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FT 中文網:人文是人類的根本價值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11-14 05: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FT 中文網

  王建寶:科技、資本與政治都是人類需要的,但是人文超越其上,成為人類幸福的源泉,也是人類生生不息的目的。

  

  更新於2017年11月13日 07:17 長江商學院人文與商業倫理研究中心主任 王建寶 為FT中文網撰稿

  一、不斷進步的科技

  記得小時候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砍柴挑水,這樣才能燒火煮飯,現在有了管道煤氣和自來水,科技進步為我在上海的生活節約了時間和體力,使我有更多的時間娛樂、學習和思考。

  當年是成千上萬個女話務員在人工接插長途電話線,現在使用程式控制交換機,這些女接線員很自然地就全部失業了,她們是被新科技替代而被迫失業的,但是在她們失業之後一直到現在,女性的就業人數不降反升。

  1992年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時候是是一周休息一天。後來是一周休息一天半,有所謂的「大禮拜」和「小禮拜」。一到大禮拜,有的老師傅就心裡茫然,這多出來的一天不用上班,究竟能幹什麼呢?於是,侍弄花草,研究廚藝,學習技能的人突然增多了,當然,跳舞打麻將的也多了。再後來就是大家熟悉的每周休息兩天了。其實這個時候的法國,全國已經實行了每周35小時工作制,等於是每周可以休息兩天半,加上每年長達六周的帶薪年休假,西歐上班族無論高管還是工人,都把生活的享受放在了第一位。換言之,休假成為必需品。

  以上說明,首先,科技進步通常必然會帶來大量的失業,但是同時也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

  其次,科技進步必然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閑暇時間。農耕時代只有冬閑,工業社會有了周末,而且從一天到兩天再到兩天半,工作時間越來越少,閑暇時間越來越多。可以想象,未來大部分人一周工作一到兩天的時代也許就在不遠的將來。

  特朗普

  特朗普:美國民眾套向跨國資本「野馬」的韁繩

  張小彩: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盛行40年,但所帶來的問題也到了無法迴避的程度,存在諸多「政治正確」的無解難題。

  

  從以上兩點,可以部分地說明人類不必過於擔心人工智慧(AI)給人類帶來的又一輪衝擊,這無非是蒸汽機、電動機和計算機以後,人類面臨的又一輪新的解放,更多的閑暇時光將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會改變社會組織方式。人工智慧(AI)等於是一個「擬人機」,其背後是一條條源代碼和一個個機械零部件而已。人工智慧(AI)和人工生命(AL,Artificial Life)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人工生命(AI)將另文討論。

  大家都不太會反對的看法是,科技雖然不斷在進步,並不一定就能使人的生活更加輕鬆和幸福,有時候反而是更加焦慮和不安。一個人身心愉悅的時候,無論是走路乘船,還是坐高鐵乘飛機都是幸福的,如果內心感覺不到幸福,無論什麼交通工具都不會給他帶來幸福。創作《蜀道難》的李白也許比坐高鐵旅行的人更有幸福感。

  因此,科技進步既會帶來更多的幸福,也會帶來更多的焦慮和困惑。現代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是資本。

  二、天生逐利的資本

  資本是一個客觀的資源,沒有好壞之分。但是資本有逐利的天性,否則資本就會滅亡。反證的理由是,如果錢每天都在虧損而無利潤,那麼總有一天會消失。因此,資本天生是逐利的。這一點人所共知。前幾年風靡一時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一書的主要觀點就是,因為資本具有逐利的本性,因此財富會按照資本的多少進行分配,財富會不斷地向資本集中,導致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社會的不平等將會越來越嚴重,最終的結果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

  由於這一天生逐利的特點,資本並不能給人類帶來幸福。不必說馬克思一針見血指出來的,「資本來到人世間,從頭到腳的每一個毛孔都流著骯髒的血液」,更不必說資本帶來的對殖民地的破壞,奴隸販賣的罪惡,鴉片的無恥以及兩次世界大戰的悲劇,只要看一下2008年的金融危機,就可以明白資本給全球經濟和世界人民的福祉帶來的破壞。

  這是從人類共同體的角度來看,天生逐利的資本給人類帶來的痛苦。即便從資本的擁有者——即資本家這一個體的角度來考察,資本帶來的壓力、責任、煩惱與幸福、安逸和享受猶如硬幣的兩面,不能分離。錢有時候不是能買到所有的東西。反而是資源擁有越多的人,越有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基督教的教導是,富人進入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孔子的教誨是「富而好禮」。南亞次大陸的富人感慨的是,一個人再有錢,每餐也只是吃一片饢或者麥餅(Roti)。

  資本天生逐利,這是經濟規律使然,資本必然帶來財富,而且越來越多,否則就是虧損破產,這個悖論決定了資本逐利的天性。科技和資本彼此促進,導致社會總體財富還是不斷增加的,只是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天生逐利的資本不能給人類共同體必然地帶來幸福,對於個人亦如是。

  面對這個困境,人類需要政治。

  三、永遠糾結的政治

  為了保障人類的安全和幸福的生活,人類共同體發明了政治。但是,政治是永遠糾結的。

  無論是追求大公無私還是高喊「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無論是宣揚自由還是追求平等,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無論是威權統治還是民主治理,無論是強調個人責任還是彰顯個人權利,每一種政治制度的選擇都各有得失,各有利弊,乃至丘吉爾不得不感嘆,民主是最不壞的制度。

