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百法明門論簡義16-4》 民國唐大圓著 凈空法師講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問? 發表於 2018-3-24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18-3-25 10:40 編輯

雖聞佛言一切法無我,尚未能明其何謂一切法?如何謂之無我?今造此論,即說明其所以然。先說一切法,可分有為無為二種,次就有為法分為四位,九十四種,無為一位,分六種,合為百法。表之如下:
                                     ┌ 一心法八………………......一切最勝
                           ┌有為┤ 二心所有法五十一……..…與此相應
                           │        │ 三色法十一……………......二所顯影
                百  法 ┤        └ 四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三位差別
         (一切法)│
                           └無為六法有我………………......…四所顯示

再看後面一段無為法(出世間法),底下說四所顯示,這個四是指有為法的四位,從有為法裡面顯示出無為法,可見無為法也不是實在的。假如沒有有為法,無為法也就不可得了。所以,無為法是從有為法相對建立起來的,離開有為就沒有無為了。因此小乘聖者為什麼不究竟呢?就是因為它還執著有一個無為法。大乘菩薩知道無為法也是假的,所以對於無為法也不執著,這才是究竟圓滿。如果執著有個有為法呢,那就跟阿羅漢辟支佛是一樣的境界。

這個五位次序是不能夠錯亂的,是一定的程序發展出來的。本論講如是次第,從心法到心所有法是勝劣一對。心法最勝,心所有法就差一點了。殊勝的擺在前面,劣的放在第二位,這個順序不能顛倒。心心所法屬於能變,色法是它所變,能所一對。能變的排列在前面,所變的排列在後面,這個順序也不能顛倒。能變所變都是實有,依它起性,而心不相應行法,純粹假立,遍及所執性。實有的比假立的當然要殊勝,所以把實有的擺在前面,假立的擺在後面,這是實假一對。有為法是屬於有作為的,而無為法是沒有作為的,擺在後面,這是有無一對。正好像樹枝,枝條長得很有順序,一點也不錯亂。這是說明如是次第。

一切有為造作生滅無常之法,名有為法。其不生滅無造作之法,名無為法。今先說有為法。

這是給有為法無為法下個定義。下面按照順序先說有為法。第一段講心法。

心法八者,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種識,亦名心王。能造萬法,如國王統治百姓,威力自在,故論說為一切法中之最勝者也。
《百法明門論》裡面說心法是一切法最殊勝的。唯識裡面八個識是最重要的部門,八個識前六識好懂,是我們凡夫境界可以體會到的。末那與阿賴耶比較難懂了,非常的深密,不是我們凡夫平常能夠覺察到的。不但凡夫不能知,阿羅漢辟支佛也不知道,這是大乘佛法精華所在。那麼心法為什麼稱做心法呢?窺基大師在《百法明門論解》中說了六點:
第一、集起名心。集是集聚,起是起現行,它能集聚種子而起現行,所以叫做心。在八種心法裡面,集起的意思特別殊勝,能力特彆強的,是阿賴耶識。
第二、積集名心。積是累積的意思,無量劫以來累積起一切的種子習氣,它也有心的意思。從積集的意思來看,前面七個識都有這種功能,所以都稱為心。
第三、緣慮名心。緣是攀援,慮是思慮,八種心法都有緣慮的功能。
第四、或名為識,了別義故。八種心法都有了別的功能,所以都可以稱為識。
第五、或名為意,等無間故。等無間是沒有間斷的意思。八種心法都有這個現象,所以都可以稱之為意,都可以稱之為識,都可以稱之為心。統統有這個意思在。
第六、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識。有的論上把八個識說做心意識,單講心是指阿賴耶,單說意是指末那,而前六種法都稱為識。從這裡我們很明白的看出,阿賴耶集起的功能特別殊勝,末那識緣慮的功能殊勝,前六識了別的功能殊勝,從這三方面將心法分為心意識。這些名詞在經論裡面隨時可以看得到,都是指心法。(註:《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集起說為心,思量性名意,了別義為識,是故說唯心。)

                            ┌一眼識……依眼根了別色塵之作用
                            │二耳識……依耳根了別聲塵之作用
                            │三鼻識……依鼻根了別香塵之作用
                 心 法  ┤四舌識……依舌根了別味塵之作用
                (八 識) │五身識……依身根了別觸塵之作用
      (一切最勝故) │六意識……依意根了別法塵之作用
                            │七末那……此譯名意、亦名意根
                            └八阿賴耶…此譯名藏,能藏一切種子,亦名本識
前面六識性質大致相同,可以合起來講。這六種心法都是依根得名,比如眼識是依眼根得名,耳識是依耳根得名。論上給我們說,前五識從所依根立名,有五點意思。第一依根。。。第二由根而發。根只是它的增上緣,但是沒有根,雖有種子不能發識。比如說這個電燈,燈的光明稱燈光,這就好比是依根建立的,為什麼呢?實際上放光的不是燈而是電,我們不叫電光叫燈光,因為它是依燈而發的,燈是增上緣。前六識也是如此,真正的種子是阿賴耶,所以說:原以一精明,分成六和合。阿賴耶好比是電,眼好比電燈,透過根發生的作用,我們就依根建立名稱。。。第三屬根。。。第四助根。它能幫助根,如果沒有它根就不起作用了。比如光是助燈的,燈要不放光就壞掉了。。。第五如根。如同根一樣的,也就是《八識規矩頌》說的:愚者難分識與根。那個愚者是指阿羅漢與辟支佛,他們都分不出來。有這五點意思,所以說它是依根建立的名稱。

