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蕭平實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共斥為邪魔外道 [列印本頁]

作者: huiridangkong    時間: 2011-12-9 11:49
標題: 蕭平實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共斥為邪魔外道
             蕭平實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共斥為邪魔外道

     如今星雲法師,對於正覺同修會所弘揚、完全同於佛說諸經之正法,加以無根誹謗,誣指為邪魔外道法,加以抵制。(蕭平實《入不二門·代序》)

  今年起,因星雲法師與證嚴法師,已在私下聯合誹謗正覺同修會所傳之三乘菩提正法,加上早已在抵制本會正法之聖嚴與惟覺法師,已成為台灣四大法師私下共同誹謗、聯合抵制的局面。他們專在事相上作種種扭曲事實之說,一起在私下裡造謠——說平實是邪魔外道,無根誹謗平實。(蕭平實《佛教的危機》)

  顯教中則有中台山惟覺法師,……處處抵制余法,禁止徒眾閱讀余書,乃至不許持有餘書,故於今年《楞伽經詳解》第三輯起稱名披露,不再隱其名諱。(蕭平實《宗通與說通》)

  轉載自:http://www.bskk.com/thread-338162-1-1.html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14 09:52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1-12-9 11:49
蕭平實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共斥為邪魔外道

     如今星雲法師,對於正覺同修會 ...

蕭平實先生法義著重於如來藏阿賴耶識之佛法正論, 依於佛教三乘經典如實宣說.
而佛光山星雲法師終於2008年認同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真心, 真修佛法的弟子就要像星雲大師這般, 能深入經典而揀擇真善知識宣說之法義, 善護法身慧命或得因疑而更取書翻閱,而能與經論比對, 而得正邪能判,竟明佛法大義,不枉此世學佛稀有難逢因緣矣!星雲法師認同如來藏阿賴耶識為佛法正論,全文閱讀如下 :                                                                 
http://www.wujindeng.net/Archiver.asp?ThreadID=1000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14 10:09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1-12-14 10:10 編輯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1-12-9 11:49
蕭平實被星雲法師、證嚴法師、惟覺法師共斥為邪魔外道

     如今星雲法師,對於正覺同修會 ...


而關於聖嚴師父的法豉山 :

『 By LSD192

在我住的美國佛羅里達州﹐我在華人超市看到法鼓山果醒法師來主持禪修課程的傳單
其中有一段文字引起我的注意

什麼是念佛禪﹖「念佛禪」有別於一般的「佛七」﹐是以念佛的方法達成禪修的效果﹐行住坐卧皆不離一句「阿彌陀佛」﹐配合經行﹐打坐﹐跑香﹐拜佛等方式﹐以期達到「念佛三昧」或「無相念佛」﹐方法雖然簡單﹐意義卻非常深遠。它不求感應﹐甚至連求感應的念頭都不要有﹐但也不是要達到「入定」﹐而是清楚自己在念佛﹐念到與佛號統一後起了疑情﹐便可以開始「參禪」﹐或是達到「念佛三昧」﹐從「有相念佛」進入「無相念佛」。』

而以上「無相念佛」, 正是蕭平實先生所論之法義, 正是許多深入念佛三昧的精進弟子學習的法門, 有正見的佛弟子, 不妨看看以下連接, 便不難明白為什麼這個甚深的念佛法門正論, 受到許多法師及佛弟子的肯定與讚揚 :

『由持名念佛而入之事持及理持五種層次』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07/BOOK1007.HTM

作者: huiridangkong    時間: 2011-12-14 10:10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1-12-14 10:11 編輯

回復 WILLIAMLYLE 2樓 的帖子

蕭某師父聖嚴法師否定蕭某所悟,斥不如法,數年如故  

聖嚴法師今世為我唯一之師,……離開農禪寺前,余已鍛煉十餘人會看話頭,余面告余師:「這些人交給師父引導開悟,我不引導他們。這些人如果能在師父座下開悟。以後就不會離開農禪寺;幹部來學一段時間后就走掉,川流不息的情形便可以改善。」然余師將此諸人置之不理,不思接引。
  余當時亦將《無相念佛》書稿面呈余師,供作農禪寺接引學人之用;學人若能成就此功夫,得大受用,即不必舍農禪寺,再游他處。然余師藉詞推拖,無意出版;書稿於農禪寺三進三出,最後遺置於彼寺知客處十餘天,幾乎被丟棄於字紙簍。……
  后因林淑華來電佯稱召開幹部聯誼會,囑余必須參加;至已方知是幹部會議。會中余師當面否定余之悟境,謂非是悟,令諸幹部面聞。……
  凡有書出,必定贈與吾師,不曾漏贈一冊;以後仍將如是。余離開農禪寺后,出而弘法,亦盡量避免接引與吾師有關之人。然數年贈書以來,余師都無改變;乃至於傳戒大會對眾暗示:「陽明山下有個居士在弘法,他的法是不如法的。」﹙彼時余借陽明精舍弘法﹚抵制如故,唯不形之於文字爾。
  (——摘自《宗通與說通》)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14 12:48
能夠如實的轉述自己皈依過師父對自己所論述之法義於自己書中, 可見此人正是實語者. 真善知識所宣說之法義, 依經依典, 普受天下福德因緣具足之佛弟子檢驗, 修証. 實証者也必不因師父所見不同而以佛法實相賣人情, 就是如實宣說, 而如果未悟如來藏, 當然無法了知實証者之境界, 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正覺教團宣說之三乘佛法嚴瑾真義, 正信的佛弟子能夠很容易的辯別聽聞, 何必道聽途說, 以下連接, :

這個視頻,來判斷一下, 何謂表相佛法, 何謂了義佛法?

http://www.56.com/u79/v_NTg0MDQ1NTY.html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14 22:59
回復 huiridangkong 6樓 的帖子

佛法有表相佛法,了義佛法,旨於宣說了義佛法與表相佛法之教團, 許多的視頻,規模龐大,証明普天下正信的佛弟子善根深重,不只停留於表相佛法的層面, 以卞供有興趣深入佛法的弟子們參考 :

http://u.youku.com/user_video/id_UMzAzNzQyOTMy.html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15 12:16
回復 huiridangkong 8樓 的帖子

你想說的不外乎是大乘非佛說的邪謬論述, 也難怪拿淨空老法師和蕭先生說事. 大小乘佛法, 二乘解脫道和般若, 唯識系經典間之緊密關係. 三乘佛法是如何連貫而絲毫不沖突, 從以下龐大視頻中諸善知識的說法, 很容易能夠了解,何必自說自話 ?

百度一下吧 :

http://video.baidu.com/v?ct=3019 ... 5%CD%AC%D0%DE%BB%E1

三乘菩提的關係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1NTMxNzU2.html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1-12-15 21:25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2-14 23:16
回復 huiridangkong 8樓 的帖子

你想說的不外乎是大乘非佛說的邪謬論述, 也難怪拿淨空老法師和蕭先生說事. ...

說得好!

原始佛法中提到的大乘佛法, 強力的連貫說明了誹謗大乘佛法的一小撮人的確不明經教,是不明智之舉! :

-

《長阿含經》(卷2):

-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忽至彼岸。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佛為海船師  法橋渡河津

 大乘道之輿  一切渡天人

 亦為自解結  渡岸得升仙

 都使諸弟子  縛解得涅槃 

-

《增壹阿含經》 (卷1) T02, p0550c

-

  如是阿含增一法   三乘教化無差別

  佛經微妙極甚深   能除結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   能凈三眼除三垢

  其有專心持增一   便為總持如來藏

-

《增壹阿含經》 (卷1) T02, p0550c

-

  契經一藏律二藏   阿毘曇經為三藏

  方等大乘義玄邃   及諸契經為雜藏

-

《增壹阿含經》 (卷45) T02, p0792b

-

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

者。當從眾中求之。所以然者。三乘之道皆出乎眾。

-

《增壹阿含經》 (卷45) T02, p0792c

-

此是聲聞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

-

《增壹阿含經》 (卷16) T02, p0626a

-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

-

《增壹阿含經》 (卷20) T02, p0653a

-

若法在世者。便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乘便現於

世。

-

《增壹阿含經》 (卷41) T02, p0773b

-

是時。阿難復白佛言。彼人為在何部。聲聞部。辟支部。為佛部耶

-

《增壹阿含經》 (卷1) T02, p0550a

-

菩薩發意趣大乘   如來說此種種別

人尊說六度無極   布施持戒忍精進

禪智慧力如月初   逮度無極睹諸法

-

《增壹阿含經》 (卷1) T02, p0550b

-

彌勒稱善快哉說   發趣大乘意甚廣

-

《增壹阿含經》 (卷10) T02, p0595b

-

爾時。須深女人便說此偈

善逝有此智   質直無瑕穢

勇猛有所伏   求於大乘行
作者: 圓宇妙心    時間: 2011-12-15 22:23
回復 Djogchen 11樓 的帖子

說的好?難道仁兄也贊同蕭平實邪師,凈空邪師那些違背經律的胡言亂語?!

