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百法明門論簡義16-7》 民國唐大圓著 凈空法師講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問? 發表於 2018-4-1 06: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18-4-1 06:22 編輯

【百法明門論篡】三受者。謂領納違順俱非境相為性。起愛為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
受者。謂領納也。領謂收領。納謂容納。若領納違境。則起心欲離。若領納順境。則起心欲合。若領納非違非順境。則起平平。雖不欲合。亦不欲離。此受性也。為欲所依。故能起愛。是受用也。


五遍行心所昨天講到作意,今天接著講後面三位:受、想、思。五遍行裡面的受與想,在五蘊裡面佔了兩個位置。受是領納違順俱非境相,這是它的性體。它的業用呢,是起愛為業。這個愛,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的愛(註:十二因緣中的五個:觸受愛取有),意思非常的廣泛。受的意思是領納,領是領收,納是容納。領納的境界有三類。第一叫順境,合乎自己意思的境界,第二叫違境,你所不喜歡的境界,也就是所謂的逆境。第三是俱非,說不上順逆,也就是平平常常的境界。一般說起來,遇到順境,起貪愛,喜歡得到它。遇到逆境,你也貪愛,貪愛離開他。所以貪愛在順境逆境里都有,一個喜歡接近一個喜歡遠離。對於俱非的境界,無所謂離合,這是受心所的性質。它是一切愛欲所依,所以這個心所能夠引發貪愛的煩惱,這是它的作用。(註:愛同於欲別於貪?)

【百法明門論篡】四想者。謂於境取相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謂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
想者。謂境風飄鼓。安立自境。施設名言。是其體用。安立者。即取像義。謂此意想。先於色聲等境安立分齊而取像。由取像故後起名言。此是色是聲等。


第四是想心所,與境取相,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謂的研究。先有想,然後才有名字相言說相,起這些作用。註解里說想是境風飄鼓、安立自境。安立是取像的意思,這是它的形體。由取像故後起名言,在境界里設立種種名號種種言說,這是它的業用。我們中國古來的聖人製造的文字有相當的學問,裡面有哲學有藝術。想字是心上有個相。心要不取相,怎麼會有相呢?心裡頭本來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取外面境界就有相了,心裡有相就叫做想。所以想是心之取相,心裡頭已經著相了,建立了形相,這就叫安立自境。一切的分別言說名稱,都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後面的不相應行法,有許多都是從這個地方生出來的。說實在的,不相應行法,是根據實在事情差別建立的,它沒有實體,這是必須要知道的。

【百法明門論篡】五思者。令心造作為性。於善品等役心為業。謂能取境正因等相。驅役自心令造善等。
思者。能取正因邪因籌量可行不可行。是其體性。驅役自心造善造惡成邪成正是其業用。問。作意與思何異。答。作意如馬行。思如騎馬者。馬但直行。不能避險就平。以由騎者令其避就。思惟亦爾。令彼作意不得漫行。脫邪就正。故曰。欲吾知爾本。意以思想生。吾不思想爾。則爾而不生。又語雲。思無邪。又雲。慎思之。又雲。三思而行。補義。由作意而於思。則善惡之念已成。決不能止。故下別境。乃必作之心也。


單單有想還不要緊,不算造業。觸、作意、受、想都不構成業,雖在那裡造沒有業。就好像諸位念書,念到半途而廢沒有結業。到想為止不造作了,這個很好。如果到思就麻煩了,思就結業了。阿賴耶識里下了種子,將來遇到緣要受果報的。我們常常把思想連在一起講,唯識學分的非常微細,思是思,想是想。想不造業,思就造業了。論上說思是令心造作。遍行心所發展到思,起心動念要造業了。如果拿粗淺的現象做比喻,好像我們考慮問題,反覆考慮最後下決心了。決心已下,造作的念頭已經成就了,後面接著一定有事相上的造作。

但是五遍行非常之快,絕不是一步一步慢慢來的。上次給諸位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每個生滅就是完整的五遍行。它的速度比電流還快,佛要不給我們說,我們決定沒有辦法覺察到。四空天的定,阿羅漢的九次第定,都覺察不到。菩薩位也要甚深大定才能覺察。這個現象我們應該曉得。作意與思有一點接近,古人有問,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這裡比喻很好,作意好像馬在行路,思是騎馬的人。馬只是往前面走,駕馭它的是騎馬的人,叫它往哪邊走它就聽指揮,思與作意關係好像是這樣的。

世間聖人告訴我們:思無邪,又所謂:慎思之。思要謹慎,不謹慎就要造惡業。佛法裡面講: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果報現前凡夫害怕,害怕也沒辦法,逃避不了。菩薩懂得這個道理,果報來了菩薩接受,決沒有逃避的心理。菩薩曉得過去造作現在要受,自作自受,不怨天不由人,從今而後慎重造因。既然不願意受惡報,應該不造惡因,不造惡因將來就不受惡報,這是一定的道理。古人常講:三思而行。有許多人把這句話誤會了,以為三思而行是衡量利害,古人的意思是教你考慮因果啊!做這個事情造因,將來結什麼果報?大家都能在因果上三思而行,不會再做惡事了。無論做什麼事情,要多想想因果報應啊!五遍行到思,這是決定要造作了。入了別境心所,就是正式的造作。

