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謝陽舉:中國古代愛國主義的三個鮮明特點(轉帖)

作者:東方邪  於 2009-5-27 17:5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3評論

關鍵詞:

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的一種基本精神,是有國有家者普遍具有的一種情感和道德準則。但是,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範疇,它有具體的對象、內容、形式。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愛國主義傳統源遠流長,其表現形式廣泛,諸如保持民族大節,捍衛國家尊嚴,維護疆土完整,心懷天下,眷戀母邦,憂國憂民,為民請命,勇於革新,振興中華,等等。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愛國主義具有三個鮮明的特點。

 

其一,「胸懷天下」是中國古代愛國主義精神的重心所在

中國古代有「天下」的稱謂,也有「邦」、「國」、「國家」的稱謂。「國家」和「天下」的概念交叉較多,但是「天下」的概念相對具有更多的社會意義和公共性。這是古代愛國仁人志士樂道「天下」、常將自己的使命感與「天下」相聯繫的原因。至於「國家」,其具體政治情境決定它只是愛國主義的內涵之一。

春秋時期的先哲們考慮的「善治」是以「天下」為本位的。以《老子》為例,五千言中「天下」涉及29章,共出現55次,「國家」僅出現2次。孔子、墨子、莊子、孟子等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家,他們的政治視野是以全天下大局為範圍的。荀子說得好:「國,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國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聖人莫之能有也」(《荀子·正論篇》)。

在古代愛國主義中,「天下」概念相對具有超越君國朝廷和宗法集團狹隘利益的特點。這就確立了「民為邦本」的緯度,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天下」佔有最高的位置。實際上,我們今天弘揚的愛國主義對象或出發點,比較相應的應是「天下」的概念。在古代歷史上,真正的愛國精神首先就是定位在以天下為己任之上的,如顧炎武所說:亡國不過是改朝換代,而亡天下才是祖國的災難。可見,愛「天下」是愛國的根本內涵,這是我們認識古代愛國主義出發點。


其二,中國古代愛國主義與「文化中國」的信念緊密相關

實際上,「中國」不止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且還是一個文化實體。中國古人的愛國表現在將文化的統合和認同視為善治的根本,所謂王道實現的極致。與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系統相比,中華文明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數千年綿延不絕,以至於今天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希望從中國文化中找到怎樣使自己的文化更加長久的智慧。西周產生的周禮是中國底層文明,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原型。周禮文化更大的意義是其文明的象徵性和定向意義。過去,崇尚周禮的儒家常被譏評為「保守」,這在某些方面和一定意義上是事實,但是,這個評價並不全面。儒者作為中國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歷來注重「文史」、「文野」、「文質」之分,尊重歷史經驗、文明成果,保護文化傳統。從實質上看,儒家講的「古」,主要指堯、舜、禹、湯、文、武之治,它並非是古代的真實社會狀態——毋寧說它是一種道德、理想、信念凝聚的價值實體。這種捍衛文明定向和文化統一的立場不能否定。圍繞《易經》,還產生了中國古代不竭的思想創新,其精神之一就是在創造文化原理上,堅持天文與人文結合和統一的模式,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個文化創製的總原則和《易經》的思維模式相互支持,使得「文化中國」既能形成獨得天人之際的宏觀的自然架構,又能不斷消融、吸收外來文化精華,從而踏上了長期穩定發展之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道」,是中國思想與文化中一個最崇高、最具有包容性的範疇,「道」實際上構成了中國古代哲學譜系的樹根和樹榦,這使得中華民族在心理、思維和話語上具有了高度的統一性和自我完善能力,中國古代愛國主義也充分地體現在古人對中國哲學精神的繼承與創新中,他們不斷努力,借鑒和吸收外來文化,但是,一定要使之中國化,這鑄造了「文化中國」作為文化實體的理念骨架。宋明理學是中古中國哲學發展的高度,其目的之一就是維護中華文化的獨立、包容與創新,「為往聖繼絕學」、「為天地立心」的使命,正是古代文化愛國主義的重要表現。


其三,中國古代愛國主義是與「忠君意識」聯繫在一起的;但「忠君」和「愛國」並非一回事

有人可能提出這樣的疑問:中國古代專制條件下怎麼可能有真正的愛國主義呢?即使有充其量也只是為專制統治服務的工具,而不是自覺自願的愛國主義精神。我以為,從邏輯上看,「忠君」和「愛國」是兩回事。中國古代政治體制是家、國同構的,國君為國家代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難就是家仇,「忠君」是大義,所以,古代歷史上的屈原、岳飛、范仲淹、陸遊、文天祥、史可法,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忠君」的思想意識。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們成為愛國者。

應該看到,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君主」是他們實現報國理想的合法中介,他們的理想有超越君主朝廷的愛國成分。對於這一點,孟子在《孟子·離婁上》就有放伐暴君合理性的論述,這種觀念影響深遠,激越了歷史上革新的豪情,忠君與反暴君不矛盾。何況,按照古代理論思維,真正的「忠」君,就要以道事君,直言敢諫。古代愛國主義,表面上可能出於各種特殊的原因和動機,但是從本質上看,我們的評判原則應是:不管它出於何種原因,如果它實際上維護了中華民族、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文化的存在和綿延,那也就屬於愛國精神和行為。說到底,只有中華民族,中國,中國人民,中華文化,其它因素,包括朝代、王廷歸屬等等,都不是偉大祖國的根本標誌。這樣說,並不是認為「忠君」的都是「愛國」的,歷史上那些不惜犧牲「天下」利益而「忠君」誤國的人,當然不屬於愛國者的行列。


主題鏈接·中國古代愛國名言警語輯錄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晏嬰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司馬遷


愛國如饑渴。

——班固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


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

——岳飛


位卑不敢忘憂國。

——陸遊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5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rongrongrong 2009-5-27 21:27
拜讀了。
回復 練精化氣AAA 2009-5-28 04:43
這哥門名字太搞了  泄陽具
回復 東方邪 2009-5-28 05:06
練精化氣AAA: 這哥門名字太搞了  泄陽具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8: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