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希特勒為何「手下留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來源:讀者報

  直到今天,敦刻爾克戰役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謎團之一。為何希特勒下令停止打擊撤退中的而且毫無防備的英法聯軍?歷史學家一直以來都對這段「二戰」中的關鍵時期存在不同觀點。

  

  △1940年5月31日,戰艦載滿從敦刻爾克撤退的英軍士兵抵達英國港口

  客觀形勢不容樂觀

  從大量的歷史資料來看,這個「奇迹」的發生跟希特勒的複雜的性格有一定的關係,同時也是受到其他人物思想活動的影響。

  1940年5月24日上午,希特勒在視察中會見了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倫德施泰特。倫德施泰特是一位謹慎的戰略家,他對於一切不利的因素總是很小心地處置,且一向都是避免在樂觀的時候犯錯誤。正是這個原因,希特勒把他看作是很好的幫手,他可以向希特勒提供冷靜的平衡的研判,而這正是希特勒所缺乏的。希特勒對於龍德施泰特也非常尊重,在德軍26個元帥中,龍德施泰特是惟一敢不摘手套與希特勒握手的人。

  倫德施泰特在彙報情況時,特別提出由於長時間和迅速的行動,坦克的實力已經減弱,並且指出從南北兩面都有受到攻擊的可能,尤其是南面。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德軍裝甲部隊經過2周持續衝擊而沒有進行任何休整,士兵已精疲力竭,犯下的致命錯誤越來越多。物資損耗嚴重,而補給未能跟上。

  此外,5月23日和24日,法國的戴高樂率領法軍第4裝甲師對被佔領城市阿布維爾發起猛烈進攻,令德國守軍壓力巨大。它向思想傳統的德國指揮官們表明,己方的側翼存在被突破的風險。

  希特勒對於倫德施泰特的謹慎態度表示「完全同意」,並也強調保存裝甲部隊以供未來作戰之用是很重要的。下午他回到自己的統帥部后,就立即召見陸軍總司令哈爾德,命令其暫停進攻。哈爾德在他的日記中傷感地寫道:「由裝甲和摩托化部隊所組成的右翼,在其前面已無敵人,現在已經在元首的直接命令下停止不前,至於解決被圍敵人的任務則準備留交給空軍去完成!」

  戈林的虛榮心

  此外,德國空軍司令戈林對希特勒這個決定也有一定的影響。

  戈林在納粹德軍中是僅次於希特勒的一個人物。希特勒1941年6月29號曾經頒布一個指示:「如果我不在的時候,由戈林承擔起我對國家的責任。」

  1940年5月,戈林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敦刻爾克海邊的退路,以完成合圍英法聯軍的任務。顯然,戈林高估了空軍的威力。而希特勒也願意讓戈林露一手以鞏固其在納粹黨副領袖的地位,於是,希特勒命令陸軍停止前進,而指令戈林的空軍,向包圍圈內的英法聯軍實施強大的航空火力突襲。對此,古德里安十分惱火地說:「我想促使希特勒作出這個決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為了戈林的虛榮心。」

  戈林的空軍部隊整天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空盤旋俯衝轟炸,但是,英國皇家空軍把凡是可以動用的戰鬥機,都投入到敦刻爾克上空,戰鬥機的飛行員有時一天出擊4次,這使得戈林的空軍不敢毫無顧忌地轟炸正在渡海的艦隻。而且,有證據顯示,德國空軍也沒有發揮全部的力量,一些德國將領說希特勒如同制止地面部隊一樣制止了德國空軍。所以希特勒除了軍事目的之外一定還有什麼原因導致他發出停止前進的命令。

  希特勒的陰謀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前,希特勒在歐洲的戰略思想是擊敗法國,把英國的勢力趕出歐洲大陸,竭力向蘇聯的方向擴張。事實上希特勒也明白以當時德國海軍的能力,是不可能像征服波蘭一樣征服隔海相望的英國的。而且英國是一個殖民地大國,一旦滅亡,其海外殖民地體系將會崩潰。而德國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海外力量幾乎為空白,現在又忙於戰爭,短時間內也接收不了那麼多殖民地,不可能從英國的滅亡中得到多少好處。反倒是對歐洲戰事冷眼旁觀的日本和美國將成為英國滅亡之後的最大受益者。這是德國所不願看到的。

  另外希特勒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兩線作戰的教訓,在「二戰」前夕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才放手橫掃西歐。現在不共戴天的仇敵法國已經倒下,他正準備進攻蘇聯。為了再一次避免兩線作戰,與英國議和就意義重大了。

  希特勒認為,即使從英國人的角度思考,議和也是理性的選擇。英國對歐洲大陸的傳統政策是「均勢」外交,在德國取得了歐洲戰場上的巨大勝利之後,英國已失去繼續奉行先前抑制德國政策的意義。英國只有與歐洲大陸上的強權結成聯盟,才能夠保住自己的殖民帝國。而且希特勒認為,當時英國這個老牌殖民帝國正面臨美國這個新興強國的挑戰,如果英國人現在退出戰爭,美國在三十年內都將沒有機會與之角逐。

  強硬的丘吉爾

  於是,希特勒的將軍們驚訝地發現元首竟然在用欽佩的口吻談到大英帝國,談到它的存在對世界穩定的意義,談到英國給世界帶來的文明。他說英國把德國以前的海外殖民地還回來當然好,就是不還也行,甚至表示要派部隊支援英國,只要英國捲入任何地方的任何糾葛。顯然他已經準備與英國締結和平協定,結成長期的聯盟了。

  英國的力量已被趕出了歐洲,它阻止德國的行動已不可能,全殲它的遠征軍,但又不能徹底征服英國,將無助於下一步與英國握手言和,無助於使英國在未來的德蘇戰爭中對德國保持友好的態度。於是希特勒有意在敦刻爾克給英軍留一條退路。

  希特勒這個時候手下留情,既保存了自身的實力,顯示了德軍的力量,又使英國避免一場奇恥大辱。只要德國寬宏大量地提出和談,英國沒有理由不接受體面的和平,或許還可以合作抗蘇。即使是無法與英國達成和解,但至少也可以爭取到英國在蘇德戰爭中的中立。

  可惜英國人並不像德國人那樣理性地判斷眼前的局勢。法國投降之後,強硬的丘吉爾成為新的英國首相,毫不猶豫地拒絕與希特勒言和。希特勒這才開始實施準備在英國登陸作戰的「海獅」計劃。與德國制訂的其他軍事行動計劃相比,「海獅 」計劃明顯地缺乏周密的考慮和充分的準備,如同一場精心設計的虛張聲勢,其目的仍在於迫使英國求和。不過最終戰爭還是沒有向著希特勒設想的方向發展。(來源|《青年參考》《中外書摘》《大科技·百科新說》《新民晚報》 作者|張寶鈺 彭寧 張凱蛟 鄧喆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09: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