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據說這是關於中美貿易戰的最佳分析(2)+短評

作者:鬍子太長了  於 2018-6-24 06:2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1評論

二、全球貿易發展的歷史回顧


圖1顯示的是從1872年以來全球商品貿易量佔全球經濟產出的比重。

如果我們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通訊技術和運輸技術的不斷改善,貿易總是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促進福利的改善,那麼貿易占整個GDP的比重總體上應該一直在上升,而且只要貿易佔GDP的比重在上升,自由貿易的範圍越來越廣,它就越來越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


我們觀察歷史的案例,一般認為,如果把1890年到1900年之間作為一個起點,大概到1920年前後,在差不多20到30年的時間裡,全球貿易或者是以貨物貿易的自由化為標誌的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曾經經歷了一段黃金時期。在這段時期我們可以看到全球的貨物貿易量相對全球的GDP是有明顯的上升的。


經濟的全球化,貿易的全球化,商品在全球範圍之內流通,這一過程相對GDP以更快的速度展開,使得全球經濟經歷了第一輪全球化的黃金時期,而這一輪全球化也刺激和促進了當時深刻地參與其中的相關國家的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參與這一浪潮的包括美國、英國、西歐、日本等。


但是從1920年前後這個頂點,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化經歷了20到30年的嚴重的收縮和倒退。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時候,經濟全球化的程度甚至比美國內戰結束的時候還要更低。


儘管人們並不認為這一次全球化的崩潰是當時全球範圍內經濟蕭條的原因,但是所有的人都同意這次經濟全球化的倒退延長和加劇了經濟大蕭條。這一點也是容易理解的,本來市場在跨國的自由交易中,分工程度是非常深的,然後跨國的交易突然中斷了,分工只能在非常小的範圍之內去展開,這基本地破壞了一個經濟所擁有的生產的潛力,基本地破壞了經濟所能夠生產出來產品的技術邊界。


既然市場力量這麼美好,既然全球化跨國貿易這麼美好,為什麼在這20多年的時間裡全球化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倒退和收縮?


非常重要的原因是1900-1920年的全球化沒有一個相對應的全球治理結構去維持它。市場力量是需要一些基礎的制度安排去維持,需要保護產權、需要促進競爭、需要有國際匯兌安排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去維持。而這一輪的全球化,沒有這樣一個制度安排去支持它,它完全是由市場力量自發形成的全球化。


這種自發形成的全球化,當它處在上升浪潮的時候,每一個人都獲益,大家都紛紛加入其中。但是當經濟衰退到來的時候,每一個國家的反應都是要保護本國的產業。保護本國產業的方法就是競爭性加稅,這樣一來,跨國的貿易基本上就阻斷了,貿易活動局限于越來越小的範圍,這加劇了經濟收縮,從而造成進一步增加關稅的壓力,形成惡性循環,全球化就崩潰了。


除了加關稅之外,為了維護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政府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對貨幣進行競爭性的貶值。貨幣競爭性貶值的結果是國際匯兌體系極其混亂,加劇經濟嚴重的收縮和衰退,帶來了全球化20多年的停滯。


這帶給我們的啟示在於,由市場內在的性質和通信技術、運輸技術等所主導的全球化趨勢,需要全球的治理安排去維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相對於全球的GDP,全球的貿易經歷了一輪又一輪大幅度的上升。從1945年到現在,在這70年的時間裡,相對於全球的經濟增長,全球貿易在以更快的速度成長。全球化在商品貿易以及後來在生產層面上深刻地展開,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刺激了全球經濟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對這一現象最有發言權之一的應該是中國,中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能夠實現驚人的經濟成長,關鍵的原因是我們加入到了全球經濟的分工體系中,我們的商品能夠銷售到全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我們加入到了全球生產鏈和供應鏈的形成過程之中。沒有這樣的基礎,改革開放不太可能形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驚人的成就。


為什麼在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全球化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並在70年的時間裡,在非常大的範圍之內,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呢?我們再來看第二個重要的相關事實。


