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百法明門論簡義16-1》 民國唐大圓著 凈空法師講

[複製鏈接]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問? 發表於 2018-3-20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問? 於 2018-3-21 03:56 編輯



這次所選用的本子是民國初年唐大圓居士編的,這本講義的用意是接引初機。唐居士民國初年在學術界有相當的地位,經常在各學校講演佛學,所編的講義相當通俗,中等以上的程度都能接受,這是他編著的東西的一個好處。過去在台中,曾經將他所編的合印成一本《唯識新裁擷匯》,這一篇也收錄在裡面。

唯識也許諸位聽了不少了,但是任何一門功課聽一遍是不夠的,怎麼曉得不夠呢?如果諸位對《百法》真正懂了,我執就斷了。《百法》只是解釋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一句話:一切法無我。你真正懂了,一切法無我了。無我是什麼境界呢?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你縱然是沒有入到圓初住的果位,也差不多了。如果還有我,還有我所,你對百法並不懂。可見得我們聽個十遍百遍不算多,即使人我執法我執斷掉了,百法才算是及格,這門功課可以打六十分,算及格。你依然有我執法執存在,只能打個一分兩分,六十分拿不到。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

我們今天要求的是大乘佛法的標準。也許諸位說,我們業障太重了,頭腦太笨了,成佛做祖怎麼敢想呢?要是有這個念頭,是自做障礙,成佛做祖真的沒有希望,為什麼呢?自己阻礙了自己,不能往前進了。佛在《華嚴經》裡面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啊,為什麼呢?首先要對自己建立信心,相信自己這一生可以成就,我這一生能夠斷我執,能夠證得菩薩果位。唯有堅定的信心,不變的念頭,在大乘佛法裡頭才能成就。

這一部論典自古以來,祖師大德教給我們的,是大乘入門的一部書。在這上面基礎要是扎不牢,一切大乘經典我們無份。由此可知,這部論對我們學大乘佛法的人,是多麼的重要。現在諸位先看題目。原文裡面有大乘兩個字,《大乘百法明門論》,這裡把大乘兩個字省掉了。《百法明門論簡義》,簡是簡單,義是講義。可是給諸位介紹呢?我們還是要把大乘兩個字講清楚。所謂大乘,揀別小乘的意思。這一部論屬於大乘,而不是小乘。小乘只講七十五法,根據《俱舍論》講的。大乘說百法,根據《瑜伽師地論》講的。
《瑜伽師地論》實際上是講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非常慈悲,唯恐初學看到六百六十法太多太繁雜,不能接受。所以將六百六十法,歸納起來稱為百法,作為大乘入門的一部教科書。乘的意思是比喻,運載得名,好比世間鐵船可以載著許多人行遠路,取這個意思。在此地大乘是以普渡眾生為志,揀別小乘只求自度而不主動發心度眾生。

百是數字,法是法則,有規範的意思在。在本論裡面,又分為世間法、出世間法。所謂世間法,也叫做有為法,一共有94種,無為法六種,合起來稱為百法。在有為法裡面又分為四類: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加上無為法,稱為五位百法。前面四位是有為法,後面一位稱做無為法。明是指菩薩無漏的智慧,能破無明,才叫做明。我們學這部論典,必須要開無漏的智慧。這才能夠斷煩惱證菩提,入大乘之門。

因此修學大乘佛法成就與否,就是在所使用的智慧上,凡夫學佛依然用有漏的智慧,所以不能成就。為什麼呢?有漏的智慧,不能斷煩惱,不能破無明,學一輩子在五乘佛法裡面還是屬於人乘。人乘學好了,果報不過是來生人天有漏福報。了生死出三界,嘴皮上的學問,不管用。怎麼才管用呢?你一定要用無漏的智慧學習大乘佛法。再給諸位說,不但大乘佛法要用無漏慧,小乘佛法也要用無漏慧。沒有無漏慧,見思煩惱斷得了嗎?可見無漏慧是真正重要啊。

無漏慧要從哪裡學呢?從無分別智上得來,一切境界裡面不要用分別心。用分別心與有漏慧相應,不分別與無漏慧相應。我們所以很難入道,就是分別執著太重了,麻煩在這個地方。所以千經萬論天天講解,煩惱還是不能斷。菩提還是不能現前,真是苦不堪言。這個明就是無漏智慧,簡單講就是無分別智。一定要以無分別智,才能入大乘之門。這個門是指這一百法是凡聖共有之門,凡夫也是這個門,聖人也是這個門。凡夫用有漏慧,這是六道凡夫之門。如果用無漏慧,那就是佛菩薩之門。這一百法太重要了,無論在凡夫位在聖賢位都應該明了。明了之後就看我們用什麼樣的智慧去應用它,無漏慧運用它,你是佛菩薩。有漏慧運用它,你在凡夫裡面算是個聰明人。

論是抉擇的意思。古德註解裡面說:揀擇性相。教誡後學。決斷疑惑。故以為論。論就是經典的註解。解釋經有兩種方法。一種按照經文一句一句的註解,這種方法叫釋經論,解釋經的。另外一種方法是就經中大義來發揮,並不是按照經文一句一句來解釋的,這個叫做宗經論。《百法名門論》屬於宗經論,不是釋經論。在菩薩註解經書裡面做代表的,《大智度論》是大般若經的註解,屬於釋經論,從如是我聞開始一句一句解釋。《瑜伽師地論》屬於宗經論,是從經典裡面的大義上發揮的。論有兩種不同。後來的人給佛經做註解,不再叫論,
叫疏叫注,現在人稱之為講義。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經》叫《彌陀經疏鈔》,清涼國師注華嚴經叫《華嚴經疏鈔》,這是祖師們謙虛。

