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旅行,讓我成為世界級食家!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原創:九行

  有一天,朋友問我:旅行中你是怎麼做到享受本地食物的?

  她剛從「美食天堂」義大利回來,每天除了看景點之外,不是在尋覓中餐館,就是在去中餐館的路上,這讓她很苦惱。

  想了想,我的答案應該是:忘掉中國胃和保持開放的心態。

  當年,我利用兩周的時間去紐西蘭旅行,那會兒我還沒有擺脫頑固的「中國胃」,每隔兩天我就要溜進本地中餐館,花上100多塊人民幣,點上一盤不倫不類的醋溜土豆絲或者「日本豆腐版」的麻婆豆腐,來治癒思鄉之情。

  

  隨後轉成自由撰稿人的四年時間內,我的旅行從最初的兩周慢慢變成一個月,再到兩個月,旅行的國家也從巴黎、馬德里、東京這類時髦的國際都市轉移到了約旦的佩特拉,摩洛哥的撒哈拉沙漠,伊朗的大布里士這種越來越小眾的地方,在那裡想吃上一頓中餐不亞於「天方夜譚」。

  我面臨著兩個選擇:餓死,或者忘掉中國胃。我選擇了後者。

  

  突尼西亞的旅行可以稱為「減肥之旅」 /喜喜

  還記得在突尼西亞旅行的時候,頓頓都在吃Couscous,它是用質地最硬的杜蘭小麥製成,外形有點類似小米,很多地方就把它稱為「北非小米」。起初,我十分不喜歡,顆粒極其細小,吃的時候毫無存在感,也不覺得有任何麥香。搭配以胡蘿蔔、土豆和西葫蘆這類無味的東西,更讓我難以下咽。每天在couscous的轟炸下,我迅速消瘦了。

  習慣了重油重鹽的我,煩惱它的寡淡無味,邊默默吞咽,邊懷念油亮亮的魚香肉絲。然而,幾次之後,原本已經忘記的蔬菜本身的清新質樸,又重新回到舌尖,這讓我欣喜。

  

  街頭摩洛哥甜茶的賣相非常「帶感」 /喜喜

  在摩洛哥旅行的日子裡,隨處可見路邊的茶館販賣摩洛哥綠茶:夥計先在玻璃杯中放入綠茶,倒入滾燙的開水后再加入大量方糖,最後還不忘抓一把新鮮的薄荷葉放入其中。

  起初我邊喝邊流汗,抱怨天氣這麼熱,為什麼他們還要喝如此滾燙的熱茶,但是三次下肚之後,就離不開了:薄荷葉子的清香讓人在悶熱的午後精神為之一振,而糖份又很好地補充了流汗損失的體力和水份。

  傳統之所以能夠幾千年地延續下來,確實自有其道理。

  

  此後,我努力放下對其他國家食物的偏見,懷著卑謙的心態去品嘗,甚至去學習本地食物的做法。每次當我在家製作異域美食,總能回憶起在路上的好時光。

  在中東旅行,讓我欲罷不能的就是鷹嘴豆泥。這是以色列、約旦、黎巴嫩等國一日三餐都會吃到的食物。在街頭,隨處可以看到小館子在售賣。既可以搭配新鮮熱氣騰騰的吧塔餅直接吃,也可以要上幾個剛在油鍋裡面滾過的油炸鷹嘴豆泥——Falafel,塞進吧塔餅里,搭配上蔬菜絲、沙拉醬汁做成三明治吃。簡單易得,卻美味至極。

  

  搭配約旦紅茶的鷹嘴豆泥早餐 /喜喜

  把鷹嘴豆用水泡發,放在鍋里長時間熬至軟爛,再用攪拌機打成糊狀,放入檸檬汁、白鬍椒粉、橄欖油、少量芝麻醬,攪拌均勻即可。

  

  朋友家還保留著傳統的披薩烤爐 /喜喜

  在義大利西北部,靠近法國的綿長海岸線上,有個叫做Savona的小城,這裡沒什麼特別,但家家戶戶都種植橄欖,他們還會親手把摘下來的橄欖榨成品質極高的橄欖油——你知道的,義大利菜怎麼能少得了橄欖油這麼重要的角色?

