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揭秘中國第一家個體飯館 副總理來視察,老闆懸著的心才放下

[複製鏈接]
  來源:重慶晚報

  1980年,如果你想在北京「搓」一頓,比登天還難。

  為數不多的幾家餐廳是國營飯店,菜的樣式是統一不變的,服務員板著臉,對你愛答不理。吃一頓價格不便宜,一桌子菜通常是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的收入。七八十年代,一個普通員工的月收入是20元,稍微好點的能有30多,一般人家是不會隨便下館子吃飯的,即使稍微富裕的家庭,家裡沒有大事也不會去吃。

  

  80年代最高級的國營飯店,一桌子菜是一個普通人家一個月的工資,很少有人吃得起

  這種局面,被家庭婦女劉桂仙打破了。

  1980年9月30日,早上,劉桂仙的丈夫、北京內燃機廠炊事員郭培基生好了爐子,然後就去上班了。

  等他回家,看到家門口的情景,一下子驚呆了——王府井大街附近的翠花衚衕內擠滿了人,抱著孩子的,推著自行車的,路過看熱鬧的,里三層外三層,一直排到了五四大街。老街坊看見郭培基,上來就問:「你還上什麼班?你家飯館開張了怎麼不說一聲!」

  

  老郭不敢吭聲,推著自行車低著頭趕緊進屋。

  這一天,劉桂仙的悅賓飯館「被迫」開張了。

  說是「被迫」,是因為原本的開業日期其實是第二天國慶節。到中午的時候,劉桂仙用36塊錢買了幾隻鴨子,打算試著做兩個菜讓鄰居們嘗嘗,看看手藝如何。沒想到,《北京晚報》的記者正巧撞見,誤以為開業,連忙去旁邊的電話亭打電話口述,《北京晚報》決定給這個歷史性的時刻做一個報道,都已經下廠印刷的報紙特地為它空出了版面。(這段文字參考《口述》節目中郭培基先生的自述。)

  

  《北京晚報》上的百字報道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第一家個體餐館。

  所有人都沸騰了。

  三天後,美國合眾社對悅賓做了報道,全世界都知道了這家衚衕里的飯館,外電的報道中,飯館的開張被詮釋為「在共產黨中國的心臟,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業正在狹窄的小衚衕里恢復元氣。」

  

  80年代,老闆劉桂仙接受外國記者的採訪

  在短短几個月里,77個國家的記者前來採訪,各國大使紛紛前來品嘗(接待了七十多位)。沒有幾個月,劉桂仙一家就成了萬元戶。

  一晃,37年過去了。人們不再為吃飽飯而困擾,參觀的選擇越來越多,悅賓依舊在那裡。

  我們對悅賓做了一次採訪,和劉桂仙的孫女郭華一起聊了聊那個特殊年代的悅賓餐館和那些來悅賓吃飯的人,包括但不僅限於:其實劉桂仙還給鄧穎超做過飯?那塊著名的「嘗嘗看」究竟是誰題字的?悅賓差點就關門的秘密,悅賓的隱藏菜單……

  36塊錢怎麼敢開飯館?

  故事還要從頭說起。

  關於開飯館的原因,兩個老人一直說的是「過日子」。家裡太窮了,五個孩子在找工作的年紀遇上了大學生返城,就業壓力大,全都待業在家,五個孩子里有四個都是男孩,半大的小夥子都是長身體的時候。一家七口人,只靠兩口子月收入不到100塊錢來支撐,有過七個人蓋兩床被子的時候。

  窮則思變。一天夜裡,劉桂仙偶然聽見收音機里說東北有一家夫妻自己蒸包子上街賣,心想自己燒一手好菜也可以開個小飯館試一試。

  她的這種自信並不是空穴來風。郭華介紹:「劉桂仙曾經在葉帥家裡當過保姆,有時候兼職燒兩個小菜,康克清和鄧穎超都吃過劉桂仙的菜。大家都說:『外面的那些館子真比不上咱們小劉做的這些菜,這要是在英國開個餐館准能火。』」

  這段故事之前的報道從未提起,這是劉桂仙的低調。這樣低調的細節,在餐館里還有很多,如果你仔細尋找,會發現牆上那幅掛了三十多年的「嘗嘗看」,這幅字沒有題款,寫字的人其實是當時的教育部長。

  

  牆上這幅沒有題款「嘗嘗看」,掛了三十多年

  第二天,劉桂仙步行到東城區工商局申請營業執照。

  當時,雖然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放開經濟的政策,但只對修理業、手工業的個體經營活動有所放開,其他行業都沒有相關政策。工商局的相關人員,對待劉桂仙的開飯館要求,有點發怵: 「你開飯館有屋子么?」「有,我把睡覺的屋子騰出來。」「那你一家人睡在哪?」「上房睡房頂。」一屋子的人不可思議,開私人飯館,你可真敢想。

