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動了去中國化的念頭?絕對,不能讓庫克跑了!

京港台:2022-5-28 10:57| 來源:智谷趨勢 | 評論( 60 )  | 我來說幾句

蘋果動了去中國化的念頭?絕對,不能讓庫克跑了!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蘋果,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動了不要過度依賴中國的念頭。

  4月29日,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電話會議中指出,受疫情和俄烏衝突影響,蘋果今年將損失40到80億美元。   

  5月24日,《華爾街日報》報道,蘋果公司已經告知一些代工製造商,希望擴大在中國以外地區的生產。

  從富士康、和碩等企業的動向來看,蘋果所指的應該是印度和越南。前者,是一個耕地面積和勞動人口可以跟我們比肩的國家。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估計,2020年印度占蘋果公司全球製造產能的1.3%,2021年為3.1%,預計2022年將達到5%至7%。 

  如果真的照這個速度搞下去,印度可能會成為蘋果全球產業鏈的又一個區域級中心。

  不僅如此,印度人還有更大的野心。

  5月23日,印度總理莫迪和美國總統拜登在東京搞了個大新聞,正式啟動了不含中國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很明顯,莫迪想要全球工業品上的「made in China」標籤統統換成「made in India」。

  於是,沉寂多年的「龍象之爭」又火了起來。

  中國的蘋果供應鏈,到底會何去何從?

  蘋果雖然總部在美國,但也可以算是一家「中國化企業」。據統計,超過90%的蘋果產品是由代工企業在中國生產的。

  據外媒報道,早在2020年之前,庫克就想把一部分生產線搬到另外一個人口大國——印度,尋求多元化的發展。

  蘋果公司的代工商富士康,帶頭在印度投資辦廠。但是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等黑天鵝的出現,打亂了庫克的搬遷計劃。

  由於海內外的疫情反反覆復,美國總部的高管和工程師很難對中國工廠進行現場指導,對蘋果的供應鏈和銷售都構成了障礙。

  今年以來,深圳、遼寧、上海等地先後迎來疫情高峰,蘋果供應鏈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4月蘋果公司發出警告說,本財季的銷售額可能最高減少80億美元。

  所以,在被問及蘋果公司供應鏈大體情況時,庫克曾表示,蘋果的供應鏈是真正全球化的,因此產品是在全球各地生產的。

  「蘋果仍在研究優化供應鏈」。

  這句話,似乎是在暗示多元化發展的決心。

  之前,蘋果公司委託緯創資通和富士康設在印度的工廠組裝iPhone 11、iPhone 12和iPhone SE。

  而4月11日,蘋果公司便宣布,已開始在印度生產iPhone 13。這是蘋果最新一代的手機。

  不僅如此,根據《經濟時報》報道,蘋果公司的另一家供應商和碩預計也將開始在印度生產。

  根據蘋果公司披露的2020財年情況,蘋果公司在印度生態系統中的其他供應商還包括正崴精密、偉創力和捷普。

  據外媒的報道,蘋果公司目前正與部分供應商洽談在印度擴大產量,其中包括可能用於出口的生產事宜。

  另外一面,印度總理莫迪也在積極推動其他國家的企業來印度設廠。

  印度政府推出了高達5000億盧比的補貼,以及在印度全國範圍內劃出約46.1萬公頃土地,供相關企業使用。

  莫迪還給庫克「開小灶」。印度政府提出,將為蘋果及其關聯企業提供25%的資本支出財政激勵,並建設道路、電力和供水等基礎設施。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估算,2021年,印度佔到蘋果公司全球製造總量的3.1%左右,高於2020年的1.3%,預計2022年該比例將達到5%至7%。

  種種跡象表明,印度的蘋果供應鏈正在悄然興起。

  

  

  我之所以如此關心庫克的表態,是因為蘋果公司已經在中國建立了一條超級產業鏈。這條產業鏈的實際影響力,絕對超乎你的想象。

  2021年5月27日,蘋果公司公布了2020年的前200大供應商名單。在這個長長的名單里,「China mainland」出現了156次,也就意味著78%的蘋果核心供應商都在中國建立了生產基地。

  如果把蘋果產業鏈比作一棵樹,那麼這棵樹就是中國經濟森林裡的樹王。

  

  

  蘋果供應鏈的工廠遍布全國18個省市區。

  其中,江蘇的果鏈企業有79家,廣東77家,上海31家,四川13家,山東11家,重慶9家,浙江7家,福建7家,河南6家,湖北4家,天津4家,江西3家,湖南3家,北京3家,安徽2家,遼寧2家,河北2家,陝西1家。

  幾乎所有的中國企業都以加入「果鏈」為榮,因為蘋果公司對供應鏈的審核要求是全球所有產業當中最高的之一。

  而一旦成功打入蘋果供應鏈,企業的業績和估值都會得到極大提升。2021年,京東方成功進入果鏈,為蘋果生產了1500萬塊OLED 屏幕面板。效果立竿見影,京東方2021年凈利潤達到了258.26 億元,超過了前10年的總和。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蘋果公司每年都會對供應商進行打分考核,考核不過的企業就會被踢出供應鏈。對任何一家科技公司來說,被踢出果鏈都是晴天霹靂。因為你短時間內很難找到一家替代蘋果的大客戶。

