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須處理好十個關係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8-12 11: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7年08月09日 09:00:03 來源: 新華網

  高水平大學建設是我國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高等教育競爭力提升,整體性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戰略舉措。近年來,地方高校因其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提高高等教育整體質量、推動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亦成為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要參與力量。建設地方高水平大學,是一個「適應變革」與「引領趨勢」相統一的過程,也是一個「外延轉型」與「內涵提升」相統一的過程。地方高校應根據自身在高校生態系統中特定的生態位,堅持學術視野、社會視野並重,更新發展理念,明確發展路徑,積極回應來自高等教育內部和外部的變革訴求。具體建設過程中,需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係。

  高水平與有特色的關係

  建設地方高水平大學,必須從高水平、有特色兩個基本特性出發。高水平表明綜合實力,有特色反映核心競爭力。高水平要求強化質量生命線意識,圍繞內涵建設的關鍵因素,促進辦學實力整體攀升。有特色指向特色生命力,要求凝練和放大自身優勢,在同質化辦學中呈現鮮明的個性特徵。

  第一,強化目標牽引。地方高水平大學要強化目標牽引,形成問題倒逼,在學科建設、創新基地、科技服務、社會影響等重點工作上持續發力,在高水平人才及團隊、高水平項目、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核心指標上加快補足短板,通過加強內涵建設,深化綜合改革,提升建設的質量和效益。

  第二,強化特色發展。建設地方高水平大學,必須打好特色牌,彰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核心競爭力,要根據高校自身特點,制定特色化發展戰略,從辦學理念開始,凝練學科發展特色;對接產業轉型與創新發展要求,強化人才培養特色;把握區域經濟社會以及行業發展需求,突出社會服務特色;挖掘大學精神品質,打造文化特色。

  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關係

  在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中,學科對應知識分類,專業對應行業分類,人才培養是兩者統一的基點。學校應統籌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既要突出學科建設龍頭地位,提升「學科-科研-人才」三位一體創新能力;又要注重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促進兩者協同發展。

  第一,優化學科布局,強化優勢特色。對地方高水平大學而言,學科建設一要解決「高峰」問題,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資源對以ESI前1%學科為代表的優勢學科進行投入建設,形成突破,帶動相關學科共同發展。二要解決「高原」問題,以學部制改革推動學科整合,打通學科壁壘,凝練學科方向,加快形成一批高水平學科群。三要重視應用,加快應用技術類學科群建設,重點放在解決企業技術創新的實際問題上,拓展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新空間。

  第二,調整專業結構,加強質量建設。專業建設的不合理,直接反映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因此,地方高水平大學的專業建設,應堅持適應性和契合度原則,從注重辦學規模和專業布點,轉變到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上來,通過撤停並轉實行結構優化,加快形成市場導向、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協調發展的專業體系。重點建設品牌專業,改造升級傳統專業,積極培育新興專業,打造外有產業鏈、內有學科鏈的專業群。加強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推進專業認證,對接國際標準,促進專業可持續發展。

  第三,推進學科專業一體化,科教協同育人。加強學科與專業的互動,以優勢學科支撐重點專業,以交叉學科培育新興專業,形成與產業結構升級相適應的學科專業體系。打破學科之間、本科專業與研究生專業之間的壁壘,在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與教學基地建設、課程與教材建設等方面加強協同。鼓勵教師將最新科研成果、企業先進技術轉化為教學內容,進行課程研發、教材編寫、教學成果推廣,建立科研對教學的支撐與反哺機制。

  人才培養結構與培養質量的關係

  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地方高水平大學辦學質量的第一標準。當前,一些地方高校仍然呈現「頭小體大」的錐形層次人才培養結構。博碩士層次辦學規模偏小,而本專科和成人教育基數龐大。同時,擴招使多數地方高校成了「巨型化」大學和多校區大學,進一步牽制了師資力量,耗減了有限的辦學資源。為此,應統籌研究生、本科等培養層次,兼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培養類型,聚焦核心素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第一,合理控制規模,提高辦學層次。牢固確立本科生教育的中心地位,穩定或適度減少本科生招生規模,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擴大博碩士研究生教育規模,穩步發展留學生教育,停辦或少辦低端人才培養。

  第二,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加強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加大實踐教學比重。探索建立適應彈性學習、學分制和主輔修制的教學管理制度,改革考核評價方式,擴大學生自主選擇權。加大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的常態化投入,推行啟發、合作、研討、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第三,聚集核心素養,培養創新人才。地方高水平大學也承擔著培養社會精英和行業領軍人才的任務。要通過實施「卓越人才計劃」等合作計劃,創建聯合培養創新人才機制,大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及創造能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

