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從山寨大國華麗轉身成為創新大國?

京港台:2022-10-5 10:00| 來源:美國之音 | 評論( 26 )  | 我來說幾句

中國能否從山寨大國華麗轉身成為創新大國?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華盛頓 —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近發布的報告說,中國的創新能力連續十年穩步提升,在全球創新能力國家排名中名列第11位,離前十僅有一步之遙。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在現有的體制之下,中國雖然可以成為世界工廠,但很難成為一個創新型大國。然而,近年來不斷有跡象顯示,中國在各類不同的創新統計當中似乎大有後來居上之勢,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經超越了一些民主國家。

  中國在2010年時的排名僅位於第43位,不僅遠遠落後於歐美國家,甚至也落在巴林、哥斯大黎加、馬來西亞等亞洲和中美洲國家之後。然而,在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上星期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總體上已經躋身世界上最具有創新國家之列、甚至已經排在法國和日本等傳統創新強國之上。中國在近10個關鍵的分類指標中名列第一,其中包括研發人員總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此外,中國首次擁有與美國一樣多的頂級科技集群。該報告說,目前世界百強科技集群高度集中在三個地區,北美、歐洲和亞洲,「尤其是兩個國家:美國和中國,各為21個。」

  阿特金森:各國應關切中國的創新發展

  「我們應該對此表示嚴重關切。」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 ITIF)總裁羅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對美國之音說。「他們不遺餘力地要提高他們在創新方面的能力,將創新作為其發展的首要任務,這個指標(全球創新指數)雖然不完美,但反映了他們的持續進步。」

  在牢牢地主導了全球大部分製造業產業鏈之後,中國早已越來越不滿足於僅在生產端扮演一個加工製造者的角色,而將創新置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要從山寨大國華麗轉身成為創新大國。

  觀察人士說,在政府大規模投入的刺激之下,中國排名不斷升高不應令人感到驚訝。賓夕法尼亞大學國際研究系主任里賈納·阿布拉米(Regina M. Abrami)對美國之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看到這種增長,這一點也不讓我感到驚訝,因為(中國)政府一直在研發投入大量資金。」

  根據中國官方上個月公布的數字,中國的研發投入已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2021年的經費投入總量為2.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6%。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一位官員說,從增長速度看,2016年至2021年,中國R&D經費年均增長12.3%,明顯高於美國(7.8%)、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增速。

  多年來,令眾多分析人士倍感關注的問題是,在中國這樣的政治制度下,其創新能力是否有可能凌駕於民主制度的國家之上。

  已故的康奈爾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系榮譽教授斯蒂芬·薩斯(Stephen Sass)生前曾指出,在過去的幾百年中,幾乎所有「範式轉移」,也就是類似從「地球是平的」到「地球是圓的」這類導致人類認知模式根本性轉變的創新都出自政治和思想高度自由的國家。他舉例說,在18世紀,蒸汽機之所以誕生在英國,部分原因是胡格諾派教徒丹尼斯·帕潘(Denis Papin)逃離法國,前往宗教寬容度更大的英國。曾經在中國任教的薩斯從文化、體制和政治等方面指出,不容忍異見的中國難以做到科技創新。

  然而,在另一方面,這位《文明基於的物質:從石器時代到硅時代的材料學史和人類史》一書的作者同時也說,作為一名科學家,他「必須懷疑自己的結論」。他在紐約時報的一篇評論中說:「我說政治自由是科技創新的關鍵也可能是錯的」。

  靚麗數字的背後

  最近有關中國創新能力的靚麗數字似乎遠不止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指數報告。科學論文被普遍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標誌,論文的被引用次數是衡量研究影響力的一個關鍵指標。日本學術政策研究所最近的一篇研究報告說,中國在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數量上首次略微超過美國。

  該所的《2022年科技指標》大部分內容都集中在日本在不同領域的世界地位,但其中一個主要發現是,中國在發表的被引用前1%的科學論文數量方面超過了美國,首次成為世界領先者。

  在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發布的年度最具創新能力公司排名中,華為位列第8,躋身於蘋果、谷歌、亞馬遜、微軟、特斯拉等世界上最具創新能力的國際巨頭之列,甚至排在索尼和IBM等大公司之前。其他創新型中國公司包括阿里巴巴、聯想、騰訊、小米等也都高於美國英特爾、德國的飛利浦等大公司。

  中國的專利註冊量在2019年時就已經超過美國。德國專利商標局(DPMA)最近的年度報告說,中國去年在數字技術方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創新性,在數字通信技術專利方面,中國甚至超過了美國。

  這份分析報告說,2021年已在德國有效公布的中國專利申請數量較上一年顯著增加,中國擁有4308項專利申請(同比增長6.8%),超過擁有4115項申請的美國。德國專利商標局局長科妮莉亞·魯德洛夫-沙弗(Cornelia Rudloff-Schäffer)在一份新聞稿中說:「中國的計劃顯然正在取得進展,以在未來的關鍵技術方面獲得領先地位。」

  儘管有這一連串的光鮮亮麗的數字,觀察人士質疑中國是否有真正強大的創新能力。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上個月的一篇報告說,專利數據本身並不能提供一個國家創新系統健康狀況的全貌。這篇題為「專利數據能如何揭示中美技術競爭?」的報告說,依賴匯總的專利數據可能會產生誤導,因為一些政府和公司通過制定激勵措施和目標來增加專利申請,操縱數據。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一篇研究指出,中國一些國內專利申請是政府政策或政治因素驅動的,而不是出於創新或商業目的。這篇研究的作者發現,中國國內申請量的月度模式是,在年底12月時達到峰值,而且申請的共享比例明顯高於其他月份。他們的分析表明,申請數量增加可能是由於公司把一份專利分成多份申請。

