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飽受霍亂折磨6年 他們決定抬起整個芝加哥建下水道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8-8-19 10: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年08月18日 09:57 新浪科技綜合


  來源:SME科技故事

  每逢大雨,就必定會湧現某城市內澇成災、切換成觀海模式的新聞。

  道路中斷、車輛被淹、行人無法出行、整個城市幾乎陷入癱瘓狀態。

  此時,平日里不起眼的下水道也會推上風口浪尖。

  實際上,19世紀中葉的芝加哥就遇到過同樣的窘境。

  不過為了修好下水道,他們瘋狂地將城市裡所有的建築用螺旋千斤頂抬起來。

  

  而這一抬,就將整個芝加哥足足抬高了4米有餘。

  沒錯,這聽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就在芝加哥人堅定的排水信念下做到了。

  更不可思議的是,芝加哥人在工程期間依舊正常生活。

  當然,這項工程也被視為19世紀規模最宏大的工程之一。

  被載入史冊的同時,它也影響了現代規模宏偉的排水和地底支撐系統。

  

  19世紀中葉是美國城市化的鼎盛時期,中西部城市大規模興起。

  靠著優異的地理環境,芝加哥積極開挖運河、建造鐵路,其城市規模和人口呈爆發性增長。

  1840年還是一個不到4000人的定居點,到了1860年就已跨過10萬大關了。

  

  芝加哥驚人的發展速度,一度成為美國城市化發展史上的一段佳話。

  然而,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它最初沿用的還是簡單粗暴的供排水方式。

  人們當時直接從附近的河水和井水中獲取可飲用的水資源。

  同時,他們也習慣於將廢水、污水傾倒在地表,溝渠,等待它們被太陽蒸發或被泥土吸收。

  

  偏偏芝加哥處在淺層沙地,沙地的下面是不滲水的粘土層。

  所以,地面往往不能很好地吸收這些污水。

  它們最終又流回到了井水或河水中,嚴重污染了水資源。

  正所謂,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水。

  芝加哥很快就完成了從挖水井、引河水到建立供水公司進行供水的華麗蛻變。

  

  比起突飛猛進的供水方式,芝加哥的排水問題則一直停滯不前。

  由於缺乏排水措施,人們也一如既往地將產生的污水隨意亂倒。

  不少人為了貪圖方便,還從中夾帶了像人類排泄物這樣的」私貨「。

  

  但芝加哥的地勢本就較為低洼,要讓污水靠太陽蒸發是不可能的。

  因此,街道上常常處於泥濘不堪的狀態。

  一到下雨天,情況更加糟糕,骯髒的街道儼然變成一個爛泥坑,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沼澤中。

  

  平日里,疏於管理的街道也使不時出現大擁堵的情況,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為了緩解這一情形,當時的權宜之計是用大量的木板蓋到污物上。

  可時間一長,街道下的爛泥就會使木板腐化變形,無法流走的污水依舊在上面聚集。

  街道變得凹凸不平,駕駛馬車走在上面就如坐過山車一樣顛簸。

  所以,大量的鋪木板行動最後也只能宣告失敗。

  

  無奈之下,政府只好派出公職人員拉著「黑色馬車」前往各家收集人類排泄物,避免亂排放。

  但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骯髒的衛生環境招來了霍亂、痢疾等病魔的肆虐。

  自1849年以來,芝加哥連續6年爆發了霍亂,帶走無數百姓的性命。

  

  據史料記載,那時18個芝加哥人中就有一個死於霍亂或者傷寒。

  雖說那時細菌學說尚未發展起來,但芝加哥人直接將矛頭指向了糟糕的衛生環境。

  他們認為只要想盡辦法讓芝加哥的街道看起來乾淨,才能抑制病魔的蔓延。

  

  媒體也鋪天蓋地將病魔和污水排放綁在一起進行報道。

  迫於輿論的壓力,芝加哥政府才正式建立了污水排放委員會。

  委員會也絲毫不敢怠慢,立即徵集排水建議,並向政府和民眾募集建設資金。

  此外,他們還在全美範圍內挑選最優秀的工程師來處理該系統。

  一位叫埃利斯·西伽斯伯的波士頓人脫穎而出,成為芝加哥下水道的總工程師。

  

  不過,在芝加哥建立排水系統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異常艱巨的任務。

  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伽斯伯搜集了許多城市的下水道工程,尤其是英國的城市。

  一開始,他提供了一種方案,在芝加哥地底下挖掘隧道。

  在地下深處修建下水道,形成人造降坡,通過重力將污水排出。

  可不像其他大城市,芝加哥本身地勢低洼,只比河面高3-4英尺。

  這樣的地面高度不足以安置這樣尺寸的管道,而且這樣做的成本非常昂貴。

  

  芝加哥河

  大多數工程師只好建議直接將排水管道鋪設在現有路面上,再在管道周圍填上填充物。

  但這樣做最可能造成的效果是因地勢原因導致排水效果不佳。

  拋開人力物力不談,它還可能在雨天的時候造成水流倒灌,反過來淹沒整個城市。

  