  歐菲光就是一個典型案例。

  早前它從深圳跑到南昌開廠,2020年迎來了高光時刻。在江西省電子企業30強中,歐菲光系統獨佔3個席位。

  

  

  2020年7月,南昌歐菲光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庫克就把歐菲光踢出蘋果供應鏈。

  2021年1月,歐菲光被迫出售「廣州得爾塔」、「江西慧光」、「南昌歐菲」和「江西晶潤」四家子公司的股權。根據彼時公告,上述四家子公司合計總資產達113億元,凈資產達38億元。

  不到半年時間,歐菲光就從天堂跌落地板。這就是蘋果公司的影響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如果庫克把一部分產業鏈遷移到印度,而我們的本土果鏈企業如果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及時跟隨過去的話,其營收和利潤就會受到影響,形成被動的局面。

  為了穩住民族企業的發展,我們不能讓庫克跑了。

  在所有的果鏈企業中,富士康等組裝代工廠體量最大、影響力最突出。

  說到富士康,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2010年的「連跳門」。從那以後,富士康就被一部分人打上了「血汗工廠」的標籤。

  實際上,富士康集團對中國進出口事業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2019年中國對外貿易500強名單上,富士康的關聯企業不少於16家。

  比如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出口額達到316.43億美元;

  深圳富士康公司,出口額150.51億美元;

  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有限公司,出口額146.06億美元;

  富士康精密電子(太原)有限公司,出口額68.81億美元;

  「富士康軍團」的出口總額高達914.79億美元,占整個500強出口總額的14%。

  相比之下,作為硬核科技代表的華為系,華為終端有限公司(159.67億美元)、深圳華為公司(263.23億美元)總和也只有422.9億美元,不及富士康的一半。

  除了富士康,蘋果公司還扶持了仁寶、和碩(世碩、昌碩)、廣達(達豐)、緯創、英業達、比亞迪、立訊精密等代工企業。

  這些企業的出口額遠遠高於進口額,是全國有名的創匯大戶。

  

  

  

  如果這些果鏈企業,跟隨蘋果遷走現有的一部分生產線,或者是把擴張工廠的計劃放到印度,我們每年也會因此損失一些(潛在)美元外匯。

  外匯是很寶貴的資源,可以用來購買晶元、糧食、石油等一切基礎性戰略性物資。

  為了維護外匯儲備規模的穩定,我們絕不能讓庫克跑了。

  比「鈔能力」更重要的是科技影響力,跟著富士康進入中國的果鏈公司都是世界一流的高新技術企業。

  英特爾、高通、三星、LG、夏普、松下就不用多說了,那些你不認識的企業也是一等一的高手。它們就像藏著少林寺藏經閣的掃地僧。

  正是在這些「隱形冠軍」和硬科技「小巨人」的瘋狂加持下,蘋果公司才造出了全世界最先進、最美觀、最好用的消費電子產品。

  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蘋果公司確實助推了中國建立全球最先進、最完整、最高效的消費電子產業鏈。

  而這條產業鏈,也被中國的手機廠商用到了極致。華為、小米、OPPO、VIVO啥都不用想,只要跟在蘋果後面抄作業就行。

  你蘋果用高通晶元,俺也一樣;

  你蘋果用三星屏幕,俺也一樣;

  你蘋果用LG攝像頭,俺也一樣;

  你蘋果用德州儀器的元器件,俺也一樣;

  你蘋果用奧特斯的電路板,俺也一樣;

  ……

  華米OV不但在硬體上「對標」蘋果,在軟體開發、操作系統、商業模式、經營策略和營銷渠道方面也照搬美國經驗。

  蘋果App Store幫中國培養了500萬開發者,這批人順手帶動了OPPO、VIVO應用商城的繁榮。

  蘋果公司發明的飢餓營銷和新品發布會模式,讓性價比更高的小米手機沾了大光,雷軍本人更被封為「雷布斯」。

  蘋果公司發明的垂直整合生態系統,任正非學會了,華為由此轉變為中國最偉大的科技公司。

  可以說,國產手機都是摸著蘋果過河的。

  看到這裡,估計有些朋友會接受不了。其實我們要想開一點,畢竟我們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全球手機銷量排行榜上,華為、小米、VIVO、OPPO、榮耀都衝進了top10。

  中國手機品牌不但在中國市場上所向披靡,而且在國際上也佔有重要席位,甚至在歐洲和日本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實在手機發展史上,歐洲和日本曾經湧現過一批非常牛逼的品牌,比如索尼、夏普、松下、東芝、京瓷、富士通、諾基亞和西門子。2009年全球手機出貨量12億台,諾基亞就達到4.3億台,天下三分有其一。

  但如今這些品牌基本上都消失了,只留下供人懷念青春的古董機。

  為什麼它們會集體撲街,而中國品牌卻突圍成功?