【百法明門簡義】若別境五心所與各心王相應時,如有一人以利害告君,使起希望名欲。一人為君說明事理,使得了解,名勝解。一人告君以往事,促其記憶,名念。一人勸君用志不紛,使有定向,名定。一人引君多見多聞,發生智慧,名慧。
                       ┌─ 欲………緣所樂境起希望
                       │   勝解……緣決定境印持之
                別境┤   念………緣曾習境令心明記
                       │   定………緣專一境令心不散
                       └─ 慧………緣所觀境而起簡擇
【百法明門論篡】言別境者。以五心所所緣之境。各各不同。非如遍行同緣一境。謂別別緣境而得生故。以四境別名。為別境也。謂欲。所樂境。解。所決定境。念。曾所習 境。定。於所觀境。慧。則於四境揀擇為性。故不同偏行耳。
補義。此五心所乃必作之心也。善惡皆然。修行亦爾。

遍行是起心,別境是造作,這個大意要記住。別境五心所所緣的境界個個不同,因此它與遍行心所不一樣。遍行是五個心所同緣一個境界,才能成一個念頭。

【百法明門論篡】一欲者。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勤依為業。
欲者。於所樂境希取冀望。是其體性。精進為依。是其業用。謂於所愛境。希望必合。於所惡境。希望必離。所謂愛之欲生。惡之欲死。是知欣厭皆名欲也。故世出世法。無不皆由好樂而成。故好樂世間法。成世間果。好樂出世法。成出世間果。甚矣。好樂之不可不正也。古人尅期求證無上菩提者。好樂之力也。
補義。佛說眾生有種種欲。不獨菩提。下四皆然。


欲心所是於所樂境希望為性,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謂的慾望。慾望是對我們喜歡的境界產生的希望,它的業用是精進,對慾望拚命的追求。這個精進跟六度的精進不一樣,那個是道業上的精進,這個是慾望上的精進。你比如世間人追求財富,他很勤奮啊,一天到晚都在那裡想盡了方法,怎麼樣去發財啊。只要有慾望,那個慾望就能引導他發奮,勤苦勞作。他所樂的境界,裡面有順境也有逆境,順境要追求要獲得要精進,逆境要擺脫要遠離也要精進。用字簡單,包含的境界相當廣泛。

世間人的慾望不外乎財色名食睡,在這個地方精進,得到的時候希望得到更多,沒有得到的時候拚命追求。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這些都是假的空的。如果把一生的精力放在這上面精進,未免太可惜了。為什麼呢?精進一輩子依然是生死輪迴,甚至造無量無邊的罪業,迷惑顛倒,得不償失。那麼學佛的人有沒有慾望呢?也應該有欲。與世間的欲不相同,學佛的人普度眾生啊。普度眾生不但言教,還要有身教意教,身口意都要給眾生做榜樣,以教化眾生。最好的榜樣就是釋迦牟尼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啊,統統捨棄出家求道。

覺悟的人與迷惑的人的慾望不一樣。了生死出三界證無上菩提,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者的慾望。我們在《高僧轉》裡面看到,從前那些高僧大德,沒有一個不是希望早一天成就道業。能不能成就呢?一定能成就。憑什麼成就呢?如果說是根性利智慧高,不見得。釋迦牟尼佛時代還有周利槃陀伽尊者,念笤帚兩個字,念笤忘了帚,念帚忘了笤。那樣愚笨的人你們同學當中找不到一個,他能證阿羅漢,你們證不了阿羅漢嗎?你們自己沒有信心沒有慾望。如果有這個慾望,我在這一生想證阿羅漢,一定證得了,想證無上菩提,你也證得了。好樂之力不可思議,為什麼不想成就道業呢?

【百法明門論篡】二勝解者。謂於決定境印持為性。不可引轉為業。謂邪正等教理證力。於所取境審決印持。由此異緣不能引轉。故猶豫境勝解全無。非審決心亦無勝解。由斯勝解非遍行攝。
勝解者。謂於境決知其可作。不能引轉也。言決定印持不可引轉者。謂藉邪教正教邪理正理據證之力。故於所取之境。詳審明決。印定持守。由此異緣不能牽奪。故名勝解。如說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境。如是決定增勝不可引轉。語雲。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古德雲任爾非心非佛。我自即心即佛是也。若半疑半信。若存若亡。名猶豫境。決無勝解。若雖印持而無一刀兩段審決之心。亦無勝解。由此勝解非遍行攝也。又此欲解性攝善惡無記三性。如後懈怠中說。

第二是勝解心所。勝是殊勝,解是理解。你對於這個境界徹底明了,沒有疑惑了,你那個心就安定了,不會轉變了。勝解也有廣泛的意思。一般人求名求利,認為名利是實在的,對於名利認識的很清楚,一心一意追求,這是世間的勝解。

與決定境印持為性,印是印定,有決定的意思(謂藉邪教正教邪理正理據證之力,故於所取之境,詳審明決)。持是保持,外緣轉不動。世間人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這是勝解之意。古德說:任爾非心非佛,我自即心即佛。你們不承認一切眾生有佛性,我承認一切眾生有佛性,我知道一切萬法唯心所變,不管你們怎麼說,我這個見解決定不動搖,這是修道人的勝解。

如果對於境界半信半疑,決定沒有勝解。假如一樁事情半途而廢,你也沒有勝解。如果你有勝解,不會半途而廢,無論是世法出世法善法惡法統統一樣。當小偷偷東西需要勝解,曉得那套方法一定能偷得到,這是做惡的勝解,所以別境心所是一切眾生個個都有的,關鍵是是你那個勝解的對象是什麼?學佛的人對於佛法的理論修持的方法決定沒有懷疑,無論外緣怎麼變遷,你也不會動搖,這是佛法的勝解。勝解是道業上能不能成就的先決條件。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4: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