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類作為個體,將很難打敗AI這個新物種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2-13 13: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8-02-12 19:03人類/人工智慧

  

  第261位造就者

  梁家恩

  雲知聲董事長、聯合創始人兼CTO

  

  大家好,我叫梁家恩,是一個典型的科技愛好者,從中學起就一直比較喜歡科技,大學時開始接觸人工智慧,從讀書到工作再到現在的創業,迄今已有20年,從未離開過人工智慧這個行業。

  無論高潮還是低谷,這麼多年一直在這個行業里摸爬滾打,一方面源於內心深處對人工智慧的認同和信仰,另一方面源於該行業確實有著永遠解決不完的問題,我也沒法離開。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話題是:人工智慧——人類可以駕馭的新物種。

  面對一個全新物種,大家往往感到很興奮,特別是Alpha GO在2016年橫掃全球之時,全民都為之狂歡。但如果你們當中曾有人關注過該行業,就會發現,人工智慧已逐步地從過去在科幻世界里的想象,走到了現實生活當中。

  

  它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的驚喜與期待,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困惑。今天,我想為大家解讀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解讀AI的特點及它的前世今生;更想和大家探討,AI是否會脫離人類的控制,成為人類最後一項發明,甚至最後毀了人類。

  AI是人類基於理性、數據和計算構建的智慧物種

  從我的角度來看,AI其實並不神秘,它只是人類基於我們的理性、數據還有計算所構建出來的全新智慧物種。歷史上第一個提出這個物種概念並將之當回事的人就是大家熟悉的阿蘭·圖靈。

  

  讓我們把鏡頭拉回到八十年前,阿蘭·圖靈在1936年就醞釀用機器來代替人類做思維思考的工作,他最早研究的是人類的數學計算,他設想是否可以將這種行為抽象成一個數學模型,再用某種機器去執行。

  當時,這樣的機器還不存在,他完全是從思維及數學的角度去構思,但竟然真的寫出了一篇論文來證明這件事情的可能性,從此開啟人類一個全新的歷程。圖靈獎也因此成為計算機程序這片廣闊疆域的開山鼻祖。

  

  世界領域著名獎項計算機類——圖靈獎

  在圖靈提出並證實該設想的十年後,即1946年,第一台計算機出現了,從此開啟了計算機狂奔的旅程;到了1956年,以明斯基為代表的一批年輕學者開闢了人工智慧的路徑,明斯基也成為圖靈獎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第一人。

  從60年代發展至今,人工智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經過1974年及1987年的兩起兩落之後,人工智慧的第三次浪潮強勢來襲。我們對這第三次浪潮非常有信心,一個新的物種誕生了。

  

  新物種誕生的天時、地利、人和

  這第三次浪潮有著堪稱天時、地利、人和的絕佳機遇。

  「天時」即技術紅利。在大數據和超級計算的加持下,深度學習強勢崛起,勢如破竹,特別符合工業界應用的特點。舉個例子,如果你現在拿一個華為手機手機穿越回1974年,那個時候的科學家恐怕要把我們當天神來對待。

  

  「地利」即物聯網。整個物聯網的發展為人工智慧提供了非常廣闊地用武之地。

  「人和」是從政府的角度來說,人工智慧受到多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在這一場由中美主導的全球AI浪潮中,中國在應用層方面領先,美國在頂層鏈技術創新上獨步全球,現在來說,兩者還是勝負各半,都有機會。

  

  在政府的推動之下,產業巨頭、創業公司、專業人才、行業資本等都加入其中,一時間熱鬧非常。

  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我們非常有理由認為,這一輪的第三次浪潮跟過去完全不一樣,它將誕生一個全新的AI物種。

  AI=數學模型+演演算法+數據+計算

  AI新物種是基於我們的理性、數據和計算所構建起來的,當我們看一個全新的物種時,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判斷它。

  首先,看它的基因。AI新物種與生俱來的,是理性、數據和計算的基因。

  其次,看演進路徑。人類提供的模型、演演算法和數據,決定了AI新物種的演進路徑。

  最後,數據規模和技術能力的爆發,將會加速AI新物種的演進歷程。

  

  AI其實就像一個小孩,他的理工能力非常強且勤奮好學。勤奮是指用機器不停地計算,而好學是指不斷地從數據里汲取營養。而他所謂的數學天才就在於它的抽象能力與演演算法能力。