  經驗豐富的埃利斯想出了一個創造性的替代方案。

  既然人類無法改變芝加哥河的水位高度,那就只能提高街道現有的高度了。

  於是,他建議將街道抬高到12-16英尺,但該想法遭到了芝加哥居民的強烈反對。

  

  在他們看來,這更像是在天方夜譚,甚至認為這是在進行一場血腥謀殺。

  媒體也對芝加哥崛起計劃進行嘲諷,這一計劃就好比有人想通過拉扯自己的鞋帶來將自己提起來那樣可笑。

  可在污水治理上毫無頭緒的芝加哥政府,居然破天荒地同意將街道抬高4英尺。

  在埃利斯的堅持下,市議會最終還是決定將街道允許抬高11英尺,以此來鋪設下水道。

  

  伴隨著排水管道的鋪設工作,抬高地面的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沙發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8-8-19 10:13 | 只看該作者
  歸功於淺土層的地勢,芝加哥的空地上被填滿了填充物,很容易就達到了新的高度。

  而一些老舊的建築也被推倒重來,土地被墊高了。

  

  然而,市中心的建築大都是磚制的。

  當時沒有起重機的情況下,要想抬高是極其困難的。

  可隨著空曠的街道被抬高,這些樓房的第一層也變成了地下室。

  這種情況激怒了這些房子的所有者。

  為此,他們聯合起來奮力反抗,甚至將委員會告上法庭。

  

  不過,這項排水工程是政府同意下進行。

  因此,這些居民只能將啞巴吃黃連一樣,再苦也得自己咽下去。

  直到一種抬高磚制建築的方法被發明出來才化解了人們憤懣的心情。

  這一方法是在建築物的地基處安置厚重的原木來承接牆的重量。

  接著在下面安裝一系列的螺旋起重機。

  

  當在同一時刻轉動這些螺旋起重機時,整棟建築就會迫於壓力被抬高到一個新的高度。而剩下的空間則用石塊和磚塊填滿就大功告成了。

  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是當時芝加哥的房子和地基並沒有剛性連接。

  就算是大型的建築也會有石頭貫穿其中,而且石頭並非一整塊,所以容易分離。

  

  芝加哥第一棟被抬高的建築便是特雷蒙特酒店。

  當時工程師設法將五千個螺旋千斤頂放在這座建築物下面,並雇傭了五百個工人。

  每個人各自照看十個螺旋千斤頂。

  當他們看到啟動信號之後,就迅速將螺旋千斤頂的螺絲擰高。

  迫於壓力,這座建築物也就順利地被抬升起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酒店還照常營業,裡面住著的客人都沒能意識到自己的腳底下發生什麼。

  唯獨一位細心的客人注意到從街道進入酒店的前台階每天都變得越來越陡峭。

  而當他退房時,原本高他幾英尺的窗戶已經跟他處在同一視線上了。

  這還不算什麼,最震撼的還是用螺旋千斤頂同時頂起一個長達98米的街區。

  據相關統計,這次被抬升重量就達3萬5千噸之多。

  雖說這個工程花了5天時間,但期間對這個商業區沒有造成絲毫影響。

  除了停下來看觀摩這個工程以外,人們像往常一樣生活,街上的商店也正常營業。

  

  用類似的方法,當時一些較小的建築(尤其是房屋)在抬升的過程中還被轉移到新的地點。

  一位來自蘇格蘭的旅行者表示,他以前從來沒有見過有房子會被整個移走,只在芝加哥待了一天,就看到了九棟。

  就這樣,一座座建築被大批工人用螺旋千斤頂抬起來了,整個市平均被抬高了接近10英尺。

  

  而工人們也順利在建築物底部安裝下水管,並將其連接到芝加哥河附近的垃圾堆填區。

  當下水道工程結束后,芝加哥成為全美第一個擁有現代化下水道系統的城市。

  隨著排水系統的開放和運行之後,芝加哥的排水問題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雖說這項工程並沒有讓芝加哥排水問題一勞永逸,但它的建設經驗也被其他大都市借鑒。

  同時,大膽的抬升工程也間接催生了一個美國規模宏大的地底支撐系統。

  之後,地鐵、地下人行道、光纖等地下工程接連誕生了。

  

  歷史的進程中,如果沒有像這樣大膽創新的芝加哥人出現,也還會有別的超級城市邁出這一步,只不過可能少了一段抬起城市的傳奇罷了。

  *參考資料

  Raising of chicago。 Wikipedia,2018.06.22

  Bessie Louise Pierce, As Others See Chicago; Impressions of Visitor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3, reprinted 2004。 Page 100。

  Raise the rent, lower the wages—and when workers strike, send in the troops

  Chicago Was Raised Over Four Feet in the 19th Century to Build Its Sewer

  董俊。 19世紀中期芝加哥供排水系統的建設與城市發展[D]。福建師範大學,2014。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6 10: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