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安梁:卡斯特羅是如何使古巴華人社區消失殆盡的

作者:light12  於 2016-12-12 20:4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中古交惡:豺狼當道,安問狐狸?

菲德爾•卡斯特羅在鬧革命之前並沒有太多對於共產主義的信仰,他年少時在耶穌學院接受傳統教育,1952年甚至欲加入正統黨參加議會選舉。巴蒂斯塔此時發動的軍事政變讓他的人生軌跡有了不同,26歲時攻打蒙卡達兵營成為他起義的第一步,然而直到此時,他與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還沒什麼交集。而古巴共產黨也沒有太多武裝鬥爭的傳統,他們的領導人是精於討價還價的政治老手,更慣於與掌權者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革命前夕的1957年,古巴共產黨的領袖馬里涅羅仍然無意武裝暴動,而是寄希望於通過組織罷工和示威遊行來脅迫獨裁者巴蒂斯塔。一年之後,罷工成功希望渺茫之時,共產黨力量與卡斯特羅的游擊隊方才合流。由於缺少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卡斯特羅最初建立的僅僅是左翼政權,直到美國策劃豬灣事件,卡斯特羅才決心投入社會主義陣營。為阻止古巴倒向蘇聯,美國宣布停止對古巴的一切經濟援助,還準備武裝干涉。面對美國的威脅,蘇聯發表聲明說,如果美國干涉的話,蘇聯將支持古巴。他在空襲遇難者葬禮上宣誓了國家的信仰:「我們要在他們鼻子底下進行一場社會主義革命,這就是他們所不能原諒的。」

甫入社會主義陣營的古巴就遇到了中蘇論戰,面對兩個老大哥的相互攻訐,古巴一直在中國與蘇聯之間騎牆。起初,游擊隊起家的卡斯特羅對中國很有親切感,而一直力主多元化的戰友格瓦拉也持有強烈反蘇觀點。他們認為蘇聯早已是個缺乏活力的官僚體制國家,而對中國的絕對平均主義和人民公社體制則青睞有加,多年之後卡斯特羅也確曾有過類似的嘗試。相比於信仰,古巴更倚仗中蘇兩國的是物資的援助。1960年2月,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米高揚率團訪問哈瓦那,宣布蘇聯向古巴提供1億美元的貸款,在五年之內購買500萬噸古巴糖,從此蘇聯集團包下了古巴的燃料供應、麵粉和大部分蔗糖的出口。蘇聯高價收購古巴糖,以低價向古巴銷售石油和其他工業產品,加上各種源源不斷的援助,這使得古巴每年人均從蘇聯收益400美元不僅彌補了美國經濟封鎖的問題,還使得卡斯特羅在中蘇論戰中逐漸倒向蘇聯。與蘇聯相比,中國的援助總額同樣不小:1959年12月,中國同古巴簽訂了貿易合同,從古巴購買5萬噸原糖。1960年7月,由外貿部副部長盧緒章率領的中國政府貿易代表團訪古,雙方簽訂了為期5年的貿易協定和總額為1300萬英鎊的貿易合同。根據協議,中國購買50萬噸古巴原糖,古巴從中國進口大米和日用消費品。這筆交易名義上不是無償援助,但是考慮到中國當時處在物資嚴重匱乏的時代,對古巴戰略支持的決心也可想而知了。

隨著中蘇全面決裂,蘇聯倚仗遠遠超過中國的物質優勢向古巴攤牌,要求卡斯特羅和中國斷絕來往。中國也做出回應,1965年大幅減少出口古巴的大米,改由中國大使館直接向古巴公民投遞宣傳品。同年,哈瓦那舉行了數十萬人的集會和閱兵,展示了從蘇聯得到的坦克和飛機,卡斯特羅發表了講話,他說道:「大米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應該習慣吃小麥,那樣對健康更好。」日後卡斯特羅回憶這段歷史時,更是輕蔑地說:「中國不過為古巴送去了大米、雜技團和安全套。」1965年3月,卡斯特羅在哈瓦那大學發表演講時,更是直接點名批評中國是「修正主義者」。這樣的定性還遠遠不夠,卡斯特羅簽署古巴政府聲明時,重申「中國正用所有自階級社會產生以來由奴隸主、封建主、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所採用的最惡劣的海盜和土匪行徑壓迫古巴這個小國。」其實,在中蘇論戰時期,毛澤東一向主張用「分化瓦解、多多爭取」的策略:「豺狼當道,安問狐狸?」,認為蘇共才是批判攻擊對象,其他脅從不問。但面對卡斯特羅咄咄逼人的言論,毛澤東在1966年3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反唇相譏:「我們講過叛徒、工賊。蘇聯反華好嘛,一反我們,我們就有文章可作。叛徒、工賊總是要反華的。我們旗幟要鮮明,不要拖泥帶水。卡斯特羅無非是豺狼當道。」這番表態,直接把卡斯特羅定性為了重要敵人。