聲明一下,在下不是「大乘非佛說」的宣揚者!
關於什麼是大乘,阿含經中說的很清楚,
 佛告阿難:「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不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往往會誤以為《阿含經》很低,是釋迦佛所講的所謂「小乘羅漢法」,根本想不到《阿含經》具足一切佛法,一切諸佛都是由《阿含經》而得成佛的。很少有人敢誹謗說《金剛經》所講的不是諸佛成佛之法,可事實證明,諸佛及諸佛之法乃至《金剛經》皆從《阿含經》中出。諸佛之法根本上唯有一乘,只有一個法,沒有什麼小乘法、中乘法、大乘法,如果非要講有所謂不同的「乘」,也僅僅是學法修行者的發心與智慧上有差別,法上沒有差別。比如,在佛陀所講的最後一部經《涅槃經》中說:「十二因緣(緣起法),下智觀故,成聲聞菩提;中智觀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故,得佛菩提。」可見,三乘同為一乘,都是同一個法,只是偏圓與權實的不同罷了。李x志那自以為聰明的臆斷「羅漢之法非佛法」,也是完全錯誤的,正確的論斷恰恰應該是:羅漢之法即是佛法!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Read more: 四諦八正道:唯一大乘解脫道,三乘聖者之共法 - 菩提樹下 - 貝殼村 -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15 22:53
回復 圓宇妙心 12樓 的帖子

三乘佛法間的關係和連貫性,在蕭平實先生之『邪見與佛法』一著中有著詳細的說明. 此書為蕭先生非常重要之著述, 影響許許多多學佛人的知見, 有興趣的人何妨花點時間閱讀,

『邪見與佛法』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12/BOOK1012.HTM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1-12-16 00:08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1-12-15 11:40 編輯

回復 圓宇妙心 12樓 的帖子

大乘非佛說是一些原始佛教人士對於大乘佛法的偏見,至於佛教知名人士如蕭平實和
凈空法師的發言以及出版書籍,當中訛傳和偏激或不附邏輯性的理論,這是末法時
代佛法的不幸。就好像凈空法師所發表的「世界末日之論」一樣,作為一個受萬眾
注重的大師竟然會說出這麼憑空想像的理論。真令人痛惜。

轉】凈空法師開示:自以為是,麻煩就來了 (凈空法師2011-11-11 12:08:12發表開示)




1 現代人不相信聖賢教誨,相信什麼?相信自己的意思。自以為是,自以為絕頂聰明,每個人的想法、看法不一樣,不一樣就要產生鬥爭,那麻煩就來了


這都是末世自我悲觀的想法

作者: chico    時間: 2011-12-16 07:18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1-12-16 07:29 編輯

或許大家不樂意聽。有冒犯的地方,敬請各位原諒。

既然有精力、時間討論某些人的是非,某些作品,言論的對錯,為什麼不在經典上下下功夫?

我們自己親證了五陰無常了嗎?證得人無我了嗎?自己的貪嗔痴慢一天比一天輕了嗎?

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爭?看看自己說的 什麼如來藏、阿賴耶、苦空無常,哪個是自己的?鸚鵡學舌而已。大限到了,該怎麼輪迴就怎麼輪迴。

阿彌陀佛!

作者: 圓宇妙心    時間: 2011-12-16 08:37
回復 WILLIAMLYLE 13樓 的帖子

勸君還是早日離開蕭氏邪魔吧!依法不依人是佛陀的教誨!
作者: 圓宇妙心    時間: 2011-12-16 08:39
回復 Djogchen 14樓 的帖子

那些諸如凈空、李x志、清海無、蕭平實之流的,宣揚只有自己才是唯一開悟的、是來應劫救世的、只能依止一位而不能聽其他人的、只能學一種法而不能廣學博聞的等等,這樣的人鐵定是禍亂佛陀教法的魔王子孫,堅決遠離不要猶豫!切記,切記!
作者: 圓宇妙心    時間: 2011-12-16 08:41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1-12-16 08:42 編輯

回復 chico 15樓 的帖子

在下泣血企望諸位同仁,捨棄好惡之私心,以如來聖教興衰為念,深入學習研究佛陀聖典,弄清真相、廓清迷雲、摧碎邪說、顯正法律,庶幾不負如來出世之悲心、闡教之大恩,亦為末世眾生,找到真正的歸途。千萬不要把反邪重任推給菩薩、推給因果、推給將來呀!
轉自:《悲智批判凈空邪說文集》http://www.tianjian.org/jingkongxs/qianyan.htm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20 13:13
回復 圓宇妙心 16樓 的帖子

這個送給你,對於佛法知見還很粗淺的人來說,應該好好看看,

不自知或故意謗佛謗法法界實相,

問 1. 不自知或故意謗佛謗法或謗聖人者,為何捨報後會下地獄受純苦尤重之罪 , 而且好像有點死得不明不白的感覺?比如說他只是不知己過的謗,而平日作為仍是行善者,守戒者,竟然死後就直接下地獄受苦了,連中陰身的機會都沒!因果律為何如此執行?又是怎麼執行的呢?

問2. 諸佛菩薩都是慈悲的,並且證得二種無我,理當不可能說會「處罰」這些謗佛謗法謗僧之人? 因為如此一來,跟一神教說不信神會下地獄有什麼不同呢?懇請各位善知識為我們解答,好讓我們能真正遠離不管是有意或無意的毀謗三寶的罪,謝謝!

答:因果報應是法爾如是的自然律,它是法界實相的體性之一,並非上帝、佛菩薩,或任何神祇使之如此。一神教宣稱上帝有此能力,其實並沒有主宰別人升天或下墮地獄的能力。譬如世間有許多人誤食毒物而死,這些人只是由於不瞭解真相,便被毒死,因為毒物的自性就能殺人,而不是誤食毒物的人有惡性;也不會因為食毒的人自稱無毒就可以無毒而不死。同樣的道理,謗佛、謗法、謗僧或謗聖人的自性,就是會產生下墮地獄的後果,即使是過失而犯,亦然;但是下墮地獄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虛妄說法、誤導眾生;虛妄說法、誤導眾生的本質是惡事,所以由因果律的感召而在捨壽後下墮地獄。
  
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佛告聚落主:「若言古昔伎兒能令大眾歡樂喜笑,以是業緣生歡喜天者,是則邪見;若邪見者應生二趣:若地獄趣,若畜生趣。 」】 (《雜阿含經》卷 32 )

還有一段經文如此說:【佛云:「若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造不善行;命終之後生餓鬼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 :誹謗賢聖,與邪見相應;命終之後生畜生中。或復有眾生,身口意行惡:造不善行,誹謗賢聖;命終之後生地獄中。」 】 (《增壹阿含經》卷 24 )

所以,如同法律,過失殺人也是有罪的,不因為是過失而非故意,就完全無罪;同理,行惡時不因為心中不知是惡而免除過失,只是過失較小罷了!若有人因為過失毀謗三寶(例如,受人誤導而誤認正法為邪法,因而毀謗正法)而下墮地獄,他不能怪罪佛菩薩不慈悲,只能怪自己不明瞭真相,作了惡業,那並不是上帝或佛菩薩在處罰他。
  
事實上,所有的邪行,都是緣於無明,它是緣起法流轉門的第一支。所謂的無明,就是不符合真相的認知;以此來說,眾生造惡皆是出於無知,沒有一個人是明知故犯。菩薩因為認清這個事實,因而發起大悲,不分別眾生的善性、惡性,能夠平等的救護眾生。
  
然而,因果報應的道理,大不容易。同樣是毀謗三寶,便有過失與故意的差別,過失者罪輕,故意者罪重。同樣是故意的謗法,一次的謗法罪輕,多次的謗法罪重;惡心輕者罪輕,惡心重者罪重;有懺悔(者) 罪輕,不懺悔 (者) 罪重……如此便有無量的差別。所以,同樣是下地獄,誤謗三寶的罪,畢竟比惡心毀謗三寶來得輕;若知道自己的過錯之後,能夠殷重懺悔,並且實際行動努力護持正法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也是可以將罪懺除的。但若只是懺悔而沒有實際行動來護持正法,罪只能減輕而不能滅除, 佛在經中曾說過這個道理;實例上也有以前的 世親菩薩可作證明,他曾極嚴重的毀謗大乘法,後來想要割舌謝罪;無著菩薩制止他割舌,教他以謗大乘法的舌頭,用來護持正法、弘揚正法,後來 世親菩薩不但沒下地獄,而且還證得十迴向位,鄰近初地,您可以參考這個實例。
  
誤謗三寶的罪,過去世每個人都曾經犯過,這是學佛人在無量世的修行過程中所必經歷的過程,現在您既然知道它的嚴重性,又能熏習正知見,誤謗三寶的機會已經很低了,就不必太在意,免得成為心理的負擔。


作者: huiridangkong    時間: 2011-12-20 19:08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1-12-20 20:13 編輯

回復 WILLIAMLYLE 19樓 的帖子

依法依律足以!任何討論的基礎是佛陀正法律!
就是犯人說北京是首都,我們也得承認,沒有必要搞誅心之論!

