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香蕉人」的困惑

作者:Cristal  於 2011-12-2 06:2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181評論

香蕉人又叫ABCAmerican Born Chinese),最初意指出生在美國的華人。他們雖然也是黑髮黃皮,但不識中文,說一口地道的美國英語。他們自小就受美國文化的熏陶,其思維方式、價值觀也是完全美國化的,同移民來美的上輩不同。現在,這個概念的範圍已不再限於美國,而擴大到整個海外,泛指海外華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

的確,這是一個具有嘲諷意味的名詞,是用來調侃那些只會使用西方語言卻不懂中文華人取其之意,即外表是黃種人內在卻像個白種人

那麼「香蕉人」,也就是海外華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有他們的困惑嗎?當然有了。那他們的困惑又是什麼呢?這種困惑是怎麼形成的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看法。

 海外華人子女的困惑主要是身份的認知和文化的歸屬之困惑。

如果一個西方人問我:「你是哪裡人?」我會毫不猶豫地跟他/她說:「我是在加拿大生活的中國人。」這樣,他們頂多再問我,為什麼要來加拿大生活。那我就反問他,不也有越來越多的加拿大人到中國生活嗎?他們就不會再問了。為什麼他們不再問了呢?因為我已經把自己歸為中國人了,我那帶口音的蹩腳的英文也間接地告訴了他們,我是加籍華人。

而我們的孩子不同,正像文章開頭說的那樣,由於從小他們生活在海外,天天跟白人同學在一起,接受西方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思維觀念早已西化。他們自認為跟西方人除了皮膚的顏色不同,其他的沒什麼兩樣。也就是,他們認為自己是個西方人。可是,西方人包括他們的同學會認為我們的孩子是西方人嗎?我的回答是:不會。可能在讀中學以前,由於年齡尚小,孩子們還不懂「種族」之類的概念,大家在一起嬉戲玩耍,很和諧。到了初中,孩子們開始對人種膚色有意識了,也就開始分你我彼此了。高中生可能比初中生的種族意識會更強。所以,到了高中階段,華人孩子的朋友可能會減少。當然,這裡也不乏有的華人孩子跟白人孩子相處得很融洽的。但從整體來看,高中階段孩子們重新組成夥伴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尤其是華人的孩子,他們聰明、好學、成績優異,不免被一些白人孩子嫉妒,再加上種族的意識的增強,自然跟華人的孩子疏遠了。這時,華人的孩子開始產生困惑了——自我身份認知的困惑。

剛到美國時,我認識了從德國搬到美國的一對夫婦。他們都姓張,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經上一年級了,一句中文都不會說,張女士很著急,就讓他跟我學中文。在一次對話中,我有意問他:「你是哪國人那?」 「我是德國人!」他非常自信地說。「為什麼說你是德國人呢?」我又問。「我出生在德國。就是這樣!」他鏗鏘有力地答道。我被他的回答嚇了一跳,他既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也不說自己是美國人,卻十分肯定地說是德國人。張女士來接孩子時,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她。她很無奈地說:「我早就知道了。我真希望他說自己是個中國人。這樣,將來他才會認我們啊!」看來,張女士已經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聽說,我搬走後,她又請了多個中文老師給他兒子講中文,真是用心良苦啊!如今,張女士的兒子已經上高中了。前一段,張女士給我打電話時驕傲地對我說,兒子變了,不再說自己是德國人了,也否認自己是美國人。當問到他是否是中國人時,他這麼說:「我知道了,我是在德國出生的在美國長大的中國人。」這個轉變實在不小啊!看來,張女士對兒子多年的身份認知的教育終於見效了!顯然,她十分欣慰。另外,我認為,這跟孩子到了高中階段,思想逐漸成熟,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也不無關係。當然,孩子的成熟跟張女士堅持不懈的傳統教育的關係更加密切。家庭畢竟是孩子成長的最初的環境,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很有意思,在加拿大,我還認識了另外一個家庭,丈夫姓李,太太性周,他們住在離我們家開車要半個小時的小鎮。他們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一次,我應邀去他們家做客。當時,他們的大兒子七歲,小女兒四歲,兩個孩子一句中文都不會說。李先生和太太在家也不說中文。因為我在他們家,他們才破例跟我說些中文,但跟孩子還是完全用英文交流。也許他們認為,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很快地提高英語水平吧。但那天我覺得很彆扭,明明夫妻倆都是中國人,說中文多順暢,多容易溝通,偏偏要說那蹩腳的英文,有什麼必要呢?另外,長此以往,孩子一句中文都不懂,這難道是件好事嗎?憋了半天,我還是忍不住問了周女士一句:「你怎麼不教孩子說中文呢?」「入鄉隨俗唄」周女士用了一個成語回答道。「我覺得,孩子會說中文,懂一點中國文化,對他自己也有好處。」我又說道。說完之後,我有點後悔,覺得自己多管閑事了。「你以為,將來他還會回中國生活呀!他生在加拿大,就是加拿大人了。他自己就是這麼認為的。還有,語言不就是用來交流的嗎?沒有語境怎麼交流?」「你們可以在家裡說中文那」,我堅持道。「沒有用,你看,我們回國,國人根本不理我們,回去有什麼意思!再說了,我們還要先學英文那,不懂英文怎麼在洋人的世界里混飯吃?」我沉默了。