由於雙方言論的衝突不斷升級,古巴在中國受到的批判與日俱增,雙方的恩怨也由中蘇論戰擴展到了日後的諸多小摩擦。在風口浪尖上就出現了羅伯特•威廉姆斯事件,這位美國黑人運動領袖1961年成為從中情局眼皮底下逃入古巴的第一人,然而五年之後他與卡斯特羅因為路線之爭而分道揚鑣。他在中國受到了歡迎,中國也樂於幫助他出版有關針對卡斯特羅「種族主義」的言論。古巴官方回應說,毛澤東與他的傲慢自大又瘋狂崇拜權力的下屬背叛了古巴革命,而在中國慫恿狂熱的種族中心主義。到了70年代,中古之間還是餘波不斷。卡斯特羅雖然不完全認同智利總統阿連德的政治道路,但對這位文人改革者很有好感,他曾在智利逗留三周之久,足跡遍布整個狹長的國度。當皮諾切特奪取政權並得到中國承認時,古巴就表達了強烈的不滿。而幾年之後中國在對「東方古巴」越南作戰時,卡斯特羅宣稱中國是「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卑鄙的背叛革命的例子」,並威脅可能導致一場世界核戰爭,而作為卡斯特羅喉舌的《格拉瑪報》的社論則稱:「古巴將援助越南,甚至是用自己的鮮血。」在中國的官方記載中,自中古建交至80年代末這段雙邊關係近乎空白,而在其背後的歷史卻並不那麼簡單。

卡斯特羅如何讓華人社區消亡殆盡?

雖然華人在古巴的勢力不足以與西班牙後裔和混血人種相提並論,但是在小商業上殷實的基礎還是讓他們覺得在島上立足已穩。華人在古巴的歷史也要追溯到一個半世紀以前,從1847年到1874年,從東南沿海流向古巴的華工數量達到了14萬之巨,19世紀末古巴華人開始經營自己的小生意時,美國發生了排華浪潮,加州華人逃往古巴者為數甚眾。這些人原本已經小有產業且經驗豐富,很快壯大了華人的實力。從奴隸勞動中解放的華人湧入哈瓦那,從事各種小商品和勞動行業。到20世紀初,貨店、傭人、理髮師、捲煙工人、園丁、鞋匠、洗衣工人、泥瓦匠、鐵匠、木匠、飯店業主等等都有華人的身影,哈瓦那的華人總數達到10萬以上,在雜貨鋪、洗衣店和生果店等行業更是佔據一半以上的份額,華人商業集中的桑哈街一度成為整個美洲規模最大的唐人街之一。

截至20世紀中葉,古巴的華人資本尚有雜貨店1667家、蔬菜店720家、洗衣店591家、餐廳281家,農莊20座,其它的企業如煙廠、藥店、首飾店、影像館、戲院、報社也都十分齊備。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革命打破了華人社團的平靜生活。1953年26歲的卡斯特羅攻打蒙卡達兵營時,華人圈子沒有意識到自身未來可能與這個小夥子息息相關。乃至1959年的元旦巴蒂斯塔逃離哈瓦那時,那裡的華人仍然視之為一般意義的小騷動。畢竟,哈瓦那的華人經歷過多次政權的更迭,從美國的軍事佔領到巴蒂斯塔的政變,騷亂的結果不過是換了高層來統治,對於小商業沒什麼實質性影響。甚至在卡斯特羅率軍入城之日,華人總商會還依照慣例在報紙上刊文慶祝新政權的到來。革命政權最初的政策很能博得華人好感:土地和房租改革正好迎合了無地無產華人的「均田地,減租賦」的古老東方農民的理想。為了贏得新政權的青睞,華文報紙甚至提醒同胞注意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要因為祭祖燒紙錢這樣的小事破壞了政府對華人的印象。

實際上,古巴革命后最先遭受損失的就是華人社區。革命伊始,古巴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市場的物價飛漲。1959年1月,商務部便出台規定:大米的配給和價格要有限定,且商店的利潤不得高於百分之十二。古巴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或許並沒有刻意針對華人,但在執行中打擊範圍最廣的就當屬華商了。隨後,政府將利潤限制擴大到了幾乎所有日用品,規定了百分之二十的最高利潤,市場份額很高的雜貨鋪變得無利可圖。雪上加霜的是,卡斯特羅為了保護本國工業,將古巴的關稅提高了50%之多,這使得從中國進貨的小商鋪幾乎斷了貨源,一向小本經營的華商難以為繼。由於市場失穩,古巴政府不得不持續調整物資定價,不時出現的調價謠言讓華人商販人人自危。單純的價格管制也不足以緩解財政危機,收取中間稅又成了應急之策,從1960年開始,名目繁多的雜稅如溢利稅、運輸稅、買賣稅等進一步壓縮了小商業的生存空間。