「謗佛、謗法、謗僧或謗聖人的自性?其實就是虛妄說法、誤導眾生;虛妄說法、誤導眾生的本質是惡事。。。」這段真是漏洞百出.人性本惡的說法是錯誤的,一切都是緣起,沒有單一的因。

-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22 11:55
回復 huiridangkong 20樓 的帖子


『「謗佛、謗法、謗僧或謗聖人的自性?其實就是虛妄說法、誤導眾生;虛妄說法、誤導眾生的本質是惡事。。。」』

這段話是那裏漏洞百出 ? 漏在那裏了 ? 所以你認為謗佛、謗法、謗僧是好事囉 ?
另外這段話和人性本惡又址上什麼關係 ?


作者: huiridangkong    時間: 2011-12-22 19:52
回復 WILLIAMLYLE 21樓 的帖子

是因為上貼中提到「謗佛、謗法、謗僧或謗聖人的自性」,這句說法不妥。並不是贊同這種行為。我想說明的是,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緣起,沒有單一的因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23 00:02
回復 huiridangkong 22樓 的帖子

喔,所以你是認為自性有不妥,那麼你對六祖惠能大師的看法如何呢 ?
作者: 圓宇妙心    時間: 2011-12-23 18:44
本帖最後由 圓宇妙心 於 2011-12-23 18:44 編輯

回復 WILLIAMLYLE 23樓 的帖子

六祖大師所說的自性和您那裡所說的可是兩回事。他說的自性也是佛性,法身,涅槃,圓覺。。。在涅槃的境界無聖無凡,無人我眾生相,無實無虛,真空妙有。。而您那裡提到的「謗佛,謗法。。本性為惡。。就如毒蘑。。。本身就可以毒死人。。」是兩回事,完全是兩回事。
作者: huiridangkong    時間: 2011-12-23 19:47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1-12-23 22:28 編輯

回復 WILLIAMLYLE 23樓 的帖子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這裡的自性指的是涅槃,法身,空性,。。和您提到的「謗佛,謗法者的自性」一說是兩回事。自性為一不二。

   禪宗有兩則非常著名的公案。聽到別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經文時,慧能智慧得以顯發,因此去見五祖求成佛之法。慧能初見五祖,五祖為了試探他的根基,就問他:「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五祖就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意思是,嶺南文化很落後,你是個南蠻子,又是一個「獦獠」,怎麼能做佛呢?獦獠,是對未開化的少數民族很不尊敬的稱呼。慧能回答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可見,在見五祖之前,慧能已經有了相當的離相智慧。

  五祖在傳衣缽給慧能時,詳細地為其講解了《金剛經》,慧能當下大悟,並對五祖感嘆說:「何期自性(註:真心、佛性、清凈心)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而後,六祖慧能混跡在獵人隊中,隱居修行了15年,自覺機緣成熟了才出來講法度眾。六祖慧能首先來到廣州法性寺,正趕上德高望重的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此時有幡被風吹動,一人說是風動,一人說是幡動,爭論不已。六祖慧能便站出來說,是二位仁者的心動。印宗法師聽到后對六祖慧能說,行者所見極是,適才所說,實為悟道之語。zt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24 05:46
回復 huiridangkong 25樓 的帖子

所以你也認為有情具有真心,法身,如來藏. 是不是這樣 ?
作者: huiridangkong    時間: 2011-12-24 20:42
回復 WILLIAMLYLE 26樓 的帖子

萬法在本質上都是不二的,都具有佛性。

無形無相的道體,是根本的佛法。從不同角度描述此無相之道,而有種種不同的名字,譬如,般若、無上菩提、道、圓寂、涅槃、圓覺、如來、真如、自性、空性、真心、真性、心性、佛性、法性、法身等。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25 10:45
回復 huiridangkong 27樓 的帖子

你也具有大乘法的知見, 有空 comment 以下 :

http://www.mxzjnet.org/bbs/viewt ... &extra=page%3D1

作者: huiridangkong    時間: 2011-12-25 11:36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1-12-25 11:57 編輯

回復 WILLIAMLYLE 28樓 的帖子

蕭平實的很多東西都是錯誤的,建議還是儘快遠離!

無極之音對蕭平實的邪見信徒照塵的質疑與質詢
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6760&extra=page%3D7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1-12-26 04:36
回復 huiridangkong 29樓 的帖子

你的毛病就是胡亂舉轉出一些個人的意見貼來做為誹謗他人的依據.
作者: huiridangkong    時間: 2011-12-26 09:36
回復 WILLIAMLYLE 30樓 的帖子

不要亂扣帽子,一切依法依律。只有符合三法印的都是佛說,都具有法的效力!
作者: 圓宇妙心    時間: 2012-1-24 10:03
 在《佛藏經》中說:「而是痴人在大眾中說於邪見。自以憶想分別教人。此是佛法此是聖道。如是痴人。則為誹謗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如是痴人。名惡知識不名善知識。舍利弗。怨雖奪命但失一身。如是痴人不凈說法。千萬億劫為諸眾生作大衰惱。置此閻浮提眾生。若人悉奪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命。不凈說法罪多於此。何以故。是人皆破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助魔事。亦使眾生於百千萬世受諸衰惱。但能作縛不能令解。當知是人於諸眾生為惡知識。為是妄語於大眾中謗毀諸佛。以是因緣墮大地獄。」


  在下泣血企望諸位同仁,捨棄好惡之私心,以如來聖教興衰為念,深入學習研究佛陀聖典,弄清真相、廓清迷雲、摧碎邪說、顯正法律,庶幾不負如來出世之悲心、闡教之大恩,亦為末世眾生,找到真正的歸途。千萬不要把反邪重任推給菩薩、推給因果、推給將來呀!



作者: zhenru    時間: 2012-4-26 22:35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1-12-22 19:52
回復 WILLIAMLYLE 21樓 的帖子

是因為上貼中提到「謗佛、謗法、謗僧或謗聖人的自性」,這句說法不妥。並不 ...

[我想說明的是,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緣起,沒有單一的因]------

如果向你主張的[無因唯緣]那樣;就脫離了 佛法,不僅與法界實相  相違背,亦不符合現象界.因果侓就無法實際運作了,生住異滅的背後沒有常住法----涅磐妙心如來藏執持業種,無明種.蘊処界的緣起性空唯是[戱論].

[楞嚴經]佛說;[復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佛說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的六種自性,本非因緣生,非自然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切都屬於[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本覺,真覺.

這是說;佛講的因緣法是依不生不滅的如來藏為因,籍種種助緣來出生明色,有了名色才會有老病死;這是[有因有緣世閒集.]因爲,因緣法的觀修不能稍離入胎出生名色的本識如來藏.是依本識如來藏為因,才能出生蘊処界,才有蘊処界的因緣法可說---緣起性空是依本識如來藏所生蘊処界的生滅性來説的.
在四阿含諸經中  世尊是以不生不滅的[識緣名色]的[入胎識]為[因],來説因緣法,緣起性空.離開本識第八識如來藏何來的蘊処界的緣生緣滅法可說,可觀修?!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4-27 07:01
zhenru 發表於 2012-4-26 09:35
[我想說明的是,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緣起,沒有單一的因]------

如果向你主張的[無因唯緣]那樣;就脫離了  ...

[楞嚴經]佛說;[複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佛說五蘊,六根,六塵
,六識的六種自性,本非因緣生,非自然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一切都屬於[如來
藏妙真如性]的本覺,真覺.


