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下午16點50分,方舟子發微博質疑李開復:「李開復自傳《世界因你不同》:『26歲的我,在恩師的盛情邀請之下選擇留校任教,成為卡內基·梅隆里最年輕的副教授。』但他在那段時期的論文的作者簡歷則說他是a 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 at Carnegie Mellon。該職稱一般指博士后,難道卡內基·梅隆和其他大學不同,等同於副教授?請李開復解釋。」
方舟子繼續追問:「李開復在google時的英文介紹:『From 1988 to 1990, he w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at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顯然是錯的,因為至少在1990年之前他還是Research Computer Scientist。李開復出示的Carnegie Mellon大學網站對他的報道可能是根據其介紹,不足為憑,我想看到他轉為AP的原始證據。」
方舟子認為:「美國教授分三檔: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full professor。assistant professor通常翻譯成助理教授,如果像李開復那樣翻譯成「副教授」,那麼比它更高也更關鍵(通常意味著有永久教職)的associate professor(通常譯副教授)該怎麼翻譯?正教授?full professor呢?超教授?」
11月23日上午9點多,方舟子繼續質疑:「隨便找找李開復的前輩當卡內基梅隆大學助理教授的年齡:經濟系Lester B. Lave,1963年當上,23歲;化工系Lorenz T. Biegler,1981年當上,25歲。還有很多一拿到博士就到該校當助理教授的,不知道其出生年份,但估計也就20多歲。所以28歲當助理教授(李開復譯為副教授)實在不好吹噓是該校『最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