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複製鏈接]

88

主題

88

帖子

64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4
smshixiang 發表於 2017-11-6 23: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因果」的這兩個字看起來似乎再簡單也不過了,一般人對於因果的印象是什麼呢?我們說有一個名人說了一句有名的話,叫作「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這個在一般人的印象裡面也正是如此。如果對於任何一個信因果——覺得因果是可信的人,往往就會覺得,我們種了什麼樣的因就好像是我們栽種了什麼樣的種子;這個種子在經過一段時間,經過適當的條件充分配合之下,自然而然就會長出相應的果實,或是相應的樹種、草木等等。所以這是一般人對於因果的直接的印象。

  當然我們要說的是,凡是修行的這條路,如果沒有任何的因果存在的話,那當然修行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了;所以,對於任何一個對於因果的信念,我們都覺得那都是踏出了很好的第一步。可是對於這樣子,我們剛剛說對於因果的刻板的印象,往往在有些時候,往往也會讓我們對事情的解釋產生了偏差。比方說,在印光大師所留下來的文獻裡面,他曾經提到,他有收到了一個人寄來了關於因果的質疑。這封信裡面寫的最主要是寫說,有一位虔誠念佛的老婆婆,最後她反而是橫遭車禍,所以寫信來的這個人非常的不理解;他認為這個念佛的老婆婆明明是種了許多的善因,平時也都為人和善,並且都是一直虔誠念佛,為什麼到最後反而會遭受到車禍呢?因為這樣的關係,因為那樣子一個直接的因果的信念,使得他對於佛教所謂的善跟惡產生了根本性的動搖。這是在印光大師的所留下來的文集裡面曾經提到的一件事情。那麼關於這件事情,當然我們就必須有必要深入來看看,所謂的佛教所談的因果到底真相是如何。

  首先我們先來看,既然談的是因果這件事情,我們談到的必然就是所謂的時間上要有所相續,時間上要有所相續。我們又進一步來看,這個時間上面,正如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感受到的許多的事情,其實每一天、每一天都在連續一樣,在佛教裡面看來,我們不是只有這一世而已,其實我們有無量的前世,我們也有無量的未來世;那麼從過去世到這一世、到未來世,其實在時間上面是有所相續的,這個才能夠談得到所謂的三世因果。所以,我們在佛教裡面看因果,第一個就要先建立這個觀念,就是因果一定要通看三世。所以,在這一世裡面會碰到的一些境界,或者是說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個要看說我們之前到底種了什麼因。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前世做了什麼樣的事情,那麼它的結果到這一世——有可能是到這一世,才發揮影響力,才顯現的。這個就是我們看因果要建立的第一個觀念。

  所以,當我們如果按照這樣眼光去看的時候,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比方說,如果前世所造的因,全部都是貧窮——會導致貧窮的因,比方說我們前世都非常的慳吝,並且貪著眾生的錢財,甚至是侵佔眾生的錢財的話,那麼今世恐怕我們有很高很高的機會就會遭遇到貧窮的惡果。所以,當我們這一世處在現在的情境中,我們覺得自己很貧窮的話,那麼應該檢討的除了我們在這一世裡面的作為之外,更要納入考量的是,我們之前是不是也因為同樣的吝嗇,然後貪慾的這些習氣去侵害眾生,以至於導致了我們現在的貧窮的惡果。

  所以,再回頭來看我們剛才看到的,印光大師他的文獻裡面所記載了一件的這個信件裡面所描述的事情,就是那位念佛的老婆婆為什麼為人良善又念佛,可是到最後卻會遭到車禍呢?這個其實印光大師早已經就佛教的因果道理給他回信了。印光大師跟對方說:我們在看這個老婆婆橫遭車禍的這件事情的時候,也同樣的不能夠只看現在,而是要看看說前世跟這一世的這些關係。比方說,這個老婆婆,也許她前世明明是做了一些比較不好的事情,本來是這一世必須要遭受到一些更嚴重的後果的;可是她因為這一世懂得為人,懂得作一個好人,作一個良善的人,並且經常念佛,所以她到最後的時候,原來可能要下墮於三惡道的惡業,結果就是因為車禍的關係,然後把這些惡業全部都一筆勾銷,這個就是所謂的重罪輕報。這是當時印光大師給他的回答,也就是說不能夠光看現在的狀況。

