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你以為是帽子、位子?其實是圈子、梯子和場子!

[複製鏈接]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8-5-14 12: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8年05月14日 09:30 新浪科技綜合

  來源:知社學術圈

  摘要

  問題不是帽子,是數帽子的人和事。國內學術界現狀,不是帽子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人才流動不是太快了,而是太難了。但中國學界的小圈子現象、森嚴的等級梯子、和唯帽子論的場子,已經傷害學術生態,需要改革。

  

  近些年,中國社會輿論對於從中央到地方各個層面的人才政策頗有非議,炮火往往集中在所謂的「人才帽子」。上至長江千人傑青、下至長白山瀏陽河,這些各級政府部門和科研院所為鼓勵和表彰傑出學者所設立的榮譽稱號,被諸多媒體庸俗化並拿來譏諷取笑,對於正常的人才引進和流動也加以抨擊。更有一種言論,說帽子滿天飛是中國特色,國外的世界一流大學並沒有所謂的帽子。這樣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調,是只見表象而不見本質,當然更拿不出解決中國學術界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方案。如果任其泛濫,對於中國學術和學者的危害,是巨大的。

  根本不是帽子問題!

  首先,所謂的「人才帽子」本來就是舶來品。先說中科院院士,前身是學部委員。1988年3月,41名人大代表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建議建立院士制度。11月,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該提案,認為「目前世界上蘇、英、美、法、日、印度等國家都實行院士制度,大多已有百餘年歷史。」「在我國實行院士制度,對於推動全民族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顯而易見、院士這個帽子,完全是和國外學的。

  

  再看看長江黃河等各種特聘教授稱號。長江學者最初由長江實業李嘉誠先生捐資設立,並以「長江」冠名。這在世界一流大學裡面,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絕非中國特色。打開哈佛大學化學系主頁教授名單,字母排序的前五位教授(系主任除外),就有四位有各種各樣講席教授的帽子,連副教授都不例外。這些帽子大多為各種基金會或個人捐贈設立,和最初的長江學者沒有兩樣。而且這樣的帽子給教授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榮譽頭銜,也都有或多或少的給個人的額外津貼和給科研的活錢。實際上、美國大學的校長院長系主任,其主要的一個職責,就是籌款和化緣來設立這樣那樣的講習教授位置,給教授們以帽子。一個哈佛MIT斯坦福這樣的名校,甚至一個像加州理工這樣人數不多的精英學校,各種各樣的帽子頭銜,恐怕都比全中國各地名山大川加起來還要多。只是人家大都以人冠名而已。名校如此,州立大學為吸引並留住大牌教授一樣如此,只是數量相對少一點而已。

  也說說傑青,其實質是基金委設立的一個人才項目。這在歐美非常普遍。在美國聯邦政府就有NSF設立的Career Award, 和能源部、宇航局、海陸空三軍研究署、乃至DARPA等單位設立的各種傑出青年基金,最後匯總成白宮的總統傑出青年獎。而民間的麥克阿瑟基金會、斯隆基金會等也都有自己相應的人才項目。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的人才基金項目,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科技部、工信部、教育部、軍委科技委,都應該學習借鑒,建立自己的人才基金,給優秀學者以展示和閃耀的機會。給他們以適當的生活補助解決困難。更給他們一些靈活機動隊經費,可以探索一些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至於不少人擔心的贏者通吃,能者多勞,這在哪裡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阻礙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

  顯而易見,國內學術界當前所謂滿天飛的帽子,國外早已有之,既不是中國特色,也沒有多到讓人擔心的地步。相反,我們的帽子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還有很多優秀的學者、特別是青年學者,還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和承認,從政府部門到各個用人單位,在這方面都應該更有作為。至於國內各個地方和院校針對人才引進而推出的各種舉措,從個人津貼到科研啟動,都是向國外學的。古今中外,人才都是學界所必爭。只是國外人才流動已經常態化,高校之間高薪大手筆互相挖人司空見慣,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舉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張益唐先生在孿生素數猜想取得突破,馬上被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挖走。力度有多大,看看下面這個加州公務員公開的工資信息就知道了,比數學系副系主任多了近一倍!這在美國並沒有引起什麼動靜,在中國就要吵上新聞了。

  

  雖然中國的市場經濟已經搞了二十多年,體制內不少的人對於檔案編製仍然比什麼都看得重,從一而終的觀念根深蒂固,自己動不了,也見不得人動。不少單位的領導和人事部門也依然一副僵化思維,恨不得把人拽在手裡又不肯付出,反而指責大力引進人才的競爭對手。事實上,中國人才的良性流動,還遠遠沒有形成。現在的問題不是流動太多了,而仍然是流動太少、太難、太引人注目了,需要大力破除人才流動壁壘,讓人才流動常態化。什麼時候北大長江跳到清華、清華院士跑到南科大,南科大教授去了普林斯頓不再成為新聞,什麼時候我們把張益唐先生從加州大學挖回來了,我們的人才流動就正常了。

