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COVID-19之我見(10)-數據背後的故事

作者:老地雷  於 2020-3-7 06: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我談新冠|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老地雷

COVID-19之我見(10)-數據背後的故事

美國老地雷

3/6/2020於美國)


關於這個系列,我寫了九篇文章了。很感謝那些一口氣能讀完九篇的讀者,有你們這樣的讀者,哪怕只有一個,我也沒白寫。想想還是湊足十篇吧。今天把我最近讀的兩篇文章的數據分析跟大家分享一下。二篇文章都不長,但說明了不少問題。前兩天聽到美國記者在問CDC,這些數據啥意思啊,告訴我們什麼問題?我真想跳上去搶麥克風回答,呵呵。

第一篇美國的文章「Active Monitoring of Persons Exposed to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COVID-19 – United States, January-February 2020」發表在33日(但正式對公眾發表是今天)(鏈接: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69/wr/pdfs/mm6909e1-H.pdf

故事梗概就是美國CDC連同好幾個州的衛生部門對最先在美國發現的旅行有關的10個病例的445名密切接觸者的調查做了個總結。用一張流程圖來畫此文的重點 (假設大家生活在北美看得懂英文哈,看不懂的看我後面的總結)。

(被圖章遮住的部分:Generation 2: 0 symptomatic case)

第二篇是日本學者發表的文章 「Estimation of the asymptomatic ratio of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VID-19)」發表在23日(鏈接: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3.20020248v2

這篇文章是日本同行對565名從武漢撤僑回日本的人做的癥狀觀察和檢測的總結。也是一張圖概括了主要故事情節。


從上面兩篇文章我得出下面的信息也是決策人需要參考的。也可以我們自己作為風險自我評估的參考。

1.  在流感季節,即使你有跟新冠病人接觸史或者你有去過疫區,當你有了呼吸道癥狀,你染上其他呼吸道疾病病毒的可能性比新冠病毒大得多。從上面二篇文章不難看出,11-12%有接觸史並出現癥狀的人,最後只有4-11%是真正患有新冠病毒感染。也就是說14天中隔離期間出現的呼吸道癥狀有9成是別的原因引起的。

2.  從美國的文章來看,第一代人傳人發病的主要發生在家庭密切接觸者中 (Attack rate 10.5%,有癥狀的), 比一般接觸者中(0.45%)大20多倍。文中還提到有5個家庭接觸者繼續暴露在家裡進行隔離的病例,這五個人中沒有一例感染。這說明了在美國實行家庭隔離或者醫學觀察是完全可以的,跟中國國情完全不同。

3.  很高興看到在222例醫護人員(佔一半的比例)中,無一例有癥狀感染。但西雅圖的老年中心的聚集性暴發是怎麼回事,只好等以後看調查結果了。也就是說醫護人員只要實行嚴格的感染控制,被傳染上該病毒的可能性不大。

4.  從美國的文章看出,200多個其他密切接觸者中無一例再感染。這是個好消息。

5.  在追蹤的第二代二個病例的146名密切接觸者中,零感染。這說明從外輸入進來的病例(比如父輩)傳到兒子輩后,孫子輩就絕種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只要聽醫務人員衛生部門人員的話,此病毒不那麼可怕。

6.  但美國的文章缺陷在於沒有對所有的445名密切接觸者進行實驗室檢測,只是做了癥狀觀察,也只有對發病的人才做檢測。而日本的文章恰巧彌補了這樣一個缺陷。日本學者對565名撤僑回日本的人不僅做了癥狀監測還做了實驗室檢測。雖然565名樣本量不是最大,但也不算小了。總感染率是2.1%,但其中有癥狀差不多隻占6成。用這個數字反過來推算到別的人群,也就是說每6個有癥狀的新冠病例的確定,也許就會有4個無癥狀的新冠感染者被遺漏。當然這些無癥狀的感染者的傳播力度如何,日本學者沒有進一步的研究。這裡面還牽涉到一個infectious dose的概念。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至少要多少顆病毒顆粒才能導致一個人的感染這期待以後的研究了。