三、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


圖2是基於Maddison資料庫,從1700年開始,基於購買力平價所計算的全球一些主要的國家經濟總量在全球之中的佔比。圖3是基於市價匯率的計算結果。

中國的衰落在鴉片戰爭以後幾乎是不可逆的。從鴉片戰爭前後一直到中國改革開放,中國佔全球經濟的比重出現接近150年的連續大幅度的下降。


再來看美國,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除中國外,美國在南北戰爭結束以後就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到1890-1900年前後,美國已經超過中國,成為全球當之無愧的最大經濟體,之後美國始終維持了這個地位。


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以市價匯率計算,美國的經濟產出佔到全球近一半的比重。到1960年,這一比例仍然有40%。現在,以市價匯率計算這一比例仍然有1/4,美國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佔比開始上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這一上升急劇提速,到現在為止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表1是基於2017年的數據,對中、美、日經濟產出的基本比較。2017年,中國GDP是12萬億美元,美國是19萬億美元,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GDP不到5萬億美元。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是日本的2.5倍。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出口國,商品出口金額2.3萬億美金,美國1.5萬億美金,日本只有0.7萬億美金。再來看商品加服務出口,到2017年中國已經是第一大商品和服務的出口國,出口額接近2.5萬億美金,美國只有2.3萬億美金,日本是0.9萬億美金,中國大約是日本的3倍。


再看製造業(2016年數據),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是3.2萬億美金,美國是2.2萬億美金,中國的製造業產出比美國大50%,是日本的3倍。現在中國製造業的產出比美國加上日本都更大,大概再過幾年的時間,中國製造業的產出將比世界七大工業國家加在一起都還要大。


基於現在的趨勢,大約在2028年前後,中國的經濟總量以市價匯率計算將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屆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很可能在25萬億美金到30萬億美金之間,而一旦中國追上和超過美國,美國可能沒有太大的機會重新佔據第一的位置。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屆時日本經濟體量有多少呢?大約5-6萬億美金。也就是說,中國或者是美國,都將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5倍。


我們看到,在經濟上,世界無可避免地進入了G2格局。


自鴉片戰爭的衰落以後,到2030年,經過接近200年的努力,中國重新回到了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


這是我們觀察中美貿易摩擦的時候,必須清楚的一些基礎性的事實。


在這些經濟背景下,我們首先嘗試回答為什麼在1945年以後,全球貿易能出現連續70年如此高速的發展和增長。


基本的原因是,在1945年,美國佔全球經濟產出的50%,美國對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有足夠的願望,也有充分的能力。有充足的願望是因為美國佔全球經濟體量的一半,所以建立這樣的體系美國獲利最大。在能力上,美國和盟國剛剛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在經濟、軍事、科技上的實力,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挑戰。


由美國所主導的這一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是二戰以後維持全球經濟秩序最為關鍵的制度安排,它保證了貿易和經濟全球化在隨後非常健康蓬勃和持續地發展。


這一經濟治理體系由一系列的支柱構成。


在貿易層面上,早先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及後來的WTO,引導各國單向的、幾乎是不可逆地降低關稅。所以二戰以後,全世界關稅水平是不可逆的、穩定的下降,由此促進了貿易的繁榮。


在國際匯兌安排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體上維持了國際匯兌體系的穩定。儘管在這期間也出現過一個或者幾個國家的匯率危機,但是總體上來講,匯率危機持續的時間都不長,擴散的範圍也都很有限,而且最後都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干預下得到了化解。


在政治上,聯合國雖然不是一個特別有效率的政治組織,但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所建立的國聯相比,還是更有力量一些;此外還有世界銀行等。


我們在第一部分討論了兩個事實,第一個事實是市場需要一些基礎性的制度安排,第二是市場的力量是超越國界的,兩者是相互矛盾的。在第二部分討論中, 1945年美國經濟體量巨大,美國有願望和能力去建立一個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美國建立的治理體系保證了戰後全球經濟的高速成長,保證中國在融入這個體系以後享受到了巨大的利益。


中國人通常講改革開放,但它沒有明確的定義這個詞的邊界,什麼叫開放?


中國的開放政策的核心不是向伊斯蘭世界開放、不是向拉丁美洲開放、不是向非洲開放,中國的開放就是融入到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市場經濟體系中。開放的準確含義,是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打開大門,將中國的經濟毫不猶豫地加速融入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市場經濟體系之中,融入到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之中,這是中國的開放。而在一定意義上,改革是為了適應這一開放的格局,把不匹配的制度安排改掉,使得中國能夠完成這樣的融入過程。


中國改革開放40年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非常不容易,其中開放政策是極其關鍵的。而開放最主要的就是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市場經濟體系開放。開放具有這樣的限定,意味著開放不是單邊的。如果中國加速向美國開放,美國加速把大門相對中國關起來,中國的開放還有用嗎?


