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百法明門論簡義16-9》 民國唐大圓著 凈空法師講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8-4-4 10: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18-4-4 10:33 編輯

五無貪者。於有有具無著為性。對治貪著作善為業。此下無貪等三法名根者。以生善之功最勝故。如草木之有根祇。而後生幹生莖。生枝生葉故。近能對治三不善根故。有者。三有果。有具者。三有因。
言無貪者。謂於三界因果厭離而無愛著。是其體性對治愛著作善。是其業用。


慚愧這兩個心所介紹過了,接著底下無貪無嗔無痴。這在十一個善法裡面稱之為三善根,一切善法都是由這三種根本生出來的。與有有具無著為性。三有是講三界的果報:欲界色界無色界,與三有無著就是對三界之內的果報沒有貪愛。三有之具是三界果報的業因,它是對於三界之內的果報業因都不貪著。比如說,欲界天的業因是十善業道,色界天的業因是四種禪定四無量心。這些業因是我們應該要修學的,但是不能貪著。對於因與果
雖造作不貪著,那就是無漏的善法了。

由此可知,我們就是造了善,貪著那個善,依舊沒有離開貪心所啊。能不能生到天上呢?不能,因為貪心太重了。三界之內,貪心重是惡鬼道的業因。縱然修了很多的福報,將來並不到天上享受,到惡鬼道做福德鬼,有大福
報的鬼差不多也等於天人。象閻羅王有很大的福報,很大的福報為什麼不去享天福呢?貪心太重,這是惡鬼道的業因。無貪不墮惡鬼道,這是要記住的。無論對什麼事情,你要有貪愛,與餓鬼道就有緣了。貪愛心一斷,與惡鬼道的緣就斷掉了。縱然過去阿賴耶識裡頭有業習種子,現在把緣斷了,雖有種子不能結果。

六無瞋者。於苦苦具無恚為性。對治瞋恚。作善為業。善心起時 。隨緣何境。皆於有等無著無恚。觀有等立。非要緣彼。如前慚愧。觀善惡立。故此二種俱遍善心。
言無瞋者。謂於三界苦果。及三界苦因。不生瞋恚是其體性。正對治瞋。作善是其業用。問。此無貪瞋二善根。所緣之境有異。應不俱有。不遍善心。答善心起時。隨緣遇何境。皆於有有具。苦苦具。但於境上無著無恚而已。是觀有等苦等。以觀心立此二名。不是要緣彼有等苦等為境也。如前慚愧二法亦是觀善惡而立二名。亦非緣彼善惡為境也。故此二法俱遍善心。

第二種善根無嗔,與苦苦具無嗔為性。三苦是講三界之內的苦報:苦苦壞苦行苦。在欲界三種苦統統都有,到色界天人,因為他們五欲斷了,沒有苦苦了,但是還有色身,所以有壞苦行苦。最高級的凡夫連色身都不要,無色界天人沒有色身,沒有色身就沒有苦苦壞苦,但是還有行苦。他的神識還在,我執依然是有的,我我所沒有離開,因此還有行苦。三苦是指三界的苦報,三苦之具就是造苦的業因,煩惱習氣啊,也可以說是迷惑造業。無嗔就是對於苦果苦因都沒有嗔恚心,這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受苦報或者造苦因,他甘心情願的受,沒有怨恨的心,這是很難得的。

嗔恚是地獄界的業因。經上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經上又常講:火燒功德林。嗔心之火一起來,就把功德燒得乾乾淨淨。這句話我們都聽得耳熟了,道理也懂得了,可是常常生嗔恚之火。那個功德怎麼會有呢?修了十天半月,脾氣一發燒得乾乾淨淨。一邊修一邊燒,修了一輩子燒了一輩子,乾乾淨淨一點都沒剩。諸位要想把功德保全,什麼樣不如意的環境來了都不能發脾氣,這是真正要注意到的。你十年二十年都沒發過脾氣,有一件事惹得你不痛快發一頓脾氣,二十年的功德燒的乾乾淨淨。所以嗔恚實在是太可怕了,無嗔才能夠保全善根。