  平台建設與團隊聚合的關係

  平台是高水平大學進行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項目是開展科研活動的重要牽引。但傳統教學科研往往「重項目輕平台」,容易造成「小而散」「科研孤島」的格局,不利於培育和產出重大標誌性成果。因此,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必須重視平台建設,以「打造大平台、承接大項目、培育大成果」為工作重點,促進創新要素積聚和系統集成,提高平台對重大項目的承載力和人才團隊的聚合度。

  第一,加大各類平台建設力度。合理引導學院開展平台建設,豐富科研教學等不同平台類型,引入外部資源與政企等協同共建平台,加快形成平台建設的適度規模和比較優勢。更重要的是,突出質量主題,加強內部統籌,採取滾動支持,集中優勢資源建設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重點智庫等一批示範平台,支撐高水平大學發展。

  第二,依託平台聚合團隊。根據研究方向和教師意向,組建教學或科研團隊。教學團隊重在發揮學科專業帶頭人與骨幹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加強青年教師培養;科研團隊重在凝練學科方向,匯聚學科人才,促進學術隊伍可持續發展。團隊實行責任人聘期制,考核個人業績轉為考核團隊骨幹和成員業績,以政策槓桿驅動人才梯隊建設。

  第三,創新平台管理機制。推動以學院、學科、課題組為主的科研組織模式向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跨學校、跨地區協同創新的模式轉變。針對平台的扁平化組織架構設計,在團隊、項目、經費、績效評價等方面,推進位度創新,探索學術特區,加快形成以學術為主導、問題為核心、項目為牽引的管理模式,以管理創新推動學術創新。

  隊伍建設內培與外引的關係

  人才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第一戰略資源,對地方高水平大學而言尤其如此。學校要堅持「高地造峰,以用為本」,突出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重點,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協調發展。

  第一,要著眼事業急需,堅持標準,引進優秀人才。重視緊缺人才,尤其是領軍型人才、學科帶頭人、對學校發展具有特殊意義人才的引進。建立海內外人才工作站,以全球視野匯聚人才。堅持全職引進與柔性引進相結合、引才與引智相結合,探索更為靈活務實的引才機制。對引進人才,既關心培養,幫助融入科研團隊和學校環境;又嚴格標準,開展效能評價,強調精力投入和成果產出,堅持能進能出,精準引才。

  第二,積蓄髮展後勁,加大力度培養校內人才。重視校內人才資源開發,增強自身「造血功能」。要加大校內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實施校內人才工程,推進青年教師博士化、國際化,增強本校人才的競爭力。要堅持業績貢獻導向,堅持本土人才和引進人才一視同仁,加快出台相關政策,保護校內人才的積極性。

  第三,加強分類指導,統籌三支隊伍協調發展。探索和豐富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機制,加大人才開發力度,用好用活各類人才。要加強教學科研隊伍建設,促進專業發展。加強管理人員隊伍建設,提高業務能力。加強服務保障隊伍建設,改善隊伍學歷和知識結構,提高服務水平。要以崗位聘任、職稱評審、績效分配為抓手,建立健全符合各類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促進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區域定位與國際戰略的關係

  地方高水平大學作為區域社會的「知識中樞」,參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鮮明的區域化定位。但同時,辦學資源的稀缺驅動地方高水平大學抓住高等教育要素在全球範圍內流動的利好條件,通過國際化戰略,積極擴充資源獲取渠道。因此,對地方高水平大學而言,應堅持區域定位和國際戰略並舉,加深高校與外部環境的融合發展,以擴大開放來增創優勢。

  一方面,要提升服務發展能力。地方高水平大學的區域定位,決定了其必須堅持需求和問題兩個導向,走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強校之路。要圍繞區域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共性技術難題、學習型社會建設等熱點,推進校院、學科與政府單位、行業企業對接合作,建立政產學研用戰略聯盟、人才培養基地,讓教學科研活動走向生產一線,提高契合度和貢獻度。同時,要建立社會服務績效評價機制,並納入高校的辦學質量評價體系,發揮政策的正向激勵作用。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國際化戰略。這是地方高水平大學向更高發展層次邁進的必由之路。要接軌國際標準,與世界高水平大學建立實質性合作。加大境外高水平教師引進力度,完善教師出境進修的激勵機制,驅動師資隊伍國際化。擴大留學生培養規模,提高交換生比例,開拓境外人才培養基地,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國際合作科學研究中心或聯合實驗室。

  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係

  文化傳承創新是大學的重要職能。傳承旨在固本培元,延續文化傳統;創新重在與時俱進,構築時代精神,這與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戰略意義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在文化傳承創新這一問題上,大學要展現高度的自覺自信,責無旁貸地承擔起傳承優秀文化、創新思想文化的時代使命,集聚高水平大學發展的軟實力。

