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不肯放手的父母,永遠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複製鏈接]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3-27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 | 尹建莉

  十點君說:

  「不能溺愛孩子」的說法由來已久,我們往往只從字面理解,認為「溺愛就是愛得太多」,於是推導出「不溺愛就是要少愛一些」。

  很多家長對此深信不疑,但其實這正是我們被迷惑的表現——愛和溺愛並不是一件事情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尹建莉從愛和溺愛的本質說起,分享了她養育一個自由、自覺的孩子的方法。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愛的本質是給自由。

  「溺愛」不是「太多的愛」,是「太多的、打著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

  溺愛是怎麼產生的呢?

  我們有句諺語叫「愛之深,責之切」,很多父母往往容易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這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

  剝奪孩子的獨立性,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

  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擇業擇偶,很多家長有說不完的「我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表面上看,是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實質上則是事無巨細地剝奪了本屬於孩子的自由。

  在教育上,「溺愛」恰恰是反「愛」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規律的,會阻礙兒童正常潛能的發展,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會讓孩子失去很多生活能力,這就是為什麼被「溺愛」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的原因。

  沒主見、窩裡橫、沒有同理心……一切教育的癥結,都在於成人只考慮如何打造和控制這個小人兒。

  如何區分愛和溺愛呢?

  母愛有兩個最重要的任務,首先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接下來是和孩子分離,促使孩子成長。

  所以,如果說「溺愛」是管制、包辦、批評,是剝奪孩子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生活的能力;「愛」就是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是陪伴孩子慢慢獲得生活的經驗。

  

  自由=選擇權、嘗試權、犯錯權

  給孩子自由不是放任,更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給孩子選擇、嘗試和犯錯的權利,讓孩子從中獲取成長所必需的生活經驗。

  當孩子從父母這裡獲得充分的愛,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在他遇到問題時,總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他自然會對父母表達出依戀和信賴。

  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無所謂的小事,視而不見,不讓孩子難為情。我們什麼都不說,以愉悅而豁達的心態對待孩子,孩子會調整自己的——多餘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愛孩子,是尊重孩子,清楚我們和孩子的界限在哪裡,明白哪些是我們該做的,哪些是應該允許孩子自己做的,跟孩子的相處會變得簡單,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

  請相信,你管得越少,放手得越多,孩子會越好。

  

  放手的分寸如何拿捏?

  孩子的成長並不完全依賴於父母的精細調控,正因為信任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所以可以放手。

  「放手」的原則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迹,盡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

  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父母應該讓孩子做一切他喜歡做的事,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為擁有獨立思想的人,並有能力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之路。

  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嘗試,相信她有能力進行選擇和自我修正。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錯了,你也要允許她犯錯,平和地接納她的不精彩。

  

  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經常是有價值的。不去犯錯,孩子哪裡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可以的?

  請不要驚慌,更不要以為自己做錯了。孩子經歷的這段混亂期,是他從舊生活秩序向新生活秩序的過渡期。

  在舊生活秩序里,父母是主導者,孩子是被動執行者;而在新生活秩序里,孩子是主導者。就像要裝修舊房子,在新舊交接之際,屋子裡會更加混亂一樣。等孩子度過這段混亂期,後面的一切就輕鬆多了。

  這時你一定要意識到,你和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兩個人,你們之間是平等的,不要把孩子看成你的附屬品或下屬,你必須尊重他的自主選擇。

  不要再持有「我的想法就是對的,不同意我的就是錯的;我是為你好,不按我的來就是錯的」這樣單邊主義的思維模式,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請耐心地陪他一起慢慢獲取生活的體驗,請允許孩子「慢點」長大。

  在心理上,要給孩子最堅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賞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摯的愛。不要急著要求孩子聽話,而是學會做「聽話」的家長,傾聽孩子的需求,盡量及時滿足他。

  這個時候,家長越平和,孩子越聽話;家長變弱些,孩子就開始強大;家長收斂起來,孩子的格局才能變大。

  如果父母堅信「人之初,性本善」,堅信每個孩子都是完美獨立的個體,堅信在這個孩子的內部,早已具備了「成為他自己」的所有要素。

  就像一顆麥粒具備了所有成為一頭麥穗的要素一樣,那麼他就會完全安心於去做最簡單的澆水鋤草工作,而不會精細安排這粒種子何時出苗,何時開花,更不用擔心它會長成一株野草。

  -作者-

  尹建莉,引發中國家庭教育革命的家庭教育專家、狂銷600萬超級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千萬國內外媽媽最為信賴的孩子健康成長教育「好媽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8 14: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