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談論他人的過失,也不要思量他人的過失--達真堪布

[複製鏈接]

765

主題

1367

帖子

8101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1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談論他人的過失,也不要思量他人的過失---達真堪布

節選自《修心七要》講記(十四)

文章來源: 大圓滿法網站http://www.dymf.cn/index.php?m=c ... 647&id=11114700

不應說缺陷,全莫思他過。

  此頌的意思是,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要談論他人的過失,也不要思量他人的過失。第一,說他人身體欠缺。每個人的習氣不同,有的人特別愛說別人的缺陷,比如瞎子、聾子等等。如果是帶著惡意說,就是對別人的謾罵,犯了口業。如果是在放逸的狀態中,說他人的缺陷或過失,也會有很大的罪過。

  所以一個學佛人,尤其是一個大乘修行人,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不可以說他人身體和品德上的缺陷,因為這樣會影響他人的心態,會讓他人煩惱、生氣。另外,談論這些缺陷,於自己無毫無益處,但是有些人因無始劫的習氣,喜愛談論他人的缺陷。

  我們信仰的是大乘佛法,應該按大乘教理的標準要求自己,且不可違背。大乘佛法分兩種:般若乘和金剛乘。般若乘即菩薩乘,以此角度講,所有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都對我們有恩德,我們不可恩將仇報,不能傷害他們。

  從金剛乘的角度來講,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是菩薩,若是你說他人的過失,就是對佛菩薩的不恭敬,自己的信仰也受到了影響。

  首先自己要搞清楚所信仰的是什麼,然後才會對佛菩薩產生恭敬心。我們之所以能看到對方的缺陷,說明自己的內心不夠清凈。從金剛乘的角度講,一切都要觀清凈。從自性的角度講都是清凈的。為什麼要觀清凈?我們要相信這個真理,雖然你現在還沒有達到視一切都清凈的境界,沒有這樣的覺悟,但是要相信這個道理。如果不相信這個道理,還對這個道理產生懷疑,說明沒有資格學密法,也不是金剛乘的法器。

  現在有些人不懂這些道理,覺得念佛號就是學顯宗,念咒語就是學密宗。以這種標準無法判斷與衡量。

  顯宗和密宗的區別在於,顯宗不強調清凈觀,主要抉擇的是體而不是相。從體上講,顯密沒有區別的。顯宗應成派抉擇的是,諸法的本體乃遠離八邊戲論的大空性,密宗也不可能有比這更高的境界,也不可能抉擇比這再高的真理。但是二者在現分上是有區別的,顯宗不注重強調現分,在宣講諸法本體時,雖也講現分,但這個空是不離現分的。但是不注重強調現分,也沒有抉擇這種光明。這是顯密之間的區別。密宗著重宣講顯現的時候,不清凈的法是一種迷亂的現象,可以說是不存在的,但是清凈的顯現是存在的,這就是區別。

  密宗續部里有明確的說明,如果對這個道理還沒有相信,還沒有達至這樣的境界,但是不能不相信這樣的真理。若不相信,就無法進入密乘,也無法成為金剛乘的法器。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講,他人都是佛菩薩,更不可談論他人的過失。以此認知,談論他人過失,就是對佛菩薩的不恭敬,是自己的見地有問題,這樣無法進入密乘,無法跟密宗所宣講的甚深法義相應。

  大乘佛法里也具有這樣的教言。比如《入行論》里講,一切眾生都是我們成就的助緣,我們成就要靠眾生,若是沒有眾生我們如何成就呢?我們的修行也不離眾生,所以應該善待眾生。尤其我們都是大乘修行人,都是發過菩提心的人,若是傷害眾生,說眾生的過失,也是違背菩提心的。

  何謂違背菩提心?就是違背自己所立下的誓言,雖然談論的是別人的過失,但實際上染污的是自己的相續,耽誤的是自己的成就。

  一個智者不會犯這種錯誤,以後我們要盡量禁止這種行為,不要說他人的過失。從因果的角度來講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大家都看過《百業經》,裡面有很多相關的公案。有位比丘尼,曾經說另外一位比丘尼象狗一樣,後來在五百世中轉生為狗。只是順口說了一句,看似是微不足道的行為,就有這麼嚴重的後果。

  我們在喇榮時,上師如意寶非常重視這方面的修行,經常給我們講些相關的公案,跟我們講談論他人過失的罪過。在心裡思量他人的過失也很不好。比如,如果觀清凈,自己的相續就會變得清凈;如果思量他人的過失,自己的相續就會變得不清凈。

  作為學佛修行人,保持自己相續的清凈是最重要的。在一切對境中,不要讓自己的相續染污,這是修行的重點,也可以說是修行的根本。一旦開始思量他人的過失,要在當下去觀察和體會,就會發現自己的內心變得不清凈了,甚至生煩惱了。若你想他人的功德或觀清凈,當下你的相續也會變得清凈,也會生歡喜心。這是非常殊勝的,讓自己快樂的方法,也是保護心態的方法,是非常智慧的方法。但世人都是顛倒的,偏偏不願意這樣做,非要思量他人的過失,這叫自尋煩惱。

  再者,當你看到這些不清凈,看到對方的過失時,其實是自己內心的一種反射,此時你自己的內心是不清凈的,也是不夠覺悟、不夠智慧的。因為佛法里講,自己的世界,自己感受到的,外界的顯現,都是自己內心的反射,還是自己的問題。可能自己的內心不夠清凈,從自己的角度來講是這樣的。

  所以,當遇到這樣的對境時,應該反省、懺悔。但是我們並沒有這樣做,也沒有這樣的能力,甚至認為這是對方的過失,是客觀存在的。這樣一來,我們就是錯上加錯。這是從自己的境界、心態、角度觀察分析的。

