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禪(梵語catvari-dhyanani),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禪。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
四與八並舉者,蓋色界與無色界相對,則在色界為「禪」,在無色界為「定」;若以色界、無色界相對於欲界之「散」,則色及無色二界,皆稱為「定」。故合色界 之四禪定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而稱之為八定。又若區別色界與無色界之禪定,則色界之禪定「定、慧均等」,無色界之禪定,其相微細而「定多慧少」。
四禪天(梵名 Caturdhyanabhumi)又稱四靜慮天、四靜慮處、四生靜慮、生靜慮。指修習四禪定所得報果之色界天,或指居於此界之眾生。即色界之初禪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第四禪天。
八定,定即收攝散亂之心而歸於凝然不動之狀態。色界、無色界各有四定,故稱為八定。何等為八定?一、初禪天定。二、二禪天定。三、三禪天定。四、四禪天定。五、空處天定。六、識處天定。七、無所有處定。八、非想非非想處定。
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
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凈妙凈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
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人寧作五逆重罪。得聞說是首楞嚴三昧。不入法位作漏盡阿羅漢。所以者何。五逆罪人聞是首楞嚴三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雖本罪緣墮在地獄。聞是三昧善根因緣還得作佛。世尊。漏盡阿羅漢猶如破器。永不堪任受是三昧。
此染污意無始相續。何位永斷或暫斷耶。
阿羅漢滅定出世道無有。阿羅漢者總顯三乘無學果位。
此位染意種及現行俱永斷滅。故說無有。
學位滅定出世道中俱暫伏滅。故說無有。
謂染污意無始時來微細一類任運而轉。諸有漏道不能伏滅。
《三、凈空邪師所說的「阿羅漢所修的是『九次第定』,所以能超越三界。」同樣是大錯特錯的
阿羅漢能超越三界與是否修的是「九次第定」完全沒有任何關係。所謂的「九次第定」只是在「四禪八定」后加修「滅盡定」,而「滅盡定」既不是無漏,也沒出三界,更沒有從此處入涅槃者。
首先,「滅盡定」不是無漏,與是否無漏成阿羅漢毫無關係。「滅盡定」只是暫時令心心所的功能處於無功用的狀態,並不能真正的斷煩惱得解脫。這種狀態只是與涅槃相似而已,卻並不是佛教所謂的涅槃解脫境界。譬如,在《楞嚴經》中說:「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可見,雖然成了九次第定也不一定能得漏盡成阿羅漢的。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1 16:23
我贊同A凈空法師的講法
但我不贊同你B的說法,因為在B里,」不得漏盡成阿羅漢「是」果「,接著下面一
段文才是」因「,所以」成就了九次第定「並非一定是是「因」,正如樓上所講,它是一個幫助
但又未必如悲智同學那麼確實」阿羅漢能超越三界與是否修的是「九次第定」完全
沒有任何關係.
而下面一段「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銜接「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的,再下就
是最終結論「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才是你要講的「B」------佛果
聲明:---以上我是用邏輯學去分析,而並非由佛學去分析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