七無癡者。於諸事理明解為性。對治愚癡作善為業。
言癡者。即無明。今於諸事理分明解了。故云無癡。以明解為無癡體。諸事理者。略即四諦。廣即十二因緣於彼起加行。故能明解。對治無明。作善是其業用。


無痴是於諸事理明解為性。痴就是無明,無痴就是離了無明。它
有程度上的深淺,除了少分的愚痴,對於世間一切事可以通達明了。工夫要深了,把痴除盡了,對於世出世間的理都能明了。世出世間的理,通常所講的四諦:苦集滅道,苦集是世間的真理,滅道是出世間的真理。天台大師說四諦有藏通別圓之不同,對於世出世法都能明解不迷惑,就叫無痴。

佛經上常給我們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眾善奉行,一定要依三善根。沒有三善根,眾善奉行做不到。有了三善根,不必說眾善奉行,一定是眾善奉行。有慚愧,一定諸惡莫作;有三善根,一定眾善奉行。這在佛法裡頭是根本法,也就是戒律的精神。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教化眾生,教育的宗旨就是三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戒律。自凈其意,是定慧。戒律與三善根和慚愧心所關係非常密切。這
十一個善心所,我們每一個人個個具足。現在問題呢,就是要常常現行才好,要叫它管事啊。雖有這些善心所,閑著不管事沒有用處。雖有這些好人,好人不當權沒有用處。

二精進者。謂於善惡品修斷事中。勇悍為性。對治懈怠滿善為業。勇表精進。簡諸染法。悍表精純。簡淨無記。即顯精進唯善性攝。
言精進者。謂勇於改惡遷善也。善惡修斷事者。即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廣。未生惡遏令不生。已生惡斷令不續。言勇表勝進者。謂念念高勝增進不退也。若行染法。設雖增長。望諸善品皆名為退。不得名進故。捍表精純者。如浣垢衣以潔白為主。故斷惡以純善為主。故此精純屬善法。以用力故淨。不同無覆無記之自性淨故。由此二義。顯此精進。是善性攝故。


這個勤是善法裡面的勤心所,在斷惡修善這方面勤快。孔子說: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見到善唯恐來不及做,見到不善好比水燒開了去摸,還沒接近手就趕快縮回來了。修善斷惡尤其要注意小善小惡。不要以為善事太小了不必做,小善事不肯做,善法裡面就有漏洞,雖做大善小善不為,那個善就漏光了,善業不能成就。不要以為小的惡事可以做,小的惡事累計起來是大惡。一個勇於修善的人,一定是在小惡小善上留意,在這上面下功夫,才能夠成就。

經典裡面佛叫著善男子善女人,底下才說法。這是什麼道理呢?我們讀《地藏經》,《地藏經》裡面講的善惡果報的感應太明顯了。許多人照著去修,不靈啊。光目女怎麼一修就靈,我們怎麼不靈啊。經上是講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發心依教奉行,就感應道交。可見得佛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是修行地藏法門的前提。怎麼才叫善男子善女人呢?具足三善根。三善根真正不容易啊!我們對於世間法,三界六道這些因因果果,放下了嗎?還有沒有貪愛?可見得做善人很不容易啊。真正具足這個條件,那是佛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經裡面的修為,如果我們依教奉行,當然感應道交。所以我們在學佛之前,首先要達到善人的標準,進一步才能受持如來大法。

八輕安者。謂遠離麤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對治惛沉轉依為業。謂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轉安適故。
言輕安者。言貪癡麤重。故令身心昏沉。今遠離麤重惛沉故輕。能令身心調適暢悅故安。使行人能堪任事而為其性。對治昏沉。轉依而為業用。次轉釋。謂此伏除昏沉障定之法。令所依止麤重身心。轉為輕安暢適故。


