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莊子》十七秋水8秋權說【二】2020-07-30-20-點場
視頻講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u_ZGCV2nU&list=PLIIlVXhpt_DzPLLmH4TA3aNZ22ZKXyjnU&index=273&t=132s
相關文案:
主話題:秋權說【二】
解析:《莊子》十七、秋水之——
(八)、秋權說——(續)
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同「花」:用來迷惑人者,不真實或不真誠者)。」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知乎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zhí zhú——蹢躅:同「躑zhí躅」——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而屈伸,反要而語極。」曰:「何謂天?何謂人?」
即似被征服之海洋說:「如果大眾皆懷有即時享樂之心,那麼誰還去承擔給將來打基礎之輔助性作用或責任,人文公心便是講不該只活在當下。眾生之族類乃整體齊同於繁衍與傳承模式,哪個家族壽命短哪個家族壽命長?公道人品乃不該有初始之尊位與末了之卑位,生命世界之存續形式便是老者死而新者生,每一個體生命都不該依賴或倚仗其現階段之自身成就;老者一旦如秸稈乾枯空虛而新者一定如籽粒滋潤飽滿,生命所表現之價值不是個體所在或所佔之地方。年紀不適合被推舉為尊位,時間也不可能因眷顧老者而被停止;消亡老者滋生新者乃客觀自然規律於如秸稈空虛而籽粒充盈之新陳代謝,傳遞者之終點勢必為承襲者之起點。真理乃宣講以公義之授受作為人文發展之方向,論述眾生命體其繁衍與傳承模式之客觀法理。世上之生命,其生死乃質變而似急促、興衰乃量變而似弛緩,沒有量變則沒有質變,新老交替乃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之中。為什麼要縱慾於但求速死,為什麼要戒欲於斷子絕孫?你作為受慾望驅使者乃因長期養成之痼疾獸品而心愿所請於自以為神品而騙己騙人。」
河神又問:「然而依您之理論原則乃在公道人品面前哪裡還有個人私心其可貴之處而人如果沒有私心豈不像中邪一樣成為傻子了嗎?」
似被征服之海洋說:「把握公道人品須通達客觀法理,通達客觀法理須權衡主次、上下、急緩、正偏等因素或條件於明智,明智之權衡乃不因環境或際遇之極端而禍害自己公心私心之任何一方即公私互不相害。最高品德乃自作主於自省自律,對待慾火乃不使其能夠熱衷於刺激與誘惑,對待欲水乃不使其能夠沉溺於膨脹和排泄,無論飢冷之空虛還是飽熱之充盈都不能夠聽憑慾望為非作歹,無論是怠惰之心如飛禽翱翔還是貪婪之情似走獸馳騁都不能像賊一樣僥倖於因果關係。並不是說要輕視或慢待慾望及其亞心次心,便是講要調查慾望究竟是安於基礎輔助性之次要下位還是危於引領指揮性之主要上位,從探望父母或回鄉省親一事來看乃或者是忠孝悌貞節烈之禍事又或者是仁愛義理制信之福緣,從謹慎待人或鄭重處事一說來看乃或者是奴才在主子面前被除掉人格尊嚴及臉面又或者是居於長上者在其幼下面前為安就或相配於高位而自我約束,沒有哪個自我本我本心能夠去傷害慾望亞心次心。古語云:公禮乃在於自我本我本心容納慾望亞心次心,人品乃在於疏遠獸畜之品,自作主之品德乃在於遵循客觀法理於公序。把握自己於人品之行列,按照公禮於根本、主要、中心之地位,所在或所佔之高位要合乎或相配於德能賢品,來回或反覆自省自律於使慾望亞心次心感到理虧而使自我本我本心得以舒展,把針對他人縱慾之攔阻反轉過來而攔住自身之縱慾乃表率之作用為最高之宣言。」河神最後問:「什麼叫先天自然劣根性?什麼叫後天人為獸畜品?」
秋天作為成熟之標誌乃權衡以種子為主以糧食為輔其公私之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