噩夢還沒有就此終結,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實行社會主義,引起了華人社區的兩次震蕩。第一次震蕩是由於政治傾向,所在國家與母國站在了同樣的意識形態陣營並沒有讓古巴華人興奮,因為此地的華人社區中,親國民黨的人士為數不少。古巴僑界的重要人物蔣賜福就是國民黨的中央委員,而古巴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也一直延續到1960年9月。與台灣斷交后,古巴的中國銀行被接收,由此還引發了一場擠兌風波,更有謠言說卡斯特羅將會把華人社區中的反共人士引渡回大陸交給中國政府懲辦,這無疑加劇了華人的恐慌,當地華文報紙也不得不頻繁刊文穩定大家的情緒。儘管如此,還是有多達3000個華人家庭在革命后離開了古巴。他們的命途從此不得而知,而留下來的華人面對的卻是更嚴峻的環境。既然古巴實行了社會主義,國有化的進程就難以避免了。

1961年開始,華人企業就逐步被收歸國有,繼商業之後,華人工業也落入困境。最先遭到厄運的是一家麵線製造廠,1961年末這家工廠的機器、汽車、存貨和未收款項都被收歸國有。隨後,古巴華人的煙廠和雜貨店也都被納入國有化的範疇,甚至哈瓦那的華人墓地也在1967年被收歸國有,只是仍交由中華總商會管理。到了1968年,零星的國有化舉措變成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消滅私有化運動。是年3月13日,卡斯特羅在哈瓦那大學發表了面向全國的實況轉播講話,宣布革命的下一個目標是「向小販宣戰」。他先公布了一個針對街頭小販的調查報告,宣稱絕大多數的小販都是反社會、反道德的,他們要為古巴的經濟困難和多數人生活物資的匱乏負責。小販們不參加革命組織,不參加義務勞動,利用攤販非法贏利、剝削人民,目無物資配給制,從黑□進貨,他們還是提出移民美國的人最多的人群。雖然華人沒有佔據街頭小販的大多數,但是小生意的從業者卻佔據了古巴華人的很大比例,這番「革命攻勢」使得近百年發展起來的私營華裔社區經濟幾乎不復存在。更有甚者,由於國內經濟的頹勢和對外關係的緊張,古巴在革命后不久就開始實行外匯統制。古巴在革命前的外匯儲備主要來自於糖業出口、旅遊和國外投資,革命之後由於與美國關係惡化,旅遊業和國際投資都有所減少,國際糖價則持續走低,其外匯儲備十分吃緊。古巴華人家屬很多還居住在國內,依靠僑匯補給家用,但以1960年為例,古巴准許向國外匯款的數額僅為以往的三分之一,後期雖有放寬,但也是十年後才恢復革命前水準。據華文報紙統計,革命后古巴華人的平均收入下降了三四成,在這樣的光景下,手有餘款的華人還是難以將錢用出去。

由於匯款有限制,許多華人決心歸國營生,但這也困難重重:一是匯款困難,手裡的財產難以轉移回國;二是一票難求,一位華僑在家書中提到,即便願意支付高額的回程機票,也得排上兩三年的隊才輪得上。儘管如此,在古巴生計無著的華人還是經由蘇聯歸國,也有許多偷渡到美國。據一位學者的統計,僅在佛羅里達的一個縣城,就有革命后從古巴遷來的華裔3000人。華人急於離開古巴一方面基於經濟原因,另一方面由於時局艱難,很多人要想生存下去就得加入古巴籍,以謀求更好的工作機會。一個數據很能說明問題,革命后兩年的1961年,在古巴中華會館登記過的9002人,此時加入古巴籍的有1955人。

留在古巴的華人要面臨的不只是物資短缺,還有族群的困境。卡斯特羅的觀念中,新的古巴公民是一群不分種族的「古巴人」,因而官方刻意淡化了種族的區分,消滅小生產者和私營經濟使得舊有的貧富和社區界限已經模糊,1969年卡斯特羅又動員全民投入「一千萬噸糖」的宏大目標中。他宣布取消1969年所有假日,將1969年和1970年的頭七個月並在一起算作一年,讓這一千萬噸糖「將古巴變成巨人」。這類似於中國大躍進的舉動無非是要讓全民一致奔向一個烏托邦,由於全民投入,原本維繫社區和族群的文化產業就不得不被擱置在一邊了,到60年代末原本四家華文報紙只剩下光華報一家,而且這僅存的報紙在70年代還常常因為沒有紙張和缺乏資金而暫停出版,維繫華人社區的文化特性也就此漸漸消弭。

結語

由於沒有新移民的輸入和大量華人人口外流,到了80年代,在古巴只有大約300名在中國出生的第一代僑民,而隨著與西班牙裔和非洲裔的通婚,新生代的華人的族群意識已經非常淡薄。如今走在哈瓦那的大街上,昔日的「中國城」只不過是小牌樓後面的近十家飯館,而大家認可的華人文化也僅僅是過年過節舞獅子、耍龍燈,曾經繁華一時的華人社區在一場「革命」之後,消失無蹤。

來源:蘭台說史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2: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