子而能聞香,舌識依舌根種子而能嘗味,身識依身根種子而能覺觸,意識依意根種子而能分別,第七識依染凈種子而能相續,第八識依含藏種子而能出生一切諸法,以諸識各依種子而生,故種子為眼根等諸識之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5
zhenru 發表於 2012-5-2 17:55 | 只看該作者
zjd713 發表於 2012-5-2 16:13
眼識需要九緣具足才能生識。

[實修方面休止觀,我的理解也是如此,實際上也契合道家「觀其妙、觀其徼」的看法。所謂止觀雙運,止、萬法歸一修止(有),觀,觀察其體性為空,慢慢地在有、無間取得一個平衡點,由此進入定境,以無分別心體會萬物之根本。之所以很多修法都和呼吸有關,在於呼吸是人之根本,由此入手可以慢慢體會到實際上呼吸也是假合而成並不存在,由此悟到「無我」的道理,繼而慢慢能自內去掉「我相」。再進一步觀察萬物,才能明了內無我相,外無人相,中間無物相,做到「三輪體空」,心因為無所住而得到常住,心因為空而遍布法界不可思量,這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密教的觀上師,觀這個觀那個原理應該都是差不多的,不是觀這個相,否則貼個照片在腦門上算了,而是觀其體性,也就是空性,簡單點說就是觀這個東西的依存關係,由此慢慢解悟這個東西本身的空性。]--------

那在請問;你這段話講的為什麼和《成唯識論》背道而馳?

玄莊菩薩亦明言----[第八識為諸識之根本,]是為萬法第一因,能藉緣出生萬法,帶持種子來往三世,以應因果侓,所以第八識是真實不壞之真心也。

而你言[觀,觀察其體性為空,慢慢地在有、無間取得一個平衡點,由此進入定境,以無分別心體會萬物之根本。]-----你所謂的[觀察其體性為空,],是誰的體?是哪一個識的[體]?
-------此[無分別心]是第幾識?
-------即是[無分別心],那如何體會[萬物之根本。]?

------佛說;萬物之根本----第八識法身無形無相,你如何體會?

可你說;[之所以很多修法都和呼吸有關,在於呼吸是人之根本].經綸明明說---萬物之根本----第八識,怎麽到你這裡就變成[呼吸是人之根本]?!你篡改佛法呀?

再請問;你眠熟無夢如何觀呀?你的還能[以無分別心]作到[無所住而得到常住]嗎?

聖玄奘菩薩、聖窺基菩薩皆言:無想定、滅盡定、生無想天、眠熟無夢以及正死位(此位乃最極悶絕故)等位意識不起現行。

《成唯識論述記》卷7:「論:除斯五位,意識恆起。

述曰:二無心定、無想天、及睡、悶二,除此五時,第六意恆起,緣恆具故。

論:正死生時至五位不行。

述曰:上來第二答五位訖,自下第三,料簡五位有三:一問死生,二釋不說入無餘位,三解誰具。今此第一寄問寬狹攝法不盡,後約凡聖辨五有無。初中先問、後答,此即問也。一切正死生時亦無第六,何故但說五位無第六?應言七位故。」(CBETA, T43, no. 1830, p. 484, a18-27)

上來經綸処処明示這個能分別的意識心是根塵觸因緣所生,不實之法,如何能像你所言的---把這能分別的心住在[一念不生],當成[本來就不對六塵萬法]去分別的--不生不滅的第八識真心.



而你又言--[心因為空而遍布法界不可思量,這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


---------你連六識,七識都搞不清,還把白天能分別的到夜晚睡著會斷滅的意識心當成恆常不滅的第八識真心.

請你搞清!你就這樣「照見五蘊皆空」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6
zjd713 發表於 2012-5-2 23:1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2-5-3 10:44 編輯
zhenru 發表於 2012-5-2 01:55
[實修方面休止觀,我的理解也是如此,實際上也契合道家「觀其妙、觀其徼」的看法。所謂止觀雙運,止、萬 ...