  

  從美術館對面的翠花衚衕走進去,就能看見悅賓飯館

  劉桂仙軟磨硬泡了一個月,終於,工商局領導實在不忍她日日等候,就對她說:「這樣吧,先斬後奏,你先開業,然後發照,回家準備去吧。」那個年代的執照就是一個信封,沒有印成正規的文本,只用墨筆寫了一段說明,就算是成了。當時,開餐廳還有兩個規定一是要餐具消毒,二是要有冰箱,在工商局老所長的幫忙下,銀行終於肯貸500元給他們,買了一台雪花冰箱。

  你以為終於可以開飯館了?不,沒有糧油票,也開不成!這個故事的解決方式更為傳奇,郭培基在內燃機廠的食堂小有名氣,有一天,來了一個陌生的炊事員,想要和他學做飯。結果,老郭說起了自己家的飯館,因為沒有糧油票而不能開業。沒想到,這位炊事員,其實是《北京日報》的記者,本來是為了向老郭偷師,聽了他的訴苦,就寫了一篇報道,這才引起了相關單位的重視,最終解決了糧油問題。(這段文字參考《口述》節目中郭培基先生的自述。)

  

  創辦悅賓飯館的劉桂仙和郭培基老兩口

  開業當天,劉桂仙置辦完所有的物件,身上只剩下36塊錢,她去了朝陽菜市場,買了4隻鴨子,因為當時只有買鴨子不需要票。她用這4隻鴨子,做成好幾種菜,香酥鴨、八寶鴨、麻辣鴨、干焅鴨……一塊錢一份,很快就搶光了。她用這掙來的錢繼續買鴨子回來做,來回倒騰,第一天竟掙了38塊錢。

  這差不多是當時一個高級工人的月收入。

  第二天,《北京晚報》的記者再次來做採訪,寫了更詳細的報道。

  

  《北京晚報》記者王達人再次對悅賓飯館進行了報道

  大使的食堂

  這小館一開不僅是衚衕里的人,外國人也來了。

  77個國家的記者,各大外國大使館的使者蜂擁而至,美國合眾社的記者說:「老哥,你信不信,三天內,我讓整個地球都知道你在這開飯館了。」

  只能坐12個人的小屋裡坐著髮膚顏色各異的各國記者。來自美國和日本的三個記者沒吃上,不肯走。郭培基想擀麵條給他們吃,結果家裡的面不夠,最後只好向鄰居借了點,做了幾碗打滷麵,才對付了過去。

  那個時候,中午吃飯的隊伍每天都能排到衚衕口。到了晚餐,飯館就被使館的外國人承包了。他們不會用筷子,就自帶刀叉,吃完還把刀叉送給劉桂仙。

  第一次來吃的時候,他們不像中國人吃飯那麼熱鬧,安安靜靜、一聲不吭,可把劉桂仙急壞了。她躲在門簾後頭偷看餐廳的情況,直到看見所有菜都吃光,她心裡的石頭才落地。吃完后外國人支支吾吾比劃著,摸一摸肚皮,再向她心滿意足的比了個大拇指。

  有一次,劉桂仙問一桌法國人吃得怎麼樣,他們拿了紙筆畫了張小畫送給她,上面畫了一個人吃飯筷子都戳到了旁邊人的臉上。

  雖然吃得好,但是開業時的悅賓只能放下4張桌子,每天只能接待十四五個顧客。店是小的,但生意總是不缺的,從那時起吃飯就得排號,最長的,要排到60多天後才能吃到。

  生意好了,劉桂仙夫婦的日子卻好不了,衚衕的鄰居們覺得這是「搞資本主義,開私人買賣」,接待外國人也被說成是「裡通外國」。有的街坊說: 「你現在就是特務!」「瞧好吧,早晚有你後悔的一天,國家肯定會收拾你。」劉桂仙說:「你們別嚇唬我,我不就是因為孩子多,想掙口飯吃嘛,我不怕!」嘴上是這麼說的,可晚上一宿宿地睡不踏實。

  

  80年代的餐館有很多明令禁止的內容

  郭家的孩子們成了不被歡迎的孩子。郭培基自己上班走在衚衕里時,後面也時不時有三兩人指著念叨,現在資本主義復辟了,就前面走的這人,他們家開飯館了,這個人就是資本主義復辟急先鋒。