  同樣的,我們再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當年,玄奘大師到印度去取經的時候,當時候在那爛陀寺最著名的一個高僧,就是所謂的 戒賢大師。據傳,戒賢大師在當時的時候其實已經身患重病,苦不堪言,本來就想要舍壽的;那是因為他知道了 玄奘大師要到西天來取經,所以他百般的忍受希望能夠等到 玄奘大師來,再把所有的法寶交付給 玄奘大師;這個過程的的確確也作到了,而且 戒賢大師經過這樣的一個事件之後,他後來的病痛也不再成為一個問題。所以,從這件事情同樣也可以看到,我們在現在、在當下所看到的這些境界的狀況,其實並沒有完全呈現因果的真實的樣貌。

  那麼再過來,我們要進一步跟大家講。因為前面已經跟大家說,許多人認為,因果就像是我種一個種子在那邊,然後時間到了,條件具足了,這個種子就產生相應的果實;好像是種什麼因跟什麼果之間,必然都是一對一的對應關係。但實際上,佛教裡面並不是這樣講的,佛教里說的不是這種一對一的因果關係;佛教裡面真正說的是所謂的因、緣、果、報。這個關係,曾經有一位佛教的高僧他舉了一個例子給大家聽:這個就比喻是一杯的糖水,如果它只是糖水的話,那麼它當然就只是甜的;可是這個糖水會因為我們加了其他的成分之後,嘗起來會有所不一樣。比方說,如果我們加了非常多的檸檬下去的話,那麼它就變成了酸中帶一點甜的檸檬水;又比方說,我們如果在糖水之中又加入了另外的苦的成分,比方說是咖啡的話,那麼它就變成一個帶糖的咖啡。所以,原本是糖水沒有錯,可是卻會因為我們加入了種種的成分而有所不一樣。

  以這個事情、以這個狀況來比擬,我們就知道了,首先,我們在這一世會碰到的狀況,一定有前世所作的因存在,這個叫作業因;那麼有了業因之後,這個業因要能夠最後能夠呈現出什麼樣的結果出來的話,還需要有助緣;這個業因跟助緣的關係,就好像我們剛才舉的糖水跟後來再加入了其他成分一樣。所以說,按照這個道理來看,業因固然相當程度的決定我們這一世所會面臨的狀況;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有許多的助緣,這個助緣會相當程度的改變了業因所呈現的果。所以,在這樣子認知之下,我們所有一切現在的努力跟懈怠,作善作惡,以及所處的各種境界等等,都會影響到業因。那也就是說,我們過去世如果造了惡因的話,那麼在現在世我們如果努力行善的話,甚至努力學佛的話,是有機會能夠扭轉主要的業因;乃至於說,到最後因為這個助緣的力量很大,使得整個的業因都有了巨幅的轉變,那就是會變成重罪輕報的狀況。

  所以,佛教所謂的因緣果報,特別是因跟緣的這個看法、這個說法,實際上一方面,我們完全承認三世的關係——三世之間的連結,所以我們說,作什麼因,到最後你一定要因為這個因而承受了什麼樣的果報,這個是必然的;可是佛教卻不是宿命論,因為助緣的關係,使得我們對於業因所呈現的果,可以有相當程度的改變。所以我們剛才就給各位講了,因的部分可以有善的、惡的跟無記的,那麼善、惡跟無記尚且有輕跟重的差別;同樣的,跟因同樣有這些狀況的,也有所謂的緣,就是助緣,也有所謂的善緣、惡緣、無記的部分,而且善跟惡跟無記個別都還有分輕跟重。所以,正因為說善、惡、無記,還有中間所牽涉到的輕重,使得說因跟緣兩者加乘起來的關係,呈現了非常豐富的結果。那麼這個結果,懂得運用的人,就知道如何替自己這一輩子作最好的安排。