呵呵~~首先需要理解空宗、有宗只是從兩個角度去闡述一個問題,唯識宗是從「有」入手,但是不要執著於種種」假名「,否則就是沒有體會到其真實內涵。所謂「三自性三無性「,超越圓成實自性,現證勝義無性;超越依他起自性,現證生無自性;超越遍計自性;現證相無自性。落於三自性者即名「識境」,不落於三自性,而現證「三無自性」者即為「智境」。這既是」三無自性「的諸佛密意。智境唯借識境而顯現,兩者不相離異,無論識境如何顯現,所依之智境不凈、不垢,如如不動。這裡需要明白一點,證量不是本體,只是一個境界,在智境上覆礙著識境,如是一個境界,即名如來藏。如來藏是果,以前還有基、道,根據的是世尊的三轉法輪而來,從二轉法輪開始,世尊始談般若,一般而言,龍樹論基,彌勒論道,文殊論果。明基、道、果,即知性、相、用。所以先需要對整個系統有認識后再慢慢研修。


佛法講緣起,細分而言有四重緣起(業因、相對、相對、相礙),但是不講第一因,這點需要先搞明白的。因為有第一因既非緣起。實修中的觀呼吸,觀白骨是為了從破我相入手,也是假有,需要明白以有為法為度筏證無為境界的次第關係。不執著於種種名相。先空身,而後依次空心、空性、空法。當然這也只是淺談,真實證量中還需通過」四大抉擇「等。

如果師兄還是如此執常、執斷,我只能換個表達了:


如來說眼識,既非眼識,是名眼識;

如來說呼吸,既非呼吸,是名呼吸;

如來說第八識,既非第八識,是名第八識;

如來說第一因,即非第一因,是名第一因;

如來說五蘊,既非五蘊,是名五蘊;




。。。。。


以此三句式即可體會如來真義,故有論頌云:為除實我執,故說蘊界處;安住唯心已,智者亦除彼」


再說說」不執著「,不執著不是指自欺欺人,自我消極,而是實際上說沒有東西可執著,不存在能執著和所執著。一般小乘法以外境來分析無常,唯識的高明之處在於從」自我「入手,為什麼這麼說呢?如你眼前有個蘋果,一般人覺得這是存在的,呵呵~~明擺著有個蘋果你又不是瞎子怎麼說不在呢??一般的小乘法這麼來解釋,這個蘋果是由各種因緣組合而成,所以它沒有自性。這實際上是從外境入手,也就是從「所」入手。唯識的高明在於不心外求法,直接用繁瑣而精密的分析告訴你這是你內心的一個幻想。目的何在??實際上還是在於破我執為重點,因為這個最為堅固,這實際上就是從「能」入手,能所雙破。但是當你能所雙破后,又繼續執著於「唯識」本身這個法的時候,呵呵~~就是金剛經中那種背著伐上岸之輩了。


最後請問你誰在「照見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用什麼照??深般若??


呵呵~~~菩薩如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既非菩薩。。。。觀自在菩薩亦是假名,深般若亦是假名,五蘊本空何須觀照??這實際上都是為了說法方便而用的假名罷了。。。假名不是說這東西「不存在」,而是其從現象層面看「存在」,從其自性看「不存在」,從現象、自性間的相互關係看,也「存在」


一切有為法皆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主題

143

帖子

176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76
7
有所依止 發表於 2012-5-3 09:43 | 只看該作者
望圓宇妙心師兄見諒,
這個精華並不是針對主貼發放的.
感謝zjd713和zhenru兩位師兄的討論.
論壇討論都是這個樣子的才是正途.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8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3 19:54 | 只看該作者
有所依止 發表於 2012-5-3 09:43
望圓宇妙心師兄見諒,
這個精華並不是針對主貼發放的.
感謝zjd713和zhenru兩位師兄的討論.

