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奧運金牌、亞運金牌、等等金牌,表面上是榮譽,是為國爭到了光榮的具體體現,但是,實質是赤裸裸的金錢的堆積,是無數「一次性」人才無情篩選、淘汰后的殘酷結果。努力拚搏為國爭光固然值得嘉獎,但國家不能只關注金牌,更要多鼓勵那些屢戰屢敗、不屈不撓的運動精神,過度崇拜金牌等同於無謀地瘋狂追求經濟增長一樣的淺薄。金牌多並不意味著國力強,金牌也不完全代表是奧林匹克精神。
劉翔得到過多塊金牌,但是,劉翔的同一代人,比較劉翔小一代的還不是照樣跑不快、跳不高。
本屆倫敦奧運,因為為中國奪到「首金」的易思玲拿冠軍風光無限,政府賀電放煙火,而獲得同一項目銅牌的另一位中國運動員,就被冷落在一邊沒人關注,甚至連單獨的鏡頭都沒有一個,我到現在都不知道她的名字,悲哀。
冠軍與亞軍、季軍,金牌較之銀、銅牌的距離究竟有多遠?
當中國男子56公斤級奧運金牌候選舉重選手吳景彪痛哭流涕,情緒崩潰,三次鞠躬並大聲嘶吼稱奪銀愧對國家,「我有愧於祖國,我有愧於中國舉重隊,有愧於所有關心我的人」時,人們一定掂量到了金、銀之間相差的是......人生!
人們會想起時任法國奧運擊劍隊教練鮑埃爾的那句「名言」:「我有一種感覺,他不是贏得一塊銀牌,而是輸掉了一塊金牌!」
另外,昨日的女子舉重賽場很「熱鬧」,中國女舉選手周俊在女子53公斤級B 組比賽中三次試舉失敗,沒有成績,創造了中國女舉最差成績。而女子同量級冠軍是哈薩克選手祖爾菲亞,----一個地地道道的湖南妹子。 湘妹子因為改國籍而能夠參賽奧運並且摘金,故痛哭:在中國沒機會參加奧運......
記者問了祖爾菲亞很多問題,她基本不回答,她甚至說已忘了何時加入哈薩克國籍。不過,正是代表哈薩克出戰才使她獲得了這枚奧運金牌,如果在中國,「我可能連參加奧運會的機會也沒有了」,祖爾菲亞說。
祖爾菲亞原名趙常寧,1993年出生於一個距離湖南永州還有兩個多小時車程的大山深處。11歲的時候,生活艱難的趙常寧迎來了第一次命運改變,她被送到了永州市冷水灘學舉重,個子小小的她儘管開始並沒有表現出太多過人的天賦,但是這至少能讓這個之前連吃口好飯都吃不上的大山女孩在生活質量上有了改變。舉重對於她來說,只是算是一次謀生的方式, "吃的很好!" 就成了她堅持練舉重的最初動力。開始練習舉重之後,趙常寧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天登上奧運會的領獎台,但是那時的她要想實現這個夢想,卻面臨嚴重的競爭壓力:先不說中國舉重對人才濟濟,她即便是要超過他的師姐、前師姐冠軍李萍都很困難。而金牌對於她、對於她的家屬意義有多重,她非常清楚。
廣州市網友 [deiiiu] 的原貼說,如果這個湘妹子沒出國到哈薩克拿這個冠軍,而是在中國退役后,不知道是做街頭表演乞討,還是搓澡工,在唯金牌論的國家,沒拿金牌什麼都不是,國家會管你生死嘛?

《解放日報》昨日說了:吳景彪不用道歉。尊重運動員,理解體育精神,參與體育運動。這樣的心態不僅僅是對運動員的寬容和鼓勵,也是由「大國」轉向「強國」之路的鋪路石。
歡迎這樣的說法,且不論是否官樣文章。
金牌不完全代表奧林匹克精神。金牌多更不意味著國力,如今科技才代表真正的國力,如今民心才代表真正的國力。因為此,中國,請不要過度崇拜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