  我們給各位舉的例子就是,當年在天竺在古印度,那個時候 世親菩薩剛接觸到大乘法的時候,他其實是不能信受大乘法的;所以他以小乘出家人的身分,出家比丘的身分,對於大乘法就開始誹謗,他認為大乘法是不對的。我們學佛的人都知道說,一旦真正出口或者形諸文字來誹謗了大乘法之後,這個所要承受的業果是非常慘痛的業果的。可是,世親菩薩後來經過了他的哥哥 無著菩薩詳細開示之後,然後他後來終於完全信受了大乘法。當時,他悔不當初,曾經跟他哥哥表示要割舌謝罪;可是 無著菩薩勉勵他弟弟說:與其要割舌謝罪,不如盡你的餘生好好地來弘揚大乘法,來彌補你之前誹謗大乘法的罪過。世親菩薩也是根器很高,一聽就聽懂了,他也深知道所謂的因緣果報的道理;所以後來盡其一生,世親菩薩都儘力弘揚大乘法,並且他也確實成為大乘法的一個中堅。就是說,我們今天所學到的很多大乘法的根本的道理、很好的道理,也都是透過 世親菩薩的詮釋,讓我們能夠好好地學習。正因為這樣,所以 世親菩薩也是整個扭轉了誹謗大乘法的惡因,然後透過弘揚大乘法的助緣的善緣,並且是一個大善緣,乃至於說後來還有入地的機會。

  所以我們說,佛教所說的因緣果報,果報這件事情,它既非是隨機的,也就是說,從前世到今生它必然有相當程度的業因連結,所以它不是隨機;可是它也不是宿命,因為業因要呈現到果的時候,還需要許多的助緣。所以,我們如果掌握這一點的話,我們就知道,這一世所作的任何的事情,其實都有相當的意義在;也就是說,我們所作的任何的事情幾乎都是功不唐捐啊!所以,我們應該要積極進取,乃至於說這一世如果我們的環境條件許可的話,我們其實應該要好好地掌握這一世的時間,好好地來學佛。這樣子你就知道說,所謂的因緣果報應該怎麼好好地掌握。

  這個是從時間的觀點,一路講下來給大家聽。所以相信大家到現在已經知道說,所謂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果有人告訴你說「如是因,如是果」,您心裡要先打個折:這個不是佛教真正的意思。佛教裡面講的,應該就是因緣果報——有因也有緣。

  接下來,我們繼續來給大家看一個經文,是取自《大寶積經》的經文。這個經文上面說的是:「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大寶積經》卷五十七)這個經文很明顯地講的是說,即便是經過了百劫(在佛教裡面劫就是表示很長的時間的意思),那麼百劫的時間的話,百劫之前所作的業報是不會消失的。也就是說,我們不管是經過多久的時間,過去所作的業是沒有所謂的業會消失的道理;一旦到因緣會遇的時候,就會呈現果報。所以,《大寶積經》在這裡,正是使用了「因緣」這兩個字。希望各位觀眾好好把這一點記住:講的是因緣這兩個字。

  可是除了單純的因緣觀之外,我們從《大寶積經》這個經文裡面,我們也要順便跟各位菩薩說,我們從《大寶積經》裡面的「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我們學到的是什麼呢?我們可以知道是,不管是經過多麼長的時間,我們所作的業是不可能消失的。這個告訴我們什麼呢?當然一方面是告訴我們說,時間上面是相續的;可是這個時間上面相續之外,在時間的洪流中,有什麼樣的機制會使得我們作的業經過百劫,經過了那麼長的時間,還能夠繼續把業報呈現呢?在這一世用業因的方式呈現出來,再跟我們的助緣結合呢?這個到底是什麼樣狀況呢?這個值得我們好好地深思!