確實,依法依律地探討佛法是佛子應有的態度,也是法義辯證的基礎,讚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9
zjd713 發表於 2012-5-4 01:39 | 只看該作者
有所依止 發表於 2012-5-2 17:43
望圓宇妙心師兄見諒,
這個精華並不是針對主貼發放的.
感謝zjd713和zhenru兩位師兄的討論.

多謝版主肯定,我又補充了一點認識,歡迎諸位大德師兄指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10
zjd713 發表於 2012-5-4 01:40 | 只看該作者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5-3 03:54
確實,依法依律地探討佛法是佛子應有的態度,也是法義辯證的基礎,讚歎! ...

依法不依人,大家加深討論,認真研究,相互提高,多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11
zhenru 發表於 2012-5-5 12:12 | 只看該作者
[佛法講緣起,細分而言有四重緣起(業因、相對、相對、相礙),但是不講第一因,這點需要先搞明白的。因為有第一因既非緣起。]-------你是違逆 佛說!篡改佛法.


《大乘楞伽經》:「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

佛陀明示----第八識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

由此可知,執離念靈知意識心為常住法,與常見外道見相符合,與佛所說相違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12
zhenru 發表於 2012-5-5 14:30 | 只看該作者
二乘人相信 佛說有本際涅磐,所以在入無餘涅槃后,唯剩第八識獨存之寂靜境界。才不會使 佛法落入斷滅空的境界!

如果光凴你所言的緣起緣滅法,而沒有不生不滅的第一因--眾生的根本心--第八識如來藏變現一切諸趣。那是毀滅 佛說。

現象界皆是無常敗壞之法,人死之後如果沒有常住真心--第八識如來藏持業種到未來世,那你的業種就不存在了麽?如此如何酬償因果?

你不能因爲你自己不能親証自己的根本心--第八識如來藏的所在,就用意識思唯佛法,而否定 佛說。

聖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今言滅者,但心相滅,非心體滅。……眾生亦爾,以無明力令其心動,無明滅故動相即滅,非心體滅;若心滅者則眾生斷,以無所依、無能依故;以心體不滅,心動相續。」  

由上舉證即知︰無餘涅槃絕非斷滅境界,而是阿羅漢或辟支佛滅盡五蘊十八界后,唯餘第八識心體獨存,不再出生來世之五蘊十八界,無我無我所,寂靜極寂靜的境界,完全符於「三法印」之聖教︰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13
zjd713 發表於 2012-5-5 14: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2-5-4 22:38 編輯
zhenru 發表於 2012-5-4 20:12
[佛法講緣起,細分而言有四重緣起(業因、相對、相對、相礙),但是不講第一因,這點需要先搞明白的。因為 ...


哎~~法界是性、阿賴耶(非等同於阿賴耶識)是相、如來藏是用。性、相、用你需要先搞清楚,否則只會流於空談層面,根本談不上什麼修證,當然修證到一定程度后又需要行甚深般若波羅蜜以去其分別性,最後得平等性,但是一步步來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14
zhenru 發表於 2012-5-5 15: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5 19:12 編輯
zjd713 發表於 2012-5-5 14:33
哎~~法界是性、阿賴耶(非等同於阿賴耶識)是相、如來藏是用。性、相、用你需要先搞清楚,否則只會流於空 ...


請擧示經典,不許你瞎掰!

[阿賴耶(非等同於阿賴耶識)是相、如來藏是用。]-----你如此說,那請你重新排一下十八界法?!

莫非你比佛厲害,弄出個十九界?請排吧,,,,說不出來你就是謗法!


《入楞伽》云:『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15
zjd713 發表於 2012-5-6 06: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2-5-5 15:17 編輯
zhenru 發表於 2012-5-4 23:18
請擧示經典,不許你瞎掰!

[阿賴耶(非等同於阿賴耶識)是相、如來藏是用。]-----你如此說,那請你重新 ...


