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哈佛八劍客 集體歸國記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9-14 0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國青年報/邱晨輝報導 2017年08月28日 06:00

  

  王文超、張欣、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從左至右)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新華社)

  

  王文超、劉青松、劉靜、任濤(從左至右)在實驗室裏討論研究進展。(新華社)

  在安徽合肥科學島——「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有八位從哈佛醫學院回國的博士後,他們在這科學島紮根科研,被稱為「八劍客」。在他們帶動下,科學島上已經匯集300多位來自不同國家的海歸人才。

  即便是在經歷最大「海歸潮」的當下中國,這也是一個罕見的歸國故事。

  故事主角是八名青年科學家:王俊峰、劉青松、劉靜、王文超、張欣、張鈉、林文楚、任濤。在科學界這八人可能都稱不上「鼎鼎大名」,但簡單勾勒他們的人生軌跡就會發現,他們所依賴的並非個體的「單打獨鬥」,而是團隊式的「共進退」。

  八人都曾在美國打拚十幾年,並因為在哈佛大學「同一個樓道」裡共事,而有了命運軌跡的第一次交集,這也讓他們彼此熟悉,磨合出作重大選擇時的信任和默契;而後,一人率先離職回國,觸發連鎖效應,另外七人接連離職回到中國,命運軌跡再次交織。這一次,他們找到「共同事業」。

  在講究團隊合作的大科學時代背景下,這種「集體式的回歸」顯得彌足可貴。因為他們八人曾經的共同身分——哈佛大學博士後,以及現在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的所在地——合肥科學島,外人在形容他們的經歷時,有了一個頗具武俠色彩的說法:八劍下哈佛,共聚科學島。

  【強磁場效應】王俊峰不漂泊了

  王俊峰是觸發連鎖效應的那個人。但他不想「拔高」這次選擇:「所謂放棄國外的優厚生活——那不是真實的情況。」

  20多年前,王俊峰從北京大學碩士畢業後,開始到美國闖蕩,2004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生化與分子藥理學系從事核磁結構生物學的博士後研究,其間他的多篇文章登上了《自然》等國際一流科學雜誌,在外人看來,他的科研事業可謂風生水起。

  搞科研的人經常稱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探索未知」,王俊峰覺得看見了自己在美國的「未來」——上面有一層觸手可及的「天花板」。

  八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王俊峰來到合肥科學島。他見到了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匡光力,這是被他們八人稱作「不像領導的領導」——沒有官腔,惜才,實幹。和匡光力的一番談話,成了改變他們八人命運的起點。

  王俊峰至今還記得,當時匡光力非常興奮和激動,向他介紹強磁場科學中心的規畫,那時強磁場中心剛起步,相當於一張白紙,渴望優秀的人才加盟。而對王俊峰來說,面前似乎展開了一張巨大的科研藍圖,這是他在美國從未見到過的樣子——「一個屬於『未來』的樣子」。

  王俊峰心動了。這一年是2009年,距離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落戶科學島還不足一年。因為這場談話,這個大裝置還沒抬頭之時,就已經和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八名中國人緊緊聯繫在一起。

  王俊峰老家在山西,讀大學是在北京,後來去美國深造,也換了幾個城市,他說:「這麼多年過去,我很難對自己的身分有一個準確定位。」這種感覺就是「漂泊」,他說自己以前一直在「漂」。

  【合肥科學島】兩對夫妻齊打拚

  「王俊峰迴去了!」還在哈佛的劉青松聽到這個消息後,有些按捺不住了,對他這個一直在尋找回國機會的人來說,「身邊人的回國」就像一塊巨石投入湖中,比任何名人效應的衝擊都要大。

  在王俊峰迴來的第二年,32歲的劉青松就飛了回來,跑到合肥科學島「考察」。首先映入眼簾的島上的「美」:鬱郁蔥蔥,四面環水,環境怡人,在那之前,劉青松從未到過合肥,也從未考慮把這個地方當作「歸處」。