四、G2時代,美國繼續維持目前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

願望和能力都在下降


現在全球進入了G2時代,到2030年以後,中國的經濟總量比美國還要大,而這種變化幾乎是不可逆的。世界進入G2時代的最重要的影響是:美國對繼續維持目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願望和能力都在下降,至少邊際上在下降。


中國對於目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有獨特的想法,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有能力,至少在邊際上有能力改變這一體系。例如亞投行、一帶一路、人民幣國際化,都是試圖改變現有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至少在邊際上。


所以中美衝突的核心是中國和美國在經濟上體量逐漸相當,特別是我們展望未來2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比美國還要大,美國在邊際上維持現有體系的能力和願望在下降,中國在邊際上改變這一體系的願望和能力在上升,而中國邊際上改變這一體系的方向跟美國所樂見的方向又是不太一樣的。在這一背景下,就出現了我們正在看到的,以及在未來很長時間裡面都會持續存在的中美爭執的一系列的問題。


現在我們把經貿問題稍放一放,在一個超越經貿關係,在一個更大的層面上去回顧中美關係,然後我們再回頭來聚焦經貿問題,可以把很多問題看得更清楚。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國家的經貿政策都是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任何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的核心都是捍衛自己的國家利益。問題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是什麼?我認為美國的國家利益,可以分解為三個層次。


美國國家利益的第一個層面,是維護自己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並在全球範圍之內對此進行推廣。美國的外交政策有實用主義的一面,也有理想主義的一面,總是在實用主義和理想主義之間搖擺,在大多數時候是實用主義,但當其佔據優勢的時候,又會變得比較理想主義。


美國外交政策偏理想主義的這一面,是要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儘可能在全球範圍之內推廣它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


第二個層面,是保證美國在核心技術和軍事能力上擁有領先、甚至是壓倒性的優勢。只有美國擁有這些優勢,美國才有能力捍衛自己的意識形態,才有可能去推廣自己的意識形態。


第三個層面,是讓美國的商人在全球範圍之內能夠自由地做生意,確保商人能夠受到其他國家公正的對待,保障其利益能夠受到充分的保護。美國商人利益在他國受到侵害,可以找美國領事館、美國商會,美國政府就會出來交涉,目的是要保證美國商人在這個國家受到公平的對待。如果他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美國就勸說這個國家政府這樣做,否則就用其他方式進行制裁或報復。


所以,美國的國家利益是由這三個層面來組成的。


當我們理解完這三個層面以後,我們再回到全球的G2格局來看中美之間的爭端。可以說,在所有這三個層面上,在美國看來,中國都對美國形成了不可忽視的挑戰。


在第一個層面,即意識形態層面上,美國曾經認為,隨著把中國納入WTO,中國經濟日益市場化和高速增長,中國會變得越來越接近、尊重和認可美國的意識形態,這是美國公開的秘密。但是現在美國的戰略思想界開始認為,儘管中國經濟入世以後日益強大,但中國並沒有接納和認可美國的意識形態,反而與美國希望的方向日漸背離。這引起其高度警覺和普遍反思,並開始影響到美國對華政策的諸多方面。


在第二個層面上,即保證美國在技術上擁有領先或壓倒性的優勢,美國也受到了強有力的挑戰。「中國製造2025」所列出的戰略新興行業,包括機器人、電動汽車、航空等,都是事關未來的新技術,是引領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戰略方向。美國在這些領域相對全球其他國家擁有,並且希望繼續擁有壓倒性的優勢,這是美國能夠強大的技術基礎。


但是美國認為中國通過中國製造2025計劃,正在快速追趕和挑戰美國的技術優勢,並擔心中國未來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它圍繞中國製造2025開具徵稅清單,考慮投資和技術轉移的限制,並正在策劃進一步的打壓和圍堵政策。其清單之中有些產品中國根本就對美國沒有出口,比如說中國如果對美國出口大飛機,美國加征關稅,這可以理解,但是中國自己的飛機都還沒造出來,美國就已經開始加稅。所以在第二個層面上,中國製造2025使得美國的國家利益也受到了明顯的挑戰。