  原因之一,是蘋果公司把智能手機的產業鏈轉移到了中國,中國手機廠商近水樓台先得月;而歐洲和日本的品牌非常傲慢,不肯學習蘋果,就慢慢被耗死了。

  蘋果產業鏈不僅改變了全球手機品牌格局,還產生了你意想不到的技術外溢效應。

  中國的新材料、晶元半導體、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大數據等戰略新興產業,都獲得了蘋果公司的「間接澆灌」。

  每一台iPhone,除了性能、系統公認的同時代無可匹敵外,在手機的材質上更是敢於嘗試和創新,而材質的不同會直接影響到iPhone的外形設計。

  任何一家做新材料的公司,不管之前的業績有多差,只要能打入蘋果供應鏈就能立馬變成現金奶牛。

  2021年,京東方將旗下的B7、B12、B11工廠進行改造,為蘋果生產1500萬塊OLED 屏幕面板。效果立竿見影,京東方2021年凈利潤達到了258.26 億元,超過了前10年的總和。

  沒錯,蘋果公司可以點石成金。

  最近有個很大的新聞。富士康和立訊精密,這兩家靠蘋果訂單成長起來的科技公司,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賽道的重磅玩家。

  富士康和立訊精密之所以投入巨資造車,就是想擺脫對蘋果公司的依賴。他們不想重蹈歐菲光的覆轍,後者因被蘋果踢出供應鏈而遭遇了生死劫。

  而歐菲光為了打開增長空間,也在積極發展智能汽車業務。2021年,歐菲光智能汽車類產品實現營收10.25億元,同比增長32.02%。

  其實對果鏈企業來說,從消費電子領域切換到新能源智能化汽車領域,不算登天難事。在某種程度上,電動車就是智能手機的放大版產品,都離不開晶元、電池、攝像頭、屏幕、電路板等核心部件。

  ……

  我們以前的發展路徑都是用龐大的市場和完善的產業鏈,把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公司吸引進來,然後讓本土公司學習和借鑒別人的技術,再利用工程師紅利去搞研發和創造,最終實現國產化替代。

  在這個過程中,蘋果供應鏈上的那些外企,所雇傭的管理者、工程師、技術人員都是一團團潛在火種,等到某個合適的時機就有可能外溢出來,推動中國的技術升級。

  從果鏈企業的變動趨勢來看,這種策略是正確的。2017年,中國(不含台灣省)合計只有27家公司進入蘋果公司的200大供應商名單。2018年這一數據為34家,2019年40家,2020年48家。

  這說明,中國企業在蘋果產業鏈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以手機屏幕為例,以前庫克只用日本或韓國企業生產的面板,現在已經引入了京東方,而且還在和TCL集團洽談。

  如果庫克未來強行把一部分蘋果產業鏈帶走的話,那麼我們就少了借雞生蛋的機會,少了不少學習的機會。

  為了穩住中國科技產業的升級步伐,我們絕對不能讓庫克跑了。

  當然,在可見的時期內,庫克是很難讓印度替代中國的。蘋果本質上還是一家自負盈虧的企業,做任何決策都要考慮成本和收益。

  一方面,蘋果和它的小夥伴們已經在中國投入了上千億美元,辛辛苦苦奮鬥了十幾年,終於搞出了幾百所國際一流的製造工廠和幾十座全球領先的研發中心。只要是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捨不得丟棄這些優質資產。

  另一方面,印度的軟硬體環境實在太差了,達不到果鏈公司的要求。

  表面看起來,印度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但實際上,印度工人的職業素養和生產效率都極其低下。

  當中國工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0年時,而印度還有3億不識字的文盲,連個告示都看不懂,還搞毛線生產。而且印度工人還特別愛鬧事,動不動就罷工。就算不罷工,他們也會聚在一起磨洋工,消極抵抗工廠的規章制度。

  表面看起來,印度的土地和原材料成本很低。但實際上,印度的基礎設施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以交通為例,整個印度的高速公路加起來才1348公里,海港和空港碼頭建設也非常落後,根本無法滿足蘋果產品的運輸要求。

  表面看起來,印度在政治和文化上和發達國家更親近。但實際上,印度公務員的辦事效率低到令人髮指。去過印度的朋友都知道,印度一直有貪腐現象,很多幹部收了錢還不辦實事,三天兩頭到企業「做客」。

  相比之下,中國簡直是跨國公司投資的「天堂」。我們的工程師團隊越來越龐大,我們擁有全球最發達、最便利的基礎設施,我們的消費潛力大到無法想象,我們的工業門類最齊全,我們的地方幹部都是招商引資的高手……

  作為一個極度聰明又冷靜的企業家,庫克不可能把蘋果產業鏈都搬到印度去。

  不過,我們也需要高度重視這個事情,防患於未然。

  等到疫情過去了,中國供應鏈恢復正常,中國的吸引力依舊會特彆強大。

  我們始終看好中國的長遠未來,沒有任何黑天鵝可以阻擋中國崛起的勢頭。

  中國需要果鏈,果鏈也離不開中國。

        更多科技前沿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2-6-3 20: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