  第一,要彰顯核心價值。高水平大學對文化的傳承創新,首先表現在對核心價值的引領導向。這方面,高校應發揮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優勢。一方面,運用主渠道主陣地,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各個環節,教會學生選擇主流文化,崇尚主流價值;另一方面,依託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人才、平台,開展理論闡釋和知識創新。大學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增強師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二,要培育大學精神。高水平大學建設,需要大學精神提供價值支撐、行為規範和力量整合。大學精神是在辦學歷程中所凝練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以及逐步形成的傳統、優勢和特色,是一種「文化基因」。對於地方高水平大學來說,尤其要積澱文化底蘊,重視校園文化對師生的培育和塑造,加強校歌校訓等形象標識建設,不斷豐富自身的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觀念文化,形成高水平大學建設的精神動力。

  第三,要輻射地方文化。地方高水平大學孕育於地方文化。這種相融共生的關係,決定了大學在接受地方文化滋養的同時,還要反哺地方文化,服務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參與區域文化建設,推動大學文化建設成果向周邊輻射,發揮文化「高地」作用。

  內部治理與制度創新的關係

  深化內部治理,是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要內驅力。內部治理體系改革的核心,在於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的制度創新。

  第一,實施大學章程。以實施章程為契機,健全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科學決策機制、民主參與機制和監督機制,理順黨委、行政、學術、師生、家長和校院等權、責、利關係,健全完善黨團工代會、教代會、學代會等代表制度,通過構建以大學章程為龍頭的制度體系,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進一步規範學校內部治理架構和辦學行為。

  第二,深化學術治理。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在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中都是重要力量。關鍵是如何按照內在邏輯,進行合理劃分,促進兩者相互協調。高水平大學本質上要求高水平的學術,應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制定並依據學術委員會章程辦事,建好「教授治學」的基本平台,將學術交給學者。高水平大學建設也要有高水平的管理。無論是科學的制度設計,還是高效的運轉體系,都是建立在對大學本質、特性、理念、規律的深刻認識之上。

  第三,深化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大學具有「底部沉重」的組織特性,教師學生分佈在基層、教學科研開展在基層、矛盾問題也要解決在基層。因此,在高水平大學建設過程中,要著重理順校院兩級關係,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推進管理重心下移,落實學院主體地位。同時,加強學院內部管理能力建設,理順學院內部的學術權力、行政權力、政治權力和民主管理權力等各種關係,推行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提高學院在學校宏觀調控下的自主運行能力。

  資源配置與效益提升的關係

  資源投入是辦好高水平大學的先決條件。因此,地方高水平大學資源建設的核心,在於一手抓投入,一手抓產出,保證內部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學管理,同時最大限度獲取外部資源。

  第一,強化需求對接,推動響應式服務向主動性服務轉變。既開展高層次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積極爭取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務;也面向實際特別是本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課題研究,推動學科專業與地方產業相銜接,共建研究院、研究中心等成果轉化平台,將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以貢獻求支持。

  第二,加強內部管理,推動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堅持效益導向,加強資產分類管理,強化內部成本核算,推行競爭性績效資源配置機制,推動資產的有償使用、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資本的保值增值。同時,加大公共實驗平台建設力度,開發基於「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的共享共用平台,減少重複建設。

  第三,樹立資源意識,推動領導爭取資源向全員爭取資源轉變。爭取外部資源不僅僅是書記、校長、學校領導班子的責任,每個部門、每個院系都應該有資源意識,努力與政府、社會、企業建立良好關係,全校齊心協力,爭取各方支持。同時,要重視校友資源建設,發揮教育基金會「蓄水池」作用,鼓勵和吸納更多社會捐贈。

  事業發展與師生髮展的關係

  教師和學生是事業發展的主體。高水平大學建設,歸根結底,要依靠師生的創新實踐。同時,事業發展最終也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把人本理念貫穿辦學治校始終,保障並落實師生的發展權。兩者實質上反映的是個體與整體、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處理好兩者關係,必須回到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本源意義,堅持「發展依靠師生,發展為了師生」,讓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師生,實現學校事業和師生個體的「兩個全面發展」。

  第一,尊重師生首創精神。對於師生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創新等實踐中創造的鮮活經驗,要及時發現、提煉和推廣,激發師生創新創造創業的熱情。

  第二,創設師生髮展通道。分類制定考核標準、晉陞通道、薪酬體系,規劃不同類型人才的職業發展路徑。地方高水平大學要集聚專業學習、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各類優質資源,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同時要積極改善民生,加大校內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教學場館、圖文資料、實驗設備、生活設施等方面持續優化服務、提檔升級,滿足師生需求。

  第三,保障師生合法權益。落實大學章程規定的各項權益,構建各類參與平台和溝通機制,保障師生民主權、知情權、批評建議權等實體性權利,凸顯師生主體地位,堅定師生參與改革發展的自覺自信。(成長春 陳婷婷 作者單位:南通大學)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6: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