  當年,當全世界大多數知識分子,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認同凱恩斯主義的時候,都在謳歌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的時候,哈耶克以《通往奴役之路》一書展現了理論刀鋒的銳利。現在,當新舊自由主義大行其道但是日顯頹勢的時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訴求深入人心,追求平等和正義的理想激勵人心,不滿現狀的藍領白人選擇了特朗普,憤怒的青年中有一部分義無反顧地加入了極端的「聖戰」組織。

  政治是為了個體的幸福和社會共同體的秩序。人類一直在摸索選擇比較好的政治形態。人類政治史是一部糾結的人性史。當民主制在雅典城邦大行其道的時候,其人口的多數卻是連生命權都沒有的悲慘的奴隸,遑論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在近現代長期遭詬病的所謂的中國皇權專制卻在很長時間裡不允許奴隸的存在。以代議制政府為主要特點的歐美間接民主是雅典直接民主墳墓上長出的一棵歪脖樹,說其「歪脖」,是因為這個制度一開始就不是挺拔完美的,一開始是只有擁有財產的白種男人才有投票權,女性獲得投票權還只有100年的時間,當美國黑人獲得平等民權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的「大民主」正在席捲中國大地,並波及東京、巴黎、紐約與舊金山等地。人類再一次陷入無比的糾結之中。

  總之,無論左中右,無論歐亞非,能夠使得國泰民安的政治才是有效的政治,能夠給最廣大的人民——而不是少部分人也不是一國一族的人——帶來幸福的政治才是好的政治。政治的基礎還是文化,政者,正也。某個人類共同體都認可接受的政治才是正的,不然就是邪的,或者斜的,沒有穩定性可言。在糾結中,人類長期實踐過的君主制和民主制或許都是各得一偏,各有得失。

  四、人文——人之為人的文化

  猶太人認為自己是與上帝簽訂了契約的民族,伊斯蘭教認為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神聖的先知,佛教徒承認並追求釋迦摩尼佛的圓滿。但是,我母親認為她16歲招贅我父親上門,成家立業,撐起門戶,繁衍宗族,是她一輩子的價值追求。無論是輟學務農的決定,還是胼手砥足的勞作,她都無怨無悔。無論是三更燈火地納鞋底,黎明即起地剁豬草,她的內心都充滿了希望,渾身充滿了力量。因為她認同的文化告訴她,這是值得追求的生活,這是有意義的生命,這體現了生命的價值,沒有超脫輪迴的私慾,也沒有升入天堂的誘惑,只有山上的一抔黃土,讓她能夠在百年之後無愧地面對地下長眠的祖祖輩輩。

  正如本文一開始所揭示的,從砍柴挑水到人工智慧,從菜油燈到煤油燈再到LED節能燈,從用石臼舂米到柴油機機米再到市場上買米,科技進步了,甚至不用砍柴煮飯,按下電飯煲的開關就煮熟了飯,但是我母親,還有我與妻兒的幸福源泉還是一樣的,就是生我育我的文化認同。

  資本的力量很強大,兒時買的是幾分錢的鉛筆,後來用的是幾千元的萬寶龍筆,但是我的幸福源泉還是生我育我的文化。

  政治在不斷的變化,至少對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人來說,以前是「親不親,血緣分」,後來是「親不親、階級分」,最近三十年是「親不親,金錢分」,但是這一切都沒有摧毀中國的文化。無論是以前的皇帝,還是後來的總統,以及現在的國家主席,都無法改變這個文化認同,反而是歷盡劫波之後的一陽來複、方興未艾的勢頭,這種勢頭就是十四億大陸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認同和由此產生的共同意志,這也是全球文化中國中大部分人的共同追求。

  人是天生的,文化是人在後天創造的,但是又反過來塑造了後天的人,此謂「人文化成」。「天文」是大自然本有的,人類只能「觀察時變」,寒來暑往,雨雪風霜。「人文」卻是人類共同體創造的,可以「化成天下」。人和文化互為因果就是「人文」。人的生存不是靠金錢,更不是靠階級,也不能僅僅靠血緣,而是靠自身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訴求。這種基於文化認同之上的、追求共同價值意義的意志是一種波瀾壯闊的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力量。從這一點說,人文是人類的根本價值,也是人類生存的意義所在。

  五、人文是人類的根本價值

  科技會破壞生態,「資本的每一個毛孔都流著骯髒的血液」,政治更是以各種名目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看來只有人文才是人類幸福的源泉,也是人類生生不息的目的。

  當然,科技、資本與政治都是人類需要的,但是人文超越於科技、資本和政治之上,成為人類幸福的根本,其落腳點和出發點都是對生命意義的感悟,對共同價值的認同。這就是「初心」,所謂「不忘初心,永遠在路上。」這條路很長也很艱辛,是每個人的「學以成人」之路,更是人類共同的路。在這一條路上,首先是愛己,「古之學者為己」,成己才能成人。其次是愛人,首先我們熱愛自己的親人,但是又超越了家庭,因為還有國家。我們愛國,無論是歐美日中的人都愛國,但還是我們必須超越狹隘的愛國主義,因為還有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種「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命運共同體。如此,人類才能用對話代替衝突,用和平代替戰爭,用富裕代替貧窮,用平等代替歧視,包括性別歧視,所謂「男有歸,女有分」,「天下大同」的理想就是如此。

  最後,我們還要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達到孟子所期許的「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的天德流行之境界,程顥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王陽明認為「草木瓦石皆有情」。如此,人類在天地萬物之中就取得了一種和諧的共存,並實現了康德孜孜以求的「福德一致」的圓善。

  這,就是人文的魅力,也是人文的動力。人文是人類的根本價值。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22: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