在第三個層面上,也是最實用主義的層面上,中國對美國的商業利益也開始產生侵蝕、威脅或挑戰。典型的證據是,美國商會(也包括歐洲商會)對華態度的顯著轉變,對中國營商環境變化的抱怨,由此推動美國政府對華提出一系列政策訴求,例如公平競爭、對等互利等。


美國的經濟制度是一種自由經濟制度。所謂的自由經濟制度,就是政府是市場的守夜人,負責維持秩序,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用什麼樣的技術去生產,全是資本家和金融體系的事,政府是不參與的。英美經濟在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都是在這種模式下成長起來的。中國的市場經濟模式是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制度。美國學者給中國扣了一個帽子,叫國家資本主義。


這兩種制度安排非常不兼容,隨著中國經濟在技術上日益複雜化,規模日益擴大,兩者之間的衝突勢必愈演愈烈。


根本的原因在於,在美國的企業看來,中國的企業背後站著中國政府,政府和企業是捆綁在一起,無法分開的。在競爭之中,政府通過產業政策、財政補貼、准入限制、廉價信貸,乃至直接訂單等手段支持中國的企業,這使得美國的企業在中國和全球市場上都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來看下面幾個例子。


在太陽能板行業,早期美國、歐洲和中國都開始嘗試做太陽能板,大家處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但是美國和歐洲企業做太陽能板的時候,企業家是拿自己的錢去投資,而中國的企業背後有產業政策,有大量的政府補貼和廉價的銀行信貸。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有政府的大量補貼,很容易形成產能過剩。中國已經是這麼大的經濟體,中國一旦形成產能過剩以後,會把產能過剩出口到全球,英美的廠商就會面臨廉價產品的競爭。這樣一來中國的廉價商品導致歐美的廠商被迫退出市場。儘管他們在競爭之中敗北,但他們認為這是不公平競爭造成的,輸得心不服口也不服。


未來技術發展誰也說不清楚。在這一競爭過程之中,如果中國的產業政策搞對了,那麼歐美企業無法跟中國競爭,因為在起跑線上就比中國落後。中國把足夠廉價的產品出口到國際市場,導致歐美企業破產,中國企業壟斷了市場,等到達到足夠的規模,中國企業開始賺錢的時候,歐美企業已經沒有能力進入這個市場了。


如果中國把產業政策搞錯了,中國這些企業都會死掉,但是中國這些企業死掉的同時,會把他們相關的歐美企業一起拽下來,陪著中國企業倒閉。因為中國國企倒閉的過程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背後有大量的政府補貼和廉價信貸,市場不能夠及時的出清,始終能夠維持存在,始終能生產比較廉價的產品,但是歐美的企業是自由市場制度,它在這些層面上相對中國企業沒有優勢,最後他也會被拖垮。


所以中國的產業政策如果搞對了,歐美企業沒有好的結果;如果搞錯了,歐美企業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中國的這套市場制度的安排,在中國的經濟體量已經足夠大,加入了全球的生產鏈,並且出口巨大的背景下,歐美相關的企業是認為中國存在不公平競爭的。例如,現在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太陽能板的生產企業都在中國,就是因為2009-10年開始的太陽能板的競爭,中國通過大量的政府補貼把歐美企業全洗牌,歐美在這場戰役中已經完全輸掉了。


再比如鋼鐵的例子。中國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在所有行業之中是最嚴重的。中國的鋼鐵生產能力大概佔到全球的一半,中國的鋼鐵行業存在嚴重的產能過剩,結果是把全球的鋼價都壓得很低,結果是美國的鋼鐵商、日本的鋼鐵商日子都很難過。


但是為什麼中國的鋼鐵的產能過剩這麼嚴重呢?是因為中國的鋼鐵領域存在大量的國有企業,國企經營難以持續,但可以通過合併或者注資繼續存活,受到的市場約束相對來講是比較弱的,它的財務資源不能說是無限的,但也遠遠超過了一般公司的資本所能支持的範圍。所以雖然產能過剩,但是他能在這個市場上勉強存活。


中國鋼鐵以低價銷售,導致美國鋼鐵廠商的產品賣不出去,他就只好關門倒閉。美國廠商關門肯定不甘心,因為這不完全是技術優勢或者管理優勢的碾壓,是因為背後中國政府的支持導致了美國企業的破產,他會認為遇到了不公平競爭。


最後舉一個大飛機的例子。中國的大飛機目前還沒有拿到適航證,就已經有800多架訂單。如果中國的C919是一個完全私營的或者是按照歐美市場規則競爭的企業,有可能拿到這麼多訂單嗎?對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來講,可以認為C919的這種爭取訂單的行為是公平競爭嗎?