第七識翻作意,為了跟第六意識混淆,所以保持音譯。這個名號,是從相應當中得來的。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往往省略了,完整的翻譯應該是染污意。它的性質就是染污,因為有四種煩惱永遠跟隨著,從來沒有間斷過。四種煩惱:貪嗔見慢。只要有末那,就有這四種根本煩惱,所以稱之為染污。意是什麼意思呢?剛才講的緣慮名心(思量性名意),因為它恆審思量,所以在意的定義上特別殊勝。恆是恆常,審是審查,從來不間斷的審查思量什麼呢?它以為第八識是我,"我"這個觀念從來沒有間斷過。這種思量只有第七識有,其它統統沒有,唯獨第七識有我見。所以末那對於意的定義特別殊勝,這就是"意識"之來源。

此地有個問題,末那翻作意,跟前面第六意識有什麼不同?末那跟第六識關係太密切了。末那是意根,第六識依根立名,它的根就是末那,可見關係相當之深。兩者立名不同,第七識是當體立名,它自己確實有這個"意"。第六是依根立名,依第七的"意"建立名號,也叫"意"識。第六識雖然能夠分別五塵好無,它只是能分別而已,一定要靠末那傳送、相續、執取。如果沒有末那,雖然分別是短暫的現象,不會有相續相,也不會有執取相,正如同前五識的情形。前五識眼見色不是也有相續執取嗎?殊不知那個執取相續統統是第六第七的作用,並不是前五識的。這是第六與第七不相同的地方。

第八識是根本識,前七識都是從它生出來的,它才是真正的主人公。阿賴耶是梵語,它是從功能上建立的名號,論典裡面說它具足三藏之義,藏在此地是收藏的意思。過去真諦法師把阿賴耶翻作無沒(讀莫),就是說它永遠的存在,不象其它一切法斷斷續續的。這個意思在佛的經論裡面說得很多,也就是真如隨生死遷流而不失不壞的意思,真如就是佛性啊,也就是我們的真性。它能夠隨緣,雖然隨緣永遠不會改變,阿賴耶就是隨緣的真如,實際上是一個東西並不是兩個東西。

而玄奘大師把它翻作藏識,這是就功能上說,阿賴耶能含藏諸法種子。藏有三義:能藏、所藏、執藏,因為它能夠含藏善惡種子,種子藏在裡面永遠不會失掉也不會壞掉,真正是個好倉庫。所以善的種子將來一定有善報,惡的種子也一定有惡報。要想不報太難了。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呢?三業的造作就要小心謹慎,萬萬不能造惡,不能生惡念。動個惡念阿賴耶識裡面也要落個惡種子,這個麻煩大了。身口意三種造作都有善惡,所以佛教給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造作的一定要受果報,不要說凡夫佛菩薩也跑不了。這是就能藏來說。

就所藏的來講,阿賴耶把無量劫以來,根身器界善惡種子全都收藏在裡頭,一樣都不漏,遇到緣就起先行了。所以從種現互熏來說,就有所藏的意思。好比一個倉庫,倉庫是能藏,物品是所藏。有能藏有所藏還有看倉庫的人,這個人非常認真,一點都不含糊,這就是我愛執藏。我愛執藏是誰呢?就是末那啊。末那執著見分一分,以為那個就是自己。有這三點意思,玄奘大師把阿賴耶翻為藏識,它是從功能上建立的名稱。楞迦經裡面說:藏識如來藏啊。這句話說明臧識就是如來藏,它是真如隨緣之名,也就常講的真如在纏,也就是平常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的佛性就是阿賴耶,阿賴耶識不但是眾生的佛性,而且是萬法的根本,善惡的本源,凡聖之規則,所以世出世間染凈善惡一切諸法統統依這個識所變現。所以唯識學家根據這個道理,說萬法唯識。

從這個關係上來看,這八個識體是一個,名有八個。那麼體是一個用一個名稱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說八個這麼啰嗦呢?這是說法不得已,因為體雖是一個,形相不一樣,作用不一樣。比如眼識的形相和耳識的形象不相同,眼識的作用與耳識的作用也不相同。正如同電的體是一個,在燈上放光明,這是電的作用。在擴音器上幫助將聲音擴大,使大眾聽得更清楚,還是電的作用。錄音機把聲音記錄下來,還是電的作用。從體上看是一個,從作用上看無量無邊。要說明這些作用與現象,不得已建立種種名號。雖然建立八種名號,八種名號都有規則可循。玄奘大師根據這個道理,造《八識規矩頌》。

前五識性質相同,相應的心所也相同,有34個。眼識有34,耳識也有34。諸位要曉得,眼識相應的34個心所可不是耳識相應的34個心所,名字一樣實際不相同。比如學校裡面有一個校長,校長底下有許多辦事的人員,有教務主任訓導主任等。這個學校有教務主任,那個學校也有教務主任,這個學校的主任可不是那個學校的主任。前五識好比五個校長,各與它相應的心所。諸位要懂這個意思,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總加起來是34*5=170個心所。萬萬不要看呆了,以為心所只有五十一個,好象是八識公用的,不是這樣的。八識各有相應心所,170,加上第六識相應的51,加上第七識相應的18,加上第八識相應的5個,合計244個心所。名字一樣,講法一樣,但是配合不同的識,就不一樣了。此地只能給諸位介紹簡單的原則,必須要到大經大論裡面去探討。唯識這門學問,盡畢生也研究不完的。這幾個小時只是簡略的說明,真正用功夫要靠專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14: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