希望仁兄你明白「楞嚴經」從卷一到卷三所說的如來藏是從自性上去開示的,所以
仁兄你講的紅色部分非常正確,但藍色部分就有異議了,[楞嚴經]從卷四開始是進
入了世間法,所以一切都是非屬如來藏,請你看看卷四佛陀如何開示富樓那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
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
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
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
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
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
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
羅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盤。非常非樂非我非
凈。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
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
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
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
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盤。即常即樂即我即凈。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
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作者: zhenru    時間: 2012-4-27 07:25
Djogchen 發表於 2012-4-27 07:01
[楞嚴經]佛說;[複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佛說五蘊,六根,六塵
,六識的六種自性,本非因緣 ...

你只把經典擧示出來,並沒有解說啊?!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佛這不是在說麽?!如來藏本妙圓心。法界的一切皆唯如來藏的妙覺明圓性徹照法界.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佛說[世出世上上法]是含攝世閒法,出世閒法的,萬法所生所顯都是依世出世上上法為的因---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完全符合經典.法界實相即是如此,
如果能真實的去做十八界的觀行,就理解 佛意.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4-27 07:32
zhenru 發表於 2012-4-26 18:25
你只把經典擧示出來,並沒有解說啊?!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佛這不是在說麽?!如來藏本妙圓心。法 ...

那是性與相的分別,也可以是說邏輯上的問題,因為從自性方面,如來藏是包拯了五
陰十八界,但從相方面,那麼一切是不屬於如來藏了,這樣解釋你明白否?
作者: zhenru    時間: 2012-4-27 07:44
Djogchen 發表於 2012-4-27 07:32
那是性與相的分別,也可以是說邏輯上的問題,因為從自性方面,如來藏是包拯了五
陰十八界,但從相方面, ...

性與相是依何為體?來説性與相?

沒有[體],何來[性與相]之說?
佛說法[性相體用]是全面的.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4-27 07:52
zhenru 發表於 2012-4-26 18:44
性與相是依何為體?來説性與相?

沒有[體],何來[性與相]之說?

看來仁兄你對楞嚴經的了義仍然看不透,相是沒有體的,你看到卷四佛陀怎樣把「非」
字放在前頭,到此間你仍然不明白,我無話可說
作者: zhenru    時間: 2012-4-27 15:57
Djogchen 發表於 2012-4-27 07:52
看來仁兄你對楞嚴經的了義仍然看不透,相是沒有體的,你看到卷四佛陀怎樣把「非」
字放在前頭,到此間你仍然 ...

[相是沒有體的]---哪尊 佛告訴你的?!請擧示經典。

如果說[相是沒有體的]---那你這色身相不是體,是什麽?地水火風四大不存在麽?

你說的話在現象界上都不符,何況未証法界實相,竟敢信口開河,違背 佛說。
作者: zhenru    時間: 2012-4-27 17:06
Djogchen 發表於 2012-4-27 07:32
那是性與相的分別,也可以是說邏輯上的問題,因為從自性方面,如來藏是包拯了五
陰十八界,但從相方面, ...

《大乘密嚴經》:「諸仁者,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凈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你說[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緣起,沒有單一的因]麽?

已擧示經典告訴你了;第八識真心是[與一切染凈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

《大乘楞伽經》:「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
------佛說;第八識如來藏是善不善因,。



《密嚴經》:「世間所有色,諸天等宮殿,變異而可見,皆是阿賴耶。有情身所有,從頭至手足,頓生或漸次,無非阿賴耶。」-----佛在這裡亦告訴你;不僅[「世間所有色,諸天等宮殿,變異而可見,皆是阿賴耶]變現的。就連[有情身所有,從頭至手足,頓生或漸次,無非阿賴耶。」]
《成唯識論》:「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

《楞嚴經》:「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佛說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顯揚聖教論》:「此阿賴耶識亦是有情世間生起根本。能生諸根、根所依處及轉識等故,亦是器世間生起根本。」


請問這些 佛菩薩金口之言,你還要推翻麽?



作者: zhenru    時間: 2012-4-27 17:15
我請你要端正心行!
法義辯証是嚴肅的事情,如果你立論錯了或說錯話了,得要光明正大的向對方懺悔,改正。
可你辯不過了,就隨便偷偷的亂改當初的立提。
你是菩薩心行麽?
作者: huiridangkong    時間: 2012-5-17 20:47
什麼是相(像)似正法

什麼是相(像)似正法?《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解釋說:

  云何名為像似正法?謂略有二種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若於非法生是法想,顯示非法以為是法,令他於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實故諦故,非是正法。而後像似正法顯現,是故名為似教正法。若廣為他如是宣說,令他受學,亦自修行,妄起法想,習諸邪行,而自憍慢稱言:我能修是正行。應知是名似行正法。(見「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一」,《大正藏》第30卷第872頁下。)

  這是說,相似正法有兩種,一是理上的,一是行上的。把邪見當作正法,即似教正法。對於這樣的邪見自己修學、教人修學,還認為自己修學的是正法,即似行正法。論中還特彆強調:「於諸經中安置偽經,於諸律中安置偽律,如是名為像似正法。」下面還舉了很多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相似法。限於篇幅,不能廣引,選取其中最為淺顯易知的作個說明:「又聞世尊宣示稱嘆節量衣食,便作是言:斷食而住,露體而行,最為妙善。如是亦名像似正法。」(見「攝事分中調伏事總擇攝第五之一」,《大正藏》第30卷第872頁上。)這是說,聽到佛說,修行人衣食要有節制、要應量知足,於是他就說:不吃飯而止住,不穿衣而行走是最好的。這就是宣說相似正法。

  我們可以舉某位法師開示中的一個例子,來看看什麼叫「於諸律中安置偽律」。這位法師講於達拉斯僑教中心的《生活的藝術(1)》中說:

  這五葷菜(大蒜、小蒜、蔥、韭菜、興蕖)吃了,會使生理起反應。生吃容易動肝火;熟吃容易產生賀爾蒙,引起性衝動,妨礙清凈心,妨礙修定。不食的道理就在此。但是要吃到相當的分量,才會起作用。如果家裡燒菜,做為香料來配菜,起不了作用。就跟酒一樣,酒要喝醉了才起作用,要是喝一點點不醉的話,不起作用。所以,我們懂得佛制定戒條的真正用意,就知道如何受持,如何做。

  這裡,這位法師的意思非常明確,吃五辛、喝酒犯戒與否,不看吃不吃、喝不喝,而是要看起不起作用--對於喝酒,就是喝醉與否。表面看來很有道理,但與戒律全然違背。吃大蒜之戒,僅限於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和受梵網菩薩戒的居士,此處不談,這裡先說酒戒這個最基本的戒。劉宋/求那跋摩譯《優婆塞五戒相經》中講述了酒戒的制戒因緣:莎伽陀長老神通能伏毒龍,而誤飲酒後,醉倒地上:

  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何況俗凡夫如是過罪。若是過罪,皆由飲酒故。從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佛種種呵責飲酒過失已,告諸比丘、優婆塞:不得飲酒者,有二種:谷酒、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莖、葉、花、果,用種種子,諸果草雜作 酒,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是名為酒。若優婆塞嘗咽者,亦名為飲,犯罪。若飲谷酒,咽咽犯罪。若飲酢酒,隨咽咽犯。若飲甜酒,隨咽咽犯。若啖曲能醉者,隨咽咽犯。若啖酒糟,隨咽咽犯。若飲酒淀,隨咽咽犯。若飲似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咽咽犯。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飲皆不犯。(見《大正藏》第24卷第944頁上。)

  這裡要注意的幾點是:

  第一:什麼是酒?

  據戒經,用各種原料製作,有酒的顏色、酒的香氣、酒的味道,喝了后,能使人麻醉的,就是酒。「飲能醉人」,不是看「能醉某人」,而是「能醉任何一人」。否則,我們可以說:我的酒量好,這種酒我喝了不醉,所以這酒就不是酒。其他似酒(不是酒但象酒),能使人醉的,也算在酒中。所以麻醉品之戒同此。

  第二:喝多少犯戒?

  據戒經,標準是取一莖小草,用草尖在酒中沾一下的那一滴。等於或者大於那一滴,就算犯。

  第三:如何結罪?

  據戒經,每咽一口,即犯一次。所以叫「隨咽咽犯」、「咽咽犯罪」。

  第四:何者不犯?