中國一旦能夠以比較低的價格把大飛機出口到國際市場,波音和空客可能因為低價競爭而關門。波音和空客都會覺得這是不公平競爭,但是如果它去WTO控告中國,會發現中國不違反任何一條WTO協議的規則。中國加入WTO的時候,圍繞國有企業、產業政策、政府補貼就沒有制定規則,因為當時美國的意識里,根本沒有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制度這個概念。


所以在非常底層的層面上,中美之間衝突的核心,我認為是兩種經濟模式的衝突。


美國是自由市場經濟,WTO是圍繞自由市場經濟建立起來的規則,中國是政府主導下的市場經濟,這兩種制度的運轉是不一樣的,而且相互之間是不兼容的。兩者的競爭中,任何一個單個的企業遭遇中國國企的正面競爭都會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但是一定能說中國這個制度更有效率嗎?中國這種制度的成本一定最低嗎?一定能夠獲得最高的投資回報嗎?一定能夠獲得更有效率的經濟成長嗎?這個是不一定的。


中國不那麼在意所謂的投入產出的回報效率沒有關係,但是中國參與了全球市場,在美國看來中國扭曲了全球市場的競爭。換言之,這對目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形成了挑戰。


五、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


討論完這些問題我們就容易知道和理解,對華在經貿問題上奉行強硬路線是美國朝野兩黨的共識,在美國國會享有廣泛的支持,在美國社會也越來越享有廣泛的支持。


縱觀中美恢復交往40多年的歷史,從1972年到1992年,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是對抗蘇聯,所以儘管中美之間在很多領域存在不同,但是中美兩國關係走得很近,大量留學生可以去美國學習,經濟可以正常往來。


從1992年到2012年,美國的戰略思想界希望把中國納入美國為主導的經濟體系,並進而希望中國會由此變得更市場化、更接近美國的意識形態。對美國商人而言,中國市場廣闊,可以獲取巨大的商業利益,與此同時中國當時在技術上完全不足以對美國構成挑戰,所以美國的戰略思想界和工商界都支持與中國接觸,美國商會對華態度友好,經貿關係是中美關係的重要壓艙石。


2012年以來,中美關係的這些基石都動搖了,反對中國正在成為美國朝野的共識。


總結來說,美國國內有三種政治力量,在反對中國這個層面上有高度共識。


第一股力量是美國戰略思想界,他認為中國的意識形態與美國背向而行,以前的對華政策是失敗的。第二股力量是銹帶地區的產業工人,他認為中國加入全球經濟體系后,承接了大量製造業工作,導致他們失業。第三股是美國的工商界,他認為中國的經濟制度對他們構成了不公平的競爭,侵蝕了他的利益。


美國的戰略思想界、銹帶地區的產業工人和工商界,是三股相互獨立的政治力量,但是這三股相互獨立的政治力量在反對中國的問題上取得了高度的共識,形成了廣泛的共鳴。從美國的政治光譜上看,這大約是目前的現狀。


中美經貿關係的未來走向充滿不確定性,需要雙方相向而行,尋找和擴大利益的交集,需要把經貿關係視為最重要的共同利益加以維護和鞏固,需要在涉及經濟模式等關鍵問題上相互妥協,並形成制度化的安排,需要在各自的政治光譜上找到可靠的內外盟友。


需要擔心的前景是,如果這些妥協無法達成,再加上在技術和意識形態領域的對抗,在雙向投資、技術轉讓、人才流動等領域,中美會從過去日益融合的局面走向未來不斷分離的局面;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進程會分裂為中美各起爐灶的碎片化過程;中美關係由此變得越來越不穩定。


鬍子小評: 首先,我認為高先生是位真正的專家。

  其次,我想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既然中國創造出了一個新的經濟制度,那為什麼要西方國家承認市場經濟地位?