  

  朋友媽媽親手榨的橄欖油浸的沙丁魚 /喜喜

  我幸運的住進了本地朋友家,她家的房子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祖母的祖母的祖母的祖母留下的。我剛剛跨進院子,她媽媽像變魔法一樣端出了自己的拿手菜,其中一道就是油浸沙丁魚。其實做法非常簡單,只需要把新鮮的沙丁魚用海鹽腌制,去掉多餘的水份,再放入自家榨好的橄欖油中浸泡,吃的時候搭配剛出爐的麵包食用,簡直就是義大利版的Tapas。

  也可以改良成中式吃法:工作太忙沒胃口,突然犯懶不想做飯,感冒口中沒滋味,熬一鍋白粥,搭配油浸沙丁,原來清粥小菜也可以如此美味。

  

  沙發主人Jerome/ 喜喜

  我兩次重返法國尼斯,就為了讓我的沙發主人Jerome能給我拌一次沙拉。法式沙拉,講究自己調製醬汁,重視調配比例,但是比例是需要長期和沙拉「鬥爭」總結出來的,並沒有具體數據可參考。

  

  法式沙拉搭配中式餃子成了我清淡飲食的日常 /喜喜

  首先把喜歡的蔬菜放入沙拉碗里,我一般會選擇味道強烈的芝麻菜、羅勒和櫻桃番茄,再加上幾片新鮮的三文魚,憑著經驗和口味喜好調製沙拉汁:把橄欖油、葡萄醋、海鹽,現磨黑胡椒和來自法國貝戎的芥末醬混合在一個小碗中,再用類似打雞蛋的手法快速混合攪拌,最後倒入沙拉碗中拌勻,一道清新爽口又充滿地中海風情的沙拉就製成了,清新開胃,吃上一口就有了度過炎夏的信心。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對印度菜是真愛。

  毫無疑問,印度是咖喱的鼻祖,在印度流傳的民間傳說里,是佛祖釋迦牟尼發明了美味的咖喱,那時的咖喱作為長生不老葯被發明,到底能否長生不老無人知曉,但卻被後人作為食物的調味料傳播開來。

  

  每個印度女人都是烹飪咖喱的好手 /喜喜

  本地朋友告訴我,咖喱其實並不是指一種香料,超市也沒有所謂的咖喱粉或咖喱塊賣,所謂的「咖喱」其實是由很多種香料組合而成,如果非要給咖喱下個定義,那就是「把許多香料混合在一起」的意思。而且香料也有可能是由數種甚至數十種組成,包括有紅辣椒、姜、丁香、肉桂、茴香、小茴香、肉豆蔻、莞荽子、芥末、鼠尾草、黑胡椒以及咖喱的主色——薑黃粉等等。

  印度咖哩之所以吸引人,秘訣在於香料的組合與烹調次序,而不在於炫麗複雜的烹調技巧。直到現代,並沒有任何專門的咖哩食譜,因為咖喱的烹制本身強調的就是個人風格與創造性。難怪我在印度的兩次旅行,每個沙發主人的媽媽們做出的咖喱味道都會有細微的差別。

  

  香料/ sj88

  我在印度的拉賈斯坦邦的齋普爾吃下的那一盆(比我臉還大的盆)羊肉咖喱(Lamb dhansak),一直讓我念念不忘:它混合了羊肉、小扁豆,豆蔻,孜然、薑黃粉,是一道具有濃郁印度特色的菜肴。

  沙發主人的媽媽是這麼做的:燒熱油鍋,加入葵花籽油,炒制羊肉至變色,盛出放在一邊;再用小火把洋蔥煸成金黃色,加入薑片、蒜瓣、紅辣椒,最後加入豆蔻粉、薑黃粉、小扁豆,切好的番茄,倒入羊肉,小火燉一個半小時直至軟爛,最後大火收汁后撒上一些香菜即可。

  

  美味至極的Lamb dhansak讓我「消滅」了兩大碗米飯 /喜喜

  吃上一口,咖喱的辛辣、濃烈和豪放,就在嘴中肆無忌憚的瀰漫開來,它總能把美味放大再放大,讓我食慾大開又欲罷不能。

  不停地嘗試各地美食,也是旅行的樂趣所在。

  今日作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2: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