輕安是調暢身心能堪任事。調暢身心是身心輕快舒暢,沒有任何的累贅。能堪任事,就是你能夠擔當事業。業障重啊,不能辦事。業障除了,身心舒暢,可以辦事。辦什麼事呢?佛菩薩教化眾生的事業,我們平常所謂續佛慧命、普度眾生。如果自己
有煩惱有累贅,身心都不得其安,度自己都度不了,還能度別人嗎?這個能堪任事,就是你可以承擔如來家業,度化眾生。佛菩薩的本願只有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四宏誓願里其餘三條: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為了度一切眾生。因此荷擔如來家業,就是肩負起度化眾生的責任。要度化眾生,先度自己。輕安呢,就是自己在佛法裡面有了初步的成就。有這個成就,度化眾生的事業,能夠擔負的起來了。

九不放逸者。精進三根。於所斷修防修為性。對治放逸。成滿一切世出世間善事為業。謂即四法於斷修事。皆能防修。名不放逸。非別有體。無異相故。於防惡事修善事中。離四功能。無別用故。
言不放逸者。即是精進三根上。防修之功能。謂於所斷惡。防令不起。於所修善事。引令增長。故云功能。即此防修是其體性。對治放逸。成就圓滿一切善事是其業用。演義雲。勤智守心。不犯塵境。名不放逸。又雲。不放逸根。深固難拔。因不放逸。一切善根皆得增長。次釋。此不放逸。別無體性。即是精進三根。於斷惡修善事中皆能防修。即此防修一分功能。名不放逸。非離四法別有不放逸體。以與四法無異根故。


第九不放逸。放逸拿現在的話說,做事情不負責任,馬馬虎虎,這種行為就是放逸。不放逸就是認真負責,這個心所是假立的,沒有自體,是由前面精進三善根現出來的。不放逸能防惡修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精神集中。我們修道人要不放逸,認真去修學,道業不難成就,難在放逸。《彌陀經》裡面講往生,七天就可以辦到,七天辦不到那是因為放逸不認真啊!果然認真的修,經上講的清清楚楚,根性利的一天就可以往生,業障最重的七天可以往生。七天往生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有許多的事實。

十行捨者。精進三根。令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為性。對治掉舉靜住為業。謂即四法令心遠離掉舉等障。靜住名捨。平等正直無功用住。初中後位辨捨差別。由不放逸先除雜染。捨復令心寂靜而住。此無別體。如不放逸。離彼四法無相用故。能令寂靜即四法故。所令寂靜即心等故。
言行捨者。即是精進三根。能令自心平等正直。不假功用自然安住。以此為體。由此能令心遠離掉舉等障而得靜住。是其業用。故名為捨。以其能捨麁重沉掉。故心得靜住。此即四禪之捨定也。是善性攝。非是無記。言平等正直無功用行。
初中後位辨捨差別者。謂初捨掉舉行。心得平等。中捨邪曲行。心得正直。後捨有功用行。心得無功用住。此捨之差別相也。然此行捨離四法外。亦無別體。如不放逸。離四無有別相用故。
補義。言此行蘊中捨。謂眾生念念攀緣者。乃貪瞋癡也。以此三法令心掉舉。今既捨彼三。則心不掉舉。故心平等。以精進力。故增進至無功用也。


行就是五蘊裡面的行蘊,舍就是不執著,行舍就是不執著行業。它和前面的不放逸在體性上是相同的,也是由精進三根現出來的。既然體性相同,為什麼立兩個心所呢?因為作用不一樣。不放逸的作用是防惡修善,
行舍的作用是令心平等正直。這就是他進入到寂靜的境界,萬緣放下,心就平等正直了。古人所謂直心是道場,直心很難很難,怎麼樣才叫直心呢?心裡沒有念頭。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心才叫直心,一動念就是彎曲的相,失去直心了。平等也是如此,沒有念頭才平等,有念就不平等了。這是講它的作用不一樣,都是由於三善根的精進,現出來的相。

