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代村長們的械鬥與太平天國的成敗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19 22: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熊掌 最強冷吧眾

  

  土客械鬥一事,在過去的歷史學界是一件有意無意的忌諱。因為人民因為利益而互動刀兵的事情總歸是不利於團結的。到八十年代后,乃有學者慢慢開始收集整理民間史料,逐步還原了在19世紀廣東廣西二省土人和客家人流血衝突之真相。

  因挑撥離間而打開的潘多拉魔盒

  

  由於各種原因而被迫遷徙的群體是土客之爭的源頭

  就兩廣地區的土客糾紛而論, 土是指兩省本地居民,客是指從別處遷徙到兩廣地區的新居民。兩廣地區地處偏僻,戰爭波及較少。一旦中原地區有戰亂,中原地區居民就不斷逃亡到兩廣地區。

  隨著客家居民在兩廣的增多,土客矛盾也隨著爭奪耕地、水源以及風俗衝突而日趨增長。在明朝時期,兩廣的土客矛盾尚不尖銳,隨著滿清和鄭氏在福建和台灣的對峙,從北方遷移到兩廣的客家人越來越多。自清朝中葉開始,土客之間的衝突逐步激烈和不受控制。

  土客衝突的大規模爆發源於1854年的洪兵起義,這是在兩廣地區活躍多年的天地會組織策的一次規模龐大的農民總暴動。天地會多由本地人組成,相對的,官府就多招募客家人為勇丁來進行鎮壓,稱之為客勇。客勇在討伐戰中的活躍一方面扭轉了土客對峙中客家人的後來者劣勢,加強了客家人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則對本地人造成了大量傷亡和破壞。本土的父老把這些傷害自然不會歸咎於官府,而是全都歸罪於奮勇作戰的客勇。於是從1854年(咸豐四年)開始,兩廣地區爆發了令人難以想象的血腥慘烈大範圍土客械鬥。

  

  洪兵起義時建立的大洪國王府

  最先是清朝政府大肆搜剿洪兵暴動的餘黨,於是客家民多指土人村落為匪村,並大舉進攻土村,土人則還以殘酷報復。

  據記載,客家先指某村為匪村,得到官府許可后組織人手大舉進攻,殺死男丁,掠奪婦女財物,燒毀屋村,稱之為「鏟村」。被進攻的一方則聯絡旁村反過來攻打進攻的村落,互相攻掠,爭鬥難休。激斗之下百姓罹難者無數,村社化為廢墟,田園淪為荒野。據不完全統計,僅不到一年時間裡,廣東恩平一縣內被攻打的土村就有400餘個,七月客勇圍攻松柏山,殺死土人2000餘人,遺屍滿山谷。咸豐六年,土人反攻,殺死客家較精幹的丁壯500餘人,客家人被迫逃亡他鄉,不料半路又被土勇聯合劫殺,老弱婦孺死者四千餘人。械鬥遂進入最血腥的一個階段,客家人紛紛逃往較為和平的鄉縣,幾個械鬥較嚴重的縣內人口都逃散一空。

  咸豐九年開始,土客械鬥進入高潮期,本地士紳紛紛設立公局,招募武裝,聘請傭兵,派人去香港採購洋槍,準備報復前幾年鏟村的舊恨。另一方面客家人被土人趕出聚居地后流離失所,無不結成鄉團,聚居險要,構築工事。從咸豐九年到十一年,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攻防作戰,由於土人在人力和財力上較之客家人有明顯優勢,客家人在廣東開平和鶴山的聚落多被搗毀。客家人成千上萬逃往新寧等地聚集,形成了多達數萬乃至十餘萬的流民集團。缺乏糧食的流亡客家人迫於生計只得四處攻打土人村莊以掠取糧食,土人在鶴山的勝利反而促使土客矛盾廣泛化和擴大化了。根據多年負責土客械鬥案件的清朝官員郭嵩燾的奏報:土客交相擄殺,各至數十萬人。

  局面崩壞如此,清朝政府不得不出面彈壓。按政府方面的態度,原本應該是在土客之間儘力居中調解,使用政治和經濟的手段來化解土客之間的積怨。但清政府正忙於對付太平天國,對於地方上的事務多用敵我心態看待。加上客家人走投無路時開始和各支起義隊伍聯絡,不但沒有帶來轉機,反而招致致命的禍端。同治二年開始,清朝調集官兵對客勇進行剿殺,收復了被客勇佔領的廣海城,土勇並乘勝追殺客家老弱,在大隆洞地方被殺死的客家人數以萬計。五坑和赤溪半島的客家流民也被清軍逐一肅清。為了平息土客衝突,清朝政府採用以產換產、劃界分疆的政策,將土人和客人的聚居地完全隔離,才逐步平息了持續十四年的血腥衝突。

