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數據泄露醜聞發酵,臉書已到生死關頭?(二)

[複製鏈接]

1509

主題

2572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100
貝貝love 發表於 2018-3-21 14: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更要命的是,這看似「與法律、道德違背」的操作,在Facebook眼中,是符合規範的。


就拿這次「劍橋分析」的主謀來說。劍橋大學心理學系高級研究員科根(Aleksandr Kogan)設計的那款「學術研究」APP,雖只有27萬Facebook用戶下載,卻套得5000萬個人信息數據(包括下載用戶的好友)。此外,媒體調查甚至又指向了幾年來的西方的頭號大敵俄羅斯。衛報調查顯示,科根與俄羅斯有很深的關係,甚至他的研究經費都是俄羅斯出的。





科根 圖自CNN


面對如此多的槽點,Facebook的回答卻令人意外:「除了科根最後將數據轉手給第三方(劍橋分析公司)的行為,其他都合理合法,符合規範。」


這種被衛報和紐約時報形容為「高度不負責」的態度,在另一件事上盡顯無疑:據CNN透露,2015年就得知有「千萬級數據外泄」的Facebook,剛開始的回應是「逃避」——刪數據;直到今年危機爆發,Facebook才坦言,「是當時沒刪乾淨」。


雖然近年來Facebook對用戶信息保護政策進行了完善,但到底離不開「利益驅使」的經營邏輯——根據廣告數據追蹤公司Borrell Associates的數據顯示,從宏觀角度來看,2014年美國中期選舉時,數字廣告僅占政治選舉廣告投入的不到1%,到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22%,總額高達19億美元。


CNN援引分析人士稱,就這點來看,要讓Facebook停止將用戶數據轉讓,這幾乎不可能。


搖錢樹正在枯萎,Facebook是下一個MySpace?


扎克伯格若要繼續安心收割,必須維持好一定體量的用戶。但恐怕在這個點上,Facebook也遇到了危機。


在Facebook於今年1月底公布的財務報表上,其2017年第4季度在北美地區的活躍用戶數,首次下降——從上一季度的1.85億將至1.84億。





不要小看這1百萬的用戶流失。彭博社分析指出,每個活躍用戶對Facebook來說就是26.76美元的收入;而且隨著上述電子廣告投入的力度增加,每位用戶的「價格」總的來說都在逐年上漲。這26.76美元,就比2016年同比增長了35%之多。





不巧的是,北美市場還佔了佔Facebook第四季度收入75%。



還有一些數據印證了搖錢樹正在逐漸枯萎。比如,Facebook去年失去了280萬25歲以下的用戶,有分析稱今年還要再丟200萬;上個季度,用戶每天上線Facebook的總時間同比減少了5000萬小時。



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路透社甚至用MySpace來對比Facebook,稱曾經的如日中天已經不復存在。在用戶量減少、廣告市場飽和的前提下,即便是Facebook的「立足之本」,也會給其帶來更少的收入。另外,這場數據外泄風波,很可能提前給Facebook宣判死刑。





路透社形容Facebook的命運將會和MySpace一樣


個人信息如何不再「裸奔」?


同樣的問題在國內也不乏討論。相信很多讀者都遇到過,消費者在登錄一些網站時,經常會被問道,是否同意將個人信息用於第三方,但並未告知具體將消費者信息給了哪個第三方。





對此,天津大學法學院卓越教授、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楊立新日前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這是霸王條款,算是侵權。因為《網際網路交易管理辦法》不僅規定了經營者應採用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係的條款,還規定了,對於信息收集,要求經營者需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否則,這就是侵權行為。也就是說,經營者到底將收集到的信息給了哪個第三方,適用什麼範圍、要去做什麼,這都需要跟消費者講明白。而且,消費者理當有充分的選擇權。」


同時,網路上也存在某些「對個人信息的多度獲取」,比如一個手電筒App,需要讀取通訊錄、定位地址等內容。





圖自知乎


對此,楊立新表示:「無權獲取而獲取他人個人信息,是侵權行為;有權獲取他人個人信息,但是超出合法的範圍而收集與交易不相關的個人信息,同樣也是侵權行為,都要承擔侵權責任。對此的防範方法,就是只要你不同意,你就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不要輕易點擊。」


另一方面,黑客攻擊竊取個人信息呈增長趨勢。





某「搭線」支付寶試圖竊取用戶信息、資金的黑客 圖自央視


從事網路安全保護業務的一位技術人員曾向新華社表示,「從對政府機構、大型國企、高校、電商、交通等重點客戶遭遇網際網路黑客攻擊的實時監測數據看,網路黑客入侵重點網站竊取信息有增無減,攻擊手段日益多樣化,而大量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一些機構網路安全防護意識不強,投入不足,特別是沒有對不斷出現的網路安全漏洞及時採取修復措施,很容易被黑客攻陷,造成大規模信息泄露。」

1509

主題

2572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100
 樓主| 貝貝love 發表於 2018-3-21 14:30 | 顯示全部樓層
危機四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8: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