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在「師生辯證法」的視野里:群眾路線、結構化理論與制度變遷的相互觀...

[複製鏈接]

125

主題

269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22109
successful 發表於 2018-8-13 06: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師生辯證法」的視野里:群眾路線、結構化理論與制度變遷的相互觀照
作者: 老田(昌.縣.賞.岩) [2372615:9104], 04:16:40 08/09/2018:
- 論劍談棋 豪傑盡聚 -  - http://***/



在「師生辯證法」的視野里:群眾路線、結構化理論與制度變遷的相互觀照
老田
認真閱讀了白鋼教授「列寧時刻」與「毛澤東時刻」的文章,產生很多感慨。實際上,這個話題,更為深入地涉及到了人類社會「權力裝置」的創設和起作用的方式問題,在這個關鍵方面,蘇共的探索深度尚淺,按照白鋼教授的看法是引入了「顛倒了的主奴辯證法」,而中共的探索就很深,進入了「師生辯證法」那個很少人涉及的深度。 ... - "http://***"
毛澤東1957年說:「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較易於克服困難,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黨和國家較為鞏固,較為能夠經受風險。總題目是正確地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和正確地處理敵我矛盾。方法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毛澤東: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一九五七年七月),載《毛澤東選集》第五卷】 ... - "http://***"
這是強調那種在共識的基礎上,獲得自下而上的認同和支持,由此,執行力就掙脫了強制和權力壟斷那個古老的基礎。
在紀律和自由之間的這種相互配合關係,並不容易達到,至少是不可能自發地達到。孔夫子說「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就說明「心所欲」和「矩」之間已經實現了高度的一致性。顯然,心所欲與矩之間的一致性關係確立,是不容易的。孔夫子從「而立」開始,經過「不惑」「知天命」走向「耳順」「不逾矩」,花了四十年的時間,這還是自我觀照和反思能力很強的聖人。 ... - "http://***"
在不太勉強的紀律條件下學習和工作,是最適合人本身需要的狀況,是那種真正走出了「異化」條件的狀況。正是在這樣的門檻上,人生意義網路的生產才會開始,人的學習工作不再是強制地從屬於外部壓力的不得已,而是一種自覺或者相對自覺的需要。就這樣,各種認同之於管理目標本身,就會帶來自覺的紀律,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由自我意義生產網路去支持努力水平提升,這肯定會導致管理成本的下降,或者同等管理成本條件下更高的績效。 ... - "http://***"
其實,在管理的實務中間,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自下而上的認同向來具有重要地位。美國的切斯特·巴納德認為,管理中間所有的激勵因素都是稀缺的,而被管理者會有一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接受命令的自覺區間,他命名為「接受區間」,這一區間,與各種自上而下的控制與激勵措施,沒有明顯的因果關係。而良好的領導者,就需要設法擴大被管理者的接受區間,因此,塑造認同而不是激勵或者控制,永遠是區別好賴管理者的指標。 ... - "http://***"
實際上,不僅共產黨應該走群眾路線,內在地實施師生辯證法,就算是資本主義,最有效率的方式,也需要這麼干。泰勒制發明人自己也說,新管理制度的良好落實,需要一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雙方的「思想革命」。
在社會學學科中間,經常爭論個人行為到底自主的、還是被外在機制所約束的?安東尼·吉登斯進行了一次綜合,他本人稱之為「結構化」理論,其要點是:一個人總是在特有的結構約束下思想和行動的,同時又以自身的行動去創造或者改進外在的結構,就這樣形成雙向的互動。吉登斯的提煉方法,是見物不見人,這個在學術界很受推崇——可以發現或者發明「非人格化」的規則,這可是很有學問的表現。 ... - "http://***"
在經濟學領域,新制度經濟學家較為關注人們的行為和效率問題,例如道格拉斯·諾斯,他就認為外在的結構約束就是制度,可以分為正式約束和非正式約束兩類。制度並非恆定不變,存在制度變遷的可能性。通常而言,正式制度變革會很迅速,但是文化、道德觀念和意識形態等非正式制度的變遷會相對緩慢,這一樣會制約人們思想和行為,影響到新制度的運作效率,會因此造成「路徑依賴」現象。 ... - "http://***"
