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清華大學終於鐵肩擔道義:民眾已質疑改革
[列印本頁]
作者:
kylelong
時間:
2012-1-23 08:07
標題:
清華大學終於鐵肩擔道義:民眾已質疑改革
2012年01月19日
來源:新快報
清華大學發布2011年度「社會進步研究報告」稱:民眾已對改革發生疑問 中國最需警惕轉型陷阱
「在今天,體制改革已經陷入困境,可以說是個不爭的事實。近些年來,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被擱置,政治體制改革尚未進一步推進。」清華大學凱風發展研究院社會進步研究所、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社會發展課題組昨天發布2011年度「社會進步系列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目前最需警惕的是「轉型陷阱」。
摸石頭摸上癮,連河也不想過
在新的世紀走完10年後,國內的觀察家說「中國社會的氣質正在發生變化」;有人則認為改革已經終結,已經死亡。「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的特徵是改革,90年代的特徵前期是改革後期是開放,而最新的這10年,維穩則成了最基本的基調。」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目前流行的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認為出現了發展中國家經歷的「中等收入陷阱」,另一種認為是改革處於停滯甚或倒退狀態。
而這份由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孫立平教授主筆撰寫的報告指出,中國現在最需要警惕的,不是上述兩者,而是「轉型陷阱」。
「轉型陷阱」指的是,改革和轉型過程會造就一個既得利益集團,這個集團會阻止進一步變革,要求把過渡時期的體制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體制」,由此導致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畸形化和經濟社會問題的不斷積累。
「這就如同在一幢爛尾的大樓中,人們簡單裝修一下就搭灶做飯,娶妻生子,也儼然成為一片天地。」
報告認為:「過去,我們過多地強調了漸進式改革的優勢,但現在看,一個漸進式改革的國家陷入轉型陷阱的危險會大大增加。因為在漸進中,使轉型過程停滯並定型化的機會太多,既得利益集團從容形成的條件更為有利。」
「其實,現在中國的改革困境並非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改革開始進入深水區,已經改不動了』。在改革初期,提出『摸著石頭過河』是一種現實的選擇,但現在的問題是,可能是摸石頭摸上癮了,連河也不想過了。」
既得利益集團以改革名義獲利
報告分析了轉型陷阱的「五大癥狀」。
第一個癥狀是,經濟發展步履沉重並日益畸形。
報告指出,中國在經濟上最現實的問題「不是停滯,而是亢奮、畸形的發展」。一方面,落後地區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潛力等仍然存在,另一方面,體制決定了政府「反放緩」、「反停滯」的能力是極強的。「在轉型陷阱的格局中,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民營企業處境艱難,經濟活動的民間動力下降,於是,只能越來越依靠政府推動,大拆大建,上大項目,辦大活動,蓋大高樓,修大廣場,甚至造大塑像。」
癥狀之二是,過渡的體制因素被定型下來。
出人意料的是,報告指出「改革動力的喪失,並不僅僅是領導層的改革意願問題,而是在民眾中已經對改革發生了疑問」。
「如果現在是民眾要求繼續改革,而既得利益集團在那裡阻撓和反對,事情也許還比較簡單。」報告分析,「問題在於,既得利益集團讓改革走樣變形,以改革的名義獲取利益,由此引起一般民眾對改革的抵觸。」
癥狀之三是,社會結構趨於定型,固化為「貧富分化」的斷裂社會。
報告提醒,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社會氛圍或社會心態:其一,由於社會中的門檻加高,社會活力大大下降。其二,階層之間的對立情緒凸顯,「仇富」與「嫌貧」的集體意識在蔓延。其三,普遍的不平衡感為部分人的絕望感所取代。
癥狀之四,就是誤判社會矛盾形成的拘謹心理和「維穩」政策導向。
「近些年來,社會矛盾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應當說,一些本來是市場經濟中正常存在的矛盾,其中絕大多數並不會形成對政權和基本制度框架的嚴重威脅。但近些年來,有關方面產生了嚴重的誤判,形成了一種不穩定的幻象。」
在這種判斷的基礎上,「大維穩」模式形成了。它將社會的大小事都與穩定聯繫起來,「動員社會資源進行全方位維穩,將一些特殊時期的特殊做法常規化、體制化,使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處於一種很不正常的狀態」。
癥狀之五,社會潰敗日漸明顯。「首先表現為一些地方政府權力失控,暴力截訪、血腥拆遷;權力失控的直接結果,是社會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在降低。於是,社會底線失守,道德淪喪,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的喪失成為相當普遍的現象。」
靠什麼打破「轉型陷阱」?
報告承認,目前變革社會的現實動力已經越來越微弱。「轉型陷阱之所以能成為『陷阱』,就是因為此時的體制已經對遏制變革作出了周密安排,資源壟斷日益嚴重、利益集團坐大、社會控制愈益嚴密。但這並不意味著社會已經完全沒有變革的動力。」
「目前對改革停滯的不滿在增加,變革的要求也在凝聚,另外,由於既得利益集團的圈子在不斷收窄,許多群體被甩出圈子之外。這都是進行變革的現實動力,問題是如何將這種潛在的動力變成現實的動力。」
報告認為,可能走出「轉型陷阱」的道路只有三種:一是由政府實施改革頂層設計,並有相應的力量推動;二是利用現有可能的因素推動社會力量的發育,使社會力量成為打破現狀的動力;三是在矛盾和危機推動下的被動改變,「但這要取決於既得利益集團的自省和覺悟」。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