  土客械鬥中死難者多達數十萬,被稱為兩廣地區近代史上最慘痛的殺戮事件。但其實早在土客大械鬥之前,土客之間的衝突早已經對中國歷史造成了天翻地覆的影響。這一切肇始於廣東,繼起至廣西,最後波及了大半個中國,徹底改變了清朝的命運。

  客家人的天國軍

  

  正是客家人支撐起了早期的太平軍

  早在本地人和客家人火藥味漸漸濃厚的時代里,有一個客家人始終堅持不懈的在兩廣地區傳播自己的信仰。這個人就是後來以太平天國運動而留名史冊的洪秀全。所謂上帝信仰,其實不過是洪從一本基督教宣傳小冊子里得到的一些平等博愛的思想,後來發展為拜上帝教的雛形。雖然洪秀全的拜上帝只不過是得到基督教的一些皮毛,但對於土客對峙的局面來說,客家人是得到了一種有力的團結工具。

  兩廣地區本是天地會活動十分頻繁的所在,本地人因會黨的活動而同聲連氣,聲勢更加浩大。客家人加入拜上帝會後,也獲得了如本地人加入天地會一樣的便利。每當土客衝突時,客家人就不單單是以一姓宗族來對抗本地人強大的會黨勢力,而是邀集會眾,成群結隊的對官府衙門施加壓力。有清一代,基層官吏的大事是維穩,州府縣治內不出現大的治安案件是關乎烏紗帽的頭等大事。所以民眾有糾紛爭端,官員們總是偏袒人數較多、影響力較大的一方,殊不知如此保持穩定的結果,就是進一步刺激了會黨組織和教門教派在民間影響的擴大。

  

  拜上帝會的教堂活動

  當拜上帝教在廣西金田團營準備反清的時候,以客家人為主體、兼有不少本地人參與的拜上帝教徒眾們已經顯示出明顯的客家特色。參加者不但有退役兵勇(蕭朝貴)、儒生(楊秀清),甚至還有馮雲山和石達開這樣頗有財力的地方富戶,以及大量的礦徒和農民。土客矛盾興起,就連馮雲山這種在地方上能號召千人的大戶也不免受害,太平天國的爆發,說是源於本地和客家矛盾的激化也不為過。

  那麼接下來就很容易解釋為什麼清朝一開始面對太平軍的行動顯得如此遲鈍和軟弱,就像是一隻老掉牙的獵犬面對正當壯年的獵物一樣。清朝的經制兵馬,無論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兵都是職業世代相傳,所以一旦經過幾十年歲月沉澱,很容易積累一些油滑習氣。而客家人時刻面對本地人的競爭,在鬥爭策略和具體的戰術上是每日按規操練、打仗則只管亂放槍炮的經制兵不能比擬的。

  

  繼承了客家械鬥的太平軍讓清軍非常頭疼

  根據清朝的記錄,太平軍作戰的特點主要在五個方面:

  第一是用間。土客衝突的長期實踐中,客家人逐步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搜集情報和利用偵探的辦法。曾有國外報道說太平軍「偵察系統完善,各處均密布偵探以探取情報。太平軍多利用管理下的行商和手藝人遠出四五百里探聽敵情,顯然和客家人的做法一脈相承。太平軍又對間諜賞賜豐厚,有傳言說在南京建都後幾個月時間裡,太平天國就花費了一千多萬兩白銀,其中很大一部分顯然是用來收買和賞賜間諜。太平軍北伐僅以不足兩萬的兵力在北方縱橫數省,威震京畿,顯然也是得到了間諜的幫助。

  

  西方人所繪的天王府

  第二是行軍。土客爭鬥,客家人人數不足,利用地理成為逆轉形勢的手段之一。太平軍也是如此,每每行軍到一處先畫地理圖,行軍先發路單,路單上標明行程、次序、遠近,依序行進,分毫不差。又多用嚮導,平時就安排當地出身的兵士作為嚮導隊呆在將領身邊,行軍時依照路線預先將嚮導派遣到岔路,渡口、艱險崎嶇之處等地各為照應。預先派人監視清朝軍隊的行動,行軍前後聯絡,首尾相應,隊伍分明。所以經制兵為首的清軍難以追擊。

  第三是善用埋伏。古時候村長械鬥,使用埋伏是一種常規手段。使用這一招對付混日子的清軍是再有用也不過的手段。長沙水陸洲之戰時,面對緊追不捨的清軍向榮大軍,太平軍以少數部隊引誘向榮進入伏擊地帶,然後三路齊出,前後邀擊,使得清軍氣奪奔潰,就是典型的伏擊案例。清軍評價自己的對手「一味便是埋伏」雖然有推脫責任的原因,也不可否認這一客家人慣用的戰術對於清軍的有效威嚇。