  據戒經,看起來象酒,但沒有酒香、沒有酒味,不能醉人等,喝了不犯。如做菜中加入酒(如黃酒)作調料,如果燒熟后沒有酒香酒味,也不能醉人,則不為犯。糯米酒(酒釀)煮熟符合上述條件,飲而不犯。所以蕅益大師作《五戒相經箋》明言:「若食中不知有酒,或酒煮物,已失酒性,不能醉人者,並皆無犯。」(轉引自台灣覺觀編輯組編輯之《律藏會集?居士篇》附錄15《五戒相經箋要》,第195頁。)

  至於有沒有人抓住「煮熟」來作文章開方便法門以滿足私慾,則不是誰能限制的。如果有心要犯,戒不戒對他來說都沒有什麼,當然,不戒多了點心理安慰。但不能因為怕人家犯,索性唱更高之論。南山道宣律師云:「飲酒,有人於下加辛餚者,正文無此。然既受凈戒,焉啖膻臭,理不可也。」(轉引自台灣覺觀編輯組編輯之《律藏會集?居士篇》附錄15《五戒相經箋要》,廣化法師之集注引,見第195頁。)此即是說,有人在飲酒戒下加上戒食五辛,但戒文原無,故不可加。但已經受戒,怎麼還要吃那些膻臭的東西?道理上是不可以的。所謂「過猶不及」,佛之戒律,根本在於保護行者,而非使人動彈不得,更不是越奇怪越苛刻越好。

  有人說:在《阿毗達磨法蘊足論》中,五戒以其細節與分支的形式出現,五戒中的酒戒,嚴格上來是兩條戒,即即「飲味諸酒放逸處者。」也就是說,第一,要「謂飲咽啜。如上諸酒,名飲諸酒。」,也就是說多少喝了酒了,然後第二,「放逸處者,謂上諸酒,飲已能令心生憍傲,惛醉狂亂,不識尊卑,重惑惡業,皆因此起。放逸所依,名放逸處。」說不能飲酒,注意遮止的是這一戒的第一粗分支,而那位法師顯然亦非常注意遮止這戒的第二粗分支。所謂:「酒要喝醉了才起作用,要是喝一點點不醉的話,不起作用。」完全應該理解為要是醉酒且胡為了,就不但犯了沾染酒的「罪」,且完全破了酒戒了,這些不需要理解成鼓勵喝酒。

  我們認為:「五戒以其細節與分支的形式出現,五戒中的酒戒,嚴格上來是兩條戒,即『飲味諸酒放逸處者』」之說,是沒有讀懂原文的錯誤理解。唐/玄奘譯《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卷一「學處品第一」原文如下: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諸有於彼五怖罪怨不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訶厭,名為犯戒自損傷者。有罪有貶,生多非福。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何等為五?謂殺生者,殺生緣故,生怖罪怨。不離殺生,是名第一。不與取者,劫盜緣故,生怖罪怨。不離劫盜,是名第二。欲邪行者,邪行緣故,生怖罪怨。不離邪行,是名第三。虛誑語者,虛誑緣故,生怖罪怨。不離虛誑,是名第四。飲味諸酒放逸處者,飲味諸酒,放逸處緣故,生怖罪怨。不離飲酒諸放逸處,是名第五。有於如是五怖罪怨不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訶厭,名為犯戒自損傷者。有罪有貶,生多非福。身壞命終,墮險惡趣,生地獄中。(見《大正藏》第26卷第453頁下。)

  這裡把殺、盜、邪淫、妄語、飲酒,稱為「五怖罪」,蓋犯此五,既違佛制,故稱違「罪」;又當墮落,故稱為「怖」;「不寂靜」即是染犯。論中說得非常清楚,什麼叫「飲味諸酒放逸處」?--「放逸處緣」,喝酒是放逸之「緣」,即因飲酒而成放逸。「味」在古代漢語里是「吃、進食」的意思,和「喝」或者「飲」是同一個意思。放逸處的「處」,指放逸這種心理作用生起的場所。但任何作用不能獨存,必須依於因緣,而這裡所說放逸生起的緣,就是喝酒。也就是說,飲酒是因,放逸是果。二者一體兩面,是因果關係,而不是並列關係。所以不能把酒戒分成兩條來看:一是有沒有飲酒,二是有沒有放逸。《法蘊足論》接著即說:「離飲諸酒放逸處者,離飲諸酒放逸處緣故,滅怖罪怨。能離飲酒諸放逸處,是名第五。」這是說的能持酒戒。什麼叫遠離飲酒放逸處?就是遠離飲酒這個放逸之緣,能滅怖、罪、怨(因墮落受苦而怨尤)。請注意「離飲諸酒放逸處緣故」這一句。再退一步來說,就算所謂的「兩條論」成立,依《法蘊足論》也必須「能離飲酒諸放逸處」,就是說離此兩條,才能稱為持第五條酒戒,那麼,僅持不放逸算不算持戒?所以前面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

  該文節錄自宗舜法師《菩薩戒四條淺說》
  原始網址:http://**/shizongshun
  本站網址:http://www.xynf.com/jl/2011-03-20/1188.html


作者: zhenru    時間: 2012-5-18 06:19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18 07:10 編輯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17 20:47
什麼是相(像)似正法

什麼是相(像)似正法?《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九解釋說:


[宗舜法師]他所謂的有情與無情都違佛說,
《瑜伽師地論》破斥的就是佛門外道.

[轉]---宗舜法師在自己的搏客中,貼出自己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的一篇評論《佛教中的生態智慧》。法師的基本觀點,末學是贊同的,但法師對眾生的講解,末學覺得有商榷的必要。法師在文中說:「佛教把生命狀態分為兩種,即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所謂「情」,即情(感情)識(意識)。凡是有情識的,如人與動物等,都叫有情眾生。沒有情識的,如植物乃至宇宙山河大地,都叫無情眾生。」

    法師將植物、山河大地等無情物,叫做「無情眾生」,末學覺得似有不妥。植物雖有生命,但不屬眾生,山河大地等無情物,亦不屬於眾生。既然是無情,就不屬於眾生。若是眾生,當然就不是無情之物。故「無情眾生」的提法,並不正確,且自相矛盾。

    什麼是眾生?《雜阿含經卷六》云:「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這就是說,於色、受、想、行、識產生染著纏綿者,才可稱為眾生。植物、山河大地等無情,不於色、受、想、行、識產生染著纏綿,故不屬眾生。當然,將眾生劃分為有情眾生與無情眾生的,不單單是宗舜法師,宣化上人及凈空法師等,亦有這樣的說法。
    凈空法師曾開示說:【不但有情眾生是諸佛,無情眾生也是諸佛。無情是桌椅板凳;擺在你面前的,它也是諸佛。你對它也像對佛一樣恭敬,決定不能有差等。】凈空法師甚至認為萬物皆有見聞覺知:【人有見聞覺知,植物有見聞覺知,礦物也有見聞覺知。在古時候就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之典故,道生法師曾經對著石頭講經說法,講完之後,對著石頭說:「我說的對不對?」石頭各個都點頭。由此可知,石頭也有見聞覺知。】凈空法師又云:【最近幾年,日本的江本勝博士用水做實驗,確實證明水具有聽的能力、覺知的能力。因此,無論是我們平常喝的一杯水,或者是湖水、河流水,經過實驗顯示,皆有見聞覺知。】
    應當說,凈空法師接引初學者是有功德的,但錯說佛法的部分,我們應當有分辨力,不應接受。我們說,無情之物,如植物、山河大地等,不屬眾生,沒有見聞覺知。眾生因為有諸識的和合運作,才有見聞覺知。而植物、山河大地等無情物,因無諸識的和合運作,故沒有見聞覺知。有眼識,方能見;有耳識,方能聞;有身識,方能覺;有意識,方能知。植物、山河大地等,沒有六識,怎麼會有見聞覺知的功能呢?凈空大師未免錯得太離普。我們不能因為凈空法師的名氣大,就照單全收。宗舜法師亦是受了他人的誤導而人云亦云。
    植物不是眾生,山河大地不是眾生,亦不應稱其為無情眾生。細菌及濾過性病毒,因有如來藏執持,則屬眾生。男人的精子與女人的卵子,亦不屬眾生。男人的精子,由男人的如來藏執持,女人的卵子,由女人的如來藏執持。當精子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時,則有第三者的如來藏入住並執持受精卵,此時的受精卵則屬眾生。
    或有人問,那樹神是眾生否?樹神,是鬼神依附樹木而住,鬼神是有諸識和合運作的,鬼神屬於眾生,但那棵被依附的樹木,仍非是眾生。
    或有人問,雞蛋是眾生否?雞蛋分二種,一種是未受精者,一種是已受精者。對已受精者,因有如來藏執持,故屬眾生。未受精的雞蛋,不含諸識,故不屬眾生,且可以食用。
    或有人問,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叫做「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又當怎樣理解呢?平實導師在《宗通與說通》中的講解,非常精彩:

【顯宗之宗通邪見者,有謂無情亦能成佛。彼等以「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一語之誤會,而主張無情亦能成佛。此過極多,繁不勝舉;且舉大過三端敘之,其理明焉,不必絮絮而言,以免讀者厭煩:

一者,無情若有佛性者,必有種性差別;如佛云:「我常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試問:「山河大地是眾生耶?」若非眾生而言有佛性者,則違佛語;若是眾生,試問:「山河大地於五類種性中,是何類種性?」聲聞種性耶?菩薩種性耶孤...無種性耶?

