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胥志義: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帶來「權貴資本主義」

[複製鏈接]

984

主題

1084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治國之難,在於治吏;吏治之難,在於治腐。物慾無法根除,但腐敗

Rank: 5Rank: 5

積分
12462
xlyyj 發表於 2017-12-2 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要)中國到現在,確實存在政府權力與民眾權利在現實中的惡鬥。中國現在的根本矛盾,是權力與權利之間的矛盾。官員己無所謂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只要能有權力就行。官員不願改革,是不願放棄權力。
       中國改革家鄧小平於1990年3月召集領導層開會。他在會上問道:「人民為什麼支持我們?」,然後自己就很快給出答案:「因為經濟發展了。」這位老人隨即又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但如果經濟發展突然停滯,每年只有4%至5%,甚至2%至3%的增長率,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呢?」鄧又一次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這不僅是一個經濟上的問題,也是政治上的。」也就是說,鄧小平是把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和經濟發展緊密掛鉤。所以,才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出台。
       如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只是相對於「以階級鬥爭為綱」,那當然是一個進步。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被理解為政府主導和推動經濟發展,與上世紀八十年代「鬆綁放權讓利」的改革相悖,也與市場化改革相悖。也許鄧當時面臨左傾回潮、否定八十年代改革的強大壓力,企圖用經濟發展來壓制「姓社姓資」的討論,推動改革進一步發展。但他沒有意識到的是,政府主導和推動經濟發展,正是計劃經濟的典型特點,也是中國前三十年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改革改計劃經濟,正是改政府主導為社會個體主導。按照這種改革方向,中國將走向自由資本主義。但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卻把中國引向了權貴資本主義。中國改革道路的歧途,正是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一,經濟發展是由人民推動的
       什麼叫經濟發展?每一個人用自已的勞動和技術,並藉助資本和資源,去討生活,求富裕,就是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的動力內生於個體的求富裕,而非政府權力的外在推動;經濟發展的成果歸個體,而非歸國家,先民富,后國強;發展成什麼樣,取決於個體的需求,並通過市場需求表現出來,而非政府的規劃;怎麼樣發展,是千百萬個體創造性的發揮,而非少數個別官員的想象;發展的快慢是以個體富裕的快慢來表徵,而非是作為一個生產總量的統計數據GDP。所以,市場經濟既是自然的經濟,也是以人民為主體的經濟,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人民創造歷史的過程。
       顯然,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官員來主導經濟發展,它將壓制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官員或精英創造歷史的理念,違背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這一基本原理。
       比如,現在政府說要「創新」。如果政府主導或領導,那就你官員去創新,人民何來創新的內在動力?如果不是由市場而是由官員來引領,創新很容易進入經院式的花架子,脫離經濟活動的實際需要;如果創新不是由市場評價並從市場取得回報,而由政府評價並給予獎勵,造假便會風行並漫延。所以,政府可以也應該劃撥資金支持基礎科學研究(因為基礎科學無法從市場取得回報),建立經濟生產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卻不是經濟生產領域創新的主導者。
       只有脫離政府領導,並獲得充分自由的社會個體,才是創新的主體。私有的、競爭的、自由的市場經濟,正是經濟生產領域創新的最佳機制。政府不去建立這種機制,只是空喊創新口號,或由權力劃撥一些政府指定的創新項目資金,它或能在個別領域上取得突破,但無法出現產品、工藝、技術、材料、操作、管理等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以構成經濟整體不斷進步的創新。中國造不出園珠筆蕊,源於中國整體工業水平的低下,說明中國缺乏整體創新能力,即缺乏創新機制。