呵呵~~師兄請平心靜氣點。先不說佛學了,就是針對一般世事也許心平氣和,你說是不是??別一碰這個誹佛,那個謗佛的,一遇到和你意見不合就「默摒之「。呵呵~~話說謗佛的話,你把佛請出來我來謗一下行嗎??


以五道修行是總的一個脈絡,佛經亦有了義和不了義之分,總體來說在資糧位上以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依業因緣起現證」空性「,在以後的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上以唯識之相依緣起,龍樹中觀之相對緣起,持他空見之彌勒瑜伽行之相礙緣起反覆觀察般若波羅蜜以明「性相用」的關係。最後在無間道上超越緣起而證「性相用」的平等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再多部說「深般若密多」的經典中多次、反覆談到平等的問題,這不是凡夫理解的人人平等的平等,而這正是最究竟的義理。也就是我6樓談到的「三自性三無性「,三解脫門的真實含義。

「空」和「分別」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一般人認為「空」貌似非常艱深,實際上「空見」只是資糧位上的初步見解。凡夫緣的是幻象,觀空后才能開始領悟緣起法,所以指月錄內才有水中月、月影、真是月亮的比喻。九地菩薩也有分別心存在,因為還有所緣境的存在。菩薩的分別心在於其仍有所緣,緣的是緣起法本身,執著的是緣起法本身。只有在無間道上最終超越緣起法的四重緣起才能「住無所緣、證無分別而無舍離」,那就是佛的智境,無二、不可思議。這中間存在不同次第、不同抉擇。需要耐心體會。只有對整個系統大致有了概念后再看各類經論自然明了,否則就如盲人摸象不知所謂了。再看各門各派的紛爭實際上都是大可不必的事,那只是視角和實證次第上的差異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16
zhenru 發表於 2012-5-6 07: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6 07:53 編輯
zjd713 發表於 2012-5-6 06:57
呵呵~~師兄請平心靜氣點。先不說佛學了,就是針對一般世事也許心平氣和,你說是不是??別一碰這個誹佛, ...


你高談濶論顯示好像很懂,那我依法義和你辯証,你卻又答不出來.

你不要再來這裡破壞 佛陀正法!

你信口雌黃---[阿賴耶(非等同於阿賴耶識)是相、如來藏是用。]-----你作此破佛說,那就請

你重新排一下十八界法?!讓我等都明白一下,其中的道理.[佛陀說法不也是五蘊十八界一一的

排清楚嗎?]讓大家都榷認得到,才會攝受眾生,這叫以理服人.

所以;我說你莫非你比佛厲害,弄出個十九界?那就請你排吧,,,,說不出來你就是謗法!


《入楞伽》云:『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還有;你又拿出[指月錄],這裡有好多真悟祖師的公案.那請問閣下;哪一個是真月,哪一個是影月?

溫馨提醒你;擧示釋迦世尊經典聖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17
zjd713 發表於 2012-5-6 16: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2-5-6 00:50 編輯
zhenru 發表於 2012-5-5 15:39
你高談濶論顯示好像很懂,那我依法義和你辯証,你卻又答不出來.

你不要再來這裡破壞 佛陀正法!


呵呵~~請別又激動啊,上面實際上講的蠻清楚了,需要先去了解一下整個系統構架,不要盲人摸象。若是以你的理解的話,謗佛的人就多了去了,隨便舉個通俗點的例子吧,如觀自在菩薩居然說,無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無苦集滅道等等,你說他是不是在胡說八道呢??你看是不是需要把他也批鬥一下??呵呵~~~師兄請在學佛前先學習一下如何做到與人平心靜氣地交流,這點也許更具現實意義吧。。。您說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18
zhenru 發表於 2012-5-6 18:36 | 只看該作者
zjd713 發表於 2012-5-6 16:46
呵呵~~請別又激動啊,上面實際上講的蠻清楚了,需要先去了解一下整個系統構架,不要盲人摸象。若是以你的 ...