  《技術陷阱》一書的作者、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卡爾·弗雷(Carl Benedikt Frey)曾指出,雖然中國近年來的專利申請數量飆升,但是中國仍然大量依靠國外公司、尤其是美國公司的知識產權。他說,如果你光看申請數量,好像都飛漲衝破屋頂了,但是很多都是重複申請,一項專利可以被分成十份申請。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阿布拉米說,我們必須非常小心我們在談論什麼。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報告衡量創新的標準是查看出版物的數量,和註冊專利數量及其市場價值產出等等,但是,「如果你談到是創新、新穎創新,我不知道你怎麼能從這些數據中解讀出來。」

  她說,更重要的是,企業家在其商業環境中的舒適程度,那份中國第11名的排名並不能真的給出答案,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過去一年半到兩年裡,中國科技行業的一些頂級首席執行官紛紛辭職。

  這位賓夕法尼亞大學勞德研究所全球項目的主任說,如果我們看看早期階段的創新者,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都是在海外接受教育的,許多人都非常刻意地在海外籌集資金。她說:「所以,他們雖然頗具創新能力,但是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更廣泛的制度環境的支持,而不是他們現在生活在其中的環境。」

  美國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阿特金森說,創新有兩種,人們必須要加以區分。一種是對這個世界來說是史無前例的首創性的創新,「還有複製創新的創新,而中國非常非常擅長複製創新。」

  這位曾任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創新政策專家組共同主席的前政府官員回憶說,他記得在訪問中國的時候,有一次中國官員問他,如何才能創造出100個史蒂夫·喬布斯,對他們來說,建一所史蒂夫·喬布斯學校,投入50億美元,就可能生產100個史蒂夫·喬布斯。然而,答案是否定的。他說:「你必須真正鼓勵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框,必須放鬆控制,而中國共產黨根本不願意這樣做。」

  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創新與創業研究學教授科妮莉亞·斯托茲(Cornelia Storz)曾在一篇頗具開創性的研究中對國家創新系統 (NIS) 框架這一概念進行了深入探討,該框架包括監管制度、資本和勞動力市場,以及政府、公司和研究機構之間的關係。由於這些特徵在各國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創新能力也存在差異。斯托茲比較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激進的創新」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太可能來自中國。

  挑戰前所未有

  即使是按照目前包括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內的大部分機構公布的排名,美國及其盟國在絕大部分領域仍然領先於中國。世界上最具創新性的經濟體的前五名依次瑞士、美國、瑞典、英國和荷蘭。

  《中國的下一步行動:可持續發展和技術如何重塑中國的崛起和世界的未來》一書作者斯科特·摩爾(Scott Moore)對美國之音說,他在書中強調的重點之一是,現在並沒有太多證據表明美國在開發先進技術方面落後於中國,但是,美國應該提高警惕。他說:「我確實認為中國與美國及其他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我認為我們當然需要做很多投資,以確保美國及其盟國和合作夥伴保持在先進技術的最前沿。」

  星期二(10月4日),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分別來自法國、美國和奧地利的物理學家獲獎。諾貝爾獎自1901年頒發迄今,已近120年歷史。截至到去年為止,共有900多人獲獎,其中美國有375人獲得377個獎項(其中兩人先後兩次獲獎),佔了多達40%之多,從一個側面充分彰顯了美國制度之下科學技術的強大活力。獲獎人數排名第二至第六為英國、德國、法國、瑞典和俄羅斯。

  數百年來,源源不斷的科技革命引發了人類生活的巨變,而從蒸汽機到互聯網,現代社會中的絕大部分新興產業、一次次顛覆性的發明創造絕大多數都來自相對寬容和尊重自由的社會環境,也正是科技創新的優勢奠定了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一系列領域領先的基礎。

  「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的阿特金森對美國之音說,縱觀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西方世界從來沒有在科技創新領域遇到過像中國這樣強大的對手。

  「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去年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中國的體制不僅限制了國內創新,其很多政策還嚴重打擊了外國公司,令發達國家總體的創新能力開始下降。他最新的例子是,中國上星期剛剛為一款中國製造的商業客機 -- C919大型客機頒發了合格證。

  這是中國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民航大飛機,官方媒體稱,這標誌著中國具備自主研製世界一流大型客機能力,是中國大飛機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目前,C919已經擁有了累計28家客戶815架訂單。

  阿特金森指出,波音和空客都是真正的創新公司,在研發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並且一直在推動航空航天領域的創新,而中國商飛在大量政府補貼下不公平地奪取了這些公司的份額,迫使他們放慢創新速度。「中國商飛是創新者嗎?」阿特金森說。「絕對不是。零,全無任何創新,商飛的飛機一個純粹的山寨品。」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阿布拉米教授說,一旦中國在創新能力方面與美國並駕齊驅,這對地緣政治來說將非常重要。她說:「如果我們看一下半導體設計之類的領域,你知道,如果中國能夠設計出與美國一樣的晶元,那將改變遊戲規則。量子計算是另一個領域。所以這絕對會改變地緣政治格局。」

  曾在柯林頓、布希、奧巴馬和特朗普四屆政府中任職的阿特金森說,現在中國已經不再含而不露了,他們要達到的目標已昭然若揭,所採取的行動盡人皆知,類似全球創新指數這樣的報告就是中國努力的結果。

  他說:「也許中國會繼續崛起,有一天成為第一,這也許會、也許不會,但是美國的政策決策者應該謹慎回應,坦率地說,美國公眾整體的回應也應該是: 嘿,等等,這風險環生,我們不能只是坐在那裡,期盼、祈禱、並假設他們不會成為第一。我們需要真正竭力確保他們不會成為第一,而我們會重新回到第一。」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2-10-9 11: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