       千百萬自由的個體追求市場回報,才是創新的內在動力,正如千百萬自由的個體追求富裕,才是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樣。
      二,市場經濟以社會個體為經濟發展主體
       每年一次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每五年一次的經濟發展規劃制訂,甚至十年二十年以至五十年、一百年經濟發展目標的確立,說明中國仍未擺脫計劃經濟框架。而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背道而馳。計劃經濟以政府為經濟發展主體,市場經濟則以社會個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為經濟發展主體。所謂的市場化改革,本質上是經濟發展主體上社會個體對政府的替代。
       但政府一直不願放棄經濟發展權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仍把政府當作經濟發展主體,經濟工作仍是政府的主要工作。政府制訂各種經濟發展規劃(如小康的規劃,GDP增長的規劃),進行各種直接的經濟活動(如做大做強國企),由上而下建立各種經濟考核指標和獎罰措施(如GDP與升遷掛鉤),確立經濟和產業發展方向等,無不是政府主導經濟的表現。而只要政府主導經濟,必然對社會個體形成壓制,社會個體的經濟主體地位就無法完全確立,市場經濟也就無法形成。
       我們曾經制訂的「大西北開發計劃」,「東北工業基地振興計劃」,「新能源開發計劃」,以及現在正在推行的「扶貧攻堅計劃」等,都充滿計劃經濟的思維。如果這些計劃只是涉及經濟環境的改善(如基礎設施),經濟政策的傾斜(如稅收和信貸),則屬於政府宏觀調控和經濟服務的範圍。但這些計劃大多包含政府的生產項目管理和投資,是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決策。它對私有經濟的發展形成「擠出」效應(經濟學概念)。而私有經濟的發展,正是市場經濟的發展。國進民退則是市場經濟的倒退。國企和政府主導的項目,包含有國家意志,與市場經濟由千百萬社會個體主導背道而馳。
       經濟發展並不是線性發展,有時發展較快,有時發展較慢,這是由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所決定。任何通過權力的力量調動資源,推動微觀經濟活動,以使經濟維持線性發展,都將破壞資源的市場配置而破壞市場規律。有外國人調侃說,中國一年的GDP,這年的一月一日便知道,因為中國是計劃經濟,有年度GDP目標,如果沒有完成,會增加政府投資來達到目標。問題是,這增加的投資只是為了完成政府目標,它符合市場要求嗎?而且經濟增長不但依賴數量增長,還依賴質量提高,如技術進步,效率提高等,經濟質量的提高具有不確定性,它的發展能進行規劃嗎?
      三,自由既是市場機制的體現,又是社會秩序的體現
       我們說要通過市場來配置資源。而市場配置資源只有通過市場機制才能完成。什麼叫市場機制?市場機制是千百萬有著不同利益的社會個體,在完全自由基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競爭所產生的經濟運行規律。沒有千百萬個體的自主與自由,便沒有市場機制。
       市場經濟與自給自足經濟不同。任一生產者生產的產品或服務,都由他人來消費,自己的消費也由市場提供。這是人與市場即與其它市場主體的相互依存。同時,市場又是一個分配場所,任一生產者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其價值的有無和大小,也要由市場來決定。這是人與市場即與其它市場主體的相互對抗。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對抗,如買賣中的討價還價。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也存在對抗,如同行業的競爭。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對抗,則表現為以更高價格來獲得稀缺品的消費。這種依存和對抗,是市場經濟存在的體現,千百萬個體的自由則是市場經濟得以有效運行的前提。市場價格即是這種複雜的依存與對抗產生的結果。所以,市場經濟不能有強制,不能有壟斷,不能有統一。
       所謂市場配置資源是千百萬不同個體自由意志的體現,沒有千百萬個體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決策,便沒有市場機制。政府大量進入微觀經濟活動,政府意志和目標的統一性,壟斷性,強制性,將削弱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的自由性和競爭性,由此帶來市場信號失真,何來市場配置資源?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由於地方政府權力深度介入,房價並不是真正的市場價格,由此房價引導的資源配置(如土地、資金、勞力、相關產業等),是權力的意志,而非是市場機製作用的結果。那來的市場配置資源?「政府引導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是本末倒置。