前兩年,他們搬到我家附近的一座豪宅里。一天黃昏,我看到他們的兒子在小區遛狗,我大聲地用中文問他:「David,你媽媽在家嗎?」他理也沒理我。開始,我有點生氣,等他走遠了,我突然想起,他不懂中文!這不能怪他。去年,他們的兒子也上高中了。這孩子很孤獨,從來沒見他跟附近的鄰居或同學來往過,倒是經常看到他一個人,在黃昏,遛狗、散步。前幾天,在一個周末的下午,出門散步的我遇見了周女士。我們聊了很久,她告訴我,目前,她丈夫公司里的項目80%都是跟中國合作來完成的,與原來的大客戶歐洲已經沒有業務往來了,與美國的業務往來也在減少。她開始後悔沒教兒子中文,但現在醒悟有點晚了,兒子對中國的任何事情都沒什麼興趣。他仍然堅持自己是加拿大人,卻沒有幾個當地的好朋友,顯得有點孤獨寂寞。現在,周女士很擔心兒子,但又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她問我有什麼辦法。我也沒辦法。連家長都擯棄中國文化,不講自己的語言,又如何讓孩子繼承自己的語言呢?再者,這種意識形態里的東西應該越早向孩子灌輸越好。像張女士那樣,在孩子幾歲時就動手進行傳統文化和身份認知的教育。長大后,在自己是誰的問題上,他便不再困惑,也就是說,他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是哪裡人,將來走到哪裡都會自信地說,我是XX人。

從上面的例子來看,很顯然,「香蕉人」對身份認知和文化歸屬的困惑不僅來自於社會環境,也來自於我們華人的每一個家庭。孩子每天在學校接觸的是西方文化,也接受了這些文化。要想使孩子保留我們自己的一些傳統文化,回到家中,我們做家長的必須堅持將自己原有文化的精華傳授給孩子,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原有的文化當中還有如此燦爛的東西,因而產生一種自豪感,願意並持久地去接觸它、學習它、保持它。

我覺得,最基本的做法就是保持原有的語言。因為語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部分。先是口頭上交流再到筆頭的交流。讓海外子女一下子洋洋洒洒寫上一千字的中文文章恐怕不太現實,除非是生在國內並讀完初中的孩子。即使讀完初中,語文不好的孩子也難寫出這樣的文章。到周末中文學校學習固然是一種學習中文的渠道,而在家裡學習中文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家長們應該做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在孩子回到家中,利用吃晚飯的時間跟他們用中文進行交流,即使他們用英文回答你,你也要堅持不懈地用中文說下去。這樣,天天晚上聽你說一段中文對孩子是大有裨益的。

我的表哥,紐約珠江百貨的老闆,來自台灣的程先生有他的一套育兒經。在兒女如何保持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對其身份的認知方面有獨到見解。首先,以身作則。在家絕不說英文,堅持跟太太及孩子說國語(中文)。其次,欣賞中國古典音樂和中國歌曲。他的店子里放的大都是中國音樂和歌曲,家裡也是如此。再次,他和太太每年利用「廣交會」回國一次,緊跟中國發展的潮流。從中國回來后,他們大力宣傳中國的日新月異。

而他們的女兒妞妞從小長大一直跟他說英語,從不說國語,但表哥表嫂說的每一句國語,她都能聽懂。所以,表哥並不著急,還是堅持跟孩子說國語。到了高中,一向活潑開朗的女兒變得心事重重,鬱鬱寡歡。一天,表哥問女兒發生了什麼事,好長時間臉上都沒見笑容。女兒突然問了一句:「爸爸,你說,我是中國人嗎?」這下子把表哥問住了。「你說呢?」表哥聰明地反問道。「又是又不是。」女兒回答得很矛盾。「為什麼這麼說?」表哥又問。「雖然我生在紐約,可我不喜歡紐約。我的皮膚是中國人的皮膚,我的心也不能說就是美國人的心,因為天天在家裡,我聽的都是中國音樂、歌曲,還有……國語。但是,我不會說國語,我也不能算個中國人。我哪裡人都不是!」她沮喪地說。表哥沉默了一會兒,拍拍女兒的肩膀,堅定地說:「將來你會知道自己是哪裡人的。」顯然,妞妞也遇到了身份認知的困惑。直到上耶魯大學新聞系的第二年暑假,她終於主動找到表哥,說:「爸爸,不知怎麼地,我對中國歷史感興趣了,而且是特別感興趣,但我的中文不好,我想去北京大學學習一年中文,行嗎?」表哥二話沒說便同意了女兒的想法。一年之後(2003-2004),在美國時從不說漢語的妞妞回到了紐約,此時的她可以操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跟表哥自如地交流思想了,而且她還毫不掩飾地說,自己很喜歡中國,並信仰共產主義。表哥並沒有強迫女兒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但用行動影響和教育了孩子。這就是所謂的「身教重於言教」。

也有的家長更苛刻(比如我自己),孩子回家后不能說英文,必須用中文跟父母交流。如果孩子跟他們說英語,他們會馬上說,「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還是講中文吧」。孩子就不得不講中文了。天天如此,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

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孩子會忘記自己是誰嗎?

