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陪診師興起:60元1小時 站1天可能都接不到1單

京港台:2022-4-4 19:10| 來源:上游新聞 | 評論( 2 )  | 我來說幾句

職業陪診師興起:60元1小時 站1天可能都接不到1單

來源:倍可親(backchina.com)

  用不好智能機,許久才翻找出健康碼,不知就診科室在哪……59歲的劉阿姨曾一度害怕去醫院,但又不得不獨自一人去,老伴前年走了,女兒又在外地。不過,這一次去醫院複診,劉阿姨從容了許多,她的身邊,有了一位代勞的「幫手」,就診效率提高了。

  「幫手」小易與劉阿姨並不相識,她要做的,除了挂號、拿片子、取葯,更重要的是幫助劉阿姨放下就診焦慮。小易說,這叫陪診,她是一名陪診師。

  近日,上游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在重慶,陪診服務悄然興起。為此,小易成立了專門的陪診師團隊,成員多數是寶媽,定期培訓、制定服務標準、考證進階……再度回歸職場的她們,面對新興行業,自設門檻,儘可能服務陪伴好患者,展現女性自主向上的同時,她們也想爭取最大的時間自由度,兼顧好孩子和家庭。

  給自己設門檻

  三月下旬某一天,小雨,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小易撐著傘,直挺挺站在醫院門口,有人走近,她便上前,亮出自己的「工牌」:「陪診師,麻煩了解一下,幫忙挂號取號拿片子看結果……」

  紅色針織開衫、黑色西裝褲,妝容精緻得體,在穿著打扮上,小易與辦公室上班族並無二致。「更多時候與路人是擦肩而過,但第一印象不能差。」小易說,為了讓陌生人更快了解自己的工作,她製作了工牌,上面簡明扼要寫明了陪診。「要是有一個公司的鮮章就更好了,可信度更高。」她補充道,「不過,這只是暫時的,鮮章很快會有的,我們正在努力。」

  

  小易展示自己的「工牌」

  小易今年28歲,是一名寶媽,正在適應從全職媽媽到職場女性的轉變。成為全職媽媽前,她做過幼師、酒店管理、金融、電商,不小的行業跨度,也讓她有了極強的適應力。

  再度歸來職場,她選擇了挑戰陪診師這一新興行業。「各行各業都不容易,我看到外地出現陪診師,然後去重慶各大醫院走訪調查,發現暫時還沒有,我覺得有市場。」她說。

  就小易了解,陪診師的出現,也就這一兩年,目前,沒有關於陪診師的准入門檻,她們也不知道去哪裡考證,不過,她的團隊里有學過護士的成員,除了陪診業務技巧,她們還會定期培訓護理、急救方面的內容,最近還加入了心理學的知識。小易打算,團隊一起考護理、心理學方面的證書,所謂「技多不壓身」,朝著專業化發展。

  關於陪診服務,她還給團隊定了硬性要求:1.非必要不看手機 2.不準向顧客推銷任何產品 3.不給任何醫療建議。

  站一天無一單

  當天,為了線下推廣,小易在小雨里連續站了幾個小時,然而,不停講話推介的她,沒有接到一單。其間,只有一位中年人過來,表示願意了解,雙方互相添加了微信。

  記者注意到,面對小易的推介,更多時候,路人沒有什麼反應,最多看一眼,有時,還會投來質疑或者白眼。

  「這不算什麼。」小易習以為常。她表示,有時,站一天都沒有一單,沒有一個人認同你,很需要一個強大的心理,「我們的舉動很多人會不解、質疑,甚至出言嘲諷、辱罵。」

  

  向路人介紹自己的工作

  這樣的情況,團隊成員小花也經歷過:「一開始有點難為情,但想到自己是工作,硬著頭皮上,現在感覺也還好。有人不理解、嘲諷都正常,但我們要靜下來,好好給他們解釋。」

  「線下推廣,遭遇不理解只是一方面,收穫還是很多,起碼讓你直觀了解市場,你可以根據市場做出改變,另外,還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小易介紹,包括推介語,他們都在不停改動調整,雖然出現在這附近的多數是來就診的患者,但沒人願意聽到關於葯啊、病啊什麼的,他們想聽到的是吉祥的話,所以,在語言上要有避諱。

  說到驚喜,她打開手機,給記者看了微信里備註的意向顧客,「有十幾個,都是線下推廣的時候加的,多數是年輕人,也有一些開明的叔叔阿姨,願意了解陪診師,說明我們是有收穫的。」除了線下推廣,她還用到了線上的力量。

  在抖音短視頻平台,小易的賬號有5000多粉絲,堅持更新自己的日常工作,也回復網友關於陪診師的種種疑問。「目前,接單更多的是靠線上,團隊每天能保持一天一單的狀態。」她說。

  每兩天一次核酸

  她介紹,陪診患者,準備工作有很多。為此,她專門展示了自己提著的一個袋子,袋子里除了傘還有水、麵包以及口罩、乾濕紙巾、雨傘。「患者過來可能比較匆忙或者因為就醫沒法喝水,就診之後,這些東西就可能會用上。」她解釋。