       有人說,那些實行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國家,不是也有政府干預經濟嗎?比如凱恩斯主義。但建立在堅實私有制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國家,其國家經濟政策只是一種宏觀調控,它的調控一是依賴自然的真實的市場信號,即千百萬自由的個體相互作用所發出的價格信號。沒有這種價格信號。政府的調控便失去依據。二是只有通過千百萬自由個體的自主決策才能發揮作用。比如政府貨幣和利率政策,都是通過社會個體對其的敏感並體現在行動上才能發揮作用。宏觀調控依賴於市場基礎。所以政府調控並不進入微觀經濟活動領域。
       市場機制不僅是一種經濟調節機制,而且本身就是社會經濟活動秩序的體現。比如自由買賣、自由投資、自由擇業等,沒有這種自由,便沒有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市場主體自由選擇經濟行為的過程,便是資源配置過程。但更重要的是,自由經濟行為是社會個體的權利,維護這種自由是維護基本社會秩序。當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進入微觀經濟活動時,能否促進經濟發展姑且不論,它必然對社會個體的自由經濟行為形成侵害。政府本應保護個體自由維護社會秩序,卻在經濟發展的口號下限制個體自由,破壞社會自然秩序。而維護社會秩序是政府的主要職能。政府本身就在破壞秩序,這社會還能有秩序?
      四,權貴資本主義的雙重不公正
       共產黨革命的一個目標是打倒官僚資本主義。什麼叫官僚資本主義?就是官本身經商,或官商相勾結。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府成為經濟發展主體,本身就在經商。政府擁有最強大的暴力,很可能甚至必然運用暴力謀求商業利益。而用暴力謀求利益,與土匪的行徑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政府進入微觀經濟活動,正是官僚資本主義的登峰造極。現在中國的官僚資本主義,不知比國民黨時代要厲害多少倍。而官僚資本主義就是權貴資本主義。
       權貴資本主義與原始資本主義不同。馬克思所說的那些資本主義罪惡在資本主義初期確實存在。比如資本家使用童工,剋扣工資、延長勞動時間等。但這種罪惡,只表現於一個生產組織內部。此生產組織與市場中的其它生產組織或生產個體之間仍是平等的。即市場還是平等的。同時,這種罪惡因其產生於私有企業中,不可能獲得政府支持。反而在資本主義的成熟過程中,受到政府越來越多的約束。如政府制訂越來越完善的勞工保護法律,鼓勵工人建立自已的工會組織,以增加工人對抗資本的力量等。所以馬克思所說的那些原始資本主義罪惡,在現在的資本主義國家,已大為消失。
       權貴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徵,是權力在市場中,通過對其它市場主體的打壓,破壞市場的自由競爭,來直接或間接獲得利益。比如中國現在的國企,其組織內部倒不一定存在壓榨工人,其企業的不當得益也不是來自剝削工人,而是來自政府權力支持的行政壟斷。壟斷壓制了市場中生產者之間的自由競爭,帶來權力支持的生產者對消費者的掠奪。中國現在的高油價,便是石油企業對消費者的掠奪。如果國家允許眾多生產者包括外國生產者進入石油行業,實行自由競爭,中國還能有現在的高油價?所以權貴資本主義的剝削主要不是來自生產組織內部,而是來自對自由市場的扭曲。
       政府「以經濟建設中心」不但造成市場扭曲,還會使政府放棄社會管理職能,漠視私有經濟組織中的弱勢群體權利,與私有企業中的資本家同穿一條褲子。因為資本家的行為對政府經濟發展目標更重要。中國目前出現大量的討薪事件,政府並不站在討薪者一邊,甚至對討薪者進行打壓。中國到現在還不允許工人建立自己的工會組織,並承認工人的罷工權利。從根本上來說,是政府把經濟發展而非把公平當作政府的主要職能。因而中國還出現了馬克思所描述的那種原始資本主義罪惡。即生產組織中的罪惡。如所謂的「血汗工廠」。這種罪惡本可由政府來約束糾正,卻由於政府把經濟發展放在第一位被忽視。
       所以,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具有雙重不公正。既有原始資本主義中生產組織內的不公正,又有原始資本主義中並不存在的市場中的不公正。中國目前貧富差距擴大的速度,大大快於原始資本主義,與這種雙重不公正密切相關。
      五,結語
       中國到現在,確實存在政府權力與民眾權利在現實中的惡鬥。中國現在的根本矛盾,是權力與權利之間的矛盾。官員到如今己無所謂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只要能有權力就行。他們讚賞社會主義,是讚賞社會主義的權力,他們容許資本主義,是因為他們可以用國家的錢來當資本家。或用國家的權來指揮資本家。官員不願進一步改革,是不願放棄權力。這就是政府死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的原因。所以中國改革的核心是還權於民,從而由權貴資本主義走向自由資本主義。

0d9bc20.jpg 233004sashn74933fv9uz3.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07: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