  從他人的角度講,眾生也有這樣的情況。有些人是跟我們一樣的凡夫,肯定有不清凈,但這是他的問題,他的顯現,也是他自心的一種反射。若我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緣分,能喚醒或幫助他改正這種錯誤,可以當面說。好比一位具德的上師,攝受一名合格的弟子時,是不會手下留情的,他肯定會恰如其分地指出他的缺點和毛病,這是有必要的,若你具有這樣的能力,可以當面說他人的錯誤。

  也許有些人會想:他人犯了錯誤,有了一些不清凈的顯現,我也不能說吧?這要看你與他的緣分以及你是否具有這個能力。若你們的緣分好,也有改正或喚醒他的能力,可以說。否則,就不可以說的。

  以上我們是站在他人的角度說的。從自己的角度來講,都是清凈的,沒有不清凈的,自己看到的所謂的過失,都是自己的問題,應該懺悔。但是從他人的角度看,肯定有不清凈的。有些內心清凈,有些內心不清凈。如果內心不清凈,肯定有很多不清凈的顯現,也肯定犯了一些錯誤、造了一些業。此時,在我們能利益他、幫助他的前提下,可以想,可以去評說。若沒有這樣的一個前提,則不可如此。

  很多取捨看似矛盾,其實不矛盾。因為人和人不一樣,環境和環境不同,年代和年代不同。有時間上的差別,環境上的差別,個人性格上的差別。有些人可能很矛盾,很難取捨,這是正常的。對這些道理有一些疑惑,原因在於自己的智慧不夠,而非所講的道理有問題。

  諸法的究竟實相是不增不減,也可以說是不變的。當我們的智慧欠缺時,會有很多矛盾,有很多問題,很難做到通達無礙,有一些問題是正常的。可能也有這樣的情況,有時候實在想不明白,詢問道友,甚至詢問所謂的善知識,依然有說不明白的,這都是智慧欠缺、不夠智慧的表現,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境界不夠成熟,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佛法里講的這些道理,可以說是諸法的究竟實相,是永恆不變的,是不增不減的。有些人會有這樣的想法:既然是永恆不變的,那是不是恆常的,是不是跟主物一樣,跟神我一樣?不是。我所說的恆常不變,是遠離長短的「常」,遠離變與不變之間的「不變」,是超越的狀態,遠離了言思的狀態。但是現在用我們的言思來形容、來分析,只能這樣說,「它是恆常不變的」,否則就只有不說話了。

  我今天可以在這裡不說話,不說話也是一種傳授,若是我們都具有這種覺悟,可能傳法的效果更殊勝。但是我不能什麼也不說。當時,達摩祖師來到中原時,很多人對他產生了誤會。今天也同樣,若是什麼也不說,在法座上坐一會兒就走了,很多人肯定不理解。若是要分析、要說,只能這樣分析,這樣說了。

  這種疑惑是可以存在的:跟主物有什麼區別啊?跟神我有什麼區別啊?這不一樣嗎?所謂的諸法究竟實相、真理,外道也是這樣講的!但是不一樣,外道講的真理、勝義諦,都是言思的範疇。如果是言思的範疇,不可能有永恆不變的,都是不離無常的、遷變的,這是有區別的,而且二者的區別很大。

  如果外道也能抉擇一切有邊無邊,將這些都抉擇為空性,也能將大空性抉擇為勝義諦,他說的主物、神我,實際是大空性,那我們就達成一致了!就沒有什麼可辯論的了,也沒有問題了,實際不是這樣的,因此,這就有問題了!因為我們也有佛,但我們的佛是不離大空性的,實際就是大空性,佛就是大空性!

  《金剛經》里講的很清楚:「以色身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此處所講的是真正的佛,是法身佛,其他色身佛並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法身佛。法身佛指的就是大空性,就是大光明!

  為什麼都帶個「大」字呢?因為「大」是遠離言思的,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範疇!為什麼說大空性?為什麼要說大光明?「大」表示什麼?「大」表示已經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已經超越了言思的範疇!若是這樣的究竟實相、真諦為主物、為神我是可以的!就這樣命名的,實際就是大空性、大光明,這樣,我們就達成了一致,就一樣了,沒有分歧了。

  但是對方承許的主物與神我,都不是超越的境界,都是言思的範疇。這樣,就落入世俗諦了。按佛法的角度講,世俗諦肯定不是這樣的。佛的境界是清凈的,比如我們自己有不清凈之處,是我們自己心態的問題,是我們自己境界的問題。

  若是佛站在凡夫的境界觀察,肯定有很多不清凈的。一個已經從噩夢中醒來的人,不可能還有夢境,更不可能還有恐懼!但是有一個人還在那做噩夢,還沒醒過來。我們從他的角度看,他會有很多的夢境,也有很多恐懼,很多情緒!佛站在凡夫的境界看,有很多的不清凈,那是不是就要批評他?不是這個意思。若是有必要,能幫助他改正,能喚醒他的覺性,你可以批評,可以罵甚至打,怎樣都可以。

  若是你跟他有這個緣分,你有這個能力,你甚至可以罵打,怎樣做都行。當時諦洛巴用鞋底擊打那若巴的額頭,用的力量很大,將那若巴打暈了。當那若巴醒來時,已經見性了,可以說已經跟諦洛巴無二無別了。

  若你也有這樣的能力,跟他有這樣的緣分,是可以的。不僅指出他的缺陷、過失,甚至可以打罵!但若是沒有這樣的緣分,沒有這樣的能力,你無法幫到他,無法讓他改正,還是不說的好。---




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
G+: https://plus.google.com/u/0/109241080891964801403/posts
Face 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8030749249&fref=ts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amgrinKhenpo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00: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