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生活變遷(之十三):飲水、井水、自來水

作者:kylelong  於 2009-11-17 08: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生活經歷|通用分類:前塵往事|已有19評論

關鍵詞:

童年時代,喝水基本上是家裡燒水,但為了節約煤,多數時候都是父母從工廠里用開水瓶把開水提回家。那時候,熱水瓶膽好像很貴,而且還要用計劃票買。每次「不小心」把開水瓶打翻,還有「砰」的一聲爆炸,父母親總會責怪我們。開水瓶(或熱水瓶、暖水瓶)是普通人家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家用品,外表樣式變化最大,由竹制的到金屬網的,再由塑料的到不鏽鋼的;新疆的開水瓶最奇特,個頭特別大,估計新疆乾燥,人們喝水都很厲害。不同時期的學生生活,也都一直使用開水瓶;現在老家也還有,因為客人來時,要用茶水招待,即使是喝(速溶)咖啡,也要用開水。

 

        在使用自來水之前,都是用井水,印象中,好像到處都有水井,也沒有見過水井有蓋子(也不擔心有人投毒或跳井什麼的),而且家裡還有水缸儲備水。父母親洗衣服都是去附近的河塘或長江邊,還是用洗衣板和木槌,但回家之後,再用井水清洗一次。用水桶從水井裡面提水,還是要有經驗的,父親教過:把長長的繩子兩邊一搖,水桶就朝一邊歪,然後沉入水中;待水滿了,就往上提,但繩子不能在水井的石頭口邊磨。如果這樣時間長了,繩子就會磨斷,所以提水要有很強的手臂力,讓繩子和水桶在水井中懸空而不是四處亂撞,也會損壞木桶。電影中,北方的水井,是可以用軲轆搖的,很省事啊。

 

去鄉下父母親的老家,也是用井水,有時候還是河塘里的水。用木桶提回家后,在水缸里「沉澱」一晚上,第二天再燒水喝;水缸底部要經常清洗,那是一層泥土。似乎使用過明礬,當時不知道是什麼,後來初中上化學課時才知道。

 

上初中之前,家裡就使用自來水了,但經常停水,所以家裡還是使用水缸和木瓢,記得還使用過瓜瓢,水缸的木蓋是雙開的。由於要節約水費,每天晚上,父母親會讓水龍頭一滴一滴的滴水,而水表不轉,一個晚上,就可以接滿一缸水。

 

上小學時,一直就使用一個軍用水壺,而且很不容易買到。那個水壺一直用到高中。初中時,學校有自來水,夏天喝水多,畢竟買冰棒的還是少數;同學們都喝自來水,也沒有見同學生病的。下課鈴一響,高年級同學就把全部水龍頭「霸佔」了,低年級同學就喊老師來解決問題。

 

瓶裝礦泉水或純凈水的出現,已經是80年代末期了。兒子上學,一直就是喝瓶裝礦泉水或純凈水,但都是只用瓶子,自己家裡燒水比較衛生,因為經常看當地新聞,說某某商店發現自來水罐裝的瓶裝礦泉水或純凈水,喝起來味道就不一樣,明顯地大腸桿菌超標。後來,發現礦泉水或純凈水的瓶子也不安全,就使用超市買的塑料瓶;再後來,塑料瓶也不安全了,才開始使用不鏽鋼瓶。這個折騰!

 

家裡招待客人喝水時,最早都是用小的飯碗(電影裡面常有);後來開始使用茶杯,最初都是那種比較高的、有花紋的玻璃杯,或者有蓋的那種泡茶葉的陶瓷杯,不成套,因為即使摔破了幾個,還可以再買,與原來的還是一套,顏色和樣式都一樣。後來公費醫療以及醫院改革后,醫院推出成套玻璃杯裝的藥品,很多人買藥品,然後把葯吃完,玻璃杯就自己家裡使用,當然,有些人就只是需要玻璃杯,而把藥品倒掉,一時間,國內藥品浪費十分普遍,因為藥品費用是可以報銷的,不用自己花錢。現在,人們家裡都使用成套包裝的、帶玻璃水壺的玻璃杯,非常漂亮,價格也很便宜。

 

無論是出生、上學,還是工作,我一直就在「有水的城市」,包括在加拿大的幾個城市(如多倫多、渥太華),從來沒有感到過有缺水的情況(出差到西安和烏魯木齊時,有缺水的感覺)。學生時代,浪費水是比較嚴重的;有了自己的家以後,因為要扣工資(水費),就注意節約了。在老家湖北,停水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雖然靠在長江邊,尤其是夏季停水而不能洗澡,就去很遠(而且也不停水)的親戚家裡洗澡。大學畢業后,在漁場實習期間,飲用的是壓水井裡的水,我在《大學畢業后的實習經歷》中有介紹。在加拿大,停水也有,但時間很短,幾乎不受影響。