在我前面的文章中,我不贊成政府去追蹤每一個無癥狀的感染者,沒有意義。但是鑒於上文中家庭密切接觸者中的attack rate已經超過10%,那最起碼要對未來每一個家庭密切接觸者在解除醫學觀察前要進行實驗室檢測,這應該是政府可以做到的也容易做到的事情。據在江蘇的同仁告訴我,江蘇省對所有的密切接觸者都檢測,二次陰性才解除觀察,不管他們是否出現癥狀。我覺得江蘇做得挺好的。但是有否必要對所有的密切接觸者進行檢測?我的答案是不需要的,最起碼在美國應該是不需要的。因為上面文章中的數據給了我答案。當然隨著病例增多,也許需要更多的數據再來做個對策的評估再做調整,但是目前來說,家庭接觸者一定不能只通過癥狀觀察來解除醫學觀察。當然這只是我這個小人物的一點建議啊,是對是錯,等待中。。。。。。

最後呼籲大家在做好個人防護個人衛生的同時,從現在起每天做一個簡單的日記,何時何地和誰接觸(尤其小於六英尺近距離超過10分鐘以上的,那種商場打招呼hello的就免啦,哈哈),這裡不像中國,提供一個手機號碼可以隨時利用law enforcement對你進行追蹤,在美國這一套行不通的,也是違法的,完全憑我們的自覺。但是14天要憑記憶真得很難很難,所以這一點CDC沒有建議,州衛生部門也不會建議,但是我作為朋友,可以建議。這也是間接地為疫情防控做貢獻。


相關文章鏈接:

1.    業內人士談談武漢新冠狀病毒之1-政府報告讀後感

2.    業內人士談談武漢新冠狀病毒之2-零號病例出現在12月前

3.    武漢新冠狀病毒之我見3-在美華人的風險評估

4.    武漢新冠病毒之我見4-病原追溯和零號病例

5.    NCP之我見5-我多麼希望是穿山甲啊?

6.    NCP之我見6-失望!

7.    COVID19之我見7-從數據到對策

8.    COVID19之我見8-為什麼不要濫用檢測手段

9.    COVID19之我見-自問自答

10. COVID-19之我見(10)-數據背後的故事

關於我:畢業於中國某醫學院公共衛生專業,1997年來美國留學2001年獲科學博士學位,從2002年起戰鬥在美國某地區的Health Department,任職Sr. Epidemiologist (高級流行病學工作者)和流行病部門經理。去年光榮退休。專家談不上,但是通過工作在美國第一線的17年中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學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曾參與或領導了大幾百個大大小小的傳染病爆發,涉及的傳染病有很多種,從空氣傳染的麻疹肺結核到呼吸道傳染的百日咳和流感,從食物傳播的甲肝和沙門氏菌腸道炎到蚊子傳播的西尼羅河和塞卡,從環境傳播或人到人傳播的Norovirus到水傳播在高爾夫球場的寄生蟲疾病。也曾為地區0病例的薩斯(SARS),中東病毒(MERS),埃博拉(EBOLA)忙得不可開交。我也曾經和美國聯邦CDC的專家並肩合作調查疾病爆發並發表文章,也曾和其他州的專家一起電話會議為一個傳染病的暴發共同尋找傳染源。曾經因為作為第一作者報道了一例特殊的超級細菌病例獲得了全球的關注,那篇文章獲得了當年美國CDC最受關注的文章第一名,獲得全世界排名top 100 (分母數是2.2 million). 那年被來自好幾個國家的幾十家媒體採訪,其中也包括美國主流媒體NBC NewsCNNSTAT News).  傳染病流行病現在已非我的工作,因為我退休了,但那是我的passions 之一。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6: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