在正式制度發生過快速變革時期,「路徑依賴」形成的拖後腿現象,會相對嚴重,非正式制度變革的現實需要也相對突出。所以,文革的指導性文件《十六條》的第一條就說:「資產階級雖然已被推翻,但是,他們企圖用剝削階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來腐蝕群眾,征服人心,力求達到他們復辟的目的。無產階級恰恰相反,必須迎頭痛擊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的一切挑戰,用無產階級自己的新思想,新文化,新風俗,新習慣,來改變整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在當前,我們的目的是斗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批判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術『權威』,批判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以利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四舊的存在——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就是「路徑依賴」起作用的方式,而且,還會被不喜歡社會主義制度的人群,作為一種資源利用起來,幫助擴大其不利於新制度運作的效果,依據《十六條》所下的判斷,教育領域、文藝領域等上層建築方面,是熱衷於藉助四舊作為抓手,妨礙四新的順利產生的關鍵領域,其中走資派和反動學術權威,特別偏愛四舊同時否定四新。其中「四舊」和「四新」的對照說法,就是指代「非正式制度」變革方面速度慢和相應的破舊立新要求。 ... - "http://***"
如果拿革命性的社會變革來說,制度變革可能包括多個方面,對於新制度經濟學來說,博弈者、博弈規則和博弈均衡都算是制度。在管理學的視野里,管理者、管理對象和管理規則,要算是「管理三要素」,而創建一個有效的政權(管理)組織,就會涉及到誰來掌權,權力如何對管理對象起作用,當權派和群眾的互動方式和規則,都要算是制度變遷的內容了。 ... - "http://***"
從晚清到民國年間,國家政權建設的過程很不順利,按照美國學者杜贊奇的總結提煉,在鄉村社會中間起作用的「權勢人物」(博弈者)有很多變化,最初是認同於村落的良紳(保護型經紀)在國家和村民中間起中介作用,到了民國年間是劣紳(贏利型經紀)在唱主角,他們的權力都通過非正式的「權力的文化網路」去兌現。他把晚清到民國的這個消極變化,稱之為「政權內卷化」。等到共產黨執政之後,就走出了「內卷化」的局限,真正實現了國家建設目標。此時,不管是良紳還是劣紳都退出了歷史舞台,群眾和幹部的積極互動過程佔據了主導地位。 ... - "http://***"
毛澤東提出中國革命的總戰略是「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這個戰略的核心課題就需要在農村重建有執行力的政權組織,而這樣的政權組織無論是依靠晚清的良紳,還是民國時期的劣紳,都無法實現,只能夠把紳士們的私權力和私人領域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終結掉,創造性地構建一個黨與群眾積極互動的公共領域去替代之後,才能夠實現目標。 ... - "http://***"
借鑒新制度經濟學的看法,制度變遷是不連續的過程,而是與生物進化過程相似,呈現出一種點狀均衡的路徑。就晚清到土共根據地建設的變化,可以看到三個點狀均衡:良紳主導下的舊式均衡(晚清時期),劣紳主導下的新均衡(國民黨的內卷化狀態),這兩個點狀均衡狀態下的政權執行力都很低,而執行成本卻不低。在共產黨主導下,鄉村權力機制走出了傳統的私人領域,構建了干群互動的公共領域,形成了低成本高執行力的鄉村政權組織。共產黨革命和根據地建設,就是這個有效的政權組織把革命軍隊建設所需的人力物力資源,相對均平地分攤給農民承擔。 ... - "http://***"
其實,一切運作良好的制度,都需要積極的干群互動,塑造認同以降低執行成本。共產黨革命時代的特點,相當於是在短時期內,密集投入各種推動變革的要素,實現較為迅速的變革和共識轉型,兩千年以降的鄉村社會裡,以紳士們執掌的私人領域去透過權力的文化網路起作用的方式,就得到快速革新,掌權者的私人領域被破除,新的公共領域得以創建,執行力提高的同時執行成本顯著下降,這樣,才使得根據地建設取得了成果。 ... - "http://***"
1938年八路軍東渡山西,派出地方工作團深入群眾,顛覆鄉村舊有的權力結構和經濟剩餘分配規則,創建有著政治主體性的各種群眾團體,然後,共產黨和八路軍就內在地保持與群眾要求的一致。反過來,群眾也認同於共產黨和八路軍,有了自下而上的高度認同,政權組織可以在很低成本條件下,具備極高的執行力。 ... - "http://***"
長治地區平順縣的新民主主義政治創造過程,
據《平順縣誌》記載:「民國31-32年(1942-1943)的減租減息運動中,全縣召開農民訴痛苦會419次,參加人數13605人;總算帳會281次,參加人數17729人;思想論戰會263次,參加人數9742人;說理鬥爭會545次,參加人數26859人;算租佃會305次,參加人數6953人;民主座談會359次,參加人數9002人.參加運動總人數59380人,佔全縣總人口的66%。運動後期總結全縣減租減息工作,又在全縣普遍開展了「雙減」檢查運動,使運動圓滿結束在減積減息的具休實施中,平順縣委認真執行『減租一般以二五為原則,減息以一分半為標準』的規定。據統計,檢查前全縣有貧農2460戶,8159人;赤貧176戶,496人.共減租19.5萬公斤,減息1300餘元(銀洋)。中共平順縣委又對全縣3個行政區的十個典刑村進行系統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地主佔有耕地由佔總而積的25.5%下降為10.5%,富農佔有耕地變化較小。貧農戶中有35%上升為中農。農村中,中農已佔到農戶總數的63.3%。」
正是通過這頻繁而密切的互動過程,組織起來的農民群眾就成為根據地政權的穩固基礎,形成了農民群眾主動支持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新型政治關係:「減租減息運動不僅提高了貧農的階級覺悟,團結了中農,更重要的是湧現出一大批農村優秀幹部,使各救會組織迅速發展壯大。減租減息前全縣有農救會員1031人,減租減息后增加到9071人;工救會員由868人增加到1031人;婦救會員由6877人增加到8012人。減租減息運動是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第一步,綻露出新型生產關係的萌芽。」[《平順縣誌》海潮出版社1997年,第73頁] ... - "http://***"