  老郭好幾次想,算了,還是關門吧。

  11月4日,北京市政府作出決定,允許個體戶經營飲食、小商品。1981年大年初一,姚依林和陳慕華兩位副總理給北京的個體戶們拜年。他們第一站去了前門的「大碗茶」,然後去了西單菜市場,當來到悅賓飯館時,已是中午,正好美國大使館的人來這吃餃子過年。

  

  劉桂仙的孩子們在創業之初的飯館門口玩耍

  陳慕華副總理對劉桂仙說:「要把孩子們管好,飯菜要做好,冷熱分開。」

  姚依林說:「別光做熱菜,多做點兒下酒的冷盤。」

  兩位副總理走後,劉桂仙放了兩麻袋鞭炮,足足放了半個多小時。她知道,再也沒有人說他們復辟資本主義了。

  隱形菜單

  在今天悅賓的菜單上,第一頁就是醒目的招牌菜,這是前幾年才提煉出來加上的。

  後幾頁十分直白的分為肉類、菜類、冷盤類,看不出一絲絲的套路。

  

  如果是看電視節目來吃的新食客,一般只會翻到招牌菜就停下,點上蒜泥肘子、五絲桶、麵筋白菜、芹菜蝦仁……就算完事兒。

  今天向你揭露悅賓的隱形菜單和它背後的故事。

  最值得一說的是那道「鍋燒鴨」,這道菜就是創業之初的「干焅鴨」。據說,當時賣得特別好,全聚德的大廚聞訊趕來,想要挑戰,但吃了這個鴨子后,便服氣了。一場沒有硝煙的鴨子戰爭和平解決。

  

  還有一道「黃燜牛肉」。這道菜由店裡的「軟炸回鍋牛肉」改良而成,把牛肉繼續熬煮成熱湯菜,結果頗受歡迎。點這道菜的時候必須要有耐心,最好在店裡不忙的時候去,因為燉煮一兩個小時是很正常的事情。(記者就因為中午太忙,被老闆拒絕做這道菜,悻悻而歸,沒有拍到照片。)

  另一道菜是「干炸裡脊」。這是孫女郭華這麼多年來的最愛,用香菜、芝麻和炸裡脊塊一起翻炒,小時候每當郭華吃不下飯,都會去求后廚給自己來一份炸裡脊解饞。

  

  「軟炸蝦仁」是孫女郭華介紹給女孩子們的私心推薦。一般人只吃他們的芹菜炒蝦仁,這道軟炸蝦仁據郭華說是一個總來吃飯的女顧客必點,有次郭華問她為什麼總點這道沒人點的菜,那女食客說:「你看這大蝦被麵粉包裹后油炸了圓圓胖胖的,多可愛啊。」飽妹嘗了后,裡面的大蝦絕對貨真價實不是冷凍的。

  

  燒的菜有家裡的味道

  記者追問過一對來吃飯的退休夫妻,為什麼來這裡吃飯?

  他們說:「雖然性價比一般,環境一般,菜也一般,但是吃著舒服,盤子端上來是溫熱的,我就知道這是消過毒了,干熘丸子沒一個規則的,我吃著就知道這是手工的,只放了蛋清和純肉,沒有添加劑,那個蝦仁也不是超市裡袋裝蝦仁,而是自己手工剝出來的,這種菜,吃著心裡舒坦。」

  

  記者還問過一個大腹便便的光頭大叔。他說:「我小時候就來這兒吃,就是好吃,沒什麼其他的。」他埋了一口煙繼續說:「現在衚衕拆得這麼厲害,只有這兒還沒變過。」

  還問過一個曾經在貝滿女中教生物的八九十歲大爺。

  他推著扶車說:「我以前就住這兒,美術館對面,54年的時候,這裡拆了,今天我過來再看一看,應該也是最後一次來了,看一次少一次,」然後指著自己胸口的支架,朝中山公園的方向走去。

  還問過一個中午就喝得醉醺醺的大叔。他說:「今個兒家屬出差了,就我一人,我從北五環騎了三個小時自行車過來,就想這口肘子了,另一個就是,我喜歡城裡衚衕里的感覺……」

  

  夜晚的翠花衚衕因為悅賓飯館閃爍著彩燈

  郭華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再三的說:「這就是個衚衕飯館,不是餐廳,不是飯店,我們一些老食客都會糾結一些報道上對悅賓的稱呼。」對這個名稱的認真和糾結,是老北京人對那個年代衚衕的留戀。

  有人說,那個年代如果誇你菜燒得好,會說:「你這菜燒得和館子里一樣」,而現在你誇一個廚子,會說:「你燒的菜有家的味道」。

  責編 嚴藝菲 總值班 萬鵬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9 21: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