    第二,WTO框架下的協議是依哪種制度為基準的協議?每個國家既利用WTO的規則對外,又自創一套經濟制度,然後對別的國家的指責說我經濟制度不同於你,你不能指責我,這是什麼局面?

     美國發起的貿易糾紛正是基於世界原市場規則下的(中國入世前的世界貿易準則)貿易行為,中方可以反擊質疑,但應該有統一的基準原則,總不能說,我已經創造出了新的經濟模式,所以你美國的行為就是挑釁無理取鬧吧?
        那中國提倡全球自由貿易,人民幣也要國際化, 這中間是不是個誤會?
        就好比一個交易市場,大家都以50克為一兩在交易,你也承認加入而發了,人家卻不理解你交易的過程,要和你對對秤桿準星,你說我創造了65克一兩體系,你們沒權利指責我。
  下面這段話最重要:
 「  中國不那麼在意所謂的投入產出的回報效率沒有關係,但是中國參與了全球市場,在美國看來中國扭曲了全球市場的競爭。換言之,這對目前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形成了挑戰。   」
      「不那麼在意所謂的投入產出的回報率」。我眼前閃現的是累累如山的底層中國人民的血汗,在苦苦支撐這句輕鬆無比的話。參與世界市場的競爭,加以中國特色的交易手段,以「我把路走死,讓你們都無路可走而死」的三光生意經,橫略國際貿易,這到底是不是扭曲了國際貿易市場競爭?還用美國說?為什麼都和美國對壘貿易戰,但為什麼不和中國聯合起來對付美國呢?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竟然逆轉為敵人的敵人也是敵人了 為什麼?問蒼天良心吧。
         高先生的萬字文恰恰說明,中美兩國各說各話,都不在一個星球上。他列舉的幾個例子,也明確說明了中國違反WTO貿易基本準則是事實,不容置辯。
「 

中國的開放政策的核心不是向伊斯蘭世界開放、不是向拉丁美洲開放、不是向非洲開放,中國的開放就是融入到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市場經濟體系中。開放的準確含義,是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打開大門,將中國的經濟毫不猶豫地加速融入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市場經濟體系之中,融入到以美國為首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之中,這是中國的開放。而在一定意義上,改革是為了適應這一開放的格局,把不匹配的制度安排改掉,使得中國能夠完成這樣的融入過程。


