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名與實----先秦諸子百家系列45

作者:宅中老查  於 2020-9-14 22: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在諸子百家中最有可能發展成為一門純學術理論的一家學派就是名家。如果不受限制隨意發展,名家可發展成純邏輯學,再進一步可演變成形而上的唯心主義哲學。只可惜這種純學術的東西被叱為邪端異說而中途夭折,它的純理論性部分從此不再,它的實用性部分被法家所利用,形成法家的最初雛形刑名學。當法家大備,名的部分隨即被淹沒,至此名家的理論性和實用性兩個部分統統湮滅,名家也就消亡了。

名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為何「名」噪一時?為何又「名」譽掃地?它的消亡殆盡說明了一種什麼樣的文化現象?

名家簡單地說就是正名,正是糾正,名是名稱概念,糾正名稱概念是名家的基本任務,也是名家的初始點。為何要正名?這是因為名稱概念亂了,所以要糾正。荀子有一篇《正名》,其中曰:「今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則雖守法之吏,誦數之儒,亦皆亂也。」這句話說的就是春秋戰國以來名亂的情況。名亂的現象之一就是名實不符,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名不副實,名稱概念與事實不相符,因而提出「循名責實」,即以實際情況來核實名稱。「循名則實」這是名家一個很知名的口號,這個提法首先出自鄧析,他是鄭國人,據說與春秋時代有名的政治家鄭國的子產同時期,因其「邪說惑眾」而被子產所殺。鄧析留下一部《鄧析子》,現存兩篇,其中提出「循名責實」的倡義。據考證此書為後人偽作,如果不是偽作,那麼第一個提出「循名責實」的人即是鄧析,之後各家紛紛提出相同的觀點。比如尹文子,戰國時期的一位名家,他說:「名稱者,別彼此而檢虛實者也。」與尹文子同期的另一個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也有相同的說法:「其正者,正其所實也。正其所實者,正其名也。」對於正名論述最多的當屬荀子,他寫就一篇《正名篇》專門論述正名,其中明確說道:「制名以指實」。最後是韓非在《定法》篇中又次強調「循名責實」,他說: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生殺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如果先前鄧析確實說了這句「循名責實」,那麼韓非就是引用,如果《鄧析子》確屬後人偽造,那麼這句「名言」就屬於韓非首創,不過也是總結前人的說法而已。而更關鍵的問題是韓非在說「循名責實」的時候已經超出了這句話本身的含義,不僅僅是正名了,而是引申到統治術上面去了。韓非的正名並不是真正名,只不過借用正名而已。真正的正名還是最初尹文子、公孫龍之徒。另外還有墨子也試圖正名,他的《經說》定義了很多名稱概念,以此糾正亂名。孔子更是有句名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不論什麼人,也不論哪一家都想正名,說明名稱概念的混亂已經造成了人們思維的混亂,到了非正不可的狀態。

名稱概念混亂到了何種程度,《尹文子》一書中舉了若干個「因名以失實」的例子。有一個例子,齊國有個叫黃公的人非常謙卑,他有兩個女兒都是國色天香絕美佳人,但他常常謙虛對外人說女兒貌丑,於是人人都獲悉他的兩個女兒長得丑而不願意說媒,到了婚娶年齡也無人問津。衛國有個死了妻子的鰥夫冒然去說親,黃公不得已將大女兒嫁給了他。待出嫁那一天,鰥夫領回家一看驚喜萬分,沒想到娶回家一個大美女。這事傳開了,有人又去黃公家將二女兒娶了,一看又是個傾國美女。國色天香,美也,而黃公卻以醜名揚之,這就是因名失實,名實不符。

又一個例子,有個打獵者打了一隻野雞,有人問是什麼鳥,獵人回答說是鳳凰。那人一聽是鳳凰大喜花十金買下,之後欲獻給楚王,不幸那隻野雞過夜而死。那人懊悔不已,但人們都知道他買了只鳳凰想獻給王,不幸卻死了。這事傳到了楚王,楚王很受感動將那人召來賞賜他百金。

這兩個例子都在說明人們是如何以實亂名的,但真正的亂名還不是這樣的幾個特例,而是一些名稱概念的混淆,究竟混淆到何種地步,我們可以從墨子、荀子等人對一些名稱概念的糾正或是重新定義可以看出。墨子在《經說》中糾正或是定義了很多名稱概念,比如「狗,犬也。」狗又名犬。比如「平,同高也。」這是定義什麼叫「平」,解釋為一般高就是平。「行,為也。」這是定義「行」這個字的含義是有所作為的意思,「行為」一詞也是由此而來。再舉例「知,材也。」這個知是指「智」,材是才的異體字,意思是智就是有才。

荀子覺得墨子的有些定義仍然很含糊不準確,乃就一些概念重新定義,比如給「知」、「智」、「能」三個概念下的定義是:「所以知人在人者謂之知。知有所合謂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謂之能。能有所合謂之耐。」「能耐」這個詞即是從對「能」和「耐」的解釋而來的。再比如,對「行」這個字,荀子重新定義:「正義而為謂之行。」荀子處於戰國末期,在諸子中屬於最後一波人了。這時語言有所發展,「知」和「智」已經分開,「知」不再代替「智」了,其它名稱概念也需要重新定義。但這並不是荀子寫《正名》的原因。荀子並不想承擔時代發展的重任,把所有名詞概念都重新梳理定義一遍,他的目的仍然是正名。語言發展了,名詞概念發生了些微變化,這些都屬於自然,並沒有引起荀子的驚奇,而另一個現象卻讓荀子感動憤然,那就是「循名責實」已經「離譜越軌」了。本來「循名責實」要求的是名與實相吻合,兩者不能相背離,然而名正著正著就正偏了,有一些人將名和實相分離,不再追求兩者相符,而是名是名,實是實,兩者不相干,從而造成了人們思維的「混亂」。荀子正是針對這種新「亂象」寫就正名,其目的就是想扭轉糾正這種新的亂名之「怪象」,從而再回到正名的初衷,將名稱概念歸入正軌。

那麼名與實相脫離又是怎麼一回事吶?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6:1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