  第四是劫營。作為清朝的經制兵馬,八旗和綠營按理說對劫營這種手段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之前的對手無論是準噶爾游牧軍隊還是白蓮教軍,都是以偷襲見長的。但在鎮壓太平軍時仍然不時被劫營所破。太平軍劫營,先以精兵埋伏在隱蔽處,派數騎精銳攜帶火彈直衝到清軍營寨牆根,踩在馬上攀登上牆,拋射火彈四處點火,敵人驚擾之後伏兵馬上鼓角齊鳴,大聲吶喊殺奔營寨,敵軍在夜裡驚慌失措無不驚潰。

  

  天王洪秀全與太平軍復原圖

  第五是撤退。土客爭鬥,客家時常陷於不利局面,也總結出了一套撤退的辦法。太平利用這套辦法,在優勢清軍面前總是成功撤退。這套有效的方法就是欲退先進,在撤退之前每日前進交戰,每夜逼近敵營下寨,營造出進攻的假象,然後一夜之間人馬退走,使得敵人驚魂未定,不敢追擊。又喜歡在營寨里扎草人、假人,白天虛張旌旗,晚上安排燈火。使得清軍不能分辨。

  相對於在緊張的局勢下鍛鍊出來的客家人軍隊,清朝的經制兵屢屢潰敗。有意思的是清朝最終能扭轉不利的戰局,將太平天國這一支客家人軍隊完全撲滅,靠的正是客家人的天生死敵,土人軍隊的力量。

  

  電影《投名狀》中太平軍包圍清軍的場景

  

  土家人的湘軍

  

  曾國藩與左宗棠

  說起太平天國,自然不能不提曾國藩的湘軍。湘軍和淮軍其實是後來人們給予這些地方大員招募軍隊的稱呼,按照清朝的正式編製,曾國藩招募的軍隊應該劃歸勇營。但曾國藩招募的勇和清朝過往臨時招募的勇有著很大不同,可以說曾國藩招募的勇是一支土人的軍隊,而不是臨時募集的幫手。

  湘軍招募壯勇,都是湖南本地土生土長的青年。要求是第一不用城市裡油滑之人,要用質樸鄉農,第二必須取具鄉里官吏的保結,保證士兵是本鄉本土出身,第三重視軍中「上下」「名分」的階級區別,第四規定主帥選將佐,將佐親自招募士兵,達到層層選拔,人人效忠的的目的。所有的手段保證湘軍是一支由宗族血緣為紐帶、本鄉本土為號召、宗法關係為維繫的傳統土著風格濃厚的武裝力量,形成和客家軍隊太平軍的完全對應關係。

  

  清朝人所畫的剿滅粵匪圖

  湘軍的戰術也很符合這支本土軍隊的特點,比如行軍時極為謹慎,步步為營不敢冒進。以及在紮營時建高牆、掘壕溝、布置障礙,都是學習戚繼光的成法,但究其核心,則與土軍作戰時依賴營壘,出擊時謹慎為上的原則暗合。其次相比陸軍湘軍更加重視水軍,是因為長江作戰中補給是優先選項。湘軍依賴補給的程度比之太平軍更甚,也符合土軍就地補給遠比客家軍優良的原則。在作戰時,湘軍的主要戰術是依賴營壘,發揚槍炮的威力進行防守反擊,也與土軍與客軍交戰時的情形相似。

  

  正在與太平軍激戰的湘軍水師

  有趣的是曾國藩用兵的一個特色就是喜歡大談主客之辨。在曾國藩看來,居於主位的軍隊是掌握了戰場主動性的軍隊,也是能夠獲勝的軍隊,反過來,要將你的對手置於客位,讓其經受種種不便利的約束。曾國藩的主客之辨是基於儒家的學說,卻在實際的運用中符合了湘軍和太平軍兩支軍隊的特色。當湘軍為代表的土軍漸漸在糧餉和補給上取得優勢的時候,也就是太平軍逐漸丟失戰略主動性的時候,從這一點來看,太平天國敗落的命運已經預示著隨後發生的兩廣土客大械鬥的結局。

  而在太平軍北上之後兩廣爆發的土客械鬥,雖然規模上不如太平天國這樣驚人,在流血程度和對地方的破壞程度上卻是同樣激烈。除了太平軍運動的影響之外,尚有廣泛的天地會暴動夾雜其中。清朝雖然花費了大量精力用於處理尖銳的土客矛盾,其在兩廣地區的基層統治還是遭遇到永久性的破壞。

  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以客家人為首的太平天國被土著軍隊湘軍打敗的事實,尚且不是土客衝突影響中國命運的最終幕,辛亥革命后兩廣地區成為新革命勢力的基地,也許才是土客衝突在新時代里真正的餘波。

  

  湘軍攻克天京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8: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