  因為我們看到了有一些人認為說,我們所有整個的生命的歷程,在每一世的生命的歷程,有的人把它用一個方式來比喻,就是用所謂的連續的水流;大家看到的水流就是一直流、一直流,前一刻的水跟后一刻的水相續在一起,所以它就一直流動,形成了水流的現象。我們看到了有一些的解釋,就是大家會認為,除了業因跟業果在變動中的連續之外,其實中間沒有什麼了。也就是說,所有生命的流轉,其實不外乎是業因跟業果的連續流動而已,正如同水的潮流一樣,裡面似乎沒有什麼實質的東西存在。這裡面很顯然的,如果我們依照《大寶積經》的經文來看,我們所作的業哪怕是經過了一百劫這麼長的時間都還不會消亡的話,這個很顯然的不是單純的水流的狀況。因為水流的狀況,水流之所以能夠結結匯流在一起,其原因並不是因為水的關係;實在是因為有某種的關係,讓這個水的分子能夠聚集在一起,才能夠形成水流。如果我們放任水自由地流的話,那麼它流經任何地形的時候,或者經過任何條件的時候,這個水流就會因為條件的關係,因此而分流,因此而蒸發。那樣子的狀況,怎麼可能有所謂的所作業經過百劫之後還繼續存在呢?

  當然在看到這樣缺點之後,當然也有人提出說,這個水流不足以完全解釋我們所謂的業經過百劫還會存在的道理,所以有人就提出了所謂的「業果報系統」。這個系統所作的事情就是,好像就是說,把我們每一個人所作的業都仔細收集在一起,然後適當的時候再來呈現出業果出來。這個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能夠解釋所謂的所作的業經過百劫仍不消亡的道理在,可是我們在這裡要鄭重地告訴大家,業果報的系統裡面,其實還是有許多的過失的。比方說,我們給大家建立一個正確的觀念是:凡是 佛所說的道理必定都是可以親證的。因為 佛所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希望我們學習了這個道理之後,一一親證,最後變得跟佛一樣,最後成佛;一旦成佛了之後,可以說對於這些事情是沒有哪一件事情不能夠完全掌握、不能夠完全了解的。而剛才我們說有人提出了所謂的業果報系統,這個系統到底怎麼實證呢?到底又怎麼掌握呢?這個問題過失就大了,因為一個不能實證、不能掌握的系統,是不能夠放到佛法裡面來的;凡是佛法必定能夠親證的。

  不過我們回到佛法的真正的義理來說,我們說所有的關於因緣果報這些事情,其實早已經完全函蓋在所謂的如來藏裡面。這個如來藏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比方說有人把祂叫作第八識;因為人整個的心識不外乎就是八個識,那麼如來藏就是第八個識。有另外一個呢,也把祂叫作金剛心。為什麼是金剛心呢?正因為祂歷經了所有一切的事物都不會因此而受到牽動,並且還能夠順利地執行因緣果報,所以祂是一個金剛心。甚至這個金剛心,也就是我們在《金剛經》裡面看到了兩個字「金剛」的意思在;並且這個心當然也就是《心經》裡面講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的那個心。

  正因為這個心的存在,所以才會使得我們的所作的業報,經過了百劫之後還不會消亡,並且是一一忠實的履行所有的業因跟助緣所產生的果報在。這裡面的道理實際上是非常非常地完備的,它裡面所牽涉到的事情遠遠地超過了我們剛才看到的業果報系統;甚至這個如來藏是真實可證的道理,正如《金剛經》跟《心經》所描述的這些境界都是可證的一樣。所以在這裡,就在因緣果報的這個子題下面就順便跟大家講。希望大家,如果我們學佛的話,一定要力求將來能夠找到了這個心;找到了這個心之後,才是真正能夠掌握因緣果報的開始。

正緯 佛教的因果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03: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