若謂植物是眾生者,其義不然;謂佛所云眾生者,以有阿賴耶及意根意識者方得名為眾生故,今問:「植物有心耶?」若謂無心,即非眾生。若謂植物能有簡別性,故名眾生,如莖葉向日性、根之向地向暗性、...等者;此非眾生,謂植物之彼彼性等皆是物性,非是心性,依眾生如來藏所蘊共業種子而有如是等性,非自身能之,故植物非如有情生命之有覺知等心,非在眾生數中。若強言植物有佛性者,試問:「向日葵是何類種性?是聲聞種性?抑或不定種性耶?」既無種性可言,則不得言是眾生也。

若強謂植物有種性者,依何心所現象而判其種性?不可憑空而言也。又若植物有種性者,其種由何所持?而言其有種性?理不直也。故說植物無有佛性,何況山河大地而言有性?既皆無佛性心性,則不得成佛也。

二者,有情處處受生故名眾生,前世生天死已,轉生人間;今世誤導眾生雲「石頭亦有佛性,亦得成佛」,破壞佛法種子成就,故於來世墮畜生道或鬼神道;如是前後三世處處受生,故名眾生。佛以如是眾生而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初不曾言「大地國土悉有佛性」,亦未曾言「無情植物皆有佛性」,是故不應主張無情亦能成佛。

若謂草木大地悉是眾生者,試問:「草木大地曾有前世輪迴耶?後世仍將往生輪迴耶?其輪迴之主體亦是第八識真如耶?」若有第八識真如,亦應一切悟者悉能現觀其真如,而現見不能,以草木大地悉無心識故;若無心識,則不應言草木大地悉有佛性;既無心識與佛性,則不可能成佛。

三者,山河大地若有佛性,應有心識;若有心識,則應有覺知性;若有覺知性,則人動土開挖地下室三層四層之深,以建大樓,應山河大地哀嚎不已;應每棟大樓開挖時必生地震,必有覺知及痛苦故,而現見非如是。

若有心識,則應成就熏習事業;若有熏習事業,則應有能熏及所熏,試問:「山河大地草木植物之能熏識何在?其所熏之根本識又何所在?」不可謂山河大地草木植物無熏習性,有佛性者必有覺知故。若無能熏識與所熏識,而無熏習者,則無佛性,則非眾生,云何可言無情亦有佛性?亦得成佛?無斯理也。

其餘眾過極多,恐厭繁文,便不再舉。是故「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一語乃方便說法,非真實義,不應生執而起臆想。然於地上菩薩之無生法忍道種智觀之,亦言可通;謂山河大地草木植物乃是有情共業種子所變現者,既如是,則圓成一切種智之究竟佛,於其示現成佛之世界,其中所有山河大地與草木,亦有一分是其自心真如所變相分;則彼世尊成佛時,其真如所現之一分山河大地草木亦得言同圓種智,此相分亦是彼世尊之自心一分故。然究竟而言,一切種智乃依究竟佛之八識心王而有、而顯、而起用,其自心真如所變一分山河大地草木相分絕無一切種智,何況顯用?故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之說,有其密意,非諸未證道種智者所能知之,凡愚更無論矣!是故不可據以引證無情亦有心性、亦能成佛也。

複次,「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一語,別有正理,余今言之;謂獨一真如不得言其為有情也。如無餘涅盤位之第八識真如,不得謂為有情;亦如一切位之第八識如來藏自身,不得謂為有情,皆非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有情故。所謂有情世間;乃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合成者,方得名為有情。最後身菩薩受生於人間,具足蘊處界故名為有情;如是最後身菩薩有情,初夜明心后,復於夜後分、天將明時,因睹明星見性成佛,金剛喻定現前,前五識轉生成所作智,第六識轉生上品妙觀察智,第七識轉生上品平等性智,此乃有情一至七識及餘五根所共證得之種智,是增上慧學一切種智故;此時因於金剛喻定之現前,亦令第八識真如轉生大圓鏡智,此亦是一切種智,合此四智而成一切種智,一切種之智慧圓滿成就故。如是,第八識真如非是有情,非蘊與界所攝故;此第八識無情於成佛時成就種智,須依前七識之修道而後能成,第八識自身非是能修行者故。如是前七識有情與第八識無情共同成就佛地一切種智,即名「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不可妄謂山河大地草木水火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

復有別解,謂後身菩薩成究竟佛時,即是有情圓成種智;成佛已,隨緣示現應化身於十方世界度化眾生,其化身非有心非無心,如鏡中像故非心,與有情心得相應故亦非無心,如是化身不應名為有情,如鏡中火不成燒用故,有情得見故。如是一切後身菩薩成究竟佛圓成種智時,其化身無情亦現種智之用,能為諸地菩薩開示種智,亦名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如是,無情所圓種智,要依八識心王而有,八識心王以如來藏(佛地真如)為根本,方得成就;山河大地草木礦石悉無七識心,亦無如來藏識,不能成就種智,以無心故,不可妄想此諸無情亦有佛性、亦可成佛也。

華嚴宗祖師及密宗祖師、天台宗祖,不解無情同圓種智正義,妄謂草木岩石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貽誤當時後世佛子,非所應當,違佛旨故,悖逆種智真實義故,尚不能入別教七住,般若總相智未得,何況別相智與道種智?乃竟奢言一切種智,言之過當也!此是顯教宗通邪見之第一大類。】

    結論:植物、山河大地等無情,沒有佛性,沒有見聞覺知,不與色、受、想、行、識染著纏綿,不屬眾生,不應稱其為「無情眾生」。「無情眾生」之提法,自相矛盾,並不正確。

作者: zhenru    時間: 2012-5-18 07:10
有個僧人去參訪牛頭慧忠國師,他就問:「哪個是佛心?」忠國師曰:「牆壁瓦礫是。」僧又問:「無情既有心性,還解說法否?」忠國師曰:「它熾然常說,無有間歇。」

    有位大法師解釋這公案說:「從禪悟者的立場認識佛心,不從理論解釋,而從內心與外境統一的觀點來說明,所以說:就是牆壁、破磚、瓦礫。」但是我們說:這樣的解釋,與禪根本不相干。那麼,這知識又於書中解釋說:「從禪師來看,不只有情的眾生具備佛的智慧和福德,乃至於動、植、礦物,一切現象,無不與佛同體,這就是內外統一的體驗。」我們說:這還是與禪不相干。

    為什麼這麼講?我們來解釋一下;這個僧人問:「哪個是佛心?」忠國師曰:「牆壁瓦礫就是。」忠國師的本意是要這個僧人去看牆壁瓦礫,當他去觀看的時候,如果有功夫,知見如果正確,他心地細膩地去觀照,便可以覺悟到佛心、真如,是這個意思。而不是說,一切無情都有佛心,也不能夠說一切的動物、植物、礦物都與佛同體;因為植物是無情,沒有心性;礦物一向只有物性。可是,這個僧人懵懵懂懂,聽到忠國師說:「牆壁瓦礫是。」他就跟這位知識一樣,以為無情也有佛心,也有佛性。他就講:「無情既有心性,它懂不懂得說法呢?」忠國師知道這個僧人沒辦法悟,也不跟他說破,索性就落草入水為他打葛藤,就說:「它熾然說法,無有間歇。」意思是說—這牆壁瓦礫時時都在說法,從來不曾休息。忠國師這個葛藤啊,千百年來,絆倒了多少大知識,隨他語路上轉去了。