中國改革開放40年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非常不容易,其中開放政策是極其關鍵的。而開放最主要的就是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市場經濟體系開放。開放具有這樣的限定,意味著開放不是單邊的。如果中國加速向美國開放,美國加速把大門相對中國關起來,中國的開放還有用嗎? 」
   這一段,極其明確的表明,就連中國的快速發展,在於承認並融入WTO國際貿易體系,也得宜於美國對中國開放市場,即美國說的搭便車也明確承認了的。
        如此說來,美國的指責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事實。
        如此看來,貿易戰一定會成為事實了,不需要再費心機談判了,既然兩種經濟制度對撞,就沒有任何談攏的機會,最好中國上上下下都不要關心美國和世界貿易的損失了,好好準備真刀實槍打貿易戰吧。別再浪費時間了。
        那麼,我有點奇怪了,中國改革開放40年,為什麼要加入WTO?到底要建立什麼樣的經濟制度和模式?既不是計劃又不是市場經濟,過去因為意識形態而引發計劃體制和自由體制經濟的對立,現在到最後仍然沒有跳出和美國對拼的宿命,那為什麼改?都改了什麼?
        綜合看來,當年的丞相朱鎔基先生,真的給美國和世界挖了個大坑,下了一盤近40年的世界範圍的驚天大棋,不得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mali50 2018-6-24 08:56
所以現有理論不能自圓其說,因為沒有科學或公理體系(不一定是科學的)必須的統一參照系。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8-6-24 09:35
mali50: 所以現有理論不能自圓其說,因為沒有科學或公理體系(不一定是科學的)必須的統一參照系。
看的透!
回復 borninheaven 2018-6-25 02:40
簡簡單單的就是美國這個世界老大的多數人民對中國這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發展開始羨慕妒忌恨了, 民意不用白不用, 就貿易戰了。 要不是有核彈, 熱戰也可能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8-6-25 03:40
borninheaven: 簡簡單單的就是美國這個世界老大的多數人民對中國這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發展開始羨慕妒忌恨了, 民意不用白不用, 就貿易戰了。 要不是有核彈, 熱戰也可能
也可以這麼看,與我天朝保持一致。
反正美國人民跟中國某些人一樣,看著別人發達就眼紅。
回復 borninheaven 2018-6-25 05:16
鬍子太長了: 也可以這麼看,與我天朝保持一致。
反正美國人民跟中國某些人一樣,看著別人發達就眼紅。
O8總統演講時講到絕不能讓中國印度過上美國人民的生活時, 全場一片掌聲響起。 多少在美華人出於個種心理也跟著這掌聲起舞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8-6-25 06:57
borninheaven: O8總統演講時講到絕不能讓中國印度過上美國人民的生活時, 全場一片掌聲響起。 多少在美華人出於個種心理也跟著這掌聲起舞
哦,有這事?第一次聽說,請給個原演講的鏈接,俺欣賞欣賞。
回復 borninheaven 2018-6-25 07:06
鬍子太長了: 哦,有這事?第一次聽說,請給個原演講的鏈接,俺欣賞欣賞。
現成的鏈接要找一找。 不過那是多次提起, 當然不能如此沒前提的赤裸裸表白, 前面要加上暖化, 可持續等政治正確的前提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8-6-25 09:43
borninheaven: 現成的鏈接要找一找。 不過那是多次提起, 當然不能如此沒前提的赤裸裸表白, 前面要加上暖化, 可持續等政治正確的前提
謝謝,俺等著,有中文鏈接俺先看看也行。
回復 SAGFS 2018-6-25 10:48
===小腦筋  

小腦筋哦
回復 ttjun 2018-7-2 13:00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利益的衝突。中國已經到了產業升級的時候了,原來的靠粗放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慢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或地方去。但產業升級的問題是,現有的高科技產業已經被歐美,尤其是美國佔領了制高點,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基本不可能自己發展起來。以晶元和商用飛機為例,沒有哪一個企業可以多年不盈利去研發這些高科技產品,如果沒有國家的支持,那就是失敗。這也是美國打的算盤,美國佔領高科技領域,享受高技術帶來的高額利潤,中國負責低技術,大眾的產品,污染留給中國。讓美國人民這樣一直過著優越的生活,而且還可以每年從道德上去敲打中國。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是中國產業升級唯一選擇,所以貿易戰是不可避免的。長遠來看,只要中國內部不亂,中國的產業升級會慢慢成功的。
回復 鬍子太長了 2018-7-2 13:27
ttjun: 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利益的衝突。中國已經到了產業升級的時候了,原來的靠粗放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慢慢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或地方去。但產業升級的問題是,現
您只是從衝突的角度來看待中美關係,這是一個不算完美的思路。

比如說,日本,韓國,在發展騰飛的過程中,並沒有遇到中國產業升級陷入衝突的困境。雖然你可以強調中國太大,韓日不能比,但是,如果中國從一開始就仍然堅持為人民服務,把全體國民的生活提高,作為目標,而不是推動極少數人暴富,就是說,堅決以國內市場為主,不追求速度,上下以中等偏上的速度增長,,那麼就是再用2個40年,有何不妥?本來就基礎和核心技術開發懸殊,又非要不顧一切彎道超車,一切以快錢到手為成功的標準,同時不斷地高調擠兌現有秩序和奠定當代科技的國家,不衝突絕對不可能。
中國實行經濟發展運動化,大躍進化,,輕便化,機會主義,使事情糟糕透頂。美國的高科技是自己研發的,不是佔領搶奪而來,高利潤是市場經濟的正確反映,沒什麼不對。這個不需要眼紅,更不能批評,總不能讓美國研發,無償提供給中國吧?

中國早晚成功不容置疑,但是,要要耐心和恆心,一代一代踏踏實實走,既然受益於現國際交往,就不要動不動就想動搖他,替代他,。因為人類是長久延續的不是過了這幾十年就滅絕了,著什麼急沖呢?
這才是中美貿易衝突的根本原因。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3: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