  但看到眼前的一切,他開始有了一絲好感:這裡美得「好安靜」。

  那是2010年,匡光力接待了他。匡光力的一句話打動了他,「青松,你今年也是32歲,我32歲的時候,剛從德國學成回來,就是來到這裡,科學島,抱著創業的決心,為科學島打開了新的天地」。

  劉青松出了門,就給妻子劉靜去了電話,電話裡劉靜沒有任何反對。她相信劉青松的選擇。

  看到劉青松描繪的藍圖之後,劉靜卻放下這一切,決定支持他,也給她自己的科研事業一個新的開始。

  王文超、張欣是八人中另外一對夫婦,不過相比劉青松、劉靜夫婦的選擇,他們的回國之路就顯得慎重許多。

  在美國,他們的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生活穩定,科研順利。張欣說,當時女兒7歲了,已經完全融入了周邊的環境,回國面臨很多考驗。

  最終讓這對夫婦下定決心回中國的,是一次偶然的聚會。

  張欣帶女兒參加孩子小學舉辦的「國際日」活動,當時她女兒連五星紅旗是哪一個都不知道,這深深地「刺痛」張欣的心,「孩子已經完全西化,我們跟她說中文,她回答的卻是英文」。2012年,王文超夫婦帶著兩個孩子來到了科學島。

  【完整研究鏈】跟跑並跑變領跑

  八人中,還有三位男科學家:張鈉、林文楚和任濤,相比之下,他們作出選擇的過程則要乾脆一些。

  張鈉是北京人,從1996年到2012年,16年的時間裡他也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習慣,去酒吧找朋友聊天,每周三次網球等。

  有一次,幾個美國人在酒吧討論競選,張鈉側耳聽後發現,一些政客為了競選,會刻意貶低中國,「身為中國人不能容忍有人不分青紅皂白,抹黑中國,我會跟他們辯論」。但那是別人的地盤,這次辯完了還有下一次。在外時間越久,張鈉越想回國。

  那時,劉青松不停地「騷擾」他們,跟他們講「那個島」究竟有多好。2012年張鈉衝著島上的王俊峰和劉青松,以及這裡的大科學裝置,選擇了回來。

  林文楚是為了一個「獨立實驗室」的夢想回來的:「這在美國是很難實現的,基本是給別人打工。」

  任濤則一直從事藥物的高通量篩選,基於「對老朋友劉青松的信任」,以及「想回國為中國人的新藥創製做點事情」。

  至此,八位哈佛博士後悉數回來,一條依託強磁場大科學裝置與技術,開展以重大疾病為導向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網路的「學術鏈」完成組合。

  王俊峰、張鈉研究結構生物學;張欣研究磁生物效應;林文楚研究動物模型;劉青松、劉靜、王文超、任濤則研究腫瘤藥物 。

  「這正好是從最基礎的理論研究,到可以直接製藥的應用研究,完整的研究鏈條。」王俊峰說,這是他們在美國「夢寐以求」想要達到的一種團隊組合。如今實現了。

  今年2月,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混合磁體工藝通過國家驗收,40特斯拉穩態強磁場,磁場強度居世界第二。匡光力說,八年間中心從「一無所有」成長為「世界第二」,實現從「跟跑、並跑」到「並跑、領跑」的轉變。

  劉青松的美國朋友來科學島參觀,看到他帶領50多人的藥物學交叉研究團隊,還擁有一流實驗設備,不禁驚歎:「沒想到中國現在對人才如此重視!」(中國新聞組整理)

  

  劉青松(左)在介紹實驗室情況。(新華社)

  

  劉靜在實驗室裏工作。(新華社)

  

  「八劍客」第一個落腳科學島的王俊峰,自此結束「漂泊」的歲月。(新華社)

  

  林文楚、王俊峰、張欣(從左至右)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交流。(新華社)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3: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