十一不害者。於諸有情不為損惱。無嗔為性。能對治害。悲愍為業。謂即無嗔。於有情所不為損惱。假名不害。無嗔翻對斷物命嗔。不害正違損惱物害。無嗔與樂。不害拔苦。是謂此二麤相差別。理實無嗔實有自體。不害依彼一分假立。為顯慈悲二相別故。利樂有情。彼二勝故。
言不害者。即是無嗔。於有情處不為傷損。不為觸惱。假立此名。問。何故一體而立二名。答。以對治有異故。無嗔翻對傷物命之瞋。不害正違損物命之害。無嗔是慈。故能與樂。不害是悲。故能拔苦。是顯無嗔與不害麤相之差別也。以嗔則現行身口。甚則能傷物命故。今若以理細推。無嗔有體。不害但不損惱未必現於行事。故為假立。問。不害既即是。無嗔。何須別立。答。為顯慈悲二相有別。亦顯利益彼二勝故。

這是慈悲心的根據。無嗔是真正的慈,不害是真正的悲。這是真正的平等,對於一切有情眾生,都不肯傷害。不但不肯傷害,而且還不能叫他生損惱,損是損傷,惱是惱亂。如果你傷害有情眾生,你沒有慈悲,你要叫眾生生煩惱了,你也沒有慈悲。諸位想想,慈悲不容易修啊。真正有慈悲的人,在一切有情眾生面前,都要叫眾生生歡喜心才對。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的留意到。善法十一就講到此地。

若根本煩惱與心王相應時,如有人為君聚斂,曰貪。助君為虐,曰嗔。指鹿為馬,令君昏愚,曰痴。引君恃才凌人,曰慢。擾君猶豫不決,曰疑。使君遍執己見,形成專制,曰惡見。惡見又分五種:使君固執身為主宰,曰身見。使君執己身為斷為常,曰邊見。使君不信因果實事作用等,曰邪見。使君執取一見,不受人諫,曰見取。使君妄立法章,自作聰明。曰戒禁取。
                               ┌─ 貪………障破戒定慧三德。
                               │   嗔………
                               │   痴………
                               │   慢………恃己才能,於他高舉。
             根本煩惱六 ┤   疑………於諸諦理,猶豫不決。
                               │           ┌身見……執身為我。

                               │           │邊見……執斷常空有等。
                               └─ 惡見 ┤邪見……謗無因果等。
                                            │見取……於諸見執為最勝。
                                            └戒取……於諸見戒禁執為最勝。
四根本煩惱六者。謂貪。嗔。癡。慢。疑。惡見。此六種。乃一切煩惱之根本。煩惱皆由此而生長故。


這就是常講的五鈍使五利使。六個根本煩惱一開端貪嗔痴,凡有貪心戒不能成就,凡有嗔恚定不能成就,凡有愚痴慧不能現前。由此可知,三善根成就了我們戒定慧三無漏學,是三無漏學的前方便。這三個心所也叫做三毒,一切惡行全是依這三個心所生起來的,所以它是根本煩惱里的根本煩惱。同時它又是三惡道的業因,貪心是餓鬼道的業因,嗔恚是地獄道的業因,愚痴是畜牲道的業因。這三個煩惱重,免不了入三途。

一貪者。謂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
言貪者。於五取蘊躭染愛著為性。輪廻三界能生苦果為業。謂由此貪愛為因。於三界取蘊苦果生生不斷所謂愛欲為因。愛命為果。又雲。有。謂後有。三有異熟之果。有具。謂彼惑業所感中有。及器世間也。


所謂貪,在境緣上講,無論世出世法都不可以貪愛。世間法我不貪愛了,佛法我貪愛它,行不行呢?不行。你那個貪愛的心所是一樣的,煩惱一分沒有減少,只是對象換了。惡法不貪了貪善法,還是貪啊!只要用深重的貪心去修善,為名聞利養去修善,縱然作了許許多多善事,福報要到餓鬼道里去享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4 20: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