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蘇東坡如何教兒子寫詩? [列印本頁]

作者: 天河水    時間: 2012-4-18 00:30
標題: 蘇東坡如何教兒子寫詩?
作者:長江短笛


今天發了篇稿子,大概的意思是藝術表現和價值彰顯需要技術的支持,但唯技術到喧賓奪主,那就會失去藝術和價值的本來意義。我欣賞電影〈桃姐〉那樣的手法,對3D或者4D版的〈泰坦尼克號〉,只要原版,對於理解這一歷史上的悲劇和藝術表現足已。我擔心,靠現實感的震動、吹風及觸覺與視觸,來接受一種藝術,我們人類特有的思考會不會因此退化。


看到林語堂版的〈蘇東坡傳〉第二十章國畫,介紹千年前蘇東坡的書畫藝術,也涉及到這個問題。蘇東坡最重要的消遣就是「戲墨」之作,與他同時代的文人都在書畫上非常有創建。他一友人習書甚久不見成功,後來一人獨行山徑,見二蛇相鬥,他從兩條蛇的律動中獲取的靈感,把蛇身上的那種矯健的動作吸取於筆劃之中。另一書法家看見樵夫與一村姑相遇山間小徑上,二人都猶疑不定誰該讓對方過去,二人閃躲和緊張的動作,使他生平第一次悟出了書法藝術的原理。


中國藝術的印象派,就是將一種明確的律動美表現出來。結構越簡單,表現律動美越容易。蘇東坡表現的律動美表現在幾枝竹子上或是幾塊粗曠的岩石上,這樣足以成為內容很豐富的圖畫。這種律動美,本身即要求削去所有與此統一概念毫不相干的景物。八大山人的藝術可以看作是用最少的線條、最少的墨,表現最多的內容的藝術。八大山人完成他的一條魚、一匹馬,或是一張畫,為時不過數分鐘,用筆不過數筆的寥寥幾筆。畫好則成,畫壞則扔,重新再畫。


惜墨如金,說明中國畫純出自然。惜墨如金要高度集中在主體景物上。幾枝竹枝竹葉,後面一月當天,依稀可見,創造出兩種效果。第一,因為沒有其它不相干的景物,故能刺激觀賞者的想象;第二,那幅畫暗示那幾片竹葉,在月夜安然靜止也好,在風雨中猛力搖擺也好,在其表現出來的單純律動美上,是令人百觀不厭的。畫幾竿竹、一條曲線、幾塊粗曠的岩石的動機,就和寫幾行字的動機一樣。一旦心情表現出來,印象留在紙上,藝術家就感到滿足,感到快樂,並將這種快樂與滿足給予觀賞者。

這一派文人畫也叫寫意,也就是印象主義,簡言之,就是對照相般精確的反叛,而主張將主觀印象表達出來。宋代畫家還要表現內在的肌理,畫的是精神而不是外在。


蘇東坡在教兒子作詩時,要他把個別性表現出來,使人對一行寫牡丹的詩,不致誤認為是寫紫丁香和梅花。牡丹的物質是豐盈華麗,梅花則秀逸脫俗。那種物質的把握,則有賴於畫家的眼睛和詩人的想象。畫家必須有直覺的洞察力,等於是對大自然中的鳥獸有一種物我胞與的喜悅。要畫魚,則必須了解魚的本性,必須運用其直覺的想象,在心神上,與魚同在水中游,體會魚對水流與風暴,光亮與食物的反應。


現代藝術,奢華得讓人醉眼矇矓。讓人津津樂道的活動舞台,勝過現實感的聲光電技術,ND技術。另一方面,140個字的簡訊,簡潔的形式也日益趨向浮澡。看來,得有心情下些「臨池」的工夫,聽朋友勸說,有空喝喝茶,多去觀賞一下印象派的作品。對於眼睛的千字文,借鑒書畫的印象主義,對一件事抓住本質和特徵,發揮直覺的力量,這些道理應該是相通的。
作者: 舟行天下    時間: 2012-4-18 16:40
蘇東坡的兒子是那個瓜娃子?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