  接到就診顧客后,小易主動亮出了自己昨天做的核酸結果。「我們每兩天做一次核酸,讓顧客放心。」她解釋。

  在徵得顧客同意后,她取下了自己的「工牌」,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進入醫院后,她先在機器上取到就診號,然後領著顧客去到了科室。這個過程中,她都表現得有條不紊,對醫院科室也較為熟悉。「當然,我跑遍了幾個大醫院,科室我基本上都熟悉。」她說。

  

  小易(左)陪伴顧客就診

  就診前的等待中,小易一直陪著顧客,要麼陪顧客聊天,要麼就是觀察就診順序,沒有離開過顧客,也沒有玩手機。

  「顧客來就診,其實多少有些焦慮緊張,可以試著和他們聊聊天,緩解一下他們的情緒。另外,陪診服務要一對一,不能一對多。」她分享著經驗。

  顧客就診出來,小易又領著顧客來到樓下,提前站到取葯窗口,排隊取葯。

  陪診結束,顧客評價小易:五星。這位顧客告訴記者,就診時,身邊多一個人,讓她覺得輕鬆便利不少。服務結束,這位顧客熱心地邀請了小易吃午餐,交流也越來越像朋友。臨走分別時,這位顧客給小易轉去了150元報酬。「她應得的。」顧客說。

  小易介紹,關於陪診收費,目前,他們暫時制定的是:60元1小時,一天300元。

  陪伴,越來越被需要

  做陪診師還不到一月,但小易已經陪診了不少患者,當中,有老人,也有年輕人,發生的一些故事也讓她難忘。

  「我陪診了一位老母親,老人腿腳不便,和女兒一起來的。她女兒也50多歲了,看起來身體不是特別好,她害怕就診時一個人顧不過來,就找到了我。我們分了工作,她去拿號、取葯,我就全程扶著老人。」小易覺得,這位女兒對媽媽非常體貼,跑上跑下,全程都很有耐心,沒有對母親發過脾氣,「這樣的相處日常,也讓我覺得是平凡中的感動。」

  讓小易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女孩,女孩摔傷了腳,拄著拐杖前來。「不知道怎麼回事,她就是一個人來的,也許她的親人朋友都不在她身邊吧,本來,我都打算不收錢了,可是陪診結束,她還是轉給了我,讓我必須收下。」小易覺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很溫暖。

  有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年輕人從網上找到她的聯繫方式,麻煩她去幫忙陪診自己59歲的母親。小易說,這位劉阿姨59歲,不擅長玩手機,覺得智能化設備很麻煩,因此害怕去醫院,她要做的,就是幫助劉阿姨安心就診。她感受到這份職業的被需要:「很能理解劉阿姨的孩子,一邊是工作,一邊是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陪診做好,讓顧客安心。」

  

  小易為陪診顧客詢問就診事宜

  還有一位從農村來的老人帶著自己的自閉症孫子,因為不知道怎麼就醫,而在門口焦急等待。「看到她手足無措,我諮詢了我的醫生朋友,然後給出了建議。」小易認為,這個時候,自己不是在推介了,而是作為路人,在分享建議。

  還有網友看到小易發布的工作動態,前來線下見面學習的。「有很多也是寶媽,她們想著能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做點事情。」小易說,自己會把積累的經驗,都毫無保留地講給她們。

  另外,她還給自己定了一條準則:如果看到神情慌張不知所措的就診患者,一定上前提供幫助,分文不取。

  「今天就這樣吧,醫院也快下班了。」下午5點,站了幾個小時的小易把自己的「工牌」放入包里,褪下職場角色,她將做回母親,去接自己的孩子放學,而回到家裡,她又將開始忙碌張羅家務。

  聲音:

  陪診師需提高專業素養

  記者了解到,天津、西安等地都有陪診師這一職業。在網上,也有相關應用程序,記者查詢某款陪診應用程序發現,其陪診服務覆蓋重慶等20多個省市,在陪診收費上,其全程陪診收費價格為398元一次。

  記者從智聯招聘獲悉,目前,還沒有關於陪診師這一職業的詳細數據。

  對此,智聯招聘職業規劃師吳先生表示,陪診師作為新興職業,的確有其存在的必要,也能夠在一部分人尤其是老年人就診時提供一定幫助。

  吳先生表示,目前來看,陪診師從業群體基數不是那麼大,為了更好發展,他建議可以嘗試抱團,一起分享職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顧客的訴求、陪診經驗等等,讓陪診更專業化。其次,因為暫無行業規範出台,陪診師工作過程中,很可能會被外界誤解,所以,需要跟顧客或者僱主達成一定的共識或者簽署相關協議,確保雙方權利與義務。再者,雖然暫無准入門檻,但陪診師也需要更多業務方面的專業素養,如條件允許,建議從業者能夠考取護理、康復理療、心理學等方面的證書,或者,依託於專業的機構和公司存在,進行長期持續的專業化培養。第四,陪診師可儘可能多發聲,多參與社會公共活動,讓社會更快了解並認識這一職業存在。

        更多大千雜聞 文章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2-4-5 02: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