    諸位大德!無情哪來的心性呢?「所謂有情無情,同圓種智。」這個是從修禪的有情眾生,他親自證悟的佛心顯現的現量證量而講的。因為,當他悟了的時候,他發覺:其實不只有情在說法,無情也在說法。但是,不能因為證悟的人講「無情也能說法」,所以,沒悟的人就誤以為無情也有佛心佛性。無情從來只有物性,不曾有心性。所以,五祖在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就跟他講了一首偈語:「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只有有情才可能來下種。所以,因地發心到果地成佛,必須是有情。那麼無情既然沒有心性,如何來投胎下種呢?它如何能夠在三界之中,不停地出生?所以說:「無性亦無生。」牆壁、瓦礫,本來就沒有佛心佛性。但是,有功夫的人,加上正確的知見以後,當他轉頭去觀看牆壁瓦礫的那一剎那間,或說當他走到屋外要去看牆壁瓦礫的那一剎那間,如果一念相應了,他就可以覺知到自己的真如、佛心、法身。所以,忠國師講牆壁瓦礫就是。

    無情雖然一向不曾言語,那我們參禪的人,如果轉身眼見無情的時候,一念相應就覺察到了佛心,就看見一切無情熾然說法,不曾間斷。黃龍慧南禪師云:「生緣處處」,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想要覺悟到佛心,想要悟入無情說法的境界,切莫落入身心統一、內外統一的定境,這個是修定的一念不生的功夫,與禪不相干。

    我們參禪必須是要看住話頭,起個疑情,一念相續不斷,然後在動中觀照,才容易相應。我們如果心裡面老是記掛著哪一尊佛,那就不離內外能所,這個時候,內外諸佛都不是佛,都是妄心妄識所作,不離神識。只有心中無佛,時時刻刻住在疑情之中的人,才能悟入。悟入之後,也沒有一個佛可得,這才是「見佛」。

    我們欲明佛心,欲見此佛,需有定力及正確的參禪知見。如果我們有真的知識來協助,因緣時節到來之時,譬如擊石火、譬如閃電光,眼光一瞥,一剎那間,便悟無情說法,得覺佛心。這時候,就知道無情說法與有情說法無二無別。我們每天和無情在一起,如果沒有這一些無情,我們還能參禪嗎?

    譬如有僧人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石頭希遷大師曰:「問取露柱。」如何是真如法身呢?石頭禪師說:「你到外面去。向那根綁驢子、綁馬用的、釘在地上的木樁問。」有人問如何是佛?雲門文偃大師曰:「乾屎橛。」人家問:「如何是佛法身呢?」他說:「幹掉的大便就是佛。」同樣都是這個意思,一法通,萬法皆通 ; 這一法不通,千百則公案,就是千百則公案;若會了,千百則公案只是一則。所以,我們不要說無情有佛心佛性,禪也無關內外統一。無情如果有佛心佛性,我們每天走路踏腳的時候,大地就要哀嚎。內外統一、身心統一、時空統一,這些是定,非禪。
作者: 洪汝詮    時間: 2012-10-3 06:48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12-23 00:02
回復 huiridangkong 22樓 的帖子

喔,所以你是認為自性有不妥,那麼你對六祖惠能大師的看法如何呢 ? ...

請解釋為何說[緣起性空]是[無因論]? 洪汝詮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2-10-4 03:07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2-10-4 03:24 編輯
洪汝詮 發表於 2012-10-3 06:48
請解釋為何說[緣起性空]是[無因論]? 洪汝詮


說來話長, 緣起性空只是現象界的真諦,背後還有非現象界, 否定了非現象界而單說現象界的緣起性空,就落入無因論 :

首先,佛教修行者必定相信輪迴,如果沒有輪迴,那麼死了就完了,不需要修行,搞這麼多名堂,又是聞又是思又是修的,不需要這麼累,只管吃喝玩樂,早死晚死一樣。

第二,既然有輪迴,那麼是什麼在輪迴?這是關鍵中的關鍵了!如果不知道是什麼在輪迴,我們怎麼把握輪迴呢?就象原始人連車都沒見過,而說自己會開車,你相信嗎?

所以,修行的真正開始,必定是從了知什麼東西在輪迴開始的,只有知道什麼在輪迴,才談得上改造命運,保證生生世世修行,保證最終成佛等等。

  這裡就引起兩派爭論來了,反方認為,緣起性空就是佛教真理,不需要有輪迴的主體,認為如來藏是「性空唯名」的方便說,並沒有如來藏可證可知;正方認為,如來藏就是輪迴的主體,離開如來藏談一切問題都是戲論。下面就兩派觀點是否吻合三轉法輪經典和三法印來作辨證:

初轉法輪之《雜阿含經》卷五:記錄了一個叫焰摩伽的比丘說: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遭到了僧團的一致反對,大家都勸他捨棄邪見,最終,焰摩伽比丘在舍利弗的開導下,這樣改了口:阿羅漢是熄滅了五陰之苦。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熄滅了五陰之後不是更無所有,還有一個東西在,如果說熄滅了五陰就是「更無所有」,這叫「謗世尊,謗世尊者不善」,熄滅了五陰之後還有什麼?經文沒有說,但肯定不是還有「緣起性空」在,因為阿羅漢不受後有,滅的就是緣起性空的現象,如果緣起性空還在,說明阿羅漢還沒有成就阿羅漢,那阿羅漢的實證豈不成了妄語?

二轉法輪之《心經》,心經最短,好說,中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的經句,這是對「心」的形容,當然,奉行「緣起性空」者,會說這個「心」是意識,但意識透不過「不生不滅」這一句,正常人都體驗過意識生生滅滅,而且,如果意識不滅,人人都應該有宿命通,可是,絕大多數人,為什麼能記得昨天,不記得前世呢?說明今世的意識不是前世的意識,說「意識不滅」,這是邪見,而且阿羅漢滅掉的五陰——色受想行識裡面,就明確包括了意識,請反方認真重新學習五陰十八界的內涵。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569:「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80f1dc0100jur9.html) - 什麼是佛教的中心思想_六度_新浪博客

真如(如來藏, 實相心, 金剛心的另一個名字,佛經里常用,表示如來藏特性的一個形容詞,有時做名詞用)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這句話明確表示,有一個萬法本源,祂能生諸法,但祂本身是不生的,不生的當然不滅,這句經文,用「緣起性空」怎麼能讀通呢?緣起性空能生諸法?緣起性空不生,所以叫法身?緣起性空不但不能生諸法,反而是諸法生起后你才能觀察到緣起性空,否則你從哪裡知道緣起、性空?

緣起性空,是依於現象界的無常性和緣生性而總結歸納的一個規律,本身是沒有實體的,比方說女性,這個特性是依於女人體的,如果沒有女人體,就沒有女人的特性可說了,緣起性空,也是依於現象界每樣事物的現象都是緣起的,沒有自性實體而說性空,如果沒有現象界,就談不上緣起性空了,比方說滅了現象界的阿羅漢,你要再談緣起性空就是廢話了,就象你本來沒有兒子,你卻在談論如何為兒子找媳婦,都是廢話。

三轉法輪之《楞伽經》卷一: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

下面再從三法印來談,三法印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高度概括了現象界與實相界,有為法與無為法的特性,前兩印正是印定現象界與有為法的,就是緣起性空的內涵,其實因為現象是無窮的,這類法印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意(當然是在正確理解的前提下)增減,比方可以說「諸受皆苦、諸法緣生」等等,但「涅槃寂靜」是實相界法印,無法增減,吻合《心經》開示,因為實相只是一個,真相只有一個,如果弄到兩個以上的真理,基本上就成神經病了。

綜上所述,認定「緣起性空」就是真理的人,基本上對世界本源的探索沒有興趣,反而覺得探索世界本源者,是常見論,但如果世界沒有本源,萬法就沒有基礎了,一切真的空了,絕對空了,一切修行也將唐捐其功,我們不用談那些高深的問題,你只要問問自己:你是誰生的?是你父母生的?還是緣起性空生的?無論你的回答是父母還是緣起性空,都將令你自己陷入無法自圓其說的困境。唉,「無因唯緣論」,「心只有六個論」害死人啦!


作者: 圓宇妙心    時間: 2012-10-12 11:15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0-4 03:07
說來話長, 緣起性空只是現象界的真諦,背後還有非現象界, 否定了非現象界而單說現象界的緣起性空,就落入無 ...