  如果我們要把這個小孩養大,就需要我們從政府、企業、個人層面去為它輸送諸多營養。事實上,現在的人工智慧已逐步具備了非常強的感知能力,在視聽層面甚至接近乃至超越了人類。

  

  但是AI的認知能力現在可能還沒達到小學生的水平,它並不能理解這裡面是什麼內容,但這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當它有了感知及認知能力之後,它會逐步長大再開始回饋社會。

  在這種正向服務的閉環下,我們的社會資源還會再加持人工智慧的研究,從而形成一個正向循環,AI新物種的演進便是這樣一個態勢。

  AI新物種同樣服從適者生存的法則

  AI新物種就像我們地球上的其他物種一樣,也遵從適者生存的法則,我將之歸納為三點:

  第一,高效。即它一定要能夠精準、快速地解決人的問題,這是大家對於人工智慧最基本的一個期待。假如效率很低,那它就不能存活下來。

  第二,豐富。如果僅僅停留在非常單調的指令控制,雖然很准,但它不能給我們帶來豐富地體驗,那麼它也不能存活下來。我們想要的其實是它真正給我們帶來多樣內容與個性化服務。

  

  第三,有溫度。這代表著對我們人類的理解和關懷,只有當AI機器不再是一個冷冰冰的物種時,它才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人類才會願意為它付出我們的能力,從而讓它變得越來越好。

  AI新物種將會引發人類社會的深刻變革

  AI新物種將會引發人類社會的深刻變革,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解放。從圖靈開始,人們設計AI產品就是希望代替人類去做那些簡單或者重複、枯燥的勞動。這樣的代替其實已經在進行了。

  我們跟協和醫院合作,給他們設計了一個幫助醫生整理病例的產品,將整理病例的時間從過去的3-4小時壓縮到1個多小時,大大解放了醫生。這樣的一種工作,並不需要像醫生專業度這麼高的人去處理,但他們確實又不得不做。

  第二,全新,即全新的視角和認知。我們認為當一個新機器出現時,它會延伸人的腦力能力,這可以比喻為一個望遠鏡,過去我們沒有望遠鏡,我們只能肉眼看一看天空,但有瞭望遠鏡后可以看到數十億光年之外的星球。

  未來我們還需要透視大數據的能力,而AI則會改變我們對一個事物的既定認知,幫助我們從不同地視角去更深度理解這個世界。

  從這兩點來看,AI會對人類的智慧產生更深刻地變革,當它發生變革之後,帶給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甚至是顛覆性地變化。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沙發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8-2-13 13:06 | 只看該作者

  AI是可駕馭的新物種

  將來AI會不會脫離人類控制,讓人類無法駕馭呢?這個問題還是要從AI本身的基因和方法論上來考慮,我們不能籠統地說它行還是不行。

  

  我們前面已經拆解過了,AI是一個數學模型的定義,要學習解決問題,問題能夠解決得越來越好,這是演演算法的工作。那麼AI威力最強大的部分,是用大數據和超級計算去加速它的學習過程,而對於這一塊,我們人類是完全可控的。

  所以我們認為,AI其實是一個我們可以駕馭的物種,它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恐怖,它其實還是非常親切的。

  基於以上的理解,我們得出兩個重要結論。

  第一,AI心中本無鬼。所有的鬼都在人身上,它將來到底是會作惡還是會造福,完全取決於人類本身。所以,它的風險最根本地還是要回到如何控制人的風險上,這是非常重要的點。

  

  第二,對於個體來說,未來他會越來越難以戰勝AI這樣一個智慧物種,因為AI彙集了所有人類的智慧,我們作為個體來說,是非常難以打敗它的。

  但是,對於人類整體而言,AI是可駕馭的。而且在未來,它會越來越多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去改變我們,讓我們獲得更好地用戶體驗。

  就像比爾蓋茨說的,我們永遠不要高估未來兩年的變化,因為有非常多的問題和困難要去解決;但是我們也永遠不要低估未來十年的變革,因為AI會帶給我們非常顛覆性地影響。

  藉此機會,我們也向AI的前輩——明斯基教授致敬,他有一句名言:

  The brain happens to be a meat machine.

  人腦其實只是一種肉體進化出來的機器而已。

  

  這個結論引發了我們更深的思考,即:硅基生命和碳基生命究竟有沒有根本性區別?在AI繼續往前演進的過程中,它是否會演進出獨立意志?

  這個問題就留給你們思考。謝謝大家!

  編輯丨蔡蔡

  文字丨方芳

  校對丨其奇、LUSEN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0: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