疏鈔和論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用論這個字分量很重,就是說我這個註解跟佛的意思完全一樣,沒有什麼討論的,沒有任何批評的,我這個絕對正確,有這樣的分量在。稱疏鈔稱講義就客氣了,我注的未必是佛的意思,你們看看有不妥當的地方,給我改正改正,向你們請教請教,有客氣話在裡頭。用論沒有什麼請教的,你完全聽我的,我說的就是正確的,分量在此地。後來的祖師大德不用這個字,自己謙虛客氣,覺得自己在佛法裡面修證的功夫還不夠,雖註釋經論不敢用這個字。這是從前大菩薩們著論,象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無著菩薩、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做的,《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做的,這些都是登了地的菩薩,當然是沒話說得了。

合起來講呢,《大乘百法明門論》,是世出世間一切凡聖共同修學的一部論典。為什麼天親菩薩要造這部書呢?菩薩造這部書的目的,就是因為凡夫聖人都有執著。也許諸位同學要問了,凡夫有執著我們承認,聖人怎麼還有執著呢?凡夫執著的重,聖人還有微細的執著。不要說二乘聖者,等覺菩薩還有一乘微細的執著沒打破,什麼人沒有執著呢?成了圓教佛就沒有執著了。凡夫的執著這才招來分段變異兩種生死。凡是有我執的就會招來分段生死;凡是有法執的,就會招來變異生死。凡夫這兩種執著都有,所以兩種生死都要受。阿羅漢以上的,見思煩惱破了,人我執斷掉了,但是還有法我執沒有斷,因此依然有變異生死。再說到菩薩,我們從圓教上看,圓教七信位斷人我執,七信以上沒有三界之內的分段生死,但是有變異生死,為什麼呢?他還有法執。

本論的目的,就是破兩種執著。百法通了,你就真正徹底明了,人無我法無我啊。通達以後凡聖之情斷盡了,這才算得上入大乘之門。這個了斷只是從解悟上說。你才能夠懂得什麼叫大乘?大乘佛法與小乘有什麼分別?與世間法有什麼分別?如果要是入進去,必須要證悟。解悟以後我們要悟後起修,修什麼呢?求證。證什麼呢?證明沒有人我沒有法我,求證這個。證得了就叫做悟入,悟入諸佛的境界,最低限度圓教初住菩薩位,相等於別教的初地,相當高的地位,這是講大乘入門。可見這部論雖然很短,看起來只有五百多個字,非常的要緊。我們把文念一念。

題言百法明門者,謂通此百法,乃能入唯識之門也。
唯識是大乘佛法。入唯識之門,就是入大乘佛法之門。

天親菩薩造論簡要,古今解者雖多,或過深過繁,未能引起讀者興趣,今復作簡義以引之。
這就說到造論的人,天親菩薩造,有時候也翻作世親。這位尊者傳記大藏經裡面有。他出生在佛滅度后九百年的時代,也就是公元320-400年。他與他的哥哥在當時非常有名,他的哥哥是無著菩薩,兄弟倆在大乘佛法裡面都證到地上菩薩的地位。這位尊者原先是修學小乘法,在小乘法裡面一切通達,學小乘的時候誹謗大乘。經過他哥哥善巧方便的誘導,終於懺悔回小向大。他回小向大之後,懺悔的心非常殷切,覺得自己當初誹謗大乘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業,發願把自己的舌頭割掉求懺悔。他哥哥說不必要。過去用舌根誹謗大乘,為什麼不再用舌根弘揚大乘呢?這才叫真正懺悔啊。他聽了這個話覺得很有道理,從此極力弘揚大乘佛法,造了五百部論。所以當時別人送他一個讚歎的德號:千部論師。他學小乘造了五百部論,學大乘又造了五百部論,在大小乘都是非常淵博的一位聖者,活了八十歲。

這部書是根據《瑜伽師地論》六百六十法歸納出來的,在唯識學裡面是基本入門的一部書。如果這一百個名詞不能通達,唯識的經論你就沒有法子涉獵了。所以古來的大德,有許多都是用《瑜伽師地論》或者《成唯識論》來給《百法明門論》做註解,那當然是不會錯的。雖然注的好,但是太深,我們初學的人依舊看不懂。以論著論以經著論都相當深,如果佛學沒有相當的基礎,越看越不容易懂。所以有些人說:經看起來還好懂,注子看著怎麼那麼深呢?這是我們自己根性太差太淺薄了。註疏都看不懂,經文反而看懂了,哪有這個道理?我們以為懂了,是自以為懂了,實際懂不懂呢?問題大的很。

古注現代人沒辦法接收,窺基大師的注子最標準但是最難讀。唐大圓是民國二十幾年人,那時候學校的文言文水準比現在高得多。唐大圓居士的講義,那個時候的大學生看的津津有味,現在我們都看不懂了,還要開課還要講解,國文水準低落到這種程度。我們學佛的同修,肩負起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重擔,若不在國學根底上培養,將來這個擔子怎麼能挑得了呢?挑不了我們就是佛門裡面的罪人,這是應當要覺悟的。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樓主| 問? 發表於 2018-3-20 23:54 | 顯示全部樓層
粗略的文字稿,我要再校正一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9: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