請別再繞圈,空談只能說明你不懂佛法,胡亂瞎掰;
就是 叫你不許破壞佛法!我依法義和你辯証,你卻又答不出來.

你不要再來這裡破壞 佛陀正法!誤導眾生.

你信口雌黃---[阿賴耶(非等同於阿賴耶識)是相、如來藏是用。]-----你作此破佛說,那就請

你重新排一下十八界法?!讓我等都明白一下,其中的道理.[佛陀說法不也是五蘊十八界一一的

排清楚嗎?]讓大家都榷認得到,才會攝受眾生,這叫以理服人.

所以;我說你莫非你比佛厲害,弄出個十九界?那就請你排吧,,,,說不出來你就是謗法!


《入楞伽》云:『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共俱。』


還有;你又拿出[指月錄],這裡有好多真悟祖師的公案.那請問閣下;哪一個是真月,哪一個是影月?

溫馨提醒你;擧示釋迦世尊經典聖教.

請吧.不盲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9
Djogchen 發表於 2012-5-7 05:16 | 只看該作者
zjd713 發表於 2012-5-5 01:33
哎~~法界是性、阿賴耶(非等同於阿賴耶識)是相、如來藏是用。性、相、用你需要先搞清楚,否則只會流於空 ...

我的見解,如來藏它是一種超現象的境界,脫離了能與所的關係,好比你在紐約把一
個一立方尺的空罐關閉了,在意義上它裡面有一立方尺的空氣,但當你把這個空罐
帶到北京,在意義上紐約少了一立方尺空氣,北京多了一立方尺空氣,但在實際上
這是沒有變動,佛陀稱之為」識陰虛妄「但它是屬於如來藏,因為它沒法解釋現象。


師兄你說它是」用「的話,那必然很容易被混淆於十八界現象里,如果說」包拯在
「會不會是和諧一些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20
zjd713 發表於 2012-5-7 09: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jd713 於 2012-5-7 06:30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2-5-6 13:16
我的見解,如來藏它是一種超現象的境界,脫離了能與所的關係,好比你在紐約把一
個一立方尺的空罐關閉了 ...


師兄的解釋是對的。這方面如要系統的講實在太長了。我以我的理解簡單講一下,大家討論。釋迦講過四諦、十二處、十八界、五蘊,但是為什麼在講般若時又全盤否定了這些呢?矛盾嗎??呵呵~~實則不矛盾。這是從修行次第上的不斷深入。講前者主要是以業因緣起法破凡夫妄想(外境),破了后呢??是不是你就成佛了??初地菩薩和佛的差別在哪裡??菩薩是否有分別心呢??我的看法是這樣,以緣起法破妄想后,使悟者明知「色空」的道理,但是依舊有所緣境,所緣的恰恰是緣起法本身。所以唯識以識境相依的相依緣起,超越后,以龍樹相對緣起(如來藏與阿賴耶相對)層層破除菩薩位的行者的分別心(這個分別超越了凡夫的理解),繼而離相對入相礙,也就是文殊菩薩的不二法門。此時已無阿賴耶、如來藏分別,也無輪迴界和涅槃界的分別,亦無法和法性的分別,此時以為八地菩薩。而最終只有超越緣起法才能在無間道現證平等性之佛果。其中,中觀、瑜伽行、如來藏三系各有基、道、果,成為其一系教法之性相用,如執著一系教法,則最多可以入道,但最後變成成道的法執。


簡單而言,「空性「非單一結構,不能以簡單的」緣生性空「來理解,其中有多個層次,存在多重緣起,至究極則盡離緣起,關於這點在龍樹、宗喀巴的著作中都有提起。立一重緣起,破一重緣起,只有超越重重緣起后,在世俗勝義雙運才成寂滅涅槃。其中認識和修正為什麼會存在差異呢??實際上可以這麼理解,認識論上每一重緣起是因,每一層空性是果,而實證就不是這個樣子了,每一重緣起在實證中只是方法(方便),這個假名的」因「非實有存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