  問題是圈子梯子和場子

  上面給人才帽子做了諸多的辯護,並不是說中國學界沒有問題。恰恰相反,當前學術界生態問題不少,但不是帽子問題,而是圈子梯子和場子的問題。

 
世人皆醉我獨醒

6224

主題

1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0731
 樓主| 瘋瘋顛顛 發表於 2018-5-14 12:07 | 顯示全部樓層
 去年一個國家層面的人才帽子放榜后,筆者參加一個小的研討會。一位前幾年戴帽的主持人,介紹新科帽子,上來就說,Welcome to the club,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話雖不多,卻一語道破當前各種帽子表象後面的本質 —— 中國學界已經以帽子為標籤,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圈子。這些圈子首先是封閉,一般人進不來。而且物以稀為貴,圈子越往上越封閉越難進。其次是排他,不在圈內的人,根本不帶你玩。而且今天我幫你,明天你幫我,利益共享,外人很難插足。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圈子在哪裡都有,但在歐美學界,絕沒有中國現在這樣以帽子為標籤形成的各種小圈子現象。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凡事看帽子、甚至只看帽子的現象,迫使年輕學者從一開始就想著怎麼樣戴帽子,而不是怎麼樣做科研,危害很大。

  

  而進一步使小圈子固化的,是帽子也已經成為通向各個圈子的梯子。以基金委人才項目為例,每年放400名優青,200名傑青。顯而易見,錯過優青38或40歲這個坎,45歲要搭上傑青這趟末班車,該有多難。就算評委不看帽子,各個院校給予的支持,已經天壤之別了。沒有優青這頂帽子,在傑青的跑道上,就已經輸在起跑線,而且不是一點半點。事實上,中國學界已經形成了壁壘森嚴的階梯,大家只能一級一級往上爬。每一個圈子,都是通向下一個圈子的梯子,而上面的圈子,對下面的圈子有絕對的話語權,要想彎道超車,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個現象,在歐美基本是沒有的。美國院士對總統傑出青年獎,沒有什麼太大發言權,要得諾獎,也不一定會是美國院士(當然也不需要是中國院士)。

  當然,如果學術界的這些圈子只是封閉排他自娛自樂,圈外人也大不必在意。然而,問題的癥結在於,無論是各級政府部門、基金單位、和科研院所,現在都需要各種圈子裡面的大小帽子來鎮場子。大到重點實驗室評估、雙一流建設,小到項目研討、結題、答辯,大家都會看帽子,數帽子,而根本不必管帽子後面的裡子。這就和打雙升一樣,你有兩對A是很牛,架不住我有四個貓啊,秒殺。現在評重點實驗室、評一流學科這樣的項目,背後巨大的資源和利益,本質上就是打撲克,首先看帽子的好壞,規則使然啊。這樣一個遊戲規則下,從系主任到院長到校長,誰不會竭盡全力去挖大貓小貓四個A呢?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如何破解?

  講了這麼多,總要給出點解決方案。其實很簡單,雖然可能會觸及N多利益,實現的概率幾乎是零。

  首先是重整場子,各項評估指標,重點實驗室也好,雙一流也好,重大基金也好,只看實際成果,不看哪頂帽子做出來的,帽子不再作為一個考核指標。僅此一項,不再需要各類帽子給學校鎮場子,就可以很大程度打破唯帽子論。這基本上是規則問題,主管部門要想改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會促使用人單位注重實質而不是只看帽子標籤。

  其次是拿掉梯子和打破圈子,也就是小圈子的封閉性和排他性。這兩者緊密相連,但也觸及核心利益,真要實施很難。比如說,基金委評審雖然相對公平公正,但在人才項目和重大項目上,基本上已經階級固化。院士審傑青,傑青審優青,諸如此類。話語權太大,差別太大,自然大家都得看其臉色。這一點我倒是覺得科技部重點研發的評審是一個很好的嘗試。評委隨機抽,很大程度打破了大大小小各種圈子對資源的壟斷,讓一些小學校小單位沒帽子的優秀學者也能脫穎而出。更重要的是,這頂帽子不再是下一頂帽子的必須,自然很多學者能夠有更長遠的一點規劃,而不必時時刻刻在意當下的產出。雖然一些人會抨擊外行評審內行,小專家評審大專家,會有一些陣痛,但我覺得長期而言是有益的。必須打破當前的門閥制度,中國學術界的生態才能有所改觀。

  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學術界現狀,不是帽子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很多優秀學者還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和認可。學術界的人才流動,不是太快了,而是太難了,遠沒有到良性水準。絕大部分學者的待遇,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與每周高強度工作八九十個小時不成比例。但是,中國學界的小圈子現象、森嚴的等級梯子、和唯帽子論的場子,已經傷害學界生態,需要改革。

世人皆醉我獨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41

帖子

117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71
流氓會武藝 發表於 2018-5-14 13:57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知所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19: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