緣起性空是佛說,怎麼就成了無因論?
在無相里也就無緣起法了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2-10-17 06:45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0-12 11:15
緣起性空是佛說,怎麼就成了無因論?
在無相里也就無緣起法了

誤會佛法全面性的人,只會看到了佛法的片段, 會用緣起性空來解釋般若,認為一切法
緣起性空就是般若所說的空性,把空性當成法性是空無,不能了知空性與空相之真實
義理; 而「空性」是說真心的法相是「空」,但卻有真實的體性,其性可用,它有作
用, 所以稱為(空性). 如是「空性」為常住不滅,是一切眾生的真實依止,是可用之法。
如是常住可用之法,經由參禪而找到祂,就會生起解脫及法界實相的智慧,
這樣實證才有意義。

「空相」是指空性所出生的蘊處界諸法,都是緣起緣滅,皆是因、緣和合而生,無常變
異,終歸壞滅,無有真實不壞之自性,故又名緣起性空。而『意識』,就是這個體性。

而「空相」(緣起性空)僅是蘊處界諸法之一種現象而己,這種現象終歸於無,是生滅
法,並無實體,是不可用之法;依於緣起性空所建立之涅槃有如空中樓閣,根本無法建
立,純是想像之法;想像之法純屬妄想,無「實」可取。如是「空性」與「空相」二者
之義涵有如天壤之別。

而空性,其實就是大乘經典中所說的如來藏,用如來藏的文詞,也只是在顯示有這麼一
個非現象界的「作用」存在。而這個「作用」非常深奧,也是大乘禪宗証悟的標地,由
悟后了知它的作用與種種功能,就叫悟後起修。

因此,如果把緣起性空背後的「真實」斬斷了而單說「緣起性空」, 就成了無因論.


作者: 圓宇妙心    時間: 2012-10-17 16:55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10-17 06:45
誤會佛法全面性的人,只會看到了佛法的片段, 會用緣起性空來解釋般若,認為一切法
緣起性空就是般若所說 ...

喇嘛教的所謂空性不過是加在涅槃上的一個虛設罷了,不要弄得神乎其神的。萬法的當下就是涅槃。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慾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阿含經


在《阿含經》中,佛陀與弟子間也有很多與此段經文類似的問答。比如:佛陀與阿羅陀之間有如是問答:「阿羅陀!汝對此作如何思惟:『以認識色是如來耶?』『否,大德!不然。』『以認識受……想……行……識是如來耶?』『否,大德!不然。』『阿羅陀!汝對此作如何思惟?以認識色有如來耶?』『否,大德!不然。』『認識於色之外有如來否?』『否,大德!不然。』『以認識受……於受之外……以認識想……於想之外……以認識行……於行之外……以認識識……於識之外有如來耶?』『否,大德!不然。』『阿羅陀!汝對此作如何思惟?認識此如來是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者否?』『否,大德!不然。』」(《阿含經》)
  再比如,佛陀與焰摩迦之間有如是問答:「友焰摩迦!於汝意如何?見如來是色耶?』『友!不也。』『見如來是受……想……行……識耶?』『友!不也。』『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於色中有如來耶?』『友!不也。』『見離色有如來耶?』『友!不也。』『受中……離受……想中……離想……行中……離行……識中……離識有如來耶?』『友!不也。』『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如來是色、受、想、行、識耶?』『友!不也。』『友焰摩迦!汝意如何?見如來是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耶?』『友!不也。』」(《阿含經》)
  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不是如來,否則,如來就成了生滅之法了,或者五陰就是不變的「我」了;
  五陰里沒有如來,否則,如來就成了相對之法,也就是有內外與方所的具體事物了,或者五陰里就有一個不變的「我」了;
  五陰外沒有如來,否則,如來就成了相對之法,如來就是有內外與方所的具體事物了,五陰外也就有一個不變的「我」了。有的人會想當然地以為,在萬法之外有一個絕對的「道」或「如來」,然而,如果在事物之外有一個絕對的本體,這個本體也就是相對的了,即相對於具體的現象而存在的。所以,不是在具體的現象之外,而是這個事物的當下就是絕對的本體;
  如來不是五陰,否則,如來就成了生滅之法或者「有」了;
  如來又具足一切五陰,否則,如來就成了斷滅之法或者「無」了。
  也就是說,如來,既具足一切性、相,又非一切性、相。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10-17 20:10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0-17 03:55
喇嘛教的所謂空性不過是加在涅槃上的一個虛設罷了,不要弄得神乎其神的。萬法的當下就是涅槃。
閻浮車問 ...

空性,無論是喇嘛教所修,亦或者是作為佛法中宇宙與人的關係,佛陀已經在楞嚴經
里作了一個結論------」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所以正如W兄所說他是有體性的-----就
是心體,這個心體在」因「和」緣「之下連結了」貪,嗔,痴,無貪,無嗔,無痴


貪------引起四大之「風」

嗔-------引起四大之「火」


痴------引起四大之「水」

這自然界的災害正是大乘天台所立的理論「依報」

離開這個體性那就是「無因」之外道說法,即使是「空相」在圓覺經里也說:--譬
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滅盡,不入斷

作者: 圓宇妙心    時間: 2012-10-30 10:23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0-17 20:10
空性,無論是喇嘛教所修,亦或者是作為佛法中宇宙與人的關係,佛陀已經在楞嚴經
里作了一個結論------」 ...

喇嘛教的所謂空性已經變質了,超出了涅槃,虛設的一個。弄得很玄虛,其實在法上根本沒有什麼無上的所謂秘法!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2-11-1 21:34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11-1 09:48 編輯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10-29 21:23
喇嘛教的所謂空性已經變質了,超出了涅槃,虛設的一個。弄得很玄虛,其實在法上根本沒有什麼無上的所謂秘 ...


你的結論完全是憑空臆想。

在佛學的理論上,涅盤是在修行中把守了最後的一關,但是修行卻有八萬四千種,即
是好比你想飛上天空,你可以坐氣球,你可以坐飛機,也可以坐火箭一樣,

喇嘛教所修的空性完全沒有把佛法變質,原始佛教的緣起,在部派之爭論在於「有」
與「無」的範疇下,而這個「有」與「無」是著重於四大在於器世間的四大,而忽
略了人身的四大,及至於龍樹的中觀只是著重於中道實相觀。而修這個「空性」是
解脫了對於器世間的四大產生厭、離欲、解脫從而產生背舍。

雜阿含經 第十六章「無聞經」

         雜  三二七(二八九)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痴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舍,而非識。所
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舍,而於心、意、識,愚痴無聞凡夫不能
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
所、相在。是故,愚痴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舍。愚痴無聞凡夫寧於四
大身系我、我所,不可於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
三十•••• ••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
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游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
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
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法義分享】

◎ 此經請參考前節的法義分享。愚痴無聞凡夫(包括一般修行人)於四大身觀察其
不凈與後患,因而厭患、離欲、背舍。但卻看不到識的成因與後患。由於幻覺而產
生我、我的觀念,所以「自我」就一直緊抓著不肯放、不敢放。雖口說無我,但卻
很怕無我。證到三果的阿那含都還舍不掉、突破不了。

◎因此佛陀就明講:如果無法放下抓取,一定要執取的話,寧願抓這個色身,也不
要去抓心意識。兩相比較,色身比心意識還可靠一些。整體色身的生住異滅平均可
有七、八十年,而心意識的生滅卻是日夜時刻,須臾生滅變異。

至於你說的「空性」是「超越涅盤」更加是無稽之談,在原始論藏里的究竟法只有
四種法那就是,心,心所,色,和涅盤,前三個是世間法,最後一種是出世間法,喇嘛修這個空性只是心法與色法的結合,
如何能超越涅盤?

在傳統上藏密的修法是以師傳師,不作外傳,所以定立十四根本戒。



作者: 圓宇妙心    時間: 2012-11-3 09:27
Djogchen 發表於 2012-11-1 21:34
你的結論完全是憑空臆想。

在佛學的理論上,涅盤是在修行中把守了最後的一關,但是修行卻有八萬四千種, ...

不要為喇嘛教找借口了,所謂的十四根本戒,佛教中根本沒有。是他們自己設立的。與各宗都不相同。至於喇嘛教的空性和佛經中的涅槃也完全不同,原始佛法和沒有什麼男女雙修!
作者: SPZ    時間: 2012-11-9 04:17
本帖最後由 SPZ 於 2012-11-9 04:25 編輯

諸多佛教法師,大德學習 佛陀三乘正法的地方: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enlighten.org.tw/



佛教正覺同修會洛杉磯講堂地址:

17979 E. Arenth Avenue #B, City of Industry, CA 91748, USA

洛杉磯市東方約16英里(20公里)處華人聚集聖蓋柏谷(San Gabriel Valley)之工業市

電話: (626) 965-2200 & (626) 454-0607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