最近,我多年的好友竹子——一個非常勤奮、聰明、好學的女人,從美國給我發來了一個郵件,並興奮地告訴我,她最近被唐詩深深地迷住了,並且正在教她三歲的兒子學習唐詩。她說,兒子的英語可以到學校學,但中文一定要在家裡學夠!聽到竹子的這番話,我特別高興和欣慰,她的路子不僅走得對而且選材更高明——《唐詩三百首》。

我建議,在海外的家長們不妨借鑒這種方法,讓我們的孩子儘早地接觸中國文化,學習其中的精華,不忘自己的歷史。真心希望我們的孩子們不再困惑,堅定地自豪地告訴世人:我們是生活在海外的炎黃子孫!
1

高興
1

感動
1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9

支持
4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7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81 個評論)

回復 BL_518 2011-12-2 06:32
SF
回復 Cristal 2011-12-2 06:34
BL_518: SF
Bl 大姐,您真快!
回復 在美一方 2011-12-2 06:38
中文不能丟,哪怕是為了將來的職業進步呢!
回復 Cristal 2011-12-2 06:42
在美一方: 中文不能丟,哪怕是為了將來的職業進步呢!
是的。學習中文的意義深遠。
回復 BL_518 2011-12-2 06:44
子女學中文父母是關鍵~~~~~
回復 BL_518 2011-12-2 06:45
Cristal: Bl 大姐,您真快!
剛好來你家看你~~~~~~~
回復 Cristal 2011-12-2 06:46
BL_518: 子女學中文父母是關鍵~~~~~
您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回復 在美一方 2011-12-2 06:46
Cristal: 是的。學習中文的意義深遠。
你說的上高中以後白人孩子也和華人孩子疏遠,我在朋友那裡也聽到的。她家孩子原來在學校特別popular的,現在以前的小朋友都不怎麼和她玩兒了,倒是和另外幾個也是白人但是別的國家移民過來的孩子,關係非常好,看來移民後代還是可以抱團兒。
回復 Cristal 2011-12-2 06:47
BL_518: 剛好來你家看你~~~~~~~
也剛好去您家欣賞那些經典……
回復 rongrongrong 2011-12-2 06:48
在美一方: 中文不能丟,哪怕是為了將來的職業進步呢!
特別對
回復 BL_518 2011-12-2 06:48
Cristal: 也剛好去您家欣賞那些經典……
歡迎隨時來~~~~~
回復 rongrongrong 2011-12-2 06:49
在美一方: 你說的上高中以後白人孩子也和華人孩子疏遠,我在朋友那裡也聽到的。她家孩子原來在學校特別popular的,現在以前的小朋友都不怎麼和她玩兒了,倒是和另外幾個也是 ...
就是這樣
回復 pengl 2011-12-2 06:49
懂中文已不僅僅是文化尋根,對事業的發展也有所裨益。
回復 rongrongrong 2011-12-2 06:49
支持水晶老師的觀點
回復 在美一方 2011-12-2 06:51
rongrongrong: 特別對
像我以前的一個PCP是廣東帥哥,這邊醫學院畢業的,會漢語和粵語,那才popular呢,人也nice,多好啊
回復 在美一方 2011-12-2 06:55
rongrongrong: 就是這樣
其實這些移民家長都很優秀的,有的是原來國家的博士,有的年輕些的是這裡拿得高學位,工作都很好,孩子教養也不錯的,上次幾個一塊兒來我這邊,一見面就很談得來呢。美國人犯懶就連著孩子也嫉妒,將來有什麼出息?所以,我們的下一代雖然要做美國人/加國人,但是本源沒必要忘記,而是要變成優勢,美國孩子沒有的優勢。
回復 Cristal 2011-12-2 07:08
在美一方: 你說的上高中以後白人孩子也和華人孩子疏遠,我在朋友那裡也聽到的。她家孩子原來在學校特別popular的,現在以前的小朋友都不怎麼和她玩兒了,倒是和另外幾個也是 ...
我也聽說過類似的事情。
回復 Cristal 2011-12-2 07:09
BL_518: 歡迎隨時來~~~~~
多謝。
回復 Cristal 2011-12-2 07:11
pengl: 懂中文已不僅僅是文化尋根,對事業的發展也有所裨益。
最根本的還是文化根基
回復 Cristal 2011-12-2 07:11
rongrongrong: 支持水晶老師的觀點
多謝支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23: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