加拿大的自來水沒有味道,是我最滿意的,因為人最重要的食物就是水啊。聽說多倫多的自來水有什麼問題,但似乎還沒有感覺到。在夏季,多倫多大學以及很多大型的公共場所(比如遊樂園)都有市政府專門的飲水車提供免費的飲水;100%的公園和校園,都有免費飲用水的設施――Fountain。對於商家的瓶裝礦泉水或純凈水,本人還是不感興趣,一般就在家裡燒水。但燒水用的水壺,還是得23個月清洗一次,底部有水垢!在加拿大,感覺沒有人節約用水;冷水是非常涼的,即使在夏季,因為加拿大冬季氣溫低,水管埋藏很深(?);而使用熱水,就是在加拿大的新感受了,因為在國內,家裡自來水管的熱水,要用燃氣熱水器,或者電熱水器燒,需要時間。加拿大的水池,無論是家裡還是實驗室,都有冷熱兩個龍頭,熱水來自大樓統一的熱水系統,而國內只有賓館才會有這樣的設施。

 

 

1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9 個評論)

回復 瓊台鶴 2009-11-17 08:44
"加拿大的水池,無論是家裡還是實驗室,都用冷熱兩個龍頭,國內只有賓館才會有這樣的設施。" 國內新裝修的房子,一冷一熱很普遍~~
回復 kylelong 2009-11-17 08:48
瓊台鶴: "加拿大的水池,無論是家裡還是實驗室,都用冷熱兩個龍頭,國內只有賓館才會有這樣的設施。" 國內新裝修的房子,一冷一熱很普遍~~
我這裡寫法要修改一下。這裡說國內是用電的,加拿大的熱水是統一管道的。
回復 瓊台鶴 2009-11-17 08:48
kylelong: 我這裡寫法要修改一下。這裡說國內是用電的,加拿大的熱水是統一管道的。
回復 yuxin_9605 2009-11-17 08:51
與國內相比,這裡的水資源太豐富了!
回復 kylelong 2009-11-17 08:55
yuxin_9605: 與國內相比,這裡的水資源太豐富了!
的確如此。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09-11-17 08:59
我們鄉村水井旁有一長竹,一端有一繩圈,用此繩圈把水桶縛好後,用此長竹把水桶放下井內取水。
回復 hu18 2009-11-17 09:02
在這用熱水方便。在國內家家都自己裝熱水器,又費事又不安全,且熱水不經用,用多了電費用吃不消。苦啊。
回復 孤舟獨釣 2009-11-17 09:40
龍老師讓我想起了當年下鄉務勞時打井水的住事.........
回復 海外憤青 2009-11-17 10:14
湖北是不缺水。
回復 kylelong 2009-11-17 12:21
海外憤青: 湖北是不缺水。
千湖之省,外加長江。
回復 kylelong 2009-11-17 12:22
孤舟獨釣: 龍老師讓我想起了當年下鄉務勞時打井水的住事.........
人人都有故事。
回復 kylelong 2009-11-17 12:24
hu18: 在這用熱水方便。在國內家家都自己裝熱水器,又費事又不安全,且熱水不經用,用多了電費用吃不消。苦啊。
的確如此。加拿大的好,這方面很明顯。
回復 kylelong 2009-11-17 12:25
來美六十年: 我們鄉村水井旁有一長竹,一端有一繩圈,用此繩圈把水桶縛好後,用此長竹把水桶放下井內取水。
嗯,這樣很省事。北方的水井,是可以用軲轆搖的,更省事。
回復 海外憤青 2009-11-17 12:34
kylelong: 千湖之省,外加長江。
當年最看不慣湖北籍同學清洗衣服,水龍頭開最大,任其沖半小時,太心疼了。我來自鄰省的鄭州,那裡缺水,完全不一樣的景象。
回復 kylelong 2009-11-17 13:34
海外憤青: 當年最看不慣湖北籍同學清洗衣服,水龍頭開最大,任其沖半小時,太心疼了。我來自鄰省的鄭州,那裡缺水,完全不一樣的景象。
很有感受。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09-11-17 13:46
kylelong: 嗯,這樣很省事。北方的水井,是可以用軲轆搖的,更省事。
四+年代香港只有凍自來水。一些中等階級人家,爐灶旁有一水箱,爐灶與水箱
連在一起,銅製。燒鈑及燒菜時會把水箱內之水燒熱,做茶,熱開水,或晚上洗澡。
回復 kylelong 2009-11-17 13:49
來美六十年: 四+年代香港只有凍自來水。一些中等階級人家,爐灶旁有一水箱,爐灶與水箱
連在一起,銅製。燒鈑及燒菜時會把水箱內之水燒熱,做茶,熱開水,或晚上洗澡。
很有意思。好故事。
回復 紅妹子 2009-11-17 18:20
記得老家縣城在裝自來水之前隨處都是掉井,用繩季桶打水燒飯洗衣洗澡的情景。後來封了很多,但又出現了「壓水井」,地下水冬暖夏涼,目前一些人還特意保留了它們,節約又方便。不過德國自來水純度及礦物質非常高,可以直接飲用,但口感很差,只用來泡茶及喝咖啡用,飲水都是去買瓶裝的。
回復 kylelong 2009-11-18 03:46
紅妹子: 記得老家縣城在裝自來水之前隨處都是掉井,用繩季桶打水燒飯洗衣洗澡的情景。後來封了很多,但又出現了「壓水井」,地下水冬暖夏涼,目前一些人還特意保留了它們
嗯,很好的信息。謝謝。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7: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