《平順縣誌》海潮出版社1997年,第73頁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人民主體性創造的過程,也是馬克思所說的從「自在階級」走向「自為階級」的過程,同時也是共產黨與農民群眾相互認同關係的塑造過程。其中,創新農業經濟剩餘的分配規則——減租減息,只是一種過程中間的激勵手段,以此去吸引群眾的關心和參與進來,但目的卻是新政治狀況的創造——體現為各種「某救會」的成立和成員的擴大,這是共產黨與群眾政治主體性創造和相互認同關係成立的關鍵中介。 ... - "http://***"
土共的根據地建設過程,對於西方的社會運動研究者而言,就是共產黨引導群眾運動的過程,也是創造特定的資源動員策略和政治機會結構的再分配,去誘導人們主動參與進來,共同推動社會變革的過程。同時,還需要據此引導大多數人的意願落定——共識的快速形成與穩定下來,以期快速破除舊的均衡並達到新的均衡狀態,完成點狀均衡的躍遷。 ... - "http://***"
在革命過程中間,制度變革一樣會劃分出受益者和受損者,也一樣需要採取策略去支持受益者推動變革向前,同時,還一樣會壓制與受損者相關的阻滯成本和向後退的趨勢,一句話,變革遠非所有人都自願的。統一戰線作為策略,意味著最小化制度變革的阻滯成本,降低新制度受損者的反抗力度,同時還最大化新制度的支持動力,為此,就需要擴大進步力量,爭取或者中立中間力量,打擊和縮小反動力量。這也是一個把新的制度認同,從核心群體擴展開去的過程。 ... - "http://***"
權力如何成立,及其如何運用,是一個滲透全部社會關係和規則的過程,同時,依據土共的經驗,集中和統一的需要,也可以建立在高度認同的基礎上,從而把副作用很大的強制性權力最小化。但是,過去人們老是狹隘地看待這樣的問題,白鋼教授依「師生辯證法」而展開的創新分析,打開了新的想象力空間——說到底這是一個多人合作社會裡